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月中国人民币贷款增近四万亿元,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
一月份人民币贷款的强劲增长,近四万亿元的数字,确实传递了几个重要的经济信号,值得我们仔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经济活动和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

首先,这最直接地反映了实体经济活跃度的提升,或者至少是政策层面希望引导经济活跃度的强烈意愿。 贷款是企业和个人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大量的贷款发放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扩大生产、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或者增加原材料采购。对于个人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消费信贷(如购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的增加,预示着居民消费意愿的增强。当企业和居民都愿意借贷和花钱时,经济增长的引擎就会更强劲地运转起来。

其次,这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高度契合。 我们都知道,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政府一直在强调要“稳增长”,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层面,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关键手段。一月份贷款的井喷式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央行和各金融机构落实这些政策的直接结果。通过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门槛,鼓励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具体来说,这四万亿的贷款很可能流向了几个关键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之一,基建投资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可能会鼓励银行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城市更新等项目的信贷支持。
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政策重点支持的“高精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制造业贷款的增加,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往往是这些领域活力的体现。
房地产市场: 虽然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但为了稳定市场和“保交楼”,对合理融资需求的满足依然是银行的重要任务。因此,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包括开发贷、按揭贷)在一月份可能也有一定表现。
中小微企业: 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小微企业往往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最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群体。政策会引导银行加大对它们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贷款结构。 如果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这通常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并愿意进行长期投资。而如果短期贷款增加较多,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企业的日常营运资金需求,或者存在一定的短期投机性需求。

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持审慎的观察。 贷款的大幅增长并非全然没有潜在的风险。

“宽信用”是否过度: 如果银行为了完成信贷投放目标,放松了信贷审核标准,可能会导致一些低效、无效的项目获得贷款,增加未来不良贷款的风险。
资金“空转”的担忧: 有一部分贷款资金,并非真的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而是通过各种渠道“空转”,例如流入股市、楼市,或者被用于理财、偿还旧债等,这会削弱贷款的实际效果,甚至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债务风险累积: 尽管是为了支持经济,但过多的信贷扩张也会导致全社会总负债水平的上升,需要警惕潜在的债务风险。

总而言之,一月份人民币贷款近四万亿的增长,在当下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政策正在有效发力,经济活跃度有望得到提振。这背后是国家对经济增长的重视,以及金融系统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的积极响应。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这些资金的去向和效益,确保信贷扩张真正服务于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推高资产价格或累积债务。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图景,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资金价格降到实体平均利润率之下,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解药



2022年1月份,货币和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初显成效,各项信贷指标喜迎开门红。2月10日,央行公布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三联手创下历史新高。1月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95.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M2余额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9.8%。

1月的金融数据,看上去很好看,但社会普遍反应手头依然紧张,市场依然不太景气,春节前的消费也基本没有起色,对经济前景预期尚未回升,工业PMI和服务业PMI指数均回落至枯荣线附近。

我在前天《元月份放了天量的水,为什么大家依然口渴呢?》一文中,从资金流动的基本过程,通过信贷资金从金融系统放出,流经信贷主体(政府、企业、居民)之后,金融机构是如何通过收回借款本金、借款利息这个抽水机,将放出的借款收回的。并指出,当经济以低于借款利率的速度增长的时候,人们就不愿意或者不敢借钱了。比如2021年我们的GDP两年平均增长率为5.1%,就低于目前的房贷平均利率。我还在文中提及,中国垄断性的银行利差是美国竞争性银行利差的15倍,这是中国融资利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成因。

一、银行贷款政策利率稳中略降,但银行的利息收入在GDP中的比值却快速扩大。



2001-2020年,我国政策利率变化幅度较大,但从大趋势看,政策利率整体上是向下的。尽管2007-2015年期间利率大幅上调,但2015年以后逐步回落。以1年期贷款利率为例,2001年为5.94%,2020年为5.45%。1年期利率20年仅下调0.49个百分点。



