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满族到底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利益集合体?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和群体认同的核心。要回答“满族到底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利益集合体”,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实际的运作方式,并且要抛开宏大叙事,从更贴近现实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民族,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利益集合体”的属性。 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群体存在的现实逻辑。当一个群体拥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他们自然会在维护这些共同体利益上达成某种默契,并形成相应的组织和机制。比如,争取教育资源、文化保护、经济发展机会等等。

那么,满族作为“民族”的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起源: 满族人源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经过努尔哈赤统一,最终建立了清朝。这段历史是满族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从渔猎、氏族生活,到建立国家、统治中国,这个过程塑造了独特的历史叙事和民族记忆。
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满语(以及满文)是满族的核心文化载体。尽管现代满族人使用汉语的比例远高于满语,但满语的传承和复兴依然是许多满族人关注的重点,也是民族区分的重要标志。
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萨满教信仰(虽然在现代社会影响力减弱)、节日习俗(如祭祖、春节的某些特殊仪式)、服饰(如曾经的旗袍)、饮食习惯(如打牲、祭祀肉类)、以及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都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的血缘(在一定程度上的)和家族传承: 尽管跨越数百年,但宗族观念、家族谱系在满族社会中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老一辈和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的人群中。姓氏(如爱新觉罗、钮祜禄、佟佳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身份标识。
跨越时空的集体身份认同: 即使生活在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但许多人仍然会将自己视为“满族人”,这种身份认同可能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宣传,也可能来自于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好奇和追寻。

那么,满族作为“利益集合体”的属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说,是什么让这个问题变得值得讨论?

历史遗留的政策倾斜和特权: 从清朝建立到新中国成立,满族人在历史上长期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照顾少数民族,也出台过一些扶持政策,例如高考加分(虽然现在许多已取消或改革)、一些文化保护项目等。这些政策,无论初衷如何,都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利益”。
资源的争夺和分配: 就像任何一个群体一样,当存在稀缺资源(如教育机会、就业岗位、文化项目经费、土地使用权等)时,满族作为一个明确的群体,自然会有人去争取和维护属于他们的那份。这是一种基于群体身份的利益诉求。
身份的“工具化”: 在某些情况下,拥有满族身份可能会带来一些现实的好处(例如前述的政策),这可能导致一些人出于功利目的去认同或强调自己的满族身份,而并非出于深厚的文化情感。这种情况下,身份就更接近于一种“工具”或“标签”,以获取某种利益。
群体内部的差异和分化: 并非所有满族人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都一样。一些人可能对满语、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民族活动;而另一些人可能早已融入主体民族文化,对满族身份的认知仅限于一个族别名称。这种差异性使得“利益集合体”的说法显得更有现实依据,因为利益的驱动和诉求在不同个体身上是不一样的。
“旗人”身份的遗留: 满族作为曾经的“旗人”,其在清朝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遗留了一些关于特权和历史负担的讨论。这种历史包袱也可能与当下的利益分配联系起来。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满族既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民族,同时,在现实社会运作中,也必然呈现出“利益集合体”的某些特征。

民族是基础,利益是现实体现。 民族身份认同为群体利益的诉求提供了合法性和凝聚力。正是因为大家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所以才会在某些利益问题上形成共同的关切和行动。
“利益集合体”并非贬义。 任何一个群体,无论是以民族、职业、地域还是信仰来划分,都会在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形成某种“集合体”的属性。关键在于这种利益诉求是否建立在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之上,是否与其他群体的利益产生不公平的冲突。

如果我们从更生活化、更具体的视角来看:

你可以看到很多满族人在学习满语、研究满族历史、参与满族文化活动,这是他们作为“民族”的自觉。
你也能看到一些满族人讨论高考加分政策(即使已经改革),或者争取在某个文化项目上获得资源,这是他们作为“利益集合体”的现实考量。
更普遍的是,当被问及“你是哪族”时,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满族”,这种身份的自我认同,是他们作为“民族”最直接的体现。

