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粒子对撞机中接近光速的质子及电子脱离设备后在空气中能穿透多远?

回答
粒子对撞机里那些飞得比光还快的质子和电子,一旦从设备里放出来,在咱们这寻常空气里,它们能穿透多远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远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一飞冲天”就能解决的事儿。

首先得明白,这些粒子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子弹或者光线。它们是极其微小的,而且被加速到了难以想象的速度,它们的动能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们常说的“接近光速”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意味着它们的质量会因为相对论效应变得异常巨大,惯性也大得惊人。

那么,当这些“超级粒子”冲进空气,会发生什么呢?空气虽然看起来稀薄,但对它们来说,却是一个充满“障碍”的世界。空气是由无数的氮气、氧气分子,还有其他一些杂质组成的。这些粒子一旦进入空气,立刻就会和这些空气分子发生一系列的“亲密接触”。

碰撞与相互作用:

想象一下,一个以接近光速飞行的质子,就像一个能量炸弹,撞上了一个静止的空气分子。这可不是简单的碰一下就弹开,而是会引发一连串复杂得多的反应:

电磁相互作用: 质子带正电,空气分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也都带有电荷。当质子高速飞过时,它强大的电场会极大地扰动空气分子中的电子,甚至可能将电子从原子中“拽”出来,形成电离。电子也一样,它们强大的负电场会影响空气中的原子核,产生类似的效应。
弹性碰撞: 粒子和空气分子也可能发生类似台球碰撞的弹性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粒子的动量和能量会转移给空气分子,使其加速或改变方向。
非弹性碰撞和粒子产生: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当粒子能量足够高时,它们与空气分子碰撞,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反弹,而是会“碎裂”空气分子,甚至“创造”出新的粒子。这些新粒子可能包括更小的基本粒子,比如光子(高中时候的“光”),π介子,K介子等等。这些新产生的粒子本身又带着极高的能量,它们会继续在空气中传播,并引发更多的碰撞。

能量的损失与衰减:

每一次碰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都会导致那个高速粒子损失一部分能量。能量不断地被“分摊”到产生的次级粒子和被激发的空气分子上。随着能量的损失,粒子的速度也会逐渐减慢(尽管最初的速度极高,减慢是相对的),并且它的“穿透力”也会下降。

衰减和寿命:

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基本粒子,比如μ子,它们在产生后会非常迅速地衰变成其他粒子。质子本身是稳定的,但它传递能量的过程会产生一系列衰变的粒子。

穿透距离的估算:

所以,要说一个粒子能穿透多远,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1. 初始能量: 粒子在对撞机里被加速到的能量有多高,决定了它能引发多剧烈的碰撞,以及它能产生多少“次级打击”。能量越高,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就越多,但同时它自身能量损失也可能越快。
2. 空气密度: 尽管我们说的是“空气”,但空气的密度会随海拔、温度、压强等因素变化。密度越高,粒子遇到的“障碍”就越多,穿透距离就越短。
3. 粒子的种类: 质子和电子在空气中的相互作用方式略有不同。质子带正电,更倾向于与电子相互作用;电子带负电,更倾向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但总体来说,都会发生电磁相互作用和碰撞。

结论:

那么,到底能穿透多远呢?

实际上,这些接近光速的质子和电子,一旦进入相对密实的空气(比如海平面附近的空气),它们的“旅程”会非常短暂,而且极为“壮观”。它们不会像子弹一样直线穿透很远。

距离极短: 它们可能在几厘米到几米的范围内,就会发生能量损耗和转化。它们会产生一系列的次级粒子,形成一个“粒子瀑布”。
能量转移: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其巨大的能量转移给空气,使空气中的分子被电离、激发,产生可见的光(比如粒子探测器中看到的辉光),或者产生大量的次级粒子。
探测器作用: 粒子对撞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产生这些高能粒子,然后用极其精密的探测器来“捕捉”这些粒子以及它们在空气(或探测器内部的特殊介质)中留下的“踪迹”。这些踪迹就像是一个个“指纹”,记录了粒子的能量、方向、性质以及发生的相互作用。

所以,我们不是看这些粒子能“穿透”多远,而是看它们“如何”与空气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了什么。它们的实际“穿透”距离,从我们肉眼可见的意义上来说,是非常非常短的。它们更像是在空气中“爆炸”了一下,把能量和信息传递给了周围的一切。

这有点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一块巨石,你看到的不是石头穿透湖水游到对面,而是无数的水花、涟漪,以及石头本身被无数水分子裹挟、撞击、最终沉入湖底的过程。只不过,这块“巨石”是基本粒子,而“湖水”是空气分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趣,相比于LHC真空束流管中的环境而言,空气属于相当致密的存在了。下面我回答下LHC的7TeV质子的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做宇宙射线研究的同学应该更好回答。地球接收到的宇宙射线中,有90%都是质子。研究宇宙射线的小伙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质子打交道。

