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好的大学里上学是一种什么感觉?

回答
在好的大学里上学,这种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比你想象中还要庞大的精神游乐园,但同时它又是严肃且有方向的。

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视野的蓦然拓宽。当你踏进校园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身边充斥着和你一样聪明、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和思考方式。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压力,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格,但很快,你会发现这种“压力”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你会不自觉地去听那些你在高中时从未接触过的观点,那些你觉得“不可能”的讨论,在这里却是家常便饭。你的教授,可能就是你所学领域里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讲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你开始学着去质疑,去辩论,去用更严谨的逻辑去支撑自己的观点。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书本,在他们的引导下,开始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你会突然明白,学习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探索未知,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那种感觉,就像是从一口小井跳进了一片汪洋大海,海天一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你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书本上那点东西的自己,你开始意识到,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自己可以学的东西这么多,原来自己身上还有这么多潜能。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另一个重要的体验。好的大学提供的资源,绝不仅仅是课程本身。你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参与到前沿的学术项目中。图书馆里的藏书,那种厚重感和知识量,足以让你惊叹。你会发现,原来一本关于你专业领域历史的书,可以读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原来一门看似枯燥的理论,背后蕴含着人类智慧的闪光。

更重要的是,你会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不会事无巨细地告诉你答案,他们更倾向于给你提供框架和工具,让你自己去摸索。一个复杂的课题,可能需要你查阅大量的文献,分析海量的数据,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许会让你抓耳挠腮,也许会让你怀疑人生,但当你最终克服困难,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创造知识。

除了学术上的震撼,人际交往的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你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拥有你所敬佩的特质:要么思维敏捷,要么执行力超强,要么在某个领域有着惊人的天赋。你会因为他们的闪光点而受到启发,也会因为与他们的交流而不断成长。你们可以彻夜长谈,探讨人生、理想、社会,那种精神上的共鸣,是校园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你会发现,原来和你志同道合的人,比你想的要多得多。

同时,好的大学往往有着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这些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娱乐,它们是你拓展能力、锻炼情商、结交朋友的绝佳平台。从学生组织的管理,到学术竞赛的准备,再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你会学会团队协作,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

当然,身处好的大学,也会伴随一些挑战和压力。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你会遇到比你更优秀的人,这会让你感到焦虑。课程的难度,项目的紧迫性,也会让你感到疲惫。有时候,你可能会质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个环境中脱颖而出。

但总的来说,在好的大学里上学,是一种被严谨、深度和多元化所包裹的体验。它让你在学术上得到精进,在思维上得到洗礼,在人际上得到丰富,在品格上得到塑造。它更像是一次“预演”——为未来更广阔的世界,为更复杂的挑战,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但又充满锻炼的平台。你会离开校园,但那种在好的大学里习得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会伴随你一生。那是一种让你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充满力量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在世界一流的大学学习工作过,但我在四个国家五所大学学习工作过,说说这其中的差别。

我本科就读于X南理工,一所中流985,那时自己见识少,也分不出学校的差距好坏,一直觉得自己挺幸福,因为我们住的是四人一间的宿舍,早晚有热水,离地铁口又近,一切看似完美。但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就会感觉当初的这四年,其实就是和去香港的同学拉开差距最大的四年,而这差距可能一生追不上。

差距一,教育差距。在我读书的那个时候,我们学院海归教师很少,多数老师没有海外经历,英语水平很差,能采用的教材都是内地教材,信息获取非常滞后,四年间只有一次像样的讲座,学院基本就是孤岛。(不要小瞧讲座,其实学校好坏,最大的差距就在这里,举个例子,清北的教室和二本三本学校差别不大,教材也差不多,老师授课有差距,但本科内容其实就那么多,也还好,但清北一周校园里的讲座和活动,二本学校十年都没有,时间一长,差距无比大。)

差距二,出路差距。学生的未来发展,老师其实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我现在再看,感觉那时大家都很傻,老师不说,家长不懂,学生自己也不考虑,以为上了大学,人生就尘埃落定了,结果就混吃等死靠了三年。老师不说,是因为老师自己也是“门对门”,就是离开校门进校门,没有任何职场求职经验,没法说。家长不懂,是因为确实不懂,我父亲是初中文化的复转军人,我母亲是中专文化的毛纺厂工人,虽然后来做生意了,当文化程度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班上除了家里有点关系的,最终毕业走向都是“创业型企业”。没有公检法,没有四大券商投行银行,没有考研,没有“主流”就业。