总而言之,将满族简单地定性为“民族”或“利益集合体”都可能过于片面。 民族身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了文化、历史、语言、情感认同,但也必然会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理解满族,既要看到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也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任何群体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形成某种形式的“利益集合体”。这是一种共存,也是一种常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代八旗制度内有各种民族的人,满族、蒙古族、汉族、锡伯族、朝鲜族等,他们一般被统称为“旗人”。清代官方用词中也经常直接把旗人称为“满人”。

而今天的满族则是把清代的满人给一锅烩了。

最初的后金他是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后建立。

后来统一女真三大部,也就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这期间还接纳了辽东汉人,科尔沁的蒙古人,以及孜孜不倦去咸镜道掳来的朝鲜人。

东北亚你能找到的民族最初的满人这个集团他都有。

但你要说完全是利益共同体吧。

满人的一大认知就是旗俗包括语言、服饰、礼俗、婚丧等等一大类。

通俗说就是清宫剧里的奴才给皇上请安,这就是一类旗俗,你汉人使不得,只有旗人能这么称呼。

这就把旗人和民人区分开来。

久而久之,同俗的在旗的就是满人,而很多包衣奴才跟主子久了,也浸染了旗俗,也认为是满人。

到了民国和我朝,满人也不限于觉罗和那拉了。

满人起初是一个军事共同体,说利益共同体还不准确。但是随着满清三百年的演化。

原本一个集团的人因为一些约定成俗的规矩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就像回纥,波斯,蒙古,汉人混成回族一样。

满族也是这么来的。

user avatar

【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原因】

一、改变原有的“肃慎(ju shen)—朱里真、女真(jurchens)—主儿扯(jur chi)—诸申(ju shen)”的称谓

1️⃣“肃慎(ju shen)”的原始含义

肃慎是女真人的前身,曾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00年部落国家,享国约900年。肃慎作为满洲、女真的前身,最早称号的“肃慎”却是“水申”的异写。蒙古语种水的读法是usu,汉语谐音为乌苏。在古代蒙古语和古代突厥语中,大江大河都叫作“水”,阿尔泰语读作“肃”(su)。“诸申”在满洲语其实读作“狙申(ju shen)”,其意实为“水申”。


2️⃣肃慎的别称:挹搂、勿吉、靺鞨

肃慎在战国时期称作“挹娄”,北魏时期称作“勿吉”,隋唐时写作靺羯(见“鸿胪井碑_百度百科”)。

肃慎(女真人前身):BC600——公元300年;肃慎享国约900年;
挹搂(女真人前身):公元300年——公元400年;挹搂享国约100年;
勿吉(女真人前身):公元400年——公元500年;勿吉享国约100年;
靺鞨(本号勿吉-女真前身):公元500年——公元698年;靺鞨享国约198年;
渤海国(靺鞨族-女真人前身、高句丽):公元698年—公元926年;渤海国享国228年。

靺鞨本字应作靺羯,是自“勿吉”音转而来,对此学界早有定论。靺鞨的粟末部实即勿吉的粟末部。

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

唐代分为白山靺鞨、粟末靺鞨、黑水靺鞨等部,其中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号称“海东盛国”的渤海国。


3️⃣辽国时期的“朱里真”、“女直(jurchens)”称呼

辽朝时期称“朱里真”“女真”为“女直”,因辽朝皇帝兴宗耶律宗真中与女真族名相重合,为此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女真族名中的“真”禁止称呼“真”,改成为“直”。

“真”‮古与‬语‮关没‬系,‮辽但‬朝受唐‮化文‬影‮严响‬重,‮兴辽‬宗耶‮宗律‬真与“女真”‮名族‬中的“真”‮叠重‬了,为‮避了‬讳,‮接直‬改“女真”为“女直”,‮止禁‬称“女真”。

《辽史》和其他一些史料中,有关女真的称呼很多。有的统称“女直”或“女直国”;有的按其发展水平称“熟女直”、“生女直”;有的则按其方位称“北女直”、“南女直”;还有的按临近山、川海或政区等,称“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鸭绿江女直”、“濒海女直”、“东海女直”、“南京女直国”、“黄龙府女直”、“东北路女直”,及“奥衍女直”、“乙典女直”、“顺化国女直”,等等。这些称呼并不是处在一个层次之上的,有的则互相重合。


