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阿富汗战争?

回答
要评价阿富汗战争,得先拆解开来看,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纠结的线团,牵扯着太多国家、太多人的命运,而且这个线团至今还在散落。

开端与目标:一场“正义”的反恐行动?

一切的起点,是2001年9月11日的美国本土遭受的恐怖袭击。基地组织策划了这次袭击,而当时庇护他们的正是统治着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美国总统小布什迅速将“反恐”定为国家战略,而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就成了这场“正义战争”的第一步。

最初的目标很明确:推翻塔利班政权,摧毁基地组织的训练营和领导层,阻止他们再次发动袭击。从这个角度看,行动的合法性和道义性在当时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美国集结了北约盟友,以极快的速度攻入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应声倒下。这短暂的胜利,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高效、强大的美国。

战争的演变:从反恐到“国家建设”的泥潭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塔利班政权虽然被推翻,但其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如同野草一般,在阿富汗崎岖的山地和部落社会中顽强地生长,并逐渐卷土重来。

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存在,从最初的“反恐”迅速转向了“国家建设”。这包括:

建立民主政府: 支持卡尔扎伊、加尼等总统,试图在阿富汗建立一个西方模式的民主政府。
重建军队和警察: 训练和装备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让他们能够独立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投入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项目,试图提升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水平,赢得民心。

但正是这个“国家建设”的目标,成为了美国和盟友陷入阿富汗泥潭的开始。阿富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家,有着漫长的历史、根深蒂固的部落结构、宗教极端主义的土壤以及多民族、多语言的社会背景。想要在短时间内用西方的模式重塑这个国家,难度之大,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为什么会陷入泥潭?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战略失误与目标模糊:
“伊拉克优先”: 在阿富汗战事未稳的情况下,美国将大量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伊拉克战争,这无疑分散了阿富汗的注意力,也让本就脆弱的阿富汗重建工作雪上加霜。塔利班正是利用了这段“空档期”重新集结。
目标摇摆: 最初的反恐目标,逐渐被“民主化”、“国家建设”等更为宏大且难以量化的目标所取代,这使得战争的衡量标准变得模糊不清,也让撤兵的依据变得困难。
对阿富汗社会缺乏深入了解: 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阿富汗根深蒂固的部落忠诚、宗教虔诚以及对外国干涉的天然警惕。他们试图推行的民主制度,往往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格格不入。

2. 塔利班的韧性与生存能力:
游击战的优势: 塔利班熟悉当地地形,善于运用游击战术,利用村庄作为掩护,与当地民众保持一定的联系,让他们难以被彻底围剿。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对于一部分贫困、边缘化的阿富汗人来说,塔利班所代表的“纯洁的伊斯兰”、“抵抗外国占领”的口号,比西方描绘的民主和发展更具吸引力。
外部支持: 尽管美国和盟友极力阻止,但塔利班仍然从邻国(如巴基斯坦某些地区)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和庇护,这为他们的生存和反击提供了土壤。

3. 腐败与政府的无能:
投入的巨额援助资金,在阿富汗政府内部和各层级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不仅削弱了重建效果,也进一步损害了阿富汗政府在民众中的信任度。
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虽然接受了大量的训练和装备,但其战斗力参差不齐,士气也受到腐败和指挥不力等问题的影响,在面对塔利班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4. 国际合作的挑战:
虽然有北约盟友的参与,但各国在战略目标、投入程度和撤兵时间表等方面存在分歧。这种不协调的合作,也削弱了整体的行动效率。
地区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它一方面与美国合作,另一方面又被指责对塔利班持默许甚至支持态度。

战争的结局:一场未竟的撤离

经过近20年的战争,耗费了天文数字的资金,牺牲了数千名美军士兵和数万名阿富汗平民的生命,美国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兵。2021年,美国军队撤离阿富汗,仅仅几个月后,塔利班就重新控制了全国。

这场撤兵的过程也异常混乱和仓促,导致了喀布尔机场的恐慌景象,以及大量阿富汗盟友未能及时撤离的悲剧。塔利班的快速回归,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以一种令人沮丧的方式收场。

如何评价?