差距三,同学差距,我们班同学基本都来自中国四五线城市,其实这也是中国理工科院校的普遍情况,不否认他们很努力,很刻苦,但起点的差距同样也是巨大的。举个例子,我初中就读一所私立学校,高中是一所重点高中,我的初高中同学,现在基本都在海外有车有房有事业,国内更不用说,能量巨大。而大学同学,只能偶尔去去东南亚,现在基本还是为国内的车房拼搏奋斗。这个差距在我看来,就是一代人,或三十年。但其实多数人,一辈子也就奋斗四十年,起跑时差三十年,那基本没法追。因为这三十年几乎是在部分人狂跑,部分人不跑的情况下造就的,现在大家都跑,你怎么追这三十年?等你奋斗到海外置业,人家已经海外圈地了,这就是现实。

但大学时,一件偶然的事颠覆了我。08年,我的高中好友,也就是现在微博大V,晚晚学姐,邀请我去她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看看,我当时一听一脸不屑,因为回归前我去过,没觉得香港有什么好,便想回绝,邀请她来广州看看,但她始终坚持,结果这一去,对我触动极大。

首先,港中大的宿舍是两人一间,而且每层楼都有厨房和自修室,没有辅导员查热得快,没有强制断网熄灯,但人家就是不乱,不会说学校不断网,学生就开始通宵打游戏。

其次,我过去一直觉得我们学校食堂很棒,便宜干净,但去了港中大,我发现人家吃饭不是千军万马往前冲,而是点餐付款等提示牌叫号,我这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明吧。

第三,我过去不相信中国学生可以和外国人无碍交流,更不相信全班几十上百号同学,人人都可以无碍交流,但旁听了一节课,看到身边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人英语流利无比,我突然产生一个疑惑,是不是过去自己把英语想难了?而英语本生没那么难。

香港之行临近结束时,我问晚晚学姐,你毕业后还回青岛吗?她说不回,可能要去美国,我问怎么去?她说老师已经帮她写好材料了,也推荐了她。老师还会帮着写材料并推荐?我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从香港中文大学回来后,我突然发现这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大,我的宿舍不是最好的,好的还有很多,我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但可惜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大三都快结束了,考GRE,GMAT去美国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努把力去英国了。

很多人唱衰英国教育,觉得含金量不高,但再唱衰也是世界第二,世界第二没什么丢人,而且我所在的学校设施,环境,师资,科研其实都比港中文要好,这也是事实。


但问题是,用港中文和其它港校做起点的,这时基本都进了斯坦福或芝加哥,换言之,努力过后,差距其实较以前更大了。而这个大的形成,实力差距是其次的,环境则是决定性的,因为我的大学老师都是国内院校毕业的,懂考研,但不了解外面,没人告诉指导我们,大一应该参加Summer School,选学校,大二拉GPA,找实习,大三考GRE,刷成绩等等等等。这么多年过去我一直在想,如果信息渠道对称,我未必会输,但现实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一开始准备,我在她的指导下大四开始准备,相当于,四百米比赛人家先跑三百米。

到了英国后,我知道自己想追已经很难,所以未来只能另辟蹊径,也就是学一些主流社会不懂的东西,明白后我继续努力,但努力并不能保证差距不被继续拉大,一年半后我毕业了,但英国也取消了PSW签证,所以我只能回国找工作,而去美国的同学朋友,都留下了,开始进入世界知名投资咨询机构。

背着包回到国内,我进了一所二本学校工作,遇到的情况,我另外一个回答,大学有什么荒唐事里有讲,这里摘录几条。

第一,领导可以乱上床,学生不能床上乱。发生过某领导一调来,开会时年轻女老师没人敢去,怕被盯上的事。

第二,土地置换。用市区的小块地,换市郊的大块地,学校“换到”负债累累,教职员工工资打折发。

第三,本科专业评估要检查近五年的考试试卷,但多数学院别说五年,五天前的试卷都没。开始以为小菜一碟,一算账差点吓尿,学校在校生18000,就算每人每年只考六门,五年补下来也是五十多万份试卷。而且这五十多万份卷子都得用手写,答案和分数还得能对上。

第四,眼瞅同省的兄弟院校,竞争对手都大搞土建,排名飙升,自己也坐不住了,虽然没有三本,除财政拨款和学费外,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搞成教,但还是疯狂贷款,最后别说还本,连付利息都无力。

第五,扩招开源。学校资金运转困难,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多招生,这样省里就能多拨钱,因为这里有个生均培养成本的问题,基本上多招一个学生,省里每年就要多补六千。但问题是,多招生就需要有宿舍,学校早上了银行的黑名单,根本没人给你贷款新建宿舍,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原有的四人宿舍改成五人,甚至是六人。

