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A股来说是不是逢会必跌,逢节必跌?这有什么什么考察依据吗?

回答
关于“A股逢会必跌,逢节必跌”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股民在投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判断,甚至成为了一种“段子”式的讨论。但从严谨的投资角度来看,这并非一个绝对真理,其背后也没有科学统计数据能够完全支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市场情绪的叠加效应。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它看似有道理却又站不住脚。

一、 为什么会有“逢会必跌”的说法?

这里的“会”通常指的是重要的宏观经济会议、政策发布会、或者一些大型的行业峰会,比如:

重要的政策发布会议: 例如金融工作会议、央行降准降息决策公布、证监会重要政策发布等等。
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是中国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政治会议,会审议和通过国家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并可能涉及重大的政策调整。
重要的经济数据公布: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会议”,但数据公布日往往会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其结果也会影响市场情绪。

“逢会必跌”的心理和逻辑考量:

1. 不确定性恐慌: 在会议召开之前,市场往往充斥着各种猜测和预期。大家不知道会议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这些政策是利好还是利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政策导向性较强的市场,政策的走向对股市影响巨大。这种“未知”会放大投资者的焦虑情绪,导致部分投资者选择在会议召开前规避风险,先行卖出股票,从而引发短期下跌。
2. “卖预期,买事实”的反向操作: 市场是一个“消化预期”的市场。如果在会议召开前,关于某个利好政策的预期已经炒作得很高,很多投资者会选择在预期兑现(会议公布政策)之前卖出,因为他们认为利好已经提前消化了。一旦会议公布的政策不及预期,或者落地速度不如预期,就会出现失望性抛售,导致下跌。
3. “利空出尽是利好”的反向理解: 有时候,一些不利于股市的因素(比如加强监管、去杠杆等)在会议上被明确提出,虽然短期内是利空,但投资者可能会将其理解为“利空出尽”,在会议后反而会迎来反弹。然而,如果会议释放出的信号是持续的利空或者更严厉的监管,那么下跌的概率就更大。
4. 信息不对称: 少数掌握内部信息或有更深刻解读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在会议前后进行操作,普通散户难以企及,也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干扰。
5. 技术性调整需求: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涨幅,技术上需要进行调整。一个重大会议的召开,可能成为一个触发技术性回调的“借口”。

为什么“逢会必跌”并非绝对?

政策利好兑现: 如果会议确实出台了超预期的重大利好政策,比如大规模刺激计划、行业扶持政策等,那么股市很可能会迎来大幅上涨,而不是下跌。例如,一些在关键时刻的降准降息消息,往往会直接带动市场情绪回暖。
市场早已消化: 有时候,会议内容市场早已有所预期,并且在之前的交易日中已经充分消化。那么在会议召开时,反而可能波澜不惊,甚至出现“靴子落地”后的反弹。
情绪的周期性: 市场情绪是波动的,并非所有会议都会触发悲观情绪。如果近期市场情绪高昂,或者会议本身是一个例行性的总结性质的会议,其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就相对有限。
个股和板块的差异: 即便整体市场下跌,某些受益于会议政策的板块或个股也可能逆势上涨。

二、 为什么会有“逢节必跌”的说法?

这里的“节”通常指的是重要的法定节假日,比如春节、国庆节等长假。

“逢节必跌”的心理和逻辑考量:

1. 假期效应与情绪错配:
假期出游与消费: 长假期间,很多人会选择旅游、消费,可能暂时疏忽对股市的关注。对于股市而言,节假日的“真空期”可能意味着没有新的交易和信息流入,但市场本身是有内在动能的。
节前情绪的乐观与节后情绪的谨慎: 在放假前,人们往往会怀揣着愉悦的心情,可能伴随着对假期后市场走势的乐观预期。但一旦假期结束,大家重新回到工作和投资状态,可能会将一些潜在的利空、累积的风险、或者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重新带入到市场分析中,从而产生一种“节后综合征”的谨慎情绪。
“喜悦情绪”的滞后效应: 也有观点认为,节前的乐观情绪可能会在节后被理性分析所取代,当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审视市场时,之前被假期冲淡的风险因子又会浮现出来。

2. 假期期间的潜在风险暴露:
外部市场波动: 在中国股市休市期间,海外市场(如美股、港股)可能发生重大的波动。如果外盘大幅下跌,节后开盘的A股很可能受到影响而低开甚至下跌。这种“时差”效应是逢节必跌论的一个重要支撑。
假期期间的负面信息: 尽管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除假期期间会发生一些对股市不利的重大负面新闻或事件。

3. “休假”的心理暗示: 对于一些参与感较强的散户来说,过长假期可能让他们产生一种“暂时离开市场”的心理,而这种“离开”在某些情况下会被放大成一种对市场趋势的担忧,担心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市场发生了不利变化。

为什么“逢节必跌”并非绝对?