4️⃣金国时期的“女直”称呼

“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自海陵迁都永安,女直人(即女真)浸忘旧风。朕时尝见女直风俗,迄今不忘。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朕心所好。东宫不知女直风俗,第以朕故,犹尚存之。恐异时一变此风,非长久之计。甚欲一至会宁,使子孙得见旧俗,庶几习效之。”——《金史·世宗本纪》

由此可见,虽然女真人摆脱了辽国契丹人压迫,但仍旧称呼自己为“女直”,并未改变。


5️⃣元朝时期的“主儿扯(jur chi)、水鞑靼”称呼

《史集》和《蒙古秘史》中,把东北森林中的女直部落叫作“主儿扯”(jur chi),也有记作“主儿乞”或“朱里扯特”的,而明代史书记作“朱里真”。所有这些称谓,应该都是真实存在过的方言读法,词根都是“ju”(狙),只是后缀音不同而已。蒙古语和突厥语的族名读法,中间常带一个“儿”音,于是就读成“主儿扯”,并且还会后缀一个“-ti”表示男性和复数,于是成了“朱里扯特”。

《元史》,蒙古人习惯称东北的女直部落为“水达达”(水鞑靼),元代那里设有三个“水达达万户府”。这是因为那里的女直人也习惯以“鞑靼”自称,而东北的地形特点是水流众多,他们既然可以叫作“肃慎(水申)”,当然也可以叫作“水达达”。这是同一种语言表达习惯使然。


6️⃣明国时期蒙古人对女真人(朱里真、Jurchen)的称呼

林丹汗的宏图大业无疑是与后金兼并蒙古各部的目标是矛盾的,发展到最后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舍此无他。双方的矛盾开始于天命四年(1619年)的十月,林丹汗派使者杭尔拜虎致信努尔哈赤,信中极其狂妄的称自己为“四十万蒙古国之主青吉思汗”,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诸申之主恭敬英明汗”,其信中说:“夏,我亲至广宁,降服其城,收取贡赋。今尔出兵广宁城,我必掣肘。我二人本不曾构兵,若我所服之众为尔所得,则我名又成何。若不听我此言,则我二人之是非,天将鉴之。此前我等遣使往来,尔使捏称我骄慢,致相断交。”

从史料可知,“诸申”也是蒙古人对白山黑水间女直部落的统称,没有任何贬义,例如,林丹汗致努尔哈赤书信中,称其为“水滨三万诸申之主”。

古代满洲人曾以诸申自称是明白无误的,这可以从《满文老档》得到印证。天命6年12月努尔哈赤颁发汗谕曰:

“与诸申人杂居之汉人,尔等勿得隐匿粮食,若实报石斗之数目,报过以后,酌量计诸申人口,每口每月给粮四斗,发至九月,剩余粮食还给粮主。我诸申人远离故土,迁户至此,已属辛苦……”

这里记载的是努尔哈赤强征所占地区汉人粮食给女直人享用的历史。从中可知女直人习惯以“诸申”(满洲语读作ju-šhen)自称。这也为说明这个称谓是褒义的。


7️⃣清朝皇太极时期的“满洲”称呼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ju shen),夫诸申之号,及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事实上“诸申(ju shen)”并非来自“无知之人”的妄称,而是一直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自称,但到皇太极时代,已然形成“一国独大,百国附庸”的局面,他准备称帝登基了,急需一个能与“天子”称号相适应的尊称,于是“满洲”这个历史上曾用过的称号便再次登台亮相了。

***诸申的双重含义,一为“女真”人,二为“仆人,下属”,普遍性称呼:

诸申含义之一:女真人
古代满洲人曾以诸申自称是明白无误的,这可以从《满文老档》得到印证。
天命6年12月努尔哈赤颁发汗谕曰: “与诸申人杂居之汉人,尔等勿得隐匿粮食,若实报石斗之数目,报过以后,酌量计诸申人口,每口每月给粮四斗,发至九月,剩余粮食还给粮主。我诸申人远离故土,迁户至此,已属辛苦……”
这里记载的是努尔哈赤强征所占地区汉人粮食给女直人享用的历史。从中可知女直人习惯以“诸申”(满洲语读作ju-šhen)自称。这也为说明这个称谓是褒义的。

