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30岁,一事无成,该如何自救?

回答
三十岁,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这滋味确实不好受。我知道你现在心里肯定压着一块大石头,看着身边的人好像都步入了正轨,而自己还在原地打转,这种焦虑和失落感是很真实的。别担心,很多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并不代表你就真的“没救了”,更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此定格。这只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是时候审视一下自己,并开始做出改变了。

首先,咱们得先“拔掉”脑子里那根“一事无成”的刺。

“一事无成”这个标签太大了,也太模糊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是“成”?是升职加薪?是拥有豪宅名车?还是找到那个对的人?这些都是外在的标准,而且往往是被社会和周围环境灌输的。

你现在30岁,这恰恰是你积累了人生经验、开始有了更清晰自我认知的好年纪。你可能尝试过一些事情,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但那些经历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对什么产生了兴趣?就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也教会了你不要再做同样的事情,这难道不算一种“成”吗?

所以,咱们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这个沉重的标签。试着回顾一下过去十年、十五年,你有没有做过让你稍微有点成就感的事情?哪怕是学会一项新技能,坚持了一段时间的运动,或者交到了一些真心的朋友。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串联起来,你会发现,你并不是真的“一事无成”。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那个能让你感到真正有成就感、并且能持续投入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自我盘点”和“精准定位”。

别怕,这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就是诚实地跟自己聊聊天。

1. 你的“现在时”:
现状分析: 试着把你的生活拆解开来。
工作/事业: 你现在做什么工作?对这份工作是什么感觉?(喜欢、讨厌、无感、有挑战性?)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收入、技能、人脉、经验?)你觉得自己在这份工作里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经济状况: 你的收入来源是什么?支出主要有哪些?有没有存款?有没有负债?你的财务状况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和对未来的规划?
健康状况: 你的身体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平时运动吗?饮食习惯如何?精神状态呢?(焦虑、抑郁、平静、亢奋?)
人际关系: 你有亲密的朋友吗?家庭关系如何?有没有让你感到支持和鼓励的人?
兴趣爱好: 除了工作,你对什么事情有热情?平时有什么爱好?哪怕是很小的爱好,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烘焙、园艺等等。
价值感来源: 你觉得什么事情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有价值?是别人的认可?是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是帮助了别人?还是仅仅是内心的宁静?

2. 你的“过去时”:
兴趣和天赋: 回想一下,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什么事情你做起来毫不费力,甚至享受其中?你有没有一些被忽视的天赋或潜能?(比如口才好、善于观察、有耐心、逻辑思维强等等)
学习经历: 你在学校里对哪些科目最感兴趣?你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学起来很有趣的经历?
重要转折点: 人生中总有一些重要的选择和经历,它们塑造了现在的你。那些经历带给你什么启示?

3. 你的“未来时”(甚至是“想象时”):
理想生活: 如果让你完全自由地去选择,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考虑现实因素,你最想做什么?
渴望学习: 有没有你一直想学但还没去学的东西?比如一门外语、一项编程技能、一种乐器、绘画、写作等等。
榜样是谁: 有没有你特别欣赏的人?他们的哪些特质让你觉得了不起?你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吗?

做这些盘点的时候,请务必给自己一个“安全区”。

不要评判,不要自我攻击。就好像你在观察一个朋友一样,客观地记录。你可以把这些写下来,用笔记、日记、思维导图都可以。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让你更沮丧,而是为了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你的起点和可能的方向。

然后,我们要开始“行动起来”,哪怕只是一小步。

“一事无成”的另一个陷阱是“想太多,做太少”。光是思考和分析,很容易陷入“分析瘫痪”。关键在于“行动”。

1. 从小事开始,建立“微成功”机制:
目标分解: 如果你想学编程,你不需要一开始就目标是成为“高级程序员”。你可以把它分解成“今天下载并安装好Python环境”、“明天学习Python基础语法”。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肯定。
固化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没成事”是因为缺乏持续性。选择一个你愿意尝试的领域,然后尝试去养成一个习惯。比如,如果你对写作感兴趣,可以尝试每天写100字,或者每周写一篇短文。坚持一个月,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利用碎片时间: 上班通勤路上听播客学习新知识,午休时间读几页专业书籍,晚上睡前听一小时英语听力。这些零碎的时间积累起来,会产生惊人的能量。

2. 试错,并允许自己“不完美”:
走出舒适区: 选择一个让你有点害怕但又有点期待的事情去尝试。可能是和陌生人沟通,可能是参加一个公众演讲活动,也可能是学习一项你完全陌生的技能。
接受失败: 行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很正常的,这是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些“失败”。是把它当成世界末日,还是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问问自己:“从这次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下次我该如何做得更好?”