从结果来看,阿富汗战争无疑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目标未能实现: 恐怖主义威胁并未完全消除,阿富汗的民主化尝试宣告破产,塔利班重新掌权,而且比以往更加稳固。
巨大的成本: 巨额的财政支出,以及无法估量的生命代价,对美国以及其他参战国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人道主义灾难: 阿富汗人民继续生活在贫困、不稳定和不确定之中,他们的未来依旧渺茫。

但是,评价一场战争,也不能仅仅看结果,还应该看它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最初的动机: 在9·11事件后,美国采取行动以保护自身安全,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正当性的。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持续的恐怖威胁之下。
尝试与努力: 在战争的早期,确实有过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为阿富汗妇女提供教育机会,改善一些基础设施。这些努力,尽管最终未能改变大局,但也不能完全抹杀。
复杂性与教训: 这场战争为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关于军事干预的局限性、国家建设的复杂性、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以及战略选择的慎重性。它提醒我们,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不总是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在面对根深蒂固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时。

总而言之,阿富汗战争是一个充满悲剧、复杂且令人深思的案例。它暴露了西方国家在理解和改造非西方社会时的盲点和傲慢,也展示了极端主义的顽固生命力以及国家建设的艰难性。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关于政治、文化、历史和人性的多维度交织的博弈,其影响将继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显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以阿富汗为目的打阿富汗。要打阿富汗可以,带着他们揍伊朗,揍巴基斯坦,揍印度。

阿富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的基本生活方式是没事时各村间切磋以锻炼武艺,主要产业是抢劫商旅,官府敢管就一起干官府。有事时就跟着东来西往的强人们一起出去发横财。

也就是说,在阿富汗人的认知中,政府存在的意义在于带领大家一起砍人。你要是不领着大家砍人,那不要怪大家砍你。。。

所以对付阿富汗刁民的最好办法。就是收编他们,然后一起出去砍人。你大苏维埃/美利坚牛皮吹得震天响,结果除了“伤风败俗”啥都不会,连巴基斯坦那群废物都不敢砍。那阿富汗人凭啥服你?凭啥跟你混?

user avatar

应邀把云石压下去~

阿富汗的地图



阿富汗的北部,沿着阿姆河是平原,沿着阿姆河的地方,还有北部的几条河流:哈里河、穆尔加布河、巴尔赫河、昆都士河沿岸是灌溉农业区,是阿富汗主要的农业区,古代一度非常繁荣。在北部除了河流沿岸和高山以外,一般低海拔地区都是沙漠覆盖。
阿富汗东北部是兴都库什山区,从中国边境延绵到中部,高山深谷,地势崎岖,海拔普遍在3000米以上,雪山很多,氧气稀薄,山谷地区勉强可以种地,大部分地区只能游牧。喀布尔河河谷-开伯尔山口是印度通往中亚的主要交通路线,除了贾拉拉巴德附近的盆地以外,都两边群山矗立,道路险峻。山谷中有很多大型洞穴,交叉纵横,深不可测,稍加改造就是完美的游击战战场。
中部是荒凉贫瘠、地势崎岖的哈扎拉贾特高原,海拔一般1000米-2000米。
哈扎拉贾特高原西面、南面地势平坦,发源于高原呈放射状的几条河流两岸是灌溉农业区,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沙漠、荒原覆盖。
坎大哈所在的洛拉河河谷再往南到巴基斯坦边境,又是山区,海拔虽然不如兴都库什山脉,但是同样道路艰险,地势崎岖。
阿富汗虽然大部分地区都是荒凉贫瘠,但是河流沿岸地区历史上灌溉农业非常发达,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国外援助的农药化肥良种帮助下,每亩也可以达到300斤左右,尤其是北部战乱较少的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地区。再加上外国粮食援助,所以虽然战乱频繁,但是并没有大量饿死人。

