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

回答
《金刚经》中的这句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揭示了佛教关于“心”的本质和修行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日常对“心”的理解,进入佛法的智慧之海。

咱们平日里说“心”,总觉得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像我们手里抓着一个苹果一样。我们有“想”把这个苹果送给谁,这是“现在心”。我们回想起昨天吃苹果的美味,这是“过去心”。我们期待明天再吃个苹果,这是“未来心”。这三个“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如此鲜活,又是如此确定。

但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这种确定性,恰恰是让我们被束缚的根源。让我们来一点一点拆解:

一、 过去心不可得:追悔与执着如同水中捞月

想想我们心里盘旋不去的“过去心”。可能是因为某个决定做得不好而耿耿于怀,不断地责怪自己,活在“早知道就……”的懊悔里。也可能是因为过去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沉溺在旧日荣光中,不愿意面对当下。

佛陀的意思是说,这个“过去心”啊,其实根本抓不住。为什么?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它不再存在于当下。你脑子里回忆的那个“过去”,是你现在意识投射出来的影像,是你的记忆和情感的混合体。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有的东西。

打个比方,你喝完一杯水,水瓶已经空了。你脑海里想着“那杯水”,其实只是对“曾经有过水”这个事实的念头,你再也喝不到那“同一杯水”了。你的“过去心”,就是这样,是你现在心对过去影像的“追忆”或者“重构”。它没有实体,你无法抓住它,也无法改变它。

如果一个人一直沉溺在过去,他就像站在一条已经流干的河流旁边,对着河床喊“水!水!”。即便他喊得声嘶力竭,河水也不会凭空出现。他把自己的精力和情绪都消耗在了“不可得”的事情上。这种执着,只会让我们失去当下拥有的平静。

二、 现在心不可得:瞬息万变,如过江之鲫

接下来是“现在心不可得”。这个可能更让人费解,因为我们总觉得“现在”是最实在的。我正在写字,我正在看手机,这就是“现在”。

但佛陀在这里的“现在心”,不是指你正在进行的某一个具体动作,而是指那个作为“现在”的“心”的那个“本体”。如果你仔细观察自己的“现在心”,你会发现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静止的“点”。

我们的念头,就像是走马灯一样,一个接一个,飞速地闪过。前一秒你想的是吃饭,后一秒就想到工作,再下一秒又被窗外的鸟叫吸引。你真的能抓住那个“正当的现在”的念头吗?当你想要抓住它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过去”了。

就好像你想要抓住风,你伸出手,风从你的指缝间溜走了。你以为抓住了它,但其实你只是抓住了你“曾经”以为抓住了它的那个念头。

所以,“现在心不可得”,不是说我们不活在当下,而是说那个作为我们感知和体验的“心”本身,它的运作方式是如此迅速和变幻,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心”存在。我们以为的那个“当下”,其实是无数个刹那念头连接起来的影像。当我们试图去“拥有”或“固定”这个“当下心”时,它就已经消失了。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生命都耗费在试图抓住那个流动的“现在心”上,我们也会变得焦虑和不安。因为我们永远抓不住那个瞬间,总是在追赶,总是在失去。

三、 未来心不可得:虚幻投射,如空中楼阁

最后是“未来心不可得”。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对未来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计划、担忧和期待。

“未来心”就是这些对未来的构想。比如,你想象着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事而开心,或者担心明天会遇到什么困难而忧虑。但这些“未来”,事实上并不存在于你此时此刻的现实中。它们是你现在大脑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或者“投射”。

这个“未来心”就更像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它只存在于你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实体,你无法触摸,也无法预知它一定会实现。你对未来的所有计划和担忧,都只不过是你“现在”的一个想法。

如果你过分地执着于对未来的期盼,或者过度地沉浸在对未来的恐惧中,你同样是在耗费你的生命。因为你把精力给了那些尚未发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

