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由于世界各国无法对减排目标达成共识,气温继续升高是必然的。
即使现在各国政府真的下定决心减排,由于惯性的原因,大气需要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所以依旧无法逆转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的趋势,再加上如果全球暖化的影响已经冲破了底线,即使到时人类不再排放一丝一毫的二氧化碳也无法阻止正反馈现象。
什么是正反馈现象呢?众所周知越深色的颜色会吸收更多的光,温度上升也越快,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天人们都比较喜爱穿白色的衣服,因为可以反射太阳光,这是基本的物理常识。格陵兰岛、南极的冰川消融和北极海冰的融化会大大加剧正反馈作用(这里纠正一个误区,北极海冰的融化并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因为白色的冰川可以反射太阳光,而深色的海洋则会吸收太阳光。南北极剩下的冰川和海冰覆盖面积越少,吸收的太阳光就会越多,从而加速冰川的融化,更多的冰川和海冰的融化又会导致正反馈加强,温度继续上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个正反馈现象是北极苔原永久冻土层的消融,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25倍,也有科学记录甲烷曾带给地球的灾难性影响。5500万年前,当时有1万亿吨埋在海底的甲烷涌出海平面,直接使全球气温上升了8摄氏度,使当时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灭绝,造成的灾难不亚于在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
根据估计,在西伯利亚的广袤冻土层下方含有16720亿吨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世界植物含碳量约为6500亿吨,大气碳含量7300亿吨,已证实石油储量也只有1450亿吨,冻土层下的碳即使只有2%释放到大气中,后果也不堪设想。
热带雨林的消失也是一种正反馈现象,城市扩张、开拓牧场和对木材的大量需求都是热带雨林消失的原因之一。雨林在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中起主要作用,毕竟热带雨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器,现在的热带雨林依旧可以发挥作用吸收大量的碳并借由强烈蒸发造成的云雾反射太阳光降低地表温度,但热带雨林目前所遭受的破坏性影响很可能令其在未来不复存在,人类砍伐、烧毁热带雨林会使原本存在于树木的碳返回到大气中,原本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热带雨林却因人类的活动转过头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使全球暖化情况雪上加霜,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迁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的报告预计,全球气温若上升3摄氏度全球热带雨林将面临彻底毁灭的风险。
海洋也是同理了,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同时令海洋酸性增强,溶解了那些以碳结构为生存基础的海洋生物,于是海洋转而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并有可能顺便将埋藏在底部的甲烷释放到大气之中。
说到热带雨林和海洋在这补充一段,我们不能因为全球暖化的问题而因此忽略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如今物种消失的速度是地球历史上平均速度的一千倍,并创造了“第六次大灭绝”这一名词,失去生物多样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绝不会比全球暖化来得弱。
记得之前在生物多样性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的书中看到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假设有一座池塘,池塘中有一朵睡莲,第一天睡莲长了一片叶子,在此之后每一天叶子的数量都会翻倍,池塘会在第30天被叶子盖满,请问在第几天叶子会覆盖池塘一半的面积?答案是第29天。对于全球暖化来说也是同理,在前一天或许还岁月静好,但一觉醒来却是天翻地覆。
上面的已经够可怕了,不过加上极端灾害增加、气候失衡、粮食减产、疾病扩散、海平面上升等情况所造成的环境负载力下降会产生超乎想象的气候难民潮,造成各种各样的政治不稳定和动乱,从而造成更可怕的后果:战争。
虽然在21世纪仍有大量的局部冲突,但和平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可如果环境负载力因全球暖化的影响而降低的话,人们将再次回到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爆发战争的年代。
根据研究,倘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450ppm时,地表温度只需上升2摄氏度,以上所有现象将不可逆转。但很不幸的是,要想在2030或2050年前守住这条底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什么再生能源,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对于救急来说真没什么用,关键问题不在于科技和资金不够用,而在于石油、煤、天然气这种化石能源实在是太便宜了...