阿富汗的语言分布

阿富汗,称其为一个国家有点过,根本就是一个毫不牢固、披着国家外衣的部落联盟。

东北部是塔吉克人,居住在东北部的山区,他们的语言达里语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在西部的赫拉特也有很多人讲达里语,塔吉克人占阿富汗人口的30%左右。
中部的高原是哈扎拉人,他们自称蒙古后裔,很多人和我们长得很像,信奉什叶派,占人口的10%左右。他们也是讲达里语。
南部和西部是阿富汗最主要的民族普什图人,其语言也是伊朗语族的一支,占人口40%左右。

其他比较大的民族:
北部还有讲突厥语的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东北部还有努里斯坦人(周围的人称他们是卡菲尔!),西北部还有艾马克人,南部有俾路支人。

由于这个国家的地理特点:被大片的游牧区和高山沙漠分隔开的一个个孤立的河流灌溉区。2011年北部才有一条很短的铁路开通——是通往乌兹别克斯坦,各地的割据形势是天生的,所有的民族事实上都是语言风俗类似的N个部落,N个部落联盟臣服于当年的阿富汗国王,形成了这个国家。
各个部落联盟或者说民族,内部都有N个彼此对立而又互相通婚的部落,打打谈谈,谈谈打打。A部落的敌人,就是B部落的朋友,觉得打得烦腻了,或者面对共同的敌人,大家再彼此通婚休战。
19世纪才改奉伊斯兰教的努里斯坦人和信奉什叶派且长相不一样的哈扎拉人是阿富汗民族歧视链的最底端。

今天称为阿富汗的这块地方,历史上长期属于波斯历史的一部分,中亚的花剌子模、帖木儿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也客串过。
1747年,波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战神纳迪尔·沙被部下刺杀,纳迪尔·沙的部下普什图人阿布达利部落的艾哈迈德·沙带领着本部落的兵马和纳迪尔·沙宫廷的财宝回到家乡,击败了普什图人的其他部落首领,攻占坎大哈,被普什图人各部落首领拥戴为阿富汗国王,然后四处攻略,大致奠定了阿富汗今天的疆域,再往东南远征印度,攻陷德里,大肆杀掠,满载而归,获得了各个部落暂时的忠心拥戴,也为英国彻底征服印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把自己部落的名字改成“杜兰尼”,意思是珍珠。
1773年,艾哈迈德·沙去世,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立刻开展内战。王室内讧与部落冲突有机结合,杜兰尼王朝的基业也开始走向衰落,被巴拉克扎伊王朝取代。巴拉克扎伊王朝不如杜兰尼部落强势,地方上各部落割据,中央政权衰落,各民族各部落表面上卖个面子,臣服于衰弱不振的巴拉克扎伊王朝,最大程度上保持本部落的独立自治。

话说印度被阿富汗进攻杀掠之后,莫卧儿帝国和马拉特联邦都走向解体衰落,最终被英国征服。英国人横征暴敛,天高三尺,奠定了日后大英帝国的基业与今天和谐美好的英国。英国人一边搜刮,一边也害怕有别人过来抢,看看周围,波斯的卡扎尔王朝被俄罗斯吊打,正在走向衰落;缅甸对孟加拉阿萨姆刚刚伸出手,就被英国暴打一顿,割地赔款;大青果已有药丸之象;只有阿富汗几十年前刚刚洗劫过印度,就是他了,但是1839-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入侵的英印军队遭全歼(同一时鸦片战争被打败的大清朝情何以堪……)。
艾哈迈德·沙的四出征伐,第一次英阿战争,普什图人打出了名声,成为了阿富汗毫无争议的主体民族。

大英帝国当时如日中天,在阿富汗却吃了败仗,原因在于:
1、地形复杂,枪炮优势难以发挥,英国人排队枪毙的战术难以发挥。
2、气候恶劣+高原反应,冬天和夏天温差巨大,夏天高温,冬天飘雪,战斗力大减。
3、开伯尔山口、喀布尔河谷地的道路艰险,沿途各部落看准英国人的后勤运输,刀刀见血。
4、复杂的部落割据局势,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看得住场子的傀儡或者盟友,打了A部落,联姻的B部落前来干架,拉拢了C部落,敌对的D部落也要抽份子,一个个部落去摆平,又没这个工夫。而各个部落都TM没油水可抢却又桀骜不驯彪悍善战。

