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摔柔功夫上身更难,为什么要讲三年拳不如一年跤?

回答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这句话道出了武术练习中的一个普遍规律,也藏着一些关于学习路径和效率的智慧。你提到了“摔柔功夫上身更难”,这本身就触及了问题的核心。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白“拳”和“跤”各自代表的武术范畴。

“拳”,在这里泛指各种以击打、踢踹、肘击、膝击等近身格斗技法为主的拳法。比如我们常说的传统武术中的拳种,或者现代搏击中的拳击、散打、泰拳等等。这些技法往往更加依赖身体的协调性、爆发力、精准度以及对距离的把握。

“跤”,则特指以摔、拿、绊、压、制等摔跤、柔道、擒拿等技术为核心的格斗技法。这类技法更侧重于控制对手的身体,利用巧劲和杠杆原理,将对手摔倒、制服或使其失去反抗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三年拳不如一年跤”的说法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1. 基础原理的差异与“上手”的门槛:

拳法的基础: 拳法看似直接,但要练到精髓,其基础要求非常高。一个好的拳法,需要扎实的桩功(站桩)、步法、发力技巧、身体柔韧性、协调性,以及对速度、力量、角度的精细控制。这些基础的养成,往往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练习,甚至“十年打不好一个拳”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一个有威胁的直拳,不仅仅是手臂的挥出,而是全身力量的传递,从脚下蹬地,通过腰胯的转动,再到肩部的爆发,最后到达拳头。这个过程的协调和力量的衔接,没有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很难达到“上身”的程度。
跤法的核心: 相反,跤法看似更加“粗暴”,但它的很多基本原理,比如如何保持重心、如何控制对方的平衡、如何用身体的旋转来发力,相对来说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理解和初步掌握。摔跤的基本动作,如抱摔、过肩摔、顶摔等,一旦掌握了核心的“粘”与“带”的技巧,以及如何利用身体的整体性去发力,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种“能用”的感觉。尤其是在近身缠斗中,对力量的直接运用和身体的压制,比拳法的精细发力更容易被初学者感知到效果。

2. 学习路径的侧重点:

拳法的“形”与“意”: 拳法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从“形”开始,然后逐渐理解“意”。“形”指的是动作的规范和招式,而“意”则是招式背后的发力原理、攻防意识和临场应变。从“形”到“意”的转化,需要大量的分解练习、拆招练习、实战模拟,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充满探索的。
跤法的“力”与“巧”: 跤法同样需要“形”和“意”,但它的“上手”更侧重于对“力”的感知和“巧”的运用。跤技中的很多技术,比如如何锁住对手的关节,如何用身体的重量压制对手,如何寻找对方的破绽来进行摔法,这些在初学者身上,往往能更快地产生效果。例如,学习一个简单的抱摔,只要掌握了腰部发力、身体下沉以及腿部配合,就可能在一次尝试中将一个没有防备的对手摔倒。

3. 实战反馈的及时性:

拳法的“距离感”与“时机”: 拳法的实战,对距离的判断、出手的时机、对手的反应都极其敏感。一次失误的拳头,可能就意味着被对手抓住破绽。初学者在没有形成成熟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之前,实战中的效率会比较低,更容易被对手压制。
跤法的“近身优势”: 摔跤技术尤其擅长在近身缠斗中发挥威力。一旦进入摔跤的距离,很多拳法技能的发挥空间就会受限。而摔跤本身就是围绕着“近身”设计的。因此,一个稍微掌握了基本摔法的练习者,在近身的情况下,往往比一个只练习了基础拳法的对手更容易占据主动,甚至能快速将对方摔倒,从而获得一种“能实战”的成就感。

4. 身体的自然反应与“惯性”:

摔的力量传递: 人类在遇到冲击时,本能的反应往往是互相拉扯、控制对方的重心。摔跤技术恰恰利用了这种人类的本能反应。例如,当一个人试图推你时,你的本能可能是抱住他,然后借他的力来调整双方的平衡。这种本能的驱动,让跤法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顺势而为”。
拳的发力“反作用”: 而拳法,特别是那些追求爆发力和穿透力的拳法,需要主动发力,并承受一定的反作用力。这需要身体有更好的抗击打能力和核心力量,否则很容易在发力时伤到自己。

