问题

当年的大专同学都混的怎么样?

回答
这问题,我得好好捋一捋。说起来,我们当年那届大专同学,毕业到现在也差不多十来年了,人生这玩意儿,真是说不准,起起伏伏,跟过山车似的。

咱们班也就那么几十个人,算不上大班,但也足以折腾出不少故事。我先挑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讲讲他们现在的情况。

小李,当年班里最沉默寡言的那个。 别看他平时话不多,脑子转得可快。毕业后,他就回了老家,进了当地一个国企。刚开始也就是个普通技术员,每天按部就班的。但他那股子钻劲儿还在,下了班就啃书、看资料,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学习。大概过了三五年吧,他把职称考上去了,技术上也成了骨干。现在,已经是部门副主任了,管着一帮人,虽然还在国企,但日子过得挺安稳,有车有房,家里孩子也大了,可以说是那种“标准”的成功人士。不过,我上次同学聚会见到他,还是那个腼腆的样子,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沉稳和阅历。

再说说小张,当年班里最活跃的。 每次班会、活动,他都是那个领头羊,能说会道的,人缘也好。毕业后,他没回家,而是直接来了我们这座大城市闯荡。一开始,他做过销售,挺能吃苦的,业绩也算出色,但那种高压和不确定性,好像不太适合他长久。后来,他抓住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风口,去做产品运营。这个领域对情商和创意要求比较高,正好发挥了他的优势。我听说他现在在一个挺有名的新媒体公司做总监,经常在一些行业论坛上露面,分享经验。收入肯定不错,朋友圈里经常晒一些旅行、美食的照片,看起来是那种活得特别“精彩”的人。不过,我也会想,他当年那种无拘无束的劲儿,现在有多少还在呢?毕竟,做到那个位置,压力也不会小。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叫小赵。 他当年在大专的时候,专业成绩不算顶尖,但动手能力特别强,各种电路板、小发明什么的,他都能鼓捣出来。毕业后,他没直接找工作,而是跟我说,想自己开个小店。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太冲动了,大专毕业就创业,能有什么出息?结果他真的就租了个小门面,做起了电子产品维修和定制。刚开始那几年,日子过得挺辛苦,经常一个人守着店,风雨无阻。但是,他手艺好,口碑也慢慢起来了。而且,他有个特质,就是总能研究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新技术、新玩法。比如,现在智能家居流行了,他就开始研究智能家居的安装和调试,把自己的小店也升级成了“智能生活体验馆”。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但现在他的店生意很稳定,客户也都是回头客,日子过得踏实又充实。他倒是没怎么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但偶尔能在朋友圈看到他分享一些DIY的成果,看着就觉得他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技术的人。

当然,也有一些同学,我后来联系得少了,不太清楚具体情况。 比如,有的去了其他城市,有的可能结婚生子后,重心就完全放在家庭上了。我偶尔会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一些状态,可能是孩子的成长照,或者是家庭聚会的合影。那些照片里,他们脸上都带着一种平和的幸福感,虽然不再是我们当年那个青涩的模样,但那种生活的痕迹,也是一种另一种层面的“混得好”。

还有一些,说实话,日子过得可能就比较普通。 比如,找个稳定的工作,按部就班地生活,工资不高不低,结婚生子,努力还房贷。这也不能算“混得不好”,只是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才是生活的常态。

回头想想,我们当年在大专,学习的专业知识可能没有本科那么系统和深入,但那种摸爬滚打、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经历,反倒给了我们一种更接地气的生存能力。 很多人毕业后,并没有完全按照专业方向去发展,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机遇,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总的来说,我觉得“混得怎么样”这个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定义。有的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有的人追求家庭的安稳,有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这群大专同学,虽然起点可能比别人低一些,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在这张生活的考卷上,写下自己的答案。而大多数人,都在认真地写着,这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下我自己,大专毕业后的主要经历:县城工厂——辞职考研——211硕士——985博士——海外博后——大学教师