再往后,俄国熊的爪子伸到了中亚,英国看着毛熊也心里发毛,第二次英阿战争,同样损失惨重,无功而返,阿富汗最终成为英俄两国势力范围之间的缓冲国。

到了20世纪,现代化的风也吹到了阿富汗内陆,查希尔国王也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政策。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一起进来的还有自由民主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瓦哈比主义……部落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们有的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君主立宪,有的要求搞社会主义,有的想搞苏联式的共产主义,有的想恢复伊斯兰荣光……内战的思想准备已经做好了……
表面上的现代化,并不能掩盖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仍然处于部落社会,和几百年前一样,国王只不过是各个部落联盟的盟主而已,国王和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是通过部落首领的效忠来获得的。王权不下省,省内靠部落。普什图人最大的两个部落,杜兰尼和吉尔扎伊,结成松散的联盟,内部各个支系矛盾重重,对外基本上枪口一致。各个民族之间、各个部落之间、各个部落内部各个支系之间,为了争夺牧场、水源、田地、牲口,彼此之间经常大打出手。
各个所谓的民族之间,其实界限并不分明,尤其是山区,今年效忠普什图,明年挂靠塔吉克,并不是什么难事,达里语反正全国通用。除了什叶派的哈扎拉人和被视作卡菲尔的努里斯坦人。

冷战背景下,倾向于苏联的达乌德总理发动政变,然后阿明、卡尔迈勒、纳吉布拉轮流上台,阿富汗中央政府本来就虚弱的权力在成为苏联卫星国之后更加显得离经叛道。共产主义不清真,教会全面反对,土地改革直接要了部落首领的权力,各部落纷纷起兵,卡尔迈勒还是塔吉克人,普什图人怒了,外面米帝、天朝、巴铁、阿拉伯国家一起下药。
国内,苏联人面对的局势和当年的英国人几乎一致。表面上有了现代文明的痕迹,但是这个国家,仍然是一个部落联盟。苏联扶持的卡尔迈勒是塔吉克人,普什图人根本不鸟,而塔吉克人也觉得他离经叛道,里外不是人。苏联突袭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放弃了抵抗,而苏联在阿富汗四处讨伐,也只能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白天勉强看住场子。为啥?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有完善的国家政府官僚体系,控制了头脑,自然身体听话,而阿富汗没有完整的国家机器,只有N多矛盾重重的部落……
苏联虽然很快就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道,但是苏联人从中亚到喀布尔的补给线经过兴都库什山脉的萨朗山口,道路艰险,沿途各部落看见运输车辆毫不客气,今年开斋节就等着抢你军粮吃一顿大餐呢。
更重要的是,战火一开,本来就落后的阿富汗经济,立刻崩溃,农业衰落,商业荒废,大量难民四处逃荒。这些本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善良民,现在在巴基斯坦的难民营里面,心里只有仇恨,想着打回老家去。这些人为各路游击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又是山区延绵,形势复杂,两边都是普什图人,武器走私根本管不住。
苏联的钢铁雄师,面对这些外国武器武装起来的游击队、部落武装,根本就是高射炮打蚊子,现代社会,又不能像日军在华北一样搞三光。
苏军进剿的经典剧本:
第一阶段:大军开入主山谷,游击队放开大路,撤往各个山洞和支谷。
第二阶段:大军扔下重装备,轻装分头前往各个山洞和支谷搜剿,和游击队大打麻雀战。
第三阶段:苏军受不鸟,宣告清缴行动”胜利结束“。或者游击队主力安然撤退,去另一块山区跟你玩,苏军主力也只好奉陪撤离,山谷中留下几个孤零零的据点不时挨冷枪。
这些山沟沟不打又真的不行,不然自家后勤补给线被人拱着打。
补给困难、高原反应、无休止的游击战、治安战,换了任何军队都会士气暴跌的。除了一路屠城的蒙古大军。