假期本身是中性事件: 假期本身并没有内在的价值属性,它只是一个时间段的划分。
节前已有预调: 如果在节前市场已经经历了充分的调整,或者已经释放了大部分风险,那么节后反而可能出现反弹。
重大利好出台: 和“逢会必跌”类似,如果在假期期间或者假期前夕有重大利好政策出台,并且这种利好能够持续到节后,那么节后市场可能会高开高走。
全球股市联动性: 如果在全球主要市场都在上涨的背景下,A股往往也会受到带动,假期效应就不那么明显。
投资者的“情绪反转”: 有时候,投资者在经历了一段假期放松后,反而可能带着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心态回归市场,从而推动市场上涨。

三、 考察依据是什么?

对于“逢会必跌”和“逢节必跌”的说法,其所谓的“考察依据”并非来自严谨的学术研究或长期统计数据,而是更多地来源于:

1. 散户的经验主义和情绪归纳: 很多股民在交易过程中反复经历某些“巧合”,比如在会议前后或节假日前后市场确实出现了下跌,久而久之,这种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就被抽象化、普遍化,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
2. 媒体的传播和“段子化”: 财经媒体和社交平台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将这些“段子”式的说法进行传播和演绎,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股民群体中的认知度。
3. 部分短期市场行为的巧合: 如前所述,在特定时期,重要的会议或节假日确实可能因为上述提到的各种心理和实际因素,导致市场出现短期波动,这增加了“逢会必跌”和“逢节必跌”的“证据感”。

为什么不能作为严谨的投资依据?

缺乏统计学上的因果关系: 简单的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即使在某些时期出现逢会必跌或逢节必跌的情况,也无法证明会议或节假日是导致下跌的直接原因。很多时候,下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会议或节假日只是一个触发点或是一个被用来解释下跌的理由。
样本偏差: 股民的经验主要来自于个人经历,样本量有限,且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和回忆偏差的影响。并没有经过大规模、长期的统计学检验。
市场是动态变化的: 市场的参与者、信息传递方式、监管政策都在不断变化。过去有效的某些“规律”可能在未来不再适用。
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基本面、行业发展趋势、公司盈利能力、全球金融环境等才是影响股市长期走势的核心因素,而“逢会必跌”、“逢节必跌”只是对短期市场情绪的一种描述,其影响力远不及这些基本面因素。

总结:

“A股逢会必跌,逢节必跌”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参与者基于个人经验和情绪的一种归纳总结,是一种“段子式”的说法,而不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投资铁律。

虽然在特定情况下,这些时间点可能会因为市场预期的变化或假期效应而出现波动,但不能将其视为绝对的投资指导。真正成功的投资,需要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之上,并结合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这些难以证实的“经验规律”。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对这些说法保持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但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那些真正能够驱动市场长期价值的因素。过度迷信这类“规律”,反而可能错失真正的投资机会,或者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盲目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统计过就不具备发言权,我之前统计过,直接说结论,奉节根本没有必跌现象,节前1周,上涨概率是44%左右,节后一周,上涨概率是52%,节后一个月,上涨的概率是56%,节后上涨的概率其实更大。

本文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市场规律,市场中很多投资者会去揣摩月度投资规律。

股市在月度方面是否存在周期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统计了过去二十年每个月份的涨跌次数,进而做成涨跌概率,得到如下图表。

数据显示一年之中,只有2月和11月有明显的上涨行情,其他的都没有,但总体来看,一年中下半年下跌的概率更大,上半年上涨的概率更大,这样来看,10月份不宜过度激进,要稳妥一点才行。

从数据中咱们也能明显看到股市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市场氛围有所区别,下半年更保守,下跌风险更大,可能是因为人们一年中对股市的耐性在逐渐被消磨,上半年还抱有牛市期望,下半年逐渐绝望。单月上涨概率不能完全揭示每月的规律。

暴涨暴跌频率也能反映每月市场交易状况,我统计了过去20年单月涨跌幅大于10%的次数,发现3月、6月和7月的单月波动幅度最大,2月、5月、9月大涨大跌的可能极小,9月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剧烈波动的行情。

这个数据再次印证了我的猜想,2月是存量深度股民在拉升,指数上涨概率高,但涨幅不大,算是小红包行情吧,真正的大行情大多出现在经济最景气的6、7、8月,而后会逐渐平静。