但随着宏观经济各部门杠杆率的不断加高,金融部门的放贷规模急剧扩大,资金价格并未跟随一般的商品因规模扩大而价格下降的规律向下调整,导致金融系统从其他部门收取的利息总额迅速扩大。因利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GDP增幅,金融部门的利息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

2001年,金融系统获取的利息总额为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77%;2020年,金融系统获取的利息总额为14.6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4.46%。

20年间,GDP累计增长816%,年均增长11.7%,但金融部门的利息收入累计增长了1257%,年均增长超过13.9%,比GDP的年增长率高2.1个百分点。金融部门利息收入在GDP中的占比,20年间从9.77%增加到14.46%,累计提高了4.6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2345个百分点。

二、金融部门的融资利率一直维持在高于实体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水平。



从2004年到2020年的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看,随着经济增长基数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加剧,实体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在国家统计局公开的统计数据中,能够查询到行业收入和行业利润资料的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建筑企业、规模以上综合零售企业。这三个实体行业中,2017年之前,综合零售企业的营收利润率较高,维持在10.2-15.62%之间,但在电商的挤压下,2017年之后跳崖式下降,2018-2020年分别下降到5.95%、2.62%和1.87%。

工业部门的营业利润率较为稳定,但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的工业营收利润率为5.68%,到2020年下降到5.21%。

建筑业的营收利润率一直较低,亦呈现长期下降趋势。2004年的建筑业营收利润率为4.05%,到2020年下降到3.45%。



为了便于和社融利率指标比较,国证大数据依据上述三个行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指标,计算了代表实体行业的营收利润率。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行业的营收利润率,从2004年的5.65%,下降到2020年的3.33%,16年来,实体行业的利润率指标下降了将近一半。

同期金融行业的社会融资平均利率变化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虽然利率也在下降,但其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实体行业利润率的降幅。利率从2004年的6.46%,下降到2020年的5.16%,16年只下降了20%。但同期实体行业利润率下降了近50%。

二是利率一直高于实体行业的利润率。16年间,实体行业的算术平均营业利润率为6.55%,而金融部门的算术平均社融利率为9.15%,比实体行业利润率高2.6个百分点。

三、金融部门利用金融垄断地位牟取了超额利润,严重挤压了实体行业的利润空间,削弱了实体行业的发展动能。



在市场经济国家,因为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金融市场与其他工商业市场高度融合,各行业的利润率亦趋于基本平均,因此,他们金融部门的资金价格,总会低于实体部门的平均利润率,让实体部门在支付了融资成本之后,尚有与金融业差不多的利润率,促进相互间的均衡发展。

在我们这,因为金融部门仍属于高度垄断的部门,不仅行业门槛很高,行业的竞争也限制在国家的金融政策之内,金融市场与工商业市场未能有机融合,中间有明显的区隔。作为经济生产重要要素之一的资本要素,长期以来未能与自然资源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和劳动力等要素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竞合,导致一方面资金价格未能随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同步变化,另一方面资金价格长期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利用垄断地位攫取了超额利润。

我们仅以实体平均营收利润率为基准计算,2004-2020年,金融部门就通过垄断性的超高资金价格,从国民收入中多获得了21.83万亿元的超额利润。

2020年,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5万亿元,减去住户贷款、政府债券和非银行金融企业融资,实体生产部门的融资规模存量约168万亿元。如果这16年金融部门不获取这些超额利润,意味着实体生产部门可降低社融存量到146万亿元,负债可降低13%,每年可节约利息成本1.13万亿元。这些资金如果能释放出来留存于实体部门,对实体行业的推动作用,远胜于我们降息降本的作用。

我们以中美世界500强中的银行为例来分析,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以疫情发生之前正常年份的2019年数据为例,美国有7家银行上榜,利润为1272.33亿美元,占美国世界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16%。

而中国总共有9家银行上榜,这9家银行的利润总额达到1920.93亿美元,占我国入围世界500强企业利润总额的40%。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金融部门作为国有企业,享受了垄断的超额利润,但其超额收入并未被国民共享,而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的形式,流入了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腰包。