十几年的战乱,阿富汗的部落组织出现解体迹象。传统的部落首领权威遭到动摇,乌兹别克的杜斯塔姆将军、塔利班首领奥马尔,都是贫苦出身,没有部落背景。塔利班运动某种意义上也是普什图人在民族危机中,试图以伊斯兰圣战为旗帜,打破部落隔阂界限的一种努力。没有部落根基,只有巴基斯坦和基地组织援助的塔利班和杜兰尼部落豪门出身的卡尔扎伊短暂合作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成为死敌。塔利班希望建立纯粹是普什图人的阿富汗,塔吉克人滚回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人滚回乌兹别克斯坦,哈扎拉人下地狱!塔吉克人贵族出身的潘吉希尔雄狮马苏德、乌兹别克军头杜斯塔姆的北方联盟和普什图人的塔利班始终敌对。

美国在阿富汗同样也陷入了部落冲突的海洋。
战斗过程和苏联剧本差不多。大城市和交通干道很快控制住,但是清缴行动就变得无比蛋疼。
托拉博拉山区声势浩大的清剿行动实际上失败了,最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主力安然逃脱。
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扎拉人很大程度上对于美国人推翻塔利班心存感谢。但是他们也得到俄国的大力支持,北方联盟才能够撑到美军赶来。北方各民族能够和美军合作,但是对于美国扶持的普什图人喀布尔政府听封不听调,也不想成为美国遏制俄国、渗透中亚的马前卒。普什图人某些和塔利班有仇的部落,比如卡尔扎伊的部落,自然也很乐意和美国人合作。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和塔利班合作的部落,和卡尔扎伊结下过梁子的部落,对美国心存敌意。根本没有什么宗教极端势力和温和派,只有各个部落,所谓极端武装,很大程度上是看你丫不爽,和你丫有仇,就是想抽你的部落,所谓温和派武装,很大程度上是你是我敌人的敌人,可以暂时跟你合作,或者要么拿了你的钱,要么实力不济,暂时不来寻你晦气。
塔利班已经越来越放下宗教革命的旗帜,转向与部落首领合作,和阿富汗政府谈判,对于跳槽伊斯兰国的部下,清洗起来比对敌人更加凶狠。
阿富汗整个国家经济崩溃,财政完全靠外国援助,而外国援助必然是通过喀布尔政府和各省部落首领,传统的部落首领权力正在恢复。
整个国家在北部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扎拉人地区,战乱相对较少,局势比较稳定。
南部的普什图人地区,冲突仍然时有发生,塔利班不会轻易停火,要政府开出够高的价码才肯接受招安,而且武器不会上缴,随时还会再次起兵。

阿富汗值得一提的资源,只有鸦片和铜矿,艾娜克铜矿虽然据说储量很大,但是运输到中国,困难重重:北面走萨朗山口,修路困难,中亚费尔干纳同样局势不稳,南面走开伯尔山口,巴基斯坦的普什图人部落地区,也是穷山沟沟,巴基斯坦政府同样搞不定,运输费用高昂,而且沿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枪杆子,都想抽份子,同样喀布尔政府都摆不平他们。

任何一个阿富汗中央政权,对外都必须是表现出人畜无害状,才能够获取外国援助,活下去,让敌对部落不至于太嚣张。

对于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披着国家外衣的不牢固部落联盟,任何出兵直接控制的企图都是非常愚蠢的决定,N多部落,谁是谁都搞不清楚,打了A部落,不知道咋的就add了B部落。

没有油水,无法以战养战;战略地位重要,一出兵,就会招来全球各大流氓的干涉,国际上限于孤立;没有成熟的国家机器,永无止境的治安战会拖垮任何国家的民心士气。

user avatar

美国军工联合体和华尔街的资本家为了洗钱打了20年的战争。

阿富汗的历史:

阿富汗的现实


美国砸了两万亿打造的民主政府,两任总统。2020年阿富汗人均GDP是508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中非共和国2020年的人均GDP为476美元