阻止气候进一步暖化治本的方法是研发可以用于商业运作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估计赶不及)不过与其阻止气候暖化还不如主动令地球温度下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把马路和屋顶都刷成白色,直接反射太阳光。快捷说不上,可绝对简单(美不美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又或者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盐颗粒遮挡太阳光,简而言之,冷却地球的做法比防止地球变热更有效也更有希望。
不过我觉得最后的赢家还是...埃隆·马斯克。
2024 火星见。
(以上内容没有包含格陵兰冰帽融化对北大西洋暖流和全球温盐环流的影响,有可能会引起另一次冰河期,有空的话再进一步补充。)
————————5.18更新————————
我觉得需要解释一下最后那句火星见的意思,不然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我赞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埃隆·马斯克和霍金教授等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未来在外太空,毕竟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但太空探索并不代表要放弃地球,两者并不矛盾。
好了回到温盐环流,温盐环流即受到海水温度和含盐密度的不同而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正常情况而言,温盐环流系统经过北大西洋地区会冷却并下沉到海底接着向南移动至其他地区。如果格陵兰冰帽的融化为北大西洋海域带来大量淡水,改变了海水原本的盐分密度,那么北大西洋暖流这条重要的输送带就会被切断。希罗多德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么欧洲必然是北大西洋暖流的赠礼,若失去北大西洋暖流,欧洲将变得酷寒干旱,如今的温暖气候亦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引发全球的另一次冰河期,据推测新仙女木事件便和温盐环流的失调有关。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产生全球暖化是骗局和二氧化碳浓度不重要的想法,要知道,谣言只需要一句便可以唬人,但科学家却要为澄清那句谣言写上三大篇论文来反驳。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50ppm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人类正是因为难得的间冰期从而发展出了文明,但如今的人们却视稳定的气候环境是常态,我们幸运地躲过了一个冰河期,却变得毫不珍惜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
从海底沉积物、树木年轮、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芯中的微小气泡等数据发现,目前地球的温室气体浓度已是80万年来之最(当然是因为人类啊不然呢?)我们不能因为科学家表示存有不确定性和未知的10%因素,就认为导致全球暖化那已知的90%因素不足以说服我们全球暖化是事实的存在。
果真应了那句话,面对气候变迁时,问题看得越全面的人越悲观。首先大气科学家是悲观的,了解大气学和海洋学的更悲观,了解大气海洋和冰河学与生物学的人又更悲观。而了解大气学、海洋学、冰河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人,则是最悲观的。
先写到这。
神说,要有电。
聚变能 -- 烧开水 --> 电 + 热
二氧化碳 + 水 + 电 --> 氧气 + “粮食”(消灭农业,还耕为林)
二氧化碳 + 水 + 电 --> 燃料 (如果还需要的话)
^#$%^!@# + 电 --> 人造肉(消灭畜牧养殖捕捞业)
咸水 + 电 --> 淡水
海洋 + “冰箱”+ 电 --> 冰(堆南极北极上,如果你愿意)
“空调” + 电 --> 室外机放月球上(解决第一步的热)
......
以上这些都搞定了,空间运载能力不上个大台阶,也说不过去不是...
然后
不谈戴森球那么遥远的事情,最起码
在L1上放个透光度可调节的遮光板,总是要的吧
......
以上都搞定了,更早期的阶段性问题,好比说给低纬度临海穷国修个几千公里的海堤,还是个事儿?
......
听着像天方夜谭?
在原理而不是技术层面,以上都是现实而自洽的。
只是技术相关的方面,已经“还有50年”了好几十年了。
......
全球变暖?还有争议?
扯什么几百万年如何波动,几千万年如何波动云云,都想要说服对方,忒费劲。
我看就甭争议了,就当结论确定就是了。
反正不想着指数型提升能量生产规模的生物,必然是宇宙中的废柴。
废柴怎么都过不了大过滤器,区别只会是具体花式作死的方式。
全球搞气候变暖相关的总科研经费是多少?
反正我知道目前每年全球砸在受控聚变上的科研资金只有30亿美元左右。
把前者的科研经费都砍了吧,反正这些学科本就是为了说明“气候变化很严重,迫在眉睫”。
只要我们直接认可了该结论,那也就没有存在的前提了。
结论都认可了,也就该转向解决问题了。
科研资金全都砸受控聚变研究就是了。
要我说,这些科学家真是不擅宣传。光说一个415ppm,普通人哪个会知道这有什么意义啊。
真正应该展示给公众的不应该是二氧化碳的绝对浓度值,而是其浓度上升的速度趋势:
(说实话,看着这风骚陡峭的尾线还能坚持“人类活动不是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主因”的人吧……我敬你是条头铁的汉子)
所以对这条新闻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自人类首次出现于地球上的时间算起,我们不仅突破了二氧化碳浓度的记录,并且是以旱地拔葱火箭升空的方式突破的,而且在我们有生之年内似乎都没有机会扭转这一趋势。
觉得三百万年前二氧化碳浓度也这么高,所以没啥好担心的,说实话心是真大。毕竟三百万年前就是因为气候变化把古猿逼下了树,才导致的人类的诞生。
现在这时候,说实话想急刹车感觉是没啥戏了。前方将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见过的翻天覆地的新世界了,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吧。
--------- 5/16 更新 ---------
鉴于评论中有人表示看完这个旱地拔葱的速率还是没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就额外多解释一下。
地球是存在热平衡的,打个比方,你在煤气灶上架上一大锅水,开上一个很小的火让水这么烧着。那么最终这锅水的温度会达到一个稳定温热的状态,此时锅内的水向外散热的速度和底下小火输入给水的温度达到平衡。
在这个比喻里,这一锅水对应地球,小火对应于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照。由于太阳辐照本身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推知:水最终达到的温度和这锅水向外散热的能力正相关。如果我们把这个锅用锅盖盖上,或者用保温材料裹起来,那么这锅水最终能达到的温度就会显著上升。而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就是这口锅的保温材料。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用生活经验推知:当我们把锅裹起来之后,锅里的水并不会立刻就达到很高的温度。水温还是只能慢慢上涨的,只不过随着锅体保温能力的提升,水温上涨速度会比原先更快一些。
这就是科学家们尝试警告公众的:人类活动正在为地球加上前所未有的保温罩。
然后就有人说了:“你们科学家警告了这么久,怎么我也没见着有什么大变化啊?”那当然了,光给锅套个罩子,怎么就会立竿见影地拔高水温呢?更何况对于地球那么大玩意,加热的时候还没法均匀着加热,有些地方本来聚着的(相对较冷的)冷水团被强对流给带出来了,结果锅里局部地区反而还降温了,于是这主观上的感受就更参差不齐了。
但是任何愿意着眼全局的人都能一眼看出,不管你这锅水短时间里怎么闹腾,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变成热水。不信您瞅瞅这些年的全球均温记录?
