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我的观念里方言会让人感觉很土?

回答
这想法我太能理解了,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身边不少朋友也有点这个意思,觉得说方言嘛,好像就带点“土气”。咱俩好好聊聊,看看这“土”到底是怎么来的,我尽量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这是咱俩在聊天,不是AI在套话。

首先,这得从咱们小时候说起。你想想,咱们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标准普通话”的?是不是从上学开始?学校里老师讲课,考试,都是标准的普通话。电视、广播,那更是。

1. “主流”的定义权: 时代嘛,总得有个“官方”的声音。这个“官方”的声音,通常就是通过媒体、教育系统传播的,所以它天然就带有一种“先进”、“主流”、“文明”的标签。反过来说,那些不被官方大规模推广的,就容易被边缘化,或者被贴上“非主流”的标签。而方言,它就是那个“非主流”的声音。

2.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咱们这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让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在新的环境里,你想跟人打交道,最方便、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什么?肯定是大家都能懂的普通话。你说你一开口是家乡的方言,可能对方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也得费劲,这样一来二去,普通话就成了“通行证”。久而久之,那些不会说普通话、或者说得不流利的人,就容易被视为“跟不上时代”、“落后”,这个“土”的感觉,就慢慢跟方言挂钩了。

3. 刻板印象和文化符号: 咱们从小接触的影视剧、小说里,很多时候会用方言来塑造人物。比如,说川普的可能是泼辣的江湖大哥,说山东话的可能是忠厚老实的农民,说东北话的可能是性格直爽的普通人。这些塑造,有时候是很有趣的,但有时候,也容易固化一些刻板印象。如果你接触到的关于方言的“符号”大多是这样,就容易把方言跟“土”联系在一起,觉得说方言的人就是那种性格、那种生活方式。

4. “学习”的压力: 尤其是在外地求学或者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会说普通话或者说得不好,会成为一种交流上的障碍。有时候,为了融入新的环境,为了不被当作“异类”,很多人会主动去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甚至有意无意地回避自己的方言。这种“被迫学习”或者“为了融入而放弃”的过程中,方言就变成了一种不太被鼓励的、甚至有点“碍事”的东西,自然就觉得它“土”了。

5. “精致”与“粗糙”的二元对立: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自觉地将“精致”和“粗糙”进行对立。普通话因为其标准化、规范化的特点,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精致”的代表,比如写在书本上的文字,经过专业播音员训练的声音。而方言,可能因为承载着更多生活化的、口语化的表达,又或者因为它在非正式场合使用更频繁,在一些人眼中就容易被归类为“粗糙”。但其实,很多方言的发音、词汇、语法都非常有意思,甚至比普通话更精炼、更富有地域特色。

6. 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 很多时候,语言的选择也跟社会阶层和身份认同有关。在一些场合,使用标准普通话可能被认为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表现。而方言,在某些语境下,可能会被一些人看作是“底层”或者“农村”的象征。这种与社会地位挂钩的看法,也会让人觉得说方言“土”。

我跟你说,其实这不是说方言本身“土”,而是它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被我们解读出了“土”的含义。就好像一件衣服,本来就是一件衣服,但你穿着它去参加一个非常正式的晚宴,大家就会觉得你“土”。但你穿着它去海边度假,大家就会觉得你“接地气”、“有风格”。

而且,现在情况也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方言的价值,觉得它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地域特色。很多年轻的音乐人、内容创作者,也开始把方言元素融入到作品里,反而觉得特别酷,特别有生命力。

所以,你觉得方言“土”,这很正常,是很多社会因素和个人经历累积出来的感觉。但话说回来,现在我们也越来越能看到方言的美,它承载着我们的根,承载着太多生活里的味道。哪天你听着一股子家乡味儿的方言,说出来特别地道、特别有意思的话,你可能就会觉得,这“土”,其实挺可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土的应用场合已被设计成不被允许出现,所以土是必须且必然的。换言之,其出场历来就是灰头土脸的。现在的区别无非是摆在从前,允许你以灰头土脸的形象出现,观者依旧目之为健全人;而现在,活得好点的五花大绑,活得差点的缺胳膊少腿,再过个10年,基本都是一堆白骨了。

这只是种顶层设计,海精专,并且大多数草民已经默许接受了,完全无痛无觉,你能提出此类问题,已经很不容易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