南苏丹2016年的GDP为1811美元

乍得2020年人均GDP614美元

津巴布韦2020人均GDP1128美元



说白了还不如非洲国家

美国早就在奥巴马时期就开始撤军了,到现在都没有搞成。特朗普时期加快步伐。

这张图是去年蓬佩奥会见塔利班代表

据德新社华盛顿消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当地时间2020年11月21日在卡塔尔会见塔利班谈判官员,要求塔利班减少在阿富汗的暴力行动,尽快达成永久性停火协议,制定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路线图。

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声明称,蓬佩奥当天还在卡塔尔会见了阿富汗政府官员。蓬佩奥本人在推文中称:“我建议双方继续就实现永久性全面停火的政治路线图进行深入探讨,继续推进已经取得的进展。”

特朗普则在去年三月就和塔利班通电话了。

再想想拜登在撤军时说的:“美军是来反恐的,不是来给阿富汗建立民主政府的。阿富汗有什么政府是阿富汗人自己的事。”

早在2019年蓬佩奥访问阿富汗时说:美国已向阿富汗塔利班明确表示会从阿富汗撤军,但尚未就撤军时间表达成一致。美国正在努力为阿富汗国内各派展开谈判创造条件。他说,在德国和卡塔尔方面的促成下,7月在卡塔尔将举行一次阿富汗内部对话。