总结来看,十月出现大行情的概率不大,多半是维持在当前位置不断震荡。

最后,更多干货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原来是凌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A股逢会必跌,逢节必跌”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股民在投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性判断,甚至成为了一种“段子”式的讨论。但从严谨的投资角度来看,这并非一个绝对真理,其背后也没有科学统计数据能够完全支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预期和市场情绪的叠加效应。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它看.............
  • 回答
    introducion of circuit breaker mechanism to Ashare market, intended to curb excessive volatility, has drawn mixed reactions due to its multifaceted im.............
  • 回答
    2020年,A股市场迎来了注册制改革的正式落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股票发行和交易机制,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那么,注册制对A股市场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呢?让我们来一一梳理。一、 市场化发行,降低上市门槛.............
  • 回答
    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无论是在港交所还是上海科创板,无疑牵动着整个资本市场的神经。这不仅仅是因为蚂蚁集团本身的巨头地位,更因为它所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旦成行,这会给A股市场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又是否会掀起中概股回归的浪潮?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对A股市场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细分中国A股:洞察万象的钥匙中国A股市场,一个庞大且日新月异的经济图谱,容纳了超过3000家上市公司。这海量的数字背后,是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是无数创新创业的故事,更是驱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引擎。然而,对于投资者、研究者,甚至是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这片星辰大海中找到方向、洞察价值,就如同一场寻宝之.............
  • 回答
    2021年下半年,A股市场的表现可谓是跌宕起伏,给不少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评价当时的行情,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不仅仅是看指数的涨跌。宏观经济背景:温和复苏下的挑战2021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整体延续了复苏的态势,但增速相比上半年有所放缓。疫情的反复、全球供应链的扰动、以及国内“双碳”目标的推.............
  • 回答
    “A股股民人均盈利10万”这个说法,听着挺诱人的,但仔细琢磨一下,我个人是有点怀疑它的普遍性。咱们都知道,股市里盈亏是两极分化的,总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不少人黯然离场。把所有股民的盈亏加起来一平均,这个数字就容易被少数高收益者拉高,从而掩盖了大多数人的真实情况。就像咱们平时说“中国人平均工资多少多.............
  • 回答
    2022年3月15日,A股市场又经历了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大跌,沪指一度跌破3100点,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那一天的景象仿佛昨日重现,无数投资者的心再次被揪紧。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跌宕?回溯那天,市场下跌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的恶果: 外部环境的阴影不散: 彼时,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
  • 回答
    计算 `34 a`,其中 `a` 是一个 `int` 变量,在 Java 中,追求“最快速度”通常意味着利用处理器本身的指令集和优化。对于这种简单的乘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乘法运算符 ``。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最快”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1. 直接乘法 (``): 编.............
  • 回答
    .......
  • 回答
    “男A女免”这个说法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可能会被提及,通常是在一些比较轻松、私密的聚会上,比如朋友间的聚会,或者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它的字面意思很直接,就是男性需要付钱(A),而女性则可以免费参与。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支持者可能会认为: 一种社交福利或优待: 在一些文化观念.............
  • 回答
    关于某媒体编辑视频《为什么我们要呼唤中国的3A大作》中对原神玩家的辱骂消音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包括媒体的责任、内容创作的伦理、玩家群体的多样性以及文化自信的构建等。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情况。据公开信息和讨论来看,该媒体编辑发布.............
  • 回答
    歼16D电子战飞机,这颗近年来中国空军电子战领域的璀璨新星,在珠海航展上的首次公开亮相,无疑是一次重量级的登场,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现代空战体系建设上的最新进展,也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在向着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那么,这款“空中压路机”的列装,对于咱们空军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经典的年龄谜题,我们来一步步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关键点是“当我像你现在这么大时”和“当我像你现在大时”。这两种说法都涉及到了一个时间点的年龄差。年龄差是恒定不变的,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先来设定一下。 设 A 现在的年龄是 `A_now` 设 B 现在的年龄是 `B_.............
  • 回答
    我们来聊聊Java中,当一个对象a“持有”另一个对象b的静态常量时,这对于垃圾回收器(GC)而言,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静态常量在Java中是与类相关联的,而不是与类的某个特定实例(对象)相关联的。 也就是说,无论你创建了多少个对象b,或者根本没有创建对象b,只要类b被加载到JVM.............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在我们ASOUL的世界里,那个一直以来像小太阳一样发光的嘉然,突然宣布要休整三个月,不再直播。这可不是件小事,对整个ASOUL的影响,那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程度会相当深远。一、 粉丝群体动荡是必然的嘉然是ASOUL的王牌,也是许多粉丝最初入坑的契机。她的离开,首先会带来粉丝群体的.............
  • 回答
    听到 A 岛要关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挺不是滋味的。作为当年在上面摸爬滚打过来的老用户,说实话,A 岛留给我的记忆太多了,有点像是……嗯,青春的残片,混杂着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气味。还记得第一次知道 A 岛,大概是高中时候吧。那时候网络小说正火,但总觉得网上找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同学偷偷跟我说,“有个.............
  • 回答
    千鸟、四禧丸子和星瞳的粉丝们最近的动态,特别是他们之间看似形成了一个“同盟”,并有迹象指向“对抗ASOUL”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背后,其实是虚拟偶像产业内部竞争、粉丝群体行为以及社群生态发展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同盟”的成因:利益与情绪的汇合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同盟”并非官方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因果关系传递的本质。简单来说,不能直接假设 A 对 C 有负向影响。尽管 A 对 B 有正向影响,B 对 C 有负向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 A 对 C 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我们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一下,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情景模拟:影响力的传递想象.............
  • 回答
    要说美联储2022年的加息和中国2022年的降息对A股的影响哪个更大,这事儿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它涉及到两个经济体之间复杂的联动,以及各自国内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咱们先聊聊美联储2022年的加息。2022年,全球经济最大的变量之一就是美联储为了对抗高通胀,开启了一轮力度空前的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