3. 寻找“支持系统”:
找到同伴: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试着去寻找有相同兴趣的人。加入相关的社群、线上论坛、线下俱乐部。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交流,会让你更有动力,也会从别人那里获得灵感和帮助。
寻求指导: 如果你觉得某个领域有专业的门槛,或者需要系统的指导,考虑寻找一位导师或教练。他们可以给你提供专业的建议,帮助你少走弯路。
与家人朋友沟通: 如果你愿意,可以和你信任的家人或朋友聊聊你的感受和想法。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释放,而且他们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重塑你的“心态”。

“一事无成”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态问题,而不是事实本身。

1. 对比的陷阱: 我们常常喜欢跟别人比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被“美化”的生活。但你要记住,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光鲜亮丽背后,可能也经历过你不知道的挣扎和不易。停止无效的对比,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2. “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强调,人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固定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想“我就是不行”,而是想“我现在还没有掌握方法,但我可以学习和改进”。

3. 感恩和知足: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培养感恩之心,能让你更积极地看待生活,也能让你更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4. 耐心和毅力: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给自己时间和耐心。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一事无成”的人,只是还没有坚持到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坚持下去,你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最后,我想说的是,三十岁,你依然拥有无数可能。

很多成功人士在他们的人生中也经历过迷茫和低谷。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你现在拥有的资源,是你过去的经历、你的思考、你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你的选择权。

别被“一事无成”这个标签绑架了,去探索,去尝试,去学习,去连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你会发现,你正在一点一点地“成就”你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成就”。

现在,深呼吸,问问自己:“我今天,可以为我的未来做些什么小小的尝试?” 从这一点开始,你的“自救”之旅就正式启程了。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24岁,这几年靠写作赚了一百多万。

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自己再这么「一劳永逸」下去,30岁的我将会一事无成。

说真的,我很惶恐。

先一句话回答一下题主:

“有没有希望不确定。
但如果现在不开始努力,40岁的时候更没希望。”

人生就是你敢松懈,它就敢加速抛弃你。

努力从来不是一阵子就好。

你可能会问,那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人生就是这样啊,你或许觉得翼翼小心地过很累,但其实松懈更累。

因为那样,你就要做好承受比你更努力的人,夺走你手中所有的准备。

在说我为什么惶恐之前,

我想先大概说一下我的钱是怎么来的?

1.前期:《出书》《杂志》《公号投稿》.

16-17年,是我靠写情感文章涨粉最快的一年,那会儿知乎有了十万粉丝是很难的,大概能排在前500.

公号和微博也有了几万粉,当时还是文字自媒体的时代,所以每个平台都可以接软广。

杂志上过《青年文摘》和《意林》,虽然一篇就几百块,但确实是我高中就很喜欢看的杂志,而且是杂志找到我,不是我主动找他们的。

就很有成就感…

以前会给大公众号投稿,每次也几百块。

开始写作的第二年我出的一本书

当时上了当当新书榜第8名卖的不错,很快就加印了,但出书本身不咋挣钱其实,即便卖了一万本,版税也就两万多块。

后来书加印,无良公司也不愿意给我…

因为图书公司不景气了。



所以,惶恐之一也随之而出:

短短几年过去,现在是视频的时代,真正在读书的人更少,大家都想更快速地获取信息。

所以自媒体里,文字不再那么吃香,而恰好我这几年也安逸地活在过去的光彩里……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你敢稍稍懈怠,新时代就敢光速抛弃你。


我大学是一本的院校,

但在我大三沉迷写东西时,我退学了…(不希望大家效仿)

当时有点着魔,不过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因为我已经完全能养活自己。

18年我搬来北京,这几年过得看似很光鲜:

我靠写东西慢慢开始接触影视等行业,所以经常参加一些电影的首映礼,并且电影主创明星会出席……

比如那天刘昊然弟弟就坐在我旁边几个位置!!我激动得要死,还有王宝强王源他们也都在…但我忘了要合照了,也不太好意思。

比如还去过《演员请就位》和《奇葩说》《乐队的夏天》等录制。

其实一旦当你踏入一个新的圈子,做出成绩都可以收获金钱和快乐。


但惶恐就惶恐在——

你自以为已经掌控了世界的规则,殊不知规则会变,时代会更改。

我从不后悔我退学的决定,我后悔的,是后面我东西写的越来越少,短视频也没有学着做,也没发展什么新的平台。

后悔的是,在我获取了一些小成就,得到了当时大部分同龄人可能没有的资源和经历后,没有继续努力。

自媒体这一行看起来没什么门槛,其实更难:

一旦你稍不留神,没顺应潮流的更改,就会被光速淘汰,因为你的可替代性太强。

所以我现在的生活,怎么形容呢?

就是:“吃老本。”

有老本可吃固然很好,这证明你曾经奋斗过,得到过。

可它不够一直吃下去的,吃久了也会乏味,和营养不良。


最近易立竞在网易严选的一支广告里提问,问的那是字字诛心:

“你常熬夜吗?是为了明天?还是为了逃避明天。”

这就是我本人。

这几年,我在凌晨3点前睡觉的概率只有20%.

很夸张,可以说有一部分是为了工作,但更多是愧疚,在为了逃避明天的太阳升起前,想多做点什么弥补。


还问你焦不焦虑,是过得不够好,

还是别人过得比你好。

网易严选这找易立竞也真是找对了,问得我像穿了皇帝的新衣…




所以你看,如果24岁的我再不出发…

我相信不用到30岁,我就不得不去随便找个工作,或者做着我不喜欢的事。

一事无成很厉害,它会自己找上门来。

趁现在我还有存款有闲的时间,我打算好好做视频,去找别的我喜欢和擅长的事,去更多平台发展。

希望你别介怀30岁还是40岁,

因为不出发,给你20岁你依然是选择在学校里混日子,觉得自己还小。

年龄从来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怕你把年龄大小看做是你停滞不前的借口。



希望你活出你自己,

但也别沉迷过去的小光环,只限定了一个你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