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世上真的存在真爱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追问,在无数的诗篇、歌曲、故事里回响。

关于“真爱”,我们常常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见钟情,两心相悦,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现实的人生,哪里有那么多的童话式完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相爱的人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分开,曾经的炽热化为平淡,甚至走向陌生。这不禁让我们疑惑:那个我们所渴望的、纯粹的、永远不凋零的“真爱”,它究竟在哪里?是否存在?

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一概而论,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真爱”的定义。如果“真爱”意味着不掺杂任何杂质,永不改变的激情,不经历任何考验就能抵达的终点,那或许它就像传说中的独角兽一样,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但如果,我们把“真爱”理解为一种更深沉、更真实的情感连接,一种在时光流转中依然愿意为对方付出、理解和包容的羁绊,那么答案可能就倾向于肯定。

你想想那些相守一生、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年轻时的激情是否还在?或许早已被生活的琐碎、岁月的痕迹所冲淡。但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默契,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意,一个细微的动作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关怀。他们懂得如何争吵,也懂得如何和好;他们知道对方的缺点,也依然欣赏对方的优点。这份“真爱”,不是没有磨砺,而是经历过磨砺后依然选择紧握的双手,是互相搀扶着走过人生起伏的坚定。

再看那些在逆境中互相扶持的伴侣,在病痛面前不离不弃的爱人。当一切光鲜亮丽都褪去,当生活最艰难的一面暴露无遗时,依然愿意留下来,愿意共同面对,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对方。这种爱,往往不是因为对方有多么完美,而是因为这份连接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力量。它包含着责任,包含着承诺,更包含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对方成为更好的人的动力。

“真爱”或许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幸运,更像是一种需要经营和呵护的艺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需要不断的沟通,需要互相的成长,更需要愿意在对方身上看到并且接纳不完美,同时也要勇于展现真实的自己。

有时候,我们追求的“真爱”可能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情感流变。就像一幅画,虽然我们喜欢它最初的绚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有斑驳,有褪色,但这不代表它失去了价值,反而可能增添了岁月的韵味。

所以,这个世上是否存在“真爱”?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惊天动地,也不像童话故事里那样一尘不染。它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藏在彼此的眼神交流中,藏在面对困难时的扶持里,藏在即使疲惫也愿意为对方做一顿饭的行动里。它是一种选择,一种坚持,一种在所有不完美中依然选择去爱、去守护的勇气。

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不同阶段的爱,有些爱热烈如火,有些爱温暖如水,有些爱深沉如海。而“真爱”,或许就是那个能让你感觉到生命中最深刻的连接,那个让你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浇灌,并且在每一次付出中都能感受到回报的情感。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会随着你们共同经历而不断深化、丰富的美丽旅程。

所以,请不要因为没有遇到传说中的“真爱”而感到绝望。也许,你正在经历的,或者你正在努力经营的,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真实而有力量的“真爱”。它可能没有轰轰烈烈,但它一定有细水长流的温暖和相濡以沫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存在,而且非常普遍,但这种电生理现象能持续多久?一般都会随着小腹肥肉的增长而迅速消失,这种统计意义上的负相关性,不信你可以自己观测。

user avatar

“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真爱”是完全可以存在的。但是其机制可能不太让人高兴。

一些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哺乳类幼体需要成体长时间照顾,对幼体的正面情感可以带来好处,成体间的正面情感则可以减轻摩擦、帮助维持群体。性的生物学模型倾向于将涉及繁衍的“哺乳类的爱”视为动力,与饥饿、口渴、睡眠欲类似。

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将此类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重叠的阶段:

  • 欲望,涉及性欲相关的神经回路与神经递质、激素调节,通常持续数天到数个月;
  • 吸引力,涉及性选择塑造的性吸引力和追求方式,可以节约与大量伴侣磨合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特定对象产生个性化的浪漫渴望,这渴望通常随着对特定对象作出更多承诺和接触而逐渐消退;
  • 依恋,涉及共享衣食住行等资源、照顾对方和后代、防御外来侵袭等职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