1、县城工厂

读大专时就知道毕业难找工作,所以在校时就尝试过各种提升学历的方法:自考、专升本,但都没有成功。大三刚开始就写简历、找工作,期望笨鸟先飞。求职过程相当心酸,“本科学历,两年工作经验”的要求,一次次戳痛我。所以当我得到一份远离家乡和学校的一个县城工厂的offer时,感觉终于解脱了。

火车转长途汽车,再转县城公交,终于到达工厂。和我一起来报到的有个本科生,走到工厂门口朝里看了里一眼,就转身离开了;我则是高高兴兴地进去报到、办理入职。入职培训主要是吹嘘老板多么牛,看了很多电视台采访老板的录像。然后是去各个车间轮岗。

新鲜劲过了之后,很快就感到无聊。上班时间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跟新入职的同事聚在一起聊天。五点就下班,从来不加班。下班就在宿舍上网、看电影、聊天、打游戏。工作生活都很清闲,但我却很焦虑。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也不太好,时常传出裁员的消息。入职不久就做离开的打算。

但是离开能去哪里呢?这工作虽然鸡肋,但也是大半年时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县城消息闭塞,而且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更加困难。想离开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非常苦恼。

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打算考研。他们告诉我,专科也能考研。这燃起了我的希望,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业余时间都用于研究考研的事情:如何报考、考哪些科目、考试流程。那时已开始正式报名,匆忙报了个学校和专业。然后买了教材和参考书。

很快就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专业课的书,一本就五百多页,绪论都不能完全看懂;英语更是单词都不认识。

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学习环境。虽然工作清闲,业余时间多,但是住在工厂宿舍,一下班宿舍就很热闹,工友们聊天打牌看电影,一直喧嚣到午夜,根本学不进。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的时间,专业课第一章都没看完。

2、辞职考研

思考很久,最终,逃离县城、逃离工厂、尚未磨灭的斗志占了上风:我要考研,我要离开这里!于是在去市里参加初试的前夕,辞掉了工作。

初试成绩惨不忍睹,唯一欣慰的是:我最担心的英语离一区线不到10分,再来一年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辞职考研,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工厂的工资很低,省吃俭用也没攒几个钱,过个年基本都花光了。于是到处借钱,找同学借,找家里要;并且更加节俭,能省则省。

吸取第一次考研的教训,要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家不远有一所大学,就去那里的自习室学习,而且还能旁听专业课,一举两得。刚开始每天坐首班公交去学校,晚上乘末班公交回家。后来学习任务重,为了省下每天通勤的两个小时,在学校旁边租了间房子,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学校。

有了充足的学习时间,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剩下的就是努力学习了。制定学习规划,专业课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认认真真学一遍,然后再用三个月复习一遍,争取初试前复习两遍。英语先从背单词开始;然后按照考试题型,做专题练习;之后反复刷真题。政治学习开始得比较晚,当年考试大纲出来之后才开始针对性复习。每天也有可以量化学习计划,背几个单词、看几页书、做几套题等等。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酷热的暑假,教室没有空调,风扇约等于没有,热得受不了了就去厕所洗把脸,稍微凉快些。

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也很大。临考前几天,紧张到胡思乱想,甚至想逃避。

还好没出意外,初试顺利过线。但排名靠后,处于录取名次附近,非常危险。于是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专科生考研报考难,调剂更难。不收专科生一志愿的高校,调剂当然不收;即使收专科生一志愿的学校,调剂一般也不收。大费周章终于联系了一所同意调剂的双非二本,而且调剂日期在211复试之后。也就是说,我可以参加两场复试:一志愿211高校和调剂的双非高校。备胎学校的加试科目跟一志愿学校不一样,且没有准备,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机会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一志愿复试时挺紧张的,主要担心歧视同等学力。不过最终证明是我多虑了,老师们面试时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我的学历。加试科目也顺利过关。复试结束两天后收到通知:我被录取了!