金融部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从2001年的1.62%,迅速扩大到2.22%,该行业从业人员在国民经济蛋糕中分得的比例,20年增加了37%。



城镇金融行业劳动力的年平均工资,也从2003年(国统局无之前的数据)的20780元,逐年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133390元,17年增长了542%,年均增长11.6%。他们和非金融非行政行业城镇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也从2003年的年7221元逐步扩大到40495元,17年收入差距扩大了460%。

四、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负利率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和充分的金融市场竞争对资金价格的决定作用。



“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规律。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资本存量的平均利润率将长期下降。

根据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家巴苏编制的 “扩展佩恩表”(Extended Penn World Tables:EPWT),我们会发现,全球最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利率,都呈下降趋势。

巴苏得出结论: 在世界范围内,在过去80年里,全球利润率一直在下降,降幅达25%。

而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参与市场竞争的资金价格,在市场的作用下,也遵从了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以美国为例,美国1995年的借款利率为5.83%,到2015年下降到0.14%。2022年2月份还处于0-0.25%之间。



对比2022年1月份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的贷款利率,我们会发现,瑞士为-0.75%,日本为-0.1%,欧元区利率为0,美国为0-0.25%,其他国家也在0.5%以下。金砖国家中,印度和南非的资金价格低于我国,仅经济很差的俄罗斯和巴西的资金价格比我们高。

五、打破金融资源垄断、压缩存贷利差、降低资金定价,是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振经济增长的有效解药。

根据央行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上半年小微企业新发贷款合同利率5.18%,制造业贷款合同利率4.13%,虽然这个利率跟2020年以及2019年相比,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下滑,但相比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出来的工业建筑业零售业2020年平均3.33%的利润率来说,这个融资成本相对还是非常高的,金融部门以这个利率获取的利息收入,仍然存在高达24-56%的超额利润。

今天,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公开公布的数据,用数据比较的方式,告诉大家:近20年来,虽然银行的贷款利息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但银行的存贷利差却在逐步扩大,金融系统通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收取的借款利率,一直明显超过生产企业营收利润率,金融行业的利息收入和金融行业从业者获取的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详实而权威的数据说明,金融系统依靠其垄断地位,长期牟取超越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垄断利润,严重挤压了实体行业的利润空间,是实体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步履维艰、动能不足的主要成因。