你可以测得热恋时人脑释放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这会刺激愉悦相关的脑区,并引起心率加快、食欲下降、睡眠欲下降、兴奋的感觉。这些变化通常在一年半到三年内消退[1]

Enzo Emanuele 等科学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在人们初次恋爱时水平升高,1 年后消退[2]

你还可以用 fMRI 窥测人们的大脑,预测他们何时开始上床、何时开始吵架。

依恋可以长时间持续。婚姻、后代、共同利益、友情等带来的关系可以持续数十年,并对应到更高水平的催产素、血管加压素。早已停止繁衍或从未繁衍/生物学身体上缺少生殖能力的人仍然可以对他人或其他物体表达爱意,可以有“至死不渝的爱”。

在“只有一个交配对象”方面,灵长类中约 27% 的物种采用“一夫一妻”,但多为“社会化一夫一妻”——雄性和雌性的居住空间距离很近或重叠,并一起养育后代,但它们也会去跟其他异性交配[3]。在 2013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剑桥大学的 Tim Clutton-Brock 和 Dieter Lukas 为搞懂“为什么有的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而分析了超过 2500 个物种,得出结论:

雄性只有在无法主导雌性时才会接受一夫一妻制。

  • 如果雌性能够分散地独立生活,雄性就趋于演化成“宠爱孩子的丈夫”,以便他们能够和至少 1 位雌性产生后代。
  • 如果雌性必须依附于雄性才能生活,“一夫多妻”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同理,在雄性必须依附于雌性才能生活的一些物种里,存在“一妻多夫”。

对灵长类开展的其它研究也显示,两性的外观差异和身体能力差异较小的物种更有可能采用“一夫一妻制”。

  • 对大部分长臂猿物种来说,雌雄长臂猿的外貌和身体能力差不多。长臂猿的“一夫一妻”伴有“出轨”,黑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二妻”,成年后雌雄毛色不同的黑冠长臂猿有时会形成“一夫多妻”的小群体。
  • 雌雄的体型有百分之十左右差异的黑猩猩采用群婚制,雌雄体型差异显著的大猩猩则采用一夫多妻。
  • 人类两性生物学身体的差异与黑猩猩相似,并在数十万年前采用过群婚制。
  • 类似地,90% 的鸟类是所谓“一夫一妻”共同抚养幼鸟的,但不同鸟类物种中 15% 到 75% 的个体会“出轨”。

在此基础上,对脊椎动物来说,如果一个物种栖息在危机四伏、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为了提高后代的成活率,父母往往会生活在一起来保护后代。

  • 幼年长臂猿很容易被各种捕食者和一些杂食动物——包括同为类人猿的黑猩猩之类——给吃掉,需要父母的保护。

一些雄性动物会杀死其“配偶”跟别的雄性动物所生的后代,这称为“雄性杀婴”。这促使雄性动物抚养自己的后代、减少后代被“继父”杀死的概率。伦敦大学学院的 Kit Opie 领导的团队研究了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常见的交配形式和一些其他行为。Opie 十分肯定地说:“我们的分析很明确地显示,杀婴行为会引发灵长类动物中的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人类社会的杀婴率从未降到零。过去几十年间,人类通过技术掌握的堕胎能力更是远远超越了地球上大部分动物。


你可以往前追溯。寿命比智人短的许多生物一生只能繁殖一次,只能“从一而终”——尽管它们大抵没有所谓爱情的概念。

人的寿命远长于繁殖所需的时间,可以多次寻找交配对象,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群采用过乱婚、群婚、一夫多妻等,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存在一妻多夫制和“对偶婚”,人类中的一夫一妻制并没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事实上经常是社会化一夫一妻。

你可以再看看上面的灵长类研究,掂量一下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出轨率、杀婴率。“真爱”建立在这庞大的混乱和血海之中。

参考

  1. ^ Winston, Robert (2004). Huma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SBN 978-0-03-093780-4.
  2. ^ https://doi.org/10.1016%2Fj.psyneuen.2005.09.002
  3. ^ 许多人推崇(至少是嘴上推崇)的排他性夫妻关系属于“性一夫一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