打个比方,你心里想着“等我中了彩票就去环游世界”,这个“想”就是你的未来心。但是,你现在就坐在沙发上,环游世界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你把所有的快乐和意义都寄托在这个未知的未来上,那么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

为什么佛陀要说“不可得”? 目的在于破除执着,回归真实

那么,佛陀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三心不可得”呢? 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于“我”和“心”的执着。

我们之所以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那些我们认为是“实在”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是无常、是变化的,甚至根本不存在。

破除对“过去”的悔恨和留恋: 既然过去心不可得,我们就应该放下对过去的纠结,专注于当下可以做的事情。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借鉴,但绝不能成为拖累。
破除对“现在”的抓取和执着: 既然现在心不可得,我们就不应试图去固定或控制那个流动的当下,而是要以一种更开放、更觉察的心态去体验它。放下对“拥有”的执着,体验的是一种“存在”的自在。
破除对“未来”的忧虑和期盼: 既然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就不必过度担忧或幻想未来,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事。未来是现在无数个因缘和合的结果,专注于当下就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金刚经》讲“无我”,讲“空”,讲“不执着”。这“三心不可得”正是对“无我”概念的生动阐释。“我”之所以能感受到执着,是因为我们把那个变化的、虚幻的念头,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我”来感受。当我们看到“心”是如此不可得,刹那生灭,无有实体时,那个所谓的“我”的执着,自然也就渐渐淡薄了。

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智慧时,我们就能从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需要去追逐那些不存在的过去,也不需要去抓取那个稍纵即逝的现在,更不需要被那些虚幻的未来所束缚。我们能够安住在当下,以一种更清澈、更洒脱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这种“不可得”,并非否定我们有感知、有体验、有思考,而是说这些感知、体验和思考,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可以让我们去执着。它是一种对生命真实面貌的揭示,一种让我们放下担负、轻盈前行的指引。它不是一种虚无,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自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经颇不虔诚,真的,经书,譬如曼昆与萨缪尔森,都应该晚饭后读一小段,反复琢磨,然后安详入睡,不可随随便便就分享自己的妄语。

那么这一段,既然提了,就打一下逛吧,古人屡屡并列心与脑,可能是把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主管,而心作为自主神经系统主管了,其实是脊椎。

既然自主,人就不容易自控,于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了,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耦合是有可能的,高智慧的人通过某种修为,达到或部分达到的,比比皆是。

往往他们从不妄语,都是我这样的笨蛋,摒不住,跳出来胡说八道,不要当真则个。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意思。

大多数人想不明白,也讲不明白,连自己不明白也不明白。


出生时,人是活在当下的。

小时候,一旦进入开心的玩耍时间,时间感知就会出现变化。

时间流逝非常快,一天仿佛还什么都没做,天就已经黑了。

因为,那时的人脑发育不完全,心智发育也不完全。

因此,“虚拟”的时间认知并不稳固。


其实,人类的时间观念全是虚拟形成的。

人类所谓的客观宇宙时间,也并不是一个真正客观的存在。

它们是物质在空间中的流变,粒子的共振频率,然后被人类观测后定义为时间而已。


时间不是像空间的物理存在,时间是对物质变化的认知。


小孩子天生没什么时间观念,对于时间远没有成年人那么“在意”。

而一旦人脑的各个功能开始发育,人就会逐渐开始意识到“时间”的存在。

今天晚上要吃饭,明天要上学,后天可以放假。

随着社会的不断教化,以及与环境的互动。

意识中,会后天逐渐形成一套时间观。


形成一套时间观是没有问题的,有助于人类规划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的活下去。

可问题在于,人脑的各种功能,往往没有人类所自以为的那么“客观理智”。

因此,人脑给创造出这一套时间观,然后又被这套时间观牢牢困住了。


人脑会相信你向它传递的信号,它会相信一切它愿意相信的。

这就是为什么,坐在舒适的电影院里看鬼片能把你吓得要出心脏病。

恐怖电影通过欺骗你的感官,让你带入主角,产生了生存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观看魔术时会产生一种仿佛正在观看魔法般的不可思议的错觉。