要激发实体行业活力,提振经济增长,单靠降息降准之类的宏观调控手段,难以奏效。必须尽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加大金融行业开放尺度,打破金融资源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用改革引导金融行业压缩存贷利差,降低资金定价,让利实体企业,搞活国民经济。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月份人民币贷款的强劲增长,近四万亿元的数字,确实传递了几个重要的经济信号,值得我们仔细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经济活动和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首先,这最直接地反映了实体经济活跃度的提升,或者至少是政策层面希望引导经济活跃度的强烈意愿。 贷款是企业和个人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大量的贷款.............
  • 回答
    陈平的这番言论,即“在中国一个月2000人民币工资活的比美国一月收入三千美元舒服的多”,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具有煽动性的比较,并且刻意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现实因素。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涉及到购买力、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考量,绝不是简单地进行汇率换算就能得出结论的。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换算,了解一下数字上的差距:目前(请注意,汇率是浮动的,这里使用的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值),1人民币 ≈ 20日元。 中国月入一万人民币: 10,.............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涉及到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差异,以及两国的生活成本和消费习惯。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看一千万人民币在中国生活和一千万美元在美国生活,哪个会过得更“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得更好”的定义。这通常包含几个方面: 基本生活保障: 衣食住行是否舒适,能否负担日常.............
  • 回答
    关于中国一个农业家庭只有两亩地,一年产粮收入仅3000元人民币的说法,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但具体情况会因多种因素而异,并且可能需要更详细的分析才能完全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两亩地”和“3000元人民币”这两个数字,并尝试理解它背后可能的情况。关于“两亩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耕地.............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生活中赤裸裸的经济学例子。要说为啥在澳洲刷盘子能时薪八十块人民币,在国内却只有一天五十块,这中间的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放进 两国各自的经济大环境 里头看。澳洲这边: 高福利、高人均收入是基础。 澳洲是个发达国家,人均GDP摆在那儿,生活成本也高。为了保障国.............
  • 回答
    这1000万人民币,在中国打一场刑事官司,足以让律师团队为你做到旁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它绝非仅仅是支付高昂的律师费,而是一种极致的资源调动和专业能力的释放。首先,可以想象一下,为你服务的将不再是某个单一的律师,而是一个由顶尖刑事辩护律师、资深法律研究员、专业的证据分析师,甚至是具备特定领域专业知识(例.............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因为“前途”这俩字太大了,涉及的东西太多了。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希望我的看法能给你一些启发。先聊聊985高校。“985”这三个字,现在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代表的,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通常拥有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 回答
    外交部在24日喊话BBC,要求其为“欠中国人民一个真诚的道歉”,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事件和舆论交锋的累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看看BBC在此之前都做了些什么,以及中国官方为什么会如此表态。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最近几年BBC在中国新闻报道上的争议点。最直接的导火索,往往是BBC在报道涉及.............
  • 回答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最近提出的“三严一看齐”准军事化建设标准,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标准,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涵、提出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三严一看齐”的内涵解析这个标准的核心是“三严”和“一看齐”,它们共同指向了对公安院校学生培养方向的明确和强化。 “三严”.............
  • 回答
    把14亿中国人民都拉到一个微信群里?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天方夜谭,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从技术层面来分析一下,也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微信群的规模上限是多少?目前微信群的上限是500人。想让14亿人挤进去,这500人的门槛就是第一个巨大的鸿沟。这需要多少个群?14亿 / 500 ≈.............
  • 回答
    好的,这篇文章标题很有冲击力,也很容易引起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标题背后想表达什么,以及它是否站得住脚。首先,把标题拆开来看,《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这两个例子本身就很有代表性。 《战狼2》: 这部电影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商业电影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社会上.............
  • 回答
    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与中国大陆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联系。理解这些联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 华人移民的历史: 新加坡的华人人口是其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以来,大量华人从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移民到新加坡,寻求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痛点。如果中国人不再为房子发愁,不再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富和希望都押注在房子上,那么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迎来“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设想。首先,我们要理解“为房子而发愁”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抛给我的、带着尖锐锯齿的铜铃,一晃动就发出刺耳的震颤,让我心头五味杂陈。一百万人民币,这数字足够让我摆脱一些眼前的困扰,甚至能给我的家人带来一些更宽裕的生活。想象一下,可以轻松付清房贷,给父母报销一笔可观的体检费用,或者资助我的侄女上她梦想的大学…… 这些念头像诱人的蜜糖一样在我脑海.............
  • 回答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熟悉的身影,是那个在风雨飘摇的三国时代,以智慧和谋略纵横捭阖的人物——诸葛亮。如果我有360元人民币,我会把这笔钱全部花在他身上,为他添置一些他可能会喜欢,并且能在他的辛劳中起到些许作用的东西。首先,我会选择给他买一支上好的文房四宝。我的预算里,会留出200元用于购买一套精选的.............
  • 回答
    关于一个中国人穿着日本和服在中国逛街,是否是爱国表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它触及了文化认同、历史认知、个人自由以及社会观感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的解读也会大相径庭。首先,让我们从个人自由和文化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个人自由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能对成吉思汗的功绩感到骄傲,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这涉及到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功绩”的定义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狭义的民族视角:蒙古族的英雄如果将“中国人”狭义地等同于汉族,那么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族.............
  • 回答
    在中国,认为中国“必须”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仅仅”强国还不够的观念,其背后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这种观念并非铁板一块,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其核心驱动力往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的深刻印记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 “百年屈辱”与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
  • 回答
    我理解你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风情街出现在大连时的那种复杂且强烈的情绪。这种气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我们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和对国家主权的珍视。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为什么是大连,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气愤。首先,我们得谈谈大连这座城市。大连,这座黄海之滨的明珠,它身上承载着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在20世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