诸申含义之二:“仆人,下属”,普遍性称呼
《满洲实录》选读 卷一 ,记载明庭扶植尼堪外兰做满洲(建州)的国主,掌管整个建州。
后太祖告明国曰:“祖、父无罪,何故杀之?”
明覆曰:“汝祖、父实是误杀。”遂以尸还,仍与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
太祖淑勒贝勒告大明国大臣曰:“吾祖、父全无过错,何故杀之?”
大明万历汗复太祖淑勒贝勒曰:“汝祖、父为兵士所杀,实为无罪误杀。”
遂将父、祖尸体并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送还,复加送都督敕书。
太祖曰:“杀我祖、父者实尼堪外兰唆使之也,但执此人与我,即甘心焉。”
边臣曰:“尔祖、父之死,因我兵误杀,故以敕书、马匹与汝,又赐以都督敕书,事已毕矣。今复如是,吾即助尼堪外兰,筑城于嘉班,令为尔满洲国主。”
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堪外兰。其五祖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以归之。尼堪外兰又迫太祖往附,太祖曰:“尔乃吾父部下之人,反令我顺尔,世岂有百岁不死之人?”终怀恨不服。
淑勒贝勒曰:“吾祖、父被杀,请执挑唆之尼堪外兰带与我。”
大明国人曰:“汝祖、父阵中无罪误杀,故以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与汝,今又赐都督敕书,事已毕矣。
若复如是,吾等即助尼堪外兰,筑城于嘉班处,令为尔等满洲国汗。”
满洲国人皆信其言,归附尼堪外兰。淑勒贝勒同族之五祖子孙对神立誓,欲杀淑勒贝勒,归顺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又迫令淑勒贝勒归降,淑勒贝勒曰:“尼堪外兰,汝原系吾父诸申,今反令我顺汝,岂得百岁耶?”怀恨不服。


8️⃣清朝乾隆时期的“曼珠(文殊)師利”称呼

对于“manju满洲”还有佛教“曼珠(文殊)师利”的意思。

这一层含义是在乾隆年间与西藏的使者中的文书和交谈中首次出现的,其中乾隆皇帝被赋予了佛教的宗教形象并附有画像,满洲族名也被赋予了“文殊师利”的佛教含义,满洲人也多信仰藏传佛教及其汉传佛教(信仰藏传红、白两教的很少),其中努尔哈齐也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可称黄教)喇嘛超度的,清朝皇帝的红樱帽前的画像就是佛教的画像,因此对于“曼珠(文殊)師利”含义对于满洲民族含义的新的赋予表示喜闻乐见,有吉祥之意。

相关论文参考:

二、亟待化解民族矛盾,为入主中原做准备,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1️⃣“满洲部”的由来

建州卫地区最早有个首领叫李满柱,后起事失败被杀害,以满柱为部落名,叫满洲部,建州部其实就是满洲部。

满洲部落,也就是吉林省集安沿鸭绿江上游地区原有的部族及其地名。

满洲部落的人口主体是女真人,后来强大了,以部落名为族名,类似于蒙古族,最早是蒙兀部落,后来一路收编,集合为大蒙古帝国,统称为蒙古族,一样的道理。

蒙兀即蒙古,《旧唐书》记载蒙古族先祖蒙兀部生活在额尔古纳南岸的“额尔古涅·昆”,即今奇乾一带的山岭,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10~11世纪“化铁熔山”走出深林。
根据《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是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的小部落,他们被突厥人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为了逃避敌人,逃到今呼伦贝尔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息繁衍。大约经过400年时间,部落才兴盛起来,从原氏族中分出若干氏族部落,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
建州部(满洲部)