魔术师通过欺骗你的感官,让你的认知坍塌,产生了奇妙感触。


举例:

假如你需要做某个十分复杂的步骤,它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

平时,你只要稍微认真点就可以轻松完成,并且你已完成过很多次。


但是,现在增加一个条件,你若做错任何一个小步骤。

瞬间全身瘫痪,且所有家人当场去世。

这种情况下,你平时躺在沙发上喝着可乐也可以轻松完成的步骤,会变得十分可怕,甚至会让你浑身颤抖。

这种情况下,你恰恰最容易出错,远比平时还要容易出错。


这个例子,有些抽象。

给大家,讲个更具体的。

小时候,花坛边的那些只容一只脚宽度的瓷砖。

很多人小时候都跳上去走过,并想象自己不能摔下去,要一直往前走到头。


瓷砖在马路上时,你可以在这些半米高的瓷砖上,轻松走出很远。

同样的情况,把瓷砖变成宽度相同的桥。

周围是没有任何防护,一脚踏错就会跌入的万丈深渊时。

很少有人能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轻松走完20米。


为什么呢?

因为,脑海中有一个自动运作的“时空观”。

即使这是你往常做过无数遍的事情,可一旦将结果切换为“不容任何失败”时。

头脑内就会自动浮现出“心理时间”,你会开始忍不住的想,失败后的种种可怕结果。


即使,结果只是一个可能性,只需你专注当下的事情,就可以避免这个结果。

但是,你依然会忍不住升起种种恐惧、担忧、害怕、痛苦,以至于绝望。


明明平时走上无数次,都不会失误的花坛瓷砖墙。

一旦把地点切换到,连接两个悬崖,还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独木桥时。

人们往往会跪在桥前,甚至迈不动腿。


这就是“心理时间”,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谓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什么是未来心?

为什么越是重大的考试越是容易发挥失常?

为什么越是重大的比赛越是容易出现失误?

为什么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容易进退失据?

如我前面讲的例子,都属于被“未来心”困住的情况。

很多人都在生活中无数次的体验过它,并因为它而增加的事情的难度,或者搞砸了事情。

它就是——未来心。


什么是过去心?

过去心很简单,是对于过去的回忆。

很多人,之所以会有无法超越的童年阴影,童年经历的痛苦在成年后,依然会伴随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就是因为这些人,一直被困在过去心里。

即使他们已经长大了,童年经历的痛苦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他们的脑海里,会不断回放曾经经历的那些“凄惨经历”,那些“痛苦遭遇”。

所以,那些被童年痛苦、幼年痛苦、往昔痛苦所困扰的人。

就仿佛一个个被关在电影院中,不停回放恐怖电影的观众,不断在经历让人窒息的场景。

并且,每一次都会感同身受,每一次都会体验到相同程度与烈度的痛苦。

它就是——过去心。


什么是现在心?

通过字面意思,很多人能粗浅的理解什么是过去心,什么是未来心。

到底什么是现在心,很多人是完全没有理解的。

现在心,和过去心以及未来心的特质一样,都是虚幻不真的。


很多人认为,既然不能被未来困住,也不能被过去困住,那我时时刻刻保持在现在,就没有被困住了吧?

事实上,这些人的认知依然是错误的。


因为,每一个瞬间,每一个你所察觉到的“现在”,其实也是虚幻不真的。

它是心理上,基于当下的基础上,再次构建出的一个时间幻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

老同学见面的酒会上,你自以为自己已是成功人士了。

对自己一番吹捧之后,便举着酒杯走向你曾经学生时代暗恋的女神/男神。

你和对方都没有对象,你觉得可以让对方和你自己,尝试一下新的可能。


举着酒杯过去敬酒,结果女神/男神压根没理你,当众落你面子。

这一瞬间,你会感到极其羞愧,周围人的目光仿佛针一样刺入心里。

你转身,落荒而逃。


可事实上呢?

