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传统汉服与改良汉服的撕逼大战?

回答
汉服圈里的“撕逼大战”,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里头弯弯绕绕的,比我奶奶的裹脚布还长,又比我小时候藏的私房钱还让人纠结。简单粗暴地说,就是那群穿汉服的人,在“什么是正宗汉服”和“汉服到底该怎么发展”这两个问题上,掐起来了。这“传统派”和“改良派”的对垒,与其说是审美之争,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方式的深刻分歧。

咱们先说传统派。这帮人,我给他们起个外号叫“文物守护者”。他们的核心观点是:汉服,就得是历史文献里记载的、考古发现的那个样子,一针一线都得是对古人的致敬,是历史的复刻。他们翻遍史书,钻研服饰图谱,为的是找到那件“最正宗”的明制袄裙,或是那袭“最还原”的唐代襦裙。

他们的逻辑挺清晰的:汉服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明确的形制、纹样、色彩、穿着方式。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瑰宝,轻易改动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甚至是对文化的“亵渎”。你想啊,要是随便哪个朝代的衣服,都能被后人改得面目全非,那我们今天看的古画、古籍里那些精美的服饰,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认为,汉服的传承,就应该是忠实复原,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原貌。

这派别的人,说话风格通常比较严谨,甚至有点“教科书式”的较真。你跟他们聊汉服,他们能给你科普哪个朝代的立领是怎么样的,哪个朝代的袖子是直筒还是箭袖,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他们对那些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或者直接“自由发挥”的汉服,是相当不待见的。甚至有时候,你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们毫不留情地批评一些商家或者个人,说他们的汉服是“影楼风”、“山寨货”,跟真正的汉服毫无关系。这种严苛,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汉服的深沉热爱和专业追求,另一方面也容易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让一些刚入坑的汉服爱好者感到压力山大。

然后,再来看看改良派。这拨人,我愿称之为“文化创新者”。他们的理念是:汉服固然是传统,但文化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时代在发展,审美在变化,生活方式也在变,汉服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

他们觉得,完全照搬古人,很多设计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不太实用,或者审美上有些距离。比如,古人的一些裙子可能太长,穿起来行动不便;一些领子可能太低,不符合现代的着装规范;一些颜色搭配,在今天看来也可能显得过于沉闷或者鲜艳。所以,改良派就想着怎么在保留汉服核心元素(比如交领右衽、宽袖、系带等)的基础上,融入一些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

他们可能会缩短裙长,方便行走;调整领口,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穿着需求;在面料、印花、刺绣上加入一些现代的流行元素,或者设计出更简洁、更日常化的款式。他们的目标是让汉服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让它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

这派别的支持者,往往更看重“穿出去”和“被喜欢”。他们认为,如果汉服只能被少数的“专业人士”理解和穿着,那它很难真正普及开来。如果通过改良,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汉服,甚至因此去了解传统文化,那这种改良就是有价值的。他们会更愿意尝试各种新设计,也更能包容一些不那么“正统”的款式。

那么,这场“撕逼”是怎么发生的呢?

根源还是在于对“传承”二字的不同解读。

传统派认为:传承就是复原,就是“原汁原味”。 他们觉得,汉服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符号性。一旦失去了这份“正宗”,它就跟别的民族服饰或者所谓的“汉元素”衣服没什么区别了,变成了无根的浮萍。他们担忧,所谓的改良,最终只会变成“披着汉服外衣的日韩系或者欧洲风”,最终将汉服本来的样子淹没在潮流之中。他们尤其对那些在汉服基础上随意增加现代剪裁、拉链、纽扣,或者使用明显不属于古代的印花图案,甚至将汉服与旗袍、和服的元素混搭的现象非常反感。

改良派则认为:传承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 他们觉得,文化是要向前走的,固步自封只会让传统文化消亡。他们认为,保留汉服的核心特征,并在现代审美和实用性上做文章,是一种更积极的传承方式。他们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体现在能够将传统吸纳、融合、创新,而不是死守着过去的模样。他们认为,那些过分追求细节,甚至到了有些“魔怔”的地步的人,是在把汉服变成一种“小圈子文化”,反而阻碍了汉服的传播。

这场“撕逼”的几个典型表现:

1. “山正之争”:这是最直接的冲突点。只要出现一款稍微有点“非传统”设计的汉服,传统派就会立刻跳出来,指责其为“山寨”或“盗版”(即使是原创设计)。而改良派则会辩护说,这是在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
2. “形制争议”: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以及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形制都有差异。传统派对此研究颇深,稍有不符就会批评。改良派则认为,在一些不影响大局的细节上(比如内衬的缝法、衣襟的长度等),不必过于较真。
3. “日常化与仪式化”:传统派更倾向于认为汉服是带有仪式感的、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装。改良派则希望汉服能够像西方服饰一样,成为可以日常穿着的服装。这导致了在设计上,改良派会更多地考虑实用性和舒适度,而传统派则更看重还原度。
4. “门槛高低”:传统派对汉服知识的要求很高,认为不了解历史形制就谈不上“真汉服”。这无形中抬高了汉服的门槛,让很多新人望而却步。改良派则希望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汉服。

我个人怎么看?