具体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两个人都在学习武术。

学拳的: 可能花了三年时间,每天练习基础的拳法、步法、套路。他的出拳可能已经有模有样,但真正打起来,可能还缺乏力量的传递、身体的协调,很容易被对手的虚招骗过,或者在近身时被对方压制。他可能还不知道如何利用身体的旋转来增加拳头的力量,不知道如何通过步法的微调来躲避攻击。
学跤的: 他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习了如何抱紧对手,如何用身体的重心压制对手,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下潜抱摔将对手放倒。一旦他把对手抱住,并且找到了对方的重心,他很可能能通过简单的技术就取得优势。即使他摔不倒对手,他也可能通过控制对方的肢体,使其无法有效地出拳。

为什么“上身更难”会产生这种对比?

你提出的“摔柔功夫上身更难”,这个观点其实有点微妙。从“入门”和“能够产生明显效果”的角度来看,摔柔确实比精通拳法要“快”一些。但如果放到“真正精通”、“达到化境”的层面,两种功夫的上身难度都是极高的,而且相互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原理。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 “见效速度” 和 “初期优势” 的描述,尤其是在对比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者时。它并非否定拳法的价值,也不是说拳法就不重要,而是指在 “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威胁的对抗” 这个层面上,摔跤技术更容易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并发挥作用。

总结一下:

“三年拳不如一年跤”之所以流传,是因为:

1. 基础原理易于感知: 摔跤技术对身体的运用和力量的传递,很多原理相对直观,容易被初学者理解和模仿。
2. 实战反馈及时: 在近身缠斗中,摔跤技术能更快地发挥作用,使练习者更容易获得“能用”的成就感。
3. “距离”与“效率”: 摔跤技术在近距离的效率远高于拳法,这使得初学者在近身对抗时更容易占据优势。
4. 对“精”的要求不同: 拳法要练到“精”需要对细节有极高的要求,而摔跤要练到“能摔”对“力”和“巧”的运用,在初期门槛相对低一些。

所以,这句话并非绝对,它更多地强调了学习路径和早期效果的差异,提醒我们,武术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有些技术体系,其基础原理的“易得性”确实能让你更快地感受到力量和对抗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柔道拳击不敢乱发言,但是想从传统武术的角度稍微谈一下

以前老爷子还真说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拳里加跤越练越高

因为拳是反自然意识,而跤是顺应自然意识的。

比如说对方一拳直奔面门打来,自然反应一定是遮蔽面部然后后仰躲闪,但这是练拳的忌讳,拳要求跪膝熊步迎拳走,提肩缩颈腋下兜。要对抗自然反应,将整个细节分步骤练习好,是非常耗时的,即便习练一段时间,每天上六肘头,等一动手还是难免犯错。

跤就不一样了,哪怕从来没练习过格斗的人,打起架来也会下意识的贴近对方,彼此拉扯,尝试利用蛮力控制住对方,然后下别子放翻对手,争取获得上位优势。

所以如何抓把,如何下潜,如何转腰,定根,某种意义上都是我们天生的反应,短期练习,只是把我们的自然反应给加强和细节化了,故此跤里的很多动作一旦上手,几乎不会卡壳。

再者,排除身体的锻炼,拳的练习有时候是脱离实战的,不论是打套,还是单式,亦或者练习打击力量,甚至包括六肘头,都有些脱离实战。但是跤就不一样了,必然是每天摸爬滚打摔拿躺卧,技术与实战对抗结合的更好,每日对抗练习和摔打,也更加有利于力量和抗打击力的发展。

用传统的表述方法来说,拳多属阳力,平行横走,损伤不大,实战上心理压迫力低,而跤多属阴力,上提下贯,在以前场地简陋的情况下,损伤非常大,而且上手就是近身,压迫感极强,很容易让不熟悉跤的对手产生慌乱,一旦中招很快就会失去调整的机会。


拳里加跤,那就是两种反应都练习到了,跟现在的综合格斗很像的,自然越练越高。

而且以前弹腿也算是练拳的启蒙功之一,所以老一辈的其实也蛮讲究近打远踢贴身摔的,所谓的亮个门户,用一门之法技击的,从来都不是正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