女神/男神可能只是没有注意到你,周围的人大家都在忙着觥筹交错。

每个人都在讲自己最近的收获,根本没人在意你的事。


所以,你只是活在自己头脑构建出的认识世界里,体验你自己所认知的实相而已

事实上,你所认知到的这个实相,和现实的客观实相是存在差异的。

你,认知不到两者之间的差异。

因为,你活在“头脑中的现在”。

这就是——现在心。


为什么三心不可得?

我把手放在你面前,把你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的任何一颗,放在我的手中,你能做到吗?

显然,你做不到的。


因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

只存在于你的思维想象,存在于你对当前实相的错误认知中。

若能体悟到这一点,就从里面出来了。


事实上,人类绝大多数时间,都活在“现在心”中。

其他时间,则都分配给了“过去心”、以及“未来心”。

只有极少数的神奇时刻,你在某个公园的凳子上坐一会。

既没有想过去发生的事,也没有想未来可能的担忧,也没有在意现在要去做什么。


只是安静的,看着风吹,看着阳光透过枝叶间隙落下,看着树叶哗啦啦的摇晃,听着有节奏的溪水声。

这一瞬间,你脱离了过去心,脱离了未来心,也脱离了现在心。

短短的一瞬间,你惊鸿一瞥到了。

某种,你未曾体会过的“自由”。


-----------

推荐书籍《当下的力量》,德国作者托利写的。

前段时间,还写过一本《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事实上,很多朋友看他的书,其实都已陷入“现在心”的陷阱。