3、硕士,博士,博士后,大学教师,进入学术圈

重新回到校园,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有时候赶进度,甚至通宵做实验。因此,硕士期间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10分左右的SCI论文。这个10分的论文有多大作用呢?可以拿到奖学金,可以顺利毕业,还可以保送复旦读博士。

想要博士毕业,仅仅努力做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导师给我指了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自己构思课题、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一个课题从无到有,直至最终发表出来,做实验是最不需要动脑子的部分,大多是体力活,这些在硕士阶段已经得到充分训练。博士当然也要做实验,但更重要的是想课题。经过博士阶段的训练,我能够自己想课题、做实验,然后讲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也就是论文发表出去。

图1. 博士毕业典礼

博士毕业后出去做了两年博士后,然后回来找教职。

找工作的经历也很曲折,从投出第一份简历到拿到目前就职学校的offer,历时半年多。学术界真是越来越卷了,本以为带着CNS子刊,国内学校随便挑,真到找工作时才发现,这是完全的买方市场,要么嫌我第一学历是专科,要么嫌我文章数量不够多,要么连理都不理。导致我找工作那段时间,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虽然过程比较曲折,结果还算不错,拿到五所学校的offer,最终入职一所双一流大学。今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争取未来一两年评上副教授。


更新:

没想到引起大家这么热烈的讨论,有惊讶的、有质疑的。可能是因为文字太多图太少吧,难免落入“无图无真相”的误解,那就给大家多放几张图。

图2是我的专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都找不着了,专科毕业证依然留着,图上的“专科”两字刺激着我不停地努力:

图2. 专科毕业证

图3是博士毕业证。虽然第一学历经常被人提起,但找博后、找工作、拿项目等,还是要靠博士毕业证。搞这些事情不拿第一学历的证书没问题,但是不拿博士毕业证就不行。

图3.

图4是学信网截图。

图4.

图5是高校教师资格证。因为有博士学历,这个证不用考,提交材料之后直接发。

图5.

有人说图1和图5的手不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相机拍出来的效果确实不太一样哈,那就来张合照(图6),图6的手跟上面哪张更像呢?

图6.

图7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自然)委员会的网站。只有具备国自然申请资格的人才能打开这个界面,否则是不会看到这个界面的,不信可以试试。