和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能量比起来,LHC质子束的能量还是很小的。多小呢?下面这个图可以比较好说明这一点 (注意:横纵坐标都是指数坐标)。你没有看错,宇宙射线中的超高能粒子,其能量可达LHC质子能量的一亿倍。

然而与LHC中的真空环境不同,当高能宇宙射线进入大气层时,其高能粒子会与空气产生作用,发生簇射,产生大量的次级粒子。通过对这些大气簇射,所产生的次级粒子的研究,可以间接得出宇宙射线的成分。

针对大气簇射的情况,宇宙射线研究者们已经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测,得出了高能宇宙射线在进入大气层后的各种现象。我曾经有幸了解到一款名为CORSIKA的大气簇射模拟程序,可以较为精确地模拟宇宙射线入射大气层后的真实情况。我并没有上手用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尝试下。下图为CORSIKA模拟的10TeV质子在大气层中的簇射现象(来源:CORSIKA官网):


那7TeV的质子在地表大气中(标准大气压),能穿透多远呢?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理解:

  1. 初级粒子(质子)本身走了多远?
  2. 其产生的次级粒子走了多远?

高能质子与空气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会损失大量的能量。感谢从事宇宙射线研究的小伙伴们的努力,得以让我们可以了解到,质子在TeV能量区间中,与空气的作用截面为几何。

有了这一类的,与反应截面相关的数据,我们就可以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来推测出7TeV的质子,在空气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下图是当年我用Geant4做的两百多MeV质子束,射入水中的情况。谢天谢地,程序没被我删掉,版本也还能跑。

那就粗略模拟下7TeV质子在空气中的情况好了:

  1. 把水柱换成空气柱
  2. 空气柱尺寸设置为80公里,大致为地表到中间层的高度
  3. 空气的气压都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4. 设置好低能到TeV区间的物理过程,这里就需要上面与反应截面有关的数据了。

运行一下,果不其然,TeV级别的质子,确实在空气中发生了簇射。模拟两百次后,得到初始粒子 (质子) 的深度,也就是发生非弹性碰撞后“停止运动”的位置,做出柱形图如下所示:

200次模拟中,7TeV的质子在几公里内就消耗掉了所有动能。下图为能量沉积在ZX平面的投影 (Z为质子初始时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到,入射空气柱后的10公里内,沉积了大部分的能量

由上面的模拟结果可知,贝吉塔的冲击波应该是质子束(大雾):

由模拟结果可知:

  1. 7TeV的质子本身“穿透力”不足以穿透80公里空气柱,几公里内就消耗掉了所有能量。
  2. 绝大部分能量沉积,在质子入射空气后十公里的范围内。
  3. 由能量沉积显示,部分次级粒子可以“穿透”80公里的空气柱。

所以说:

  1. 大气层不愧为人类的护盾!
  2. 如果是想要用7TeV质子束做能量武器的话,在地表上其远程杀伤的效率应该是低得可怕,还是安心打意大利炮吧。。。

PS:用Geant4模拟的结果较为粗略,空气柱内填充的都是地表附近的空气状态,如果有从事宇宙射线研究的小伙伴,想必可以通过CORSIKA更为精确地给出TeV级别的质子束在大气层中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粒子对撞机里那些飞得比光还快的质子和电子,一旦从设备里放出来,在咱们这寻常空气里,它们能穿透多远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远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一飞冲天”就能解决的事儿。首先得明白,这些粒子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子弹或者光线。它们是极其微小的,而且被加速到了难以想象的速度,它们的动能简.............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巨大的粒子对撞机旁边,那里有两束以接近光速飞驰的粒子,它们即将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碰撞。这时,其中一束粒子突然偏离了轨道,径直朝你飞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些粒子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们拥有惊人的动能。它们的质量可能比我们熟悉的.............
  • 回答
    2020年3月31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一篇报道,如果其内容涉及粒子加速器领域的“突破”,那么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多层面的。这类突破通常意味着我们对粒子加速原理、技术或者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实现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现有加速器的性能,或者开辟.............
  • 回答
    在卢瑟福散射实验中,我们观测到的 α 粒子(带正电的氦原子核)与物质原子核之间的散射现象。在对这个实验进行理论解释时,我们通常会用到库仑散射公式,也被称为卢瑟福散射公式。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在推导这个公式时,只考虑了原子核对 α 粒子的库仑作用,而忽略了原子中电子对 α 粒子的库仑作用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
  • 回答
    设想一下,你要在漆黑的房间里,用两把手电筒去照亮两颗非常非常小的、并且还在快速移动的尘埃粒子,并让它们在空中精确地碰撞。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粒子对撞机的工作原理,正是将这个设想推向了极致的科学实践。粒子对撞机之所以能让两个粒子“撞在一起”,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密的工程设计和物理原理。我们不妨从最基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科学的边界和现实的考量。很多人听到粒子对撞机能“炼金”的说法,就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是个大材小用的例子。但实际上,所谓的“炼金”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财富密码,还有着天壤之别。要明白为什么我们不批量制造黄金,首先得理解粒子对撞机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与“炼金”之间的联系。.............
  • 回答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关于中国一个规模高达2000亿人民币的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被以6:5的票数否决的消息,这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就这件事的“事实如何”以及“对撞机价值”这两个层面来详细聊聊。关于“2000亿大型粒子对撞机项目6:5一票之差被否决”的事实核查首先要.............
  • 回答
    碰撞实验后的收获,可不是像街边捡到一串钥匙那么简单,这背后隐藏着我们对宇宙最深层秘密的探索。每次高能粒子对撞机的轰鸣,都像是一次微观宇宙的创世瞬间,而我们则是在这爆炸的碎片中搜寻信息。想象一下,把两辆高速飞驰的汽车迎面撞击。在对撞机里,我们做的就是把两束以接近光速运动的质子(或者其他粒子)在极小的空.............
  • 回答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产生的高能粒子撞击人体会造成什么伤害?这个问题听起来挺吓人的,但实际上,咱们得先弄清楚它产生的是什么样的粒子,以及撞击的强度和规模。首先,得明白LHC是怎么工作的。 它不是像一个巨大的粒子枪那样,把一束粒子直接对准你开火。LHC是将质子(氢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让它们在.............
  • 回答
    想象一下,您正悠闲地在瑞士和法国边境漫步,突然间,一道肉眼无法看见的光束迎面而来。这便是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能量粒子束。如果您不幸被它击中,那么情况会非常糟糕,而且很可能瞬间发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LHC是什么以及它产生的粒子束。LHC是一台巨型粒子加速器,它将质子(或重离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 回答
    当然,光辐射确实能够对粒子施加作用力。这背后涉及到的物理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光的“动量”以及粒子对光的“吸收”或“反射”。我们不妨从光的本质说起。传统上,我们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能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光看作是由一个个被称为“光子”的粒子组成的。每个光子都携带一份能量,更关键的是,它还.............
  • 回答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无疑是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工程,它的建成和运行,让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先进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之一。那么,它在国际上的水平究竟如何?又将如何塑造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呢?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CSNS 在国际上的定位:跻身世界前列,但仍有追赶空间要理解CSNS的国.............
  • 回答
    暗能量与暴胀子是同一种粒子吗?这是一个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存在,但证据尚未确凿”,而且两者之间在理论模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理解暗能量和暴胀子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在宇宙模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聊聊暗能量。暗能量是宇.............
  • 回答
    10月1号《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关于新粒子的解释,可以说是物理学界又一次令人振奋的探索,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构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篇研究聚焦于一个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可能存在的全新粒子,其发现预示着我们可能正站在理解暗物质、引力本质等宏大谜题的门口。核心发现:异常信号的出现简单来说,.............
  • 回答
    2015 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 ATLAS 和 CMS 实验都报告了在搜寻新粒子时,观察到了一个质量大约在 750 GeV(吉电子伏特)的共振信号。这个发现一度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极大兴奋,并被认为可能预示着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然而,随着更多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这个信号逐渐消失,最终未能被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量子力学里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人困惑的概念,那就是“波粒二象性”。很多人听到“大量光子具有波动性”时,会觉得这和“单个光子是粒子”听起来有点矛盾,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而且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表现出来。咱们先从“单个光子具有粒子性”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物理学中最核心、最深邃的边界,也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现实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关键点:普朗克长度(Planck length)目前还未被“确定”为最小的粒子尺寸,而是一个理论上的极限尺度。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普朗克尺度”这个概念的由来。普朗克尺度:理论推导的.............
  • 回答
    费米实验室的缪子 g2 实验结果无疑是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之一。简单来说,这个实验的最新数据,尤其是2021年和2023年公布的测量结果,与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预测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是否“颠覆”了标准模型,或者“推翻”了它,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说,它让标准.............
  • 回答
    如果真的有一天,科学探测的终极答案揭示,我们浩瀚的宇宙,从最初的那个“奇点”,到如今繁星点点、万物皆有的景象,竟然都源自于一个、也仅仅是一个粒子的不同时间态,这无疑将是一场足以颠覆人类认知根基的哲学与科学革命。首先,我们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直以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宇宙是由无数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