说白了,美国早就想甩掉阿富汗了;至于为自己工作的那些阿富汗人。他才不在乎呢。西贡铁拳就在那摆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阿富汗战争,得先拆解开来看,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纠结的线团,牵扯着太多国家、太多人的命运,而且这个线团至今还在散落。开端与目标:一场“正义”的反恐行动?一切的起点,是2001年9月11日的美国本土遭受的恐怖袭击。基地组织策划了这次袭击,而当时庇护他们的正是.............
  • 回答
    美军在2021年8月30日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这场历时近20年的战争的终结。评价这场战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它是一场极其复杂、代价高昂且充满争议的军事行动,其影响深远而多层面。战争的缘起与目标: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始于2001年10月7日,起因是基地组织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发动.............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的20年战略(20012021)是一场复杂的国际政治与军事行动,其成败交织着反恐、地缘政治、国际联盟、国内治理等多重因素。以下从战略目标、执行过程、关键转折、国际影响和长期后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略目标与初衷1. 反恐与安全目标 直接目标:推翻塔利班政权,摧毁恐怖组织(.............
  • 回答
    《克隆人战争》第七季第十集“Sith’ari”的阿索卡与达斯·摩尔之间的对决,绝对是整个系列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令人难忘的时刻之一。这场战斗不仅仅是简单的武力碰撞,更是角色弧光、哲学理念和悲剧命运的集中体现。战斗的背景与酝酿:在这一集之前,阿索卡已经脱离了绝地武士团,独自在科洛桑的阴影中生存,同时也卷入.............
  • 回答
    《阿丽塔:战斗天使》这部电影,老实说,观感挺复杂的。如果你是原著漫画的粉丝,大概率会爱得不行,因为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铳梦》那个赛博朋克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那种末世工业风,废墟上的生活,还有那种压抑又充满希望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特效牛逼到没话说。那个“钢铁城”(I.............
  • 回答
    行,咱就来唠唠这两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和《阿丽塔:战斗天使》,各有千秋,也都有点小瑕疵。你要是问我哪个更好,我得说,这得看你更看重啥了。先说《流浪地球》,这可是咱们国产科幻的一座里程碑,硬要说它的优点,我能列一长串: 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主题: 这片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敢于想象,而且是那种能把地.............
  • 回答
    2016年底,叙利亚政府军对阿勒颇的胜利,无疑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中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从2012年起,这座叙利亚第二大城市就成为了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争夺的焦点,而到了2016年12月,随着政府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攻势,叛军的防线最终被击溃,他们不得不接受撤离阿勒颇东部的条件。这次战局的结束,对叙利亚.............
  • 回答
    《阿丽塔:战斗天使》在豆瓣上出现了一些极端粉丝的“报复性一星差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和社群现象。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交织着粉丝对作品的热爱、对评价体系的理解偏差,以及群体情绪的放大。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报复性一星差评”这种说法。这通常指的是,当一群粉丝对某个作品极其喜爱,认为它.............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呼吁“俄乌保持克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这一表态值得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评价,同时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背景信息和潜在影响。一、 评价阿富汗塔利班的表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一表态的意义和含义: 国际政治中的“角色扮演”与“关系维护”: 作为“主权国家”的姿态: 塔.............
  • 回答
    阿富汗足球运动员扎基·安瓦里(Zaki Anwari)在喀布尔机场试图攀附美军撤离飞机,最终不幸坠亡的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和扼腕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陨落,更是阿富汗当下混乱局势下,无数普通民众绝望与挣扎的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那个绝望的背景:当塔利班迅.............
  • 回答
    在中国国内,对于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对塔利班持正面或相对理解态度的人群,他们的观点往往建立在特定的认知框架和现实考量之上。要评价这部分人,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立场背后的逻辑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可以从务实主义和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一部分国内持正面态度的人。.............
  • 回答
    日本自卫队阿富汗撤侨:一次备受审视的军事行动2021年8月,当塔利班迅速掌控阿富汗,喀布尔机场陷入混乱之时,日本自卫队应邀参与了由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撤侨行动。这次行动,虽然以人道主义救援的名义展开,却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审视,其背后涉及的不仅是军事能力,更是日本长期以来在国际安全事务.............
  • 回答
    阿富汗,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些名字中,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Ahmad Shah Massoud)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星。他被誉为“潘杰希尔雄狮”,一位集游击战术大师、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抵抗苏联占领的象征于一身的传奇人物。要评价马苏德,不能孤立地看他一个人,而是要将其.............
  • 回答
    评估如今的阿富汗塔利班,确实是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要全面理解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20年前那个“9·11”事件后的形象,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静止的实体。他们的出现、统治方式,以及其政策的影响,都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历史背景与政权更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塔利班是阿富汗政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 回答
    2021年夏季,随着塔利班迅速控制阿富汗,一场新的难民危机再次浮出水面,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欧盟,这个曾经在2015年难民危机中经历阵痛的政治实体,这次的态度显得异常坚定,甚至可以说有些强硬。他们的核心诉求被总结为:“2015年情况不能重演”。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多重考量和复杂的博弈。.............
  • 回答
    说起《侣行》,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大概是那对敢于挑战极限的夫妻——张昕宇和梁红。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壮丽的风景。而在一众令人印象深刻的旅程中,“重现巴米扬大佛”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为震撼、也最触及人心的篇章。挑战与意义:不仅仅是复原,更是文化的呐喊巴米.............
  • 回答
    2015年10月3日,北约驻阿富汗的“坚定支持”行动(Operation Resolute Support)指挥下的国际联军,在凌晨时分对阿富汗北部昆都士市的一家创伤中心发动了空袭,造成了包括3名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工作人员在内的20多人死亡,另有.............
  • 回答
    特朗普将芝加哥称为“美国之耻”,并声称“阿富汗比芝加哥更安全”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言论的背景与目的: 政治策略: 特朗普作为一个善于运用夸张和煽动性语言的政治家,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将芝加哥描绘成极端危险的城市,与.............
  • 回答
    乌干达同意接收2000名阿富汗难民的决定,是一个牵动多方神经的复杂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审视。这不仅仅是一项人道主义的姿态,更折射出国际政治、地区稳定、以及乌干达自身国情等多重考量。人道主义角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当首先,从最直接的人道主义层面来看,乌干达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全球人道主义危机加.............
  • 回答
    关于驻阿美军最高将领“乘直升机悄悄离开”阿富汗以及美军士兵“切断电源趁夜悄悄离开”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这两件事,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们共同指向了美军在阿富汗撤离过程中的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阶段。最高将领“悄悄离开”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最高将领”的身份。这通常指的是驻阿美军司令,或者是更高级别的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