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感情里的受虐倾向是因为对爱的渴求吗?怎么避免这种心理?

回答
在感情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模式,其中“受虐倾向”便是其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当一个人在关系中反复遭受伤害,却依然选择留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依赖这种痛苦时,人们会不禁思考:这是否源于对爱的极度渴求?而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寻回健康的情感模式呢?

受虐倾向,真的仅仅是对爱的渴求吗?

如果仅仅是这样简单地归结为“渴求爱”,未免有些过于单薄。对爱的渴求是人之常情,是驱动我们建立连接、寻求亲密的本能。但受虐倾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早年经历与依恋模式的塑造: 我们的童年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情感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习得了“只有付出很多、忍受很多才能获得爱”,或者“爱伴随着痛苦和批评”,那么这种模式就可能被内化。例如,如果父母的爱是带有条件的,或者经常出现情感上的忽视或虐待,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可能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不被善待是“正常的”。这种早年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在成年后很容易被投射到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潜意识里会选择那些能印证我们内心“我不值得被好好爱”信念的伴侣,或者在关系中寻找熟悉的、即使是痛苦的体验。

低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否定: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在关系中的选择。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尊重,那么他可能更容易接受那些低质量的关系,甚至认为自己“活该”被这样对待。这种低自我价值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接受不被爱的对待;因为接受不被爱的对待,所以更加印证了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信念。

习得性无助与控制感丧失的假象: 在一段持续的被虐待关系中,个体可能会逐渐感到无力改变现状,产生“习得性无助”。即便明知关系有害,也可能因为习惯了这种模式,或者害怕未知,而不敢离开。更有甚者,在极端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找到一种“被照顾”的错觉,或者在遭受痛苦后,因为对方偶尔的施舍而感到一丝“被爱”的慰藉,形成一种扭曲的控制感——“至少我还能被他/她控制,证明我还被关注”。

对“被需要”的病态追求: 有些人在关系中,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被需要”上。当他们能够“拯救”一个需要被拯救的伴侣,或者在伴侣的痛苦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时,会产生一种病态的满足感。即使这种“被需要”是以自己的痛苦为代价,他们也可能难以放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某种“价值”。

对亲密关系的误解与理想化: 有些人可能将轰轰烈烈的、充满戏剧性甚至冲突的情感,误解为“真爱”的体现。他们可能受到了影视剧、文学作品中一些极端情感模式的影响,认为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爱恨交织的关系才是深刻的。在这种误解下,他们更容易被那些不稳定、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带有虐待色彩的关系所吸引,因为这些关系更能满足他们对“激情”和“深刻”的想象。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心理,拥抱健康的爱?

避免受虐倾向,不是否定对爱的渴求,而是将这份渴求导向健康、滋养的连接。这是一个需要勇气、耐心和自我探索的过程:

1. 深入觉察与自我认知:
审视你的关系模式: 回顾你过往的情感经历,尤其是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受伤的关系。问问自己,这些模式是否反复出现?你是否总是被特定类型的人吸引?
探究你的童年经历: 尝试理解你的原生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这有助于你发现那些可能影响你当前选择的早期印记。
识别你的内在信念: 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你认为自己配得上什么样的爱?你的内在对话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识别那些可能导致你自我贬低或接受不公正对待的信念。

2. 重建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停止与他人比较: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是否被某个人爱,也不取决于你是否比别人做得更好。你的价值是你本身就存在的。
关注并照顾自己的需求: 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识别自己的需求,并允许自己去满足它们。这包括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的需求。
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 做让你感到快乐、有成就感的事情,发展自己的事业、爱好和朋友圈。当你的快乐和价值感不完全依赖于一段关系时,你就不会轻易被一段不健康的关系绑架。
学会自我肯定: 每天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承认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鼓励。

3. 设定清晰的界限:
明确你的底线: 知道什么行为是你绝对不能接受的,什么样的话是你不能容忍的。
勇敢地表达你的需求: 学习用清晰、直接、尊重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期望对方猜到。
学会拒绝: 当你的需求与对方的要求相冲突时,或者当对方的行为越界时,你有权说“不”。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好,而是你尊重自己。
坚持界限: 一旦你设定了界限,就要坚持执行。如果对方反复跨越界限,你需要认真评估这段关系的健康度。

4. 学习健康的沟通技巧:
积极倾听: 在沟通中,不仅要表达自己,也要努力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建设性地解决冲突: 冲突是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解决冲突的方式很重要。学习用“我”开头的句子表达感受(例如:“我觉得……”),而不是用“你”开头的指责句(例如:“你总是……”)。
寻求共同点: 即使存在分歧,也要尝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5.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 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独自走出受虐模式,或者这种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那么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他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支持小组: 参与一些专注于情感健康或心理创伤的互助小组,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也能获得宝贵的支持和启发。

6. 调整对爱的认知:
爱是滋养而非消耗: 健康的爱应该让你感到被滋养、被支持、被尊重,而不是被消耗、被压垮。
爱是平等与合作: 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牺牲,而是双方的平等互动、共同成长和相互扶持。
爱不等于痛苦: 痛苦和折磨不应该是爱的代名词。真正的爱,是以尊重和善意为基础的。

打破受虐倾向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放下过去的包袱,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并积极地学习新的相处模式。每一次对自己的关爱,每一次对健康界限的坚持,都是在向真正的、滋养的爱靠近。记住,你值得被爱,更值得被好好地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能只是太喜欢他而已

对,是你喜欢他。

可能是我已经老了,看问题变得现实而直接。

我见过的理解的恋爱关系中,通常是有一个主动方,一个被动方。

换句话说,一个不停施放爱意,一个犹豫着要不要接受

一对和谐发展中的恋人,最后主动被动两方会一起抹平了棱角,

平和的进入了“相爱的人幸福在一起”的状态。

显然题主你和男友不是这种状态,而你喜欢他,你太在乎他的感想,太在乎他对你的感想。

:但是我依然会去迫不及待的加他回来,祈求他不要生我的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任何失恋的感觉,撑死了有那么一丁点失落感,毕竟被人讨厌了。更多的是反而这种祈求的低姿态带给我强烈的快感,那种被拒绝的感觉也带给我一次次的快感。

不过是因为他没有彻底不理睬你,他回复了你,他的只言片语让你感觉他还在乎你,还有可能复合,所以你暗自心动。

很久以前,我大学女友,她很漂亮,和我一起时还不乏追求者,她总是斩钉截铁拒绝别人,她说过一句话:不要给对方一丝一毫幻想,这样是对他好,减少他的痛苦。

而你,还有那么一丝一毫幻想,所以你痛并快乐着。







另外:请不要有事没事就往SM,虐恋上套帽子,又不是什么时尚流行的货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