然后误以为自己看懂了,并做得很好。


实际,这位作者所传达的,不是“现在心”。

也不是你们在脑海里想象的那个“现在”和“当下”。

想象一个“当下”,试图每天去努力维持你的“当下”,其实并没有真正脱离过去、未来和现在。

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祝好~


灵天赐

2021年8月10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刚经》中的这句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揭示了佛教关于“心”的本质和修行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日常对“心”的理解,进入佛法的智慧之海。咱们平日里说“心”,总觉得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像我们手里抓着一个苹果一样。.............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确实不乏那种如同生命之树般,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亲历了无数风云变幻,其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的人物。他们不像金刚狼那样拥有超凡的躯体,但他们的生命长度、阅历深度,足以让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想象一下,一位在江南水乡出生、少年时便尝尽战乱苦难的老者。他年轻.............
  • 回答
    《金刚川》中,那两门防空炮无法打出完美的交叉火力,并非简单的“不允许”,而是一个极其严酷的现实困境,是战争残酷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牵扯着无数层面的考量,从战术配合到战场环境,再到装备性能与兵力限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首先,我们得理解电影中“掩护部队过江”这个场景的极端性。在志愿军的战术中,.............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北宋能够抵御住金国的铁蹄,那么历史的车轮便会在它身上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记。这并非简单的朝代延续,而是在亚洲格局剧变的大潮中,一个古老文明如何自我蝶变,又如何被巨浪席卷的故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北宋的“不被灭亡”并非意味着它能够高枕无忧。即便金国未能成功,宋朝自身存在的积弊也未曾根除。官僚.............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金属熔化时那个“软绵绵”的阶段,和冰水混合物时那种“又湿又黏”的状态,确实给我们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要解释这个差别,咱们得从物质内部的结构和原子间的“胶水”说起。金属:原子“握手”的强度变化想象一下金属里的原子,它们可不是孤零零地飘着,而是像一群紧挨着手拉手的伙伴,形成一个.............
  • 回答
    .......
  • 回答
    咱们实话实说,要是真有那么一支现代人类军队,带着他们的家伙什儿,开进了《金刚:骷髅岛》里的那个地方,情况可就复杂了。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能”或者“不能”,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骷髅岛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热带雨林,那地方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怪兽生产线”,而且是个自带“高能防护罩”的生产线。岛上的生.............
  • 回答
    张译在《金刚川》里的表演,我印象特别深。看完电影,很多人都会聊到他,觉得他把那个“普通人”的形象立住了,特别有说服力。先说说他饰演的连长。这个人不是那种天生的英雄,不是那种时刻都光芒四射的人物。他就是一个基层指挥员,有自己的责任感,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张译演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个连长的“普通”和.............
  • 回答
    《哥斯拉大战金刚》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绝不是那种看完就丢的爆米花片子,里面藏着不少值得细品的“彩蛋”和设计。不像一些AI生成的文章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信息,我更愿意从一个影迷的角度,聊聊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仿佛我们正围坐在一起,慢慢品味这部怪兽史诗。首先,影片对“巨兽哲学”的探讨,是贯穿始终的一条.............
  • 回答
    《金刚川》这部电影,留在我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人桥”。那场戏看得我心脏都要跳出来了。炮火连天,飞机在头顶呼啸着,地面上硝烟弥漫,一切都在崩塌瓦解。敌人的轰炸机像一群恶狼,一次次俯冲下来,想把我们的桥炸毁,彻底切断运输线。我们的工兵连,就是一群年轻的小伙子,他们负责抢修.............
  • 回答
    金刚狼的超级恢复能力,听起来确实是科幻电影里最吸引人的设定之一。那种身体遭受重创后,瞬间就能愈合,甚至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丝踪迹,或者说,这种能力在理论上有没有可能实现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金刚狼的恢复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对照一下我.............
  • 回答
    《金刚狼3:殊死一战》(Logan)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和怀旧氛围的电影,它巧妙地融入了许多隐藏的彩蛋和有趣的细节,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故事,也向漫画原作和前几部X战警电影致敬。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隐藏彩蛋和有趣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致敬漫画原作与早期X战警系列:1. 金刚狼的退休生活和老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物质的结构和密度,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单位体积”和“原子数量”。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原子数量: 这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 单位体积: 通常指的是标准状况下,比如1立方米(m³)或1立方厘米(cm³)。 常温常压: 通常指的是25℃(298.15K)和1个.............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金属里为啥只有负电荷(也就是电子)能跑,而那些构成金属骨架的正电荷却原地不动。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跟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的运动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得弄明白金属里都有啥。金属,比如咱们常说的铁、铜、金之类的,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里包含了.............
  • 回答
    铜和铁,同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纯金属,在常温下的表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韧性方面。简单来说,铜在常温下比铁更加“软糯”,更容易弯曲而不易折断。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硬度低”,而是涉及到它们原子层面的结构、电子分布以及结合方式的细微差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聊聊金属的本质。纯金属.............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带正电的氦核(也就是α粒子)会被金属“嫌弃”,以及金属里那些带负电的电子到底有没有起到“劝架”的作用。首先,你要知道,无论是金属原子还是氦原子,它们的核心都是带正电的质子。氦核,就是氦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剩下的东西,那可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电荷团。再来看看金属。金属之所以是金属,很大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物理化学中关于气体溶解度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液态金属的特殊性。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越小” 这个普遍规律。这其实是基于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的。简单来说,气体的溶解过程,尤其是.............
  • 回答
    金光布袋戏的世界浩瀚,角色繁多,要说谁是“人气王”,这其实挺难一概而论的,因为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在观众中拥有极高呼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角色,那非史艳文莫属。史艳文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布袋戏的戏迷听到都会会心一笑。他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像是金光布袋戏的一个精神象征,一个.............
  • 回答
    金克丝,这个从《英雄联盟》背景故事中走出来的狂野射手,在《双城之战》这部动画里,无疑是整个故事的绝对核心和最耀眼的星光。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背景板上的“混乱之源”,而是被赋予了血肉和灵魂,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复杂性,并且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要评价金克丝,不能脱离她的身世背景,特别是她与维克托、杰斯以及.............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