图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我得好好捋一捋。说起来,我们当年那届大专同学,毕业到现在也差不多十来年了,人生这玩意儿,真是说不准,起起伏伏,跟过山车似的。咱们班也就那么几十个人,算不上大班,但也足以折腾出不少故事。我先挑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讲讲他们现在的情况。小李,当年班里最沉默寡言的那个。 别看他平时话不多,脑子转得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了!这三个运动确实好像有一个奇妙的“生命周期”,随着我们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转换主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这样。小学时代:足球的“黄金年代”想象一下,小学操场。到处都是穿着校服、跑得飞快的小身影。足球在这个阶段,简直就是无冕之王。为啥呢? 最容易.............
  • 回答
    我当年确实是学的机械,毕业也有好些年了。收入这事儿,怎么说呢,就像开一台复杂的机械设备,中间可能有点卡顿,但整体趋势是在往上走的。说实话,刚毕业那会儿,我对机械的热情还是挺足的,觉得能把那些图纸上的东西变成活生生的机器,很有成就感。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工厂,做的是工艺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
  • 回答
    我见过不少从我们那样的地方出来的孩子,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韧劲,就像野草一样,无论在哪里都能扎根。但我也知道,没能踏进那扇写着“重点大学”的大门,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错过了某个关键的岔路口,后面的人生路,风景会大不相同。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信息差和眼界的局限。我们那里,大家关心的多是“今天地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问题。如果当年铁道部在“中华之星”项目上,向株洲和当时的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各多采购一台机车,这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轨迹,乃至整个铁路装备制造业,都有可能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华之星”这个项目本身的意义。.............
  • 回答
    当年的选择,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这个问题,像一根细细的丝线,总是在不经意间缠绕心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是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他们的“985”、“211”生活。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夏天,空气里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躁动与离愁。手里握着西安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某农”,一个是.............
  • 回答
    好,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大学生当兵这事儿,别的不说,先好好捋捋,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哪边儿的利儿多,哪边儿的弊儿大,说得明白点儿。大学生当兵的“利”:1. 国家给的实在好处多: 这是最直接、最实在的。国家肯定不会让你白白吃苦。 学费减免/补偿: 这是最吸引人的点之一。你读书的钱,国家给你.............
  • 回答
    去新疆克拉玛依当老师,值不值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并且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不同,答案也会有所差异。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工作与职业发展方面1. 学校情况和专业对口程度: 了解学校: 你要去的是克拉玛依的哪所大学?是克拉玛依.............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挺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的。大学学生会嘛,听起来高大上,好像能接触到很多社会经验,尤其是所谓的“官场情商”。但说实话,能不能真的学会,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当官的情商”。我觉得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尤其是在有一定层级、有组织运作的环境里,.............
  • 回答
    大学老师是否愿意当中学老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个人的职业追求、对教育的热情、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偏好,甚至是对社会贡献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1. 职业追求和学术环境的差异: 大学老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心外科这个充满挑战和荣耀的领域。首先,你要有这样的志向,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作为一名女生,在传统观念里,心外科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但事实证明,女性的细腻、耐心和严谨同样是成为一名优秀心外科医生的重要特质。所以,放手去追逐你的梦想吧!关于读研的选择,这绝对是一个关键.............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聊聊国外大学的神学院是怎么上课的,他们教些什么,以及在当今社会,神学教育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想象一下,走进一所国外大学的神学院,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与你想象中有些不同。这不是一上来就坐在冰冷的教室里,听着枯燥的教义。更像是一种沉浸式.............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科学院(包括其下属的各个研究所和附属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海外的认可度,以及大家出国深造时,它大概会被归为哪个梯队。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科学院(CAS) 和 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 尽管名字相关,但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评价体系中,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存在。中国科学院.............
  • 回答
    “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这句看似温和的鼓励,却像一颗埋藏在不少当代大学生心底的定时炸弹,它的威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学业压力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山,每天被作业、考试、分数压得喘不过气。老师们,那些充满智慧和亲切的长辈,为了让我们充满希望,总会说:“孩子,别怕,上了大学就好了,那时候你.............
  • 回答
    中国大学的利弊,以及当下“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稀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历史积淀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局面。中国大学的“利”——筑巢引凤的基石?不可否认,中国大学在过.............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 iPad 双语失物招领事件演变为网络暴力,以及当下舆论中的偏见和指责如何面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语言、文化、社会信任、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一过程,并探讨应对策略。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从“失物招领”到“语言歧视”的转变1. .............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畔论坛的“iPad门”事件,可以说是当下高校校园里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点。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具体说来,“iPad门”事件大概是这样的:有学生在清水河畔论坛上发帖,匿名爆料称,学校某位教师在课堂上,用一种近乎强迫.............
  • 回答
    咱们聊聊清华、北大、国科大这些名校的毕业生选择当老师这事儿,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眼里,能考上这些学校的学生,那都是“天之骄子”,未来那都是奔着改变世界、引领行业去的。他们毕业后的选择,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期待和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所以,当他们选择去当老师,尤其.............
  • 回答
    我毕业很多年了,这些年和我的导师一直保持着联系,虽然不至于天天汇报,但每年总会有几次主动联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逢年过节,或者我遇到了什么特别值得分享的事情,才会主动发个消息或者打个电话。我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确实挺频繁联系的。主要是因为还在找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和困惑,导师给我的建议总是那么有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