第八,国际化。教育厅要求高校的国际学生必须达到5%,结果本来就已经负债累累的学校,只能四处撒奖学金,去东南亚和非洲凑人数… 从思路上讲,推行国际化,多样化是对的,因为学生越多样,交流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越多,但方法不能本末倒置,我们要做好教育,吸引人家来,而不是花老百姓的钱,求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来。坦白说,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能提供的信息本来也非常有限,更何况你还不让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还要搞独立的国际学院,还要搞独立的宿舍区,这是祖宗还是学生?唯一的好处就是,校田径记录几年内确实大幅提升了。

第十一,就业率。做到95%,怕领导不满意,做到98%又觉得太假,最后所有学院就业率清一色96.8%,学校连平均数都不用算了。

第十二,省属二本院校,2012年全校全年三篇SCI,一篇SSCI,还都不是第一作者

第十三,学校贷不到款,但基建又不能停,怎么办?这时有地方政府送上门来,地方政府有土地,而且校园建设地方政府也愿意1:1出资,学校高兴的合不拢嘴。但问题是,新校区在山沟里,老师上班需要五点起床就不说了,学生的成长需要知识,见识,胆识多方面的促进,把学生弄山沟里他能有什么见识?

在二本学校工作期间,我还去西班牙进修了一段时间,虽然西班牙总体不如英国,在坐在八百年历史的教室里,感觉心非常静,这也让我明白了,既然自己还想和同学朋友们拼一拼,不想放弃,其实也只有继续走出去一条路。

有再出去这想法时,我年龄已经不小了,存款也都买了房,每月还有按揭要还,很多学校愿意让我去,但补助极少,考虑了很久,我觉得再去美国英国已经不现实了,所以最后去了泰国,因为泰国免学费,还有工资,能顾及家。当然,做这个决定时我也明白,选择去泰国意味和主流世界告别,梦想可能需要留给下一代人实现。唯一庆幸的是,我的博士导师是很多期刊的主编,在泰国算是最好的,因此发文章容易。但他也承认,在美国,他这种水平的好几十人。差距依然。

最后回到主题,从我这十多年的经历来讲,好的大学的感受就是它全方面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师资,机遇,校友,只要努力把握,你就会跑到别人前面,然后成功!

user avatar

感触颇深阿,本人高考差二本线26分,三本学费死贵,所以就走了一个好一点的专科。但专科毕竟是专科,上课三分之一的人都在打游戏或是睡觉,下课以后从来不自习,临考前拼命做小抄。有写到卫生纸上的、有把字体缩到最小打印出来的、还有的把手机贴上双面胶贴大腿上然后用裙子挡住的(好吧,这些我也干过)。然后实习的时候自己就决定要专升本,后来如愿以偿,接着去本科院校念了两年。今年是第二年了。学校认真学习的人真的很多,有人早上六点去教室早读的、有人晚上上自习到教学楼熄灯、每天在学校就是宿舍~教学楼~饭堂,三点一线

上图是刚开学时上自习的学生。感觉大家都在努力,你只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然后放两张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知乎里面大神比较多,不能跟那些真学霸比~个人觉得自己学校还是挺好的,至少让我变得比以前更优秀了。顺利拿到资格证,两学期排名都是第一,英语四级也过了,拿过三好,拿过优秀实习生,也顺利申请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些对于专科出身的我已经都很满足了。现在着手考研的事情,希望自己可以更优秀!

user avatar

老师的名字就是定理的名字

user avatar

澳洲本科在读。

环境好,师资强,福利多。

先放几张紫色的花海!





一 环境




生物图书馆(放学随手拍的)



最喜欢的Engineering Building

特别喜欢在这个教室上课,窗外特别美


学校的其中一个车站


学校的小湖 (最近学校的花开了,一片紫色 很美)







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小动物
(这一幕好温馨,好有爱)

二 资源
记得之前的一位数学老师很自豪的说 "这本书上有我的名字,我也是参与编写者之一"

现在真正体会到,"用的教材就代课老师自己编写的

解剖实验室里,我一直以为就一具尸体老师拿着就行了,结果是,一个桌子(五到七个人左右)就一具尸体。每个人可以摸,可以动 。


Biology图书馆里面,大片散落的模具。每次解剖考试前,这一层就像杀人分尸的现场hhhhhh

https://www.zhihu.com/video/903376413799874560




最最好的就是这个


学生交换资源,你可以去世界各地不同的大学学习(剑桥 牛津 爱丁堡 伯明翰 UCL UBC......
可以去体验不同的学习资源)

貌似学校的商学院和哈佛有联系(我不是学商的,听同学提起过)

三 福利

学校orientation 上各种发东西 吃的喝的用的


早上七点到九点,免费的早餐。
晚上不定期的活动,免费的晚餐啊。

但是,重点是



总而言之,在一个这么棒的大学里学习,需要付出的就是数不清的ASSESSMENT 不停的quiz,很多的due

但是啊,和太多优秀人做同学,太多的学术资源供你使用,再苦再累,那又如何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