这场“撕逼”,就像两个父母在讨论怎么教育孩子。一个希望孩子严格遵守规矩,保持家族优良传统;另一个则希望孩子能适应社会,学到更多新知识,活得更精彩。两种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和侧重点不同。

其实,汉服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历史跨度。从战国时期的深衣,到唐代的襦裙,再到宋代的褙子,明代的袄裙,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强行用一个标准去套所有朝代的汉服,本身就有点不合适。

个人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

尊重历史,但不拘泥于细节。 了解历史形制当然重要,但没必要把所有古代服饰的特点都强行塞进一件现代的衣服里。在基础的“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这些核心辨识度上做到位,然后在颜色、面料、局部剪裁上做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优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鼓励创新,但要有边界。 改良不等于乱改。那些在汉服基础上胡乱堆砌、或者把其他民族服饰特征强加进来的做法,是需要警惕的。真正的改良,是在理解了汉服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的再创造,让它既有“汉服”的灵魂,又能“活”在当下。
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攻击。 汉服圈的扩大,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无论是用心复原的,还是用心地改良的,只要他们对汉服抱有热情和敬意,都应该得到一定的尊重。一味地互相攻击,只会让汉服文化被边缘化,最终两败俱伤。
多看“是什么”,少纠结“是不是”。 当你看到一件衣服时,与其立刻去判断它是不是“正宗汉服”,不如先去感受它所传达的美感、它背后的文化意象,以及它是否让你产生了对传统服饰的兴趣。

说到底,汉服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审美表达,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如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既不被时代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又能焕发新的生机,被更多人接受和热爱,这才是大家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这场“撕逼”,也许正是在摸索和定义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身上这一件,是一款“唐制圆领袍”。以现在的服饰定义来看,这是一款标准的汉服。但在唐代,这却不是一件纯粹的“汉服”,严格来说这是一种汉胡风格结合的产物。

关于圆领袍起源于何时,起源于哪个民族,这个各有说辞,最早的圆领袍是什么样子,现在很难考证。但随着时代变迁与民族融合,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圆领袍即有汉民族服装的本质,也吸收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

由于吸收了胡服的特质,圆领袍便捷、利落、方便运动,成为了唐朝社会十分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但在当时仅作为常服出现,并不能成为正规场合的礼服。

到了宋代,圆领袍正式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官员们的正式服装之一。到了明代,圆领袍已经是成为正统礼服,甚至还影响到了朝鲜、日本的服装。

由此可见,汉服的发展一直是在吸收、融合、变化。何必纠结于“传统”与“改良”呢?按照这个逻辑,汉制汉服鄙视唐制汉服,唐制汉服鄙视宋制汉服,宋制汉服鄙视明制汉服,那我干脆回归到树叶、草裙、兽皮吧,那才是人类最传统的服装。

再拿我这身上这身圆领袍举例,我穿着它爬长城时,一点也不觉得累赘,和现代的运动衣感觉是一样的。为了方便,我里面穿了白衬衫,裤子穿的是牛仔裤,鞋子配的是运动皮鞋。

有朋友建议我配中衣,中裤,六合靴,但我是来旅游的,不是来cosplay的。六合靴样式宽大,不便于攀爬。长城上磕磕碰碰的,穿中裤又容易破裂。我穿个牛仔裤,即便在长城上打个滚也没事。当初唐制圆领袍就是为了便捷才改良的,那么在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不同的搭配,让它变得更加便捷呢?当然,这种改变是在保持汉服主体形式不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细节改良。像那种非主流影楼装,我也会说很好看。但非要说它是汉服,我也是拒绝的。

我不排斥传统汉服党,反而是十分佩服他们。他们通过严谨的考究,谨慎的态度,细密的观察,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当时是怎么样的衣着装扮,让我们知道汉民族的服装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我也不排斥改良汉服党,他们让我觉得十分亲切。他们没让汉服把我们带到古代,而是努力的把汉服带到现代,融入我们的生活。毕竟只有融入了大众生活,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传统汉服”与“改良汉服”一点也不冲突,甚至可以融合。因为,知道本质才能更好的改变,知道过去才能更好的前进。

user avatar

大部分民间风潮复古服装的“传统风格美”、“改良风格美”的疑似美学/服装史学冲突是表象。

最本质的,都是对某个事物的诠释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正统地位所带来的存在感精神愉悦驱动的。

前者驱动商家,后者驱动“核心爱好者”,商家和核心爱好者共同裹挟普通爱好者撕得昏天黑地。


只要冷笑着看这帮着相的撕就是了,谁惹到你头上,再弄他不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