《满洲实录》选读 卷一 ,记载明庭扶植尼堪外兰做满洲(建州)的国主,掌管整个建州。

后太祖告明国曰:“祖、父无罪,何故杀之?”明覆曰:“汝祖、父实是误杀。”遂以尸还,仍与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
太祖淑勒贝勒告大明国大臣曰:吾祖、父全无过错,何故杀之?” 大明万历汗复太祖淑勒贝勒曰:“汝祖、父为兵士所杀,实为无罪误杀。”
遂将父、祖尸体并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送还,复加送都督敕书。 太祖曰:“杀我祖、父者实尼堪外兰唆使之也,但执此人与我,即甘心焉。”
边臣曰:“尔祖、父之死,因我兵误杀,故以敕书、马匹与汝,又赐以都督敕书,事已毕矣。今复如是,吾即助尼堪外兰,筑城于嘉班,令为尔满洲国主。”
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堪外兰。其五祖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以归之。尼堪外兰又迫太祖往附,太祖曰:“尔乃吾父部下之人,反令我顺尔,世岂有百岁不死之人?”终怀恨不服。
淑勒贝勒曰:“吾祖、父被杀,请执挑唆之尼堪外兰带与我。”
大明国人曰:“汝祖、父阵中无罪误杀,故以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与汝,今又赐都督敕书,事已毕矣。 若复如是,吾等即助尼堪外兰,筑城于嘉班处,令为尔等满洲国汗。
满洲国人皆信其言,归附尼堪外兰。
淑勒贝勒同族之五祖子孙对神立誓,欲杀淑勒贝勒,归顺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又迫令淑勒贝勒归降,淑勒贝勒曰:“尼堪外兰,汝原系吾父诸申,今反令我顺汝,岂得百岁耶?”怀恨不服。


2️⃣金朝的按出虎水部(阿触胡部)的由来

而事实上,金朝的按出虎水部(阿触胡部),也就是完颜部落,后建立的金国,实际上也是以部落名为国号的。

按出虎水部(阿触胡部)——“完颜部”

按出虎水部(阿触胡部),一译阿触胡、阿术浒、阿禄祖,即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女真语“按出虎”是“金”的意思,相传其水产金,故名。女真部族世居此水之源,故以金为国号,又称金源国。

而后也有“收国元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元日。


3️⃣消散单一独断的女真文化,设立颁金节

1616年努尔哈齐建立的大金(史称后金),是对曾经金国,也就是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这段时期金国历史的延续,这无疑对于各民族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心理忌讳。

本来皇太极没想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是范文程对皇太极提出的建议,范文程的想法就是后金一路打一路收编队伍,萝卜加大棒,成员混杂,什么部落都有,另外想入主中原,女真人本来就和各民族有各种矛盾,女真人曾建立的金国相对于汉人有靖康之耻,相对于对契丹有灭国之恨,相对于蒙古有减丁之仇。更改族名,消除单一的女真文化,是化解民族矛盾及其仇恨的最好方式。

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锡伯营、索伦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契丹),巴尔虎)、俄罗斯佐领、回子佐领、番子佐领、高丽(朝鲜)佐领、赫哲佐领、安南佐领、察哈尔八旗、布特哈(打牲)八旗、呼伦贝尔八旗等。

这样,当其他部落和民族编入旗人序列,将不会产生不良情绪,因为满洲族相对于女真是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以女真为主体,其他的什么部落民族成员都有,颁金节为创族日。

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颁金节”的日子。“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纪念日,是全族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它是满语“banjin inenggi”。音译为颁金节。因此“颁金节”即满族“诞生日”。


4️⃣代青(daicing)的由来

另外,皇太极不仅更改了族名,也将国号由“金”改为了“清”。

大清的本义是岱清,源自于蒙古语的“战士、勇士”,所谓“大清国、大清固伦”,其义为“战士之国”、“勇士之国”。


5️⃣“天聪”、“博格达彻辰汗”、“崇德”

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不仅有“博格达彻辰汗”的蒙古汗号,还有“天聪”、“崇德”等年号,其中“崇德”年号也是为了延续明末帝“崇祯”年号,为入主中原做准备。

user avatar

利益集团。

你只需要研究下汉八旗,蒙八旗现在算满族还是什么别的族就一清二白了。

没有任何疑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