那么这种升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买格力股票?海平面上升?
这些确实都会有影响。对于空调厂商,短期内就能立刻看到效果,不过毕竟只影响一部分人的一小部分财富;而被海水淹没似乎又太遥远。所以大部分人对于气候变迁的态度大约就是“so what?我有生之年内不会受影响啊~”
这里介绍一个概念:“气候难民”。
按照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报告[1],2016年就有大约2420万人因气候原因而转移,是同期因战争冲突转移的人数的3倍。尽管其中许多人只是临时转移,且大部分转移都不是跨国转移,但目前的国内气候难民转变为国际难民也就是早晚的事。而亚洲则是未来气候难民的重灾区,例如孟加拉国全国有大约1.3亿人所生活的地区海拔不足1.5米;全球有25座城市难以承受海平面上升1米的结果,其中17座处于亚洲。海平面上升2米的话,全世界将有1.87亿气候难民,大部分都出现在亚洲。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2],则是到2050年,在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会出现1.43亿气候难民。
而且,一旦大规模气候难民导致社会动荡再导致战争,难民数量还会进一步升高。
作为对比,搞得欧洲鸡犬不宁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大约是600万叙利亚国内难民+500万国际难民。大家可以遐想一下规模大几十倍的难民潮出现在我们周边的情况。
然后说说海平面上升。目前海平面上升最大的威胁还不是把城市给泡了,而是对农业的破坏。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是人类重要的粮产区,而它们普遍海拔低。海平面上升后,盐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削弱这些地块的粮食产能。对此我们只能期待耐盐碱作物的发展能跟上,不然吃饱饭可能就要变成奢望了。
顺便一说,按照联合国2018年发布的报告[3],2017年全球饥饿人数已经持续上涨了3年,倒退回了2007年的水平。
那么,既然海平面上升1米就会导致严重的难民危机,那么啥时候海平面会上升到一米呢?看看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预测[4]:
其中RCP4.5的黄线表示到2040年人类温室气体排放会达到峰值并稳定在该档次下(挺乐观的)。可以看到大约2065年左右海平面会升高1米。如果是悲观估计嘛,2055年吧。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这些年来学术界搞的这些个气候预测吧,最常见操作就是往年的悲观预测变成新报告里的正常预测甚至是乐观预测……科学家们似乎总是习惯性低估人类作死的能力~
顺便一说,这1米对于我国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这两个地区(看你们这么关心房产……):
当然,不乏一些倒霉的地区,现在就已经吃不消了,比如印尼“前”首都雅加达:
希望这些能让各位对这条新闻有一些更切身的感性认识。
--------- 5/18 更新 ---------
看起来,就算是上亿气候难民也还是有人没概念,好吧,那我只好稍微聊一下房产相关了……
以答主目前居住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同时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然后,假如运气不好,在2030年,一发超强台风在天文涨潮高峰时期登陆上海会发生什么呢?节选一下《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5]中的片段,这一片段描述了2030年时最极限情况下,上海将会遭受接近10米高的风暴潮的冲击,在论文写作的时候(2009年),这高度已超越了上海沿海海堤的高度(9米)。同时,作者也提到了,风暴潮来临时,上海的海塘总是会出现多处溃堤现象,例如9711台风风暴潮期间,上海沿海共损坏511处共69km长的海塘,占第一线海塘总长的14%。然后,以下是模拟预测得到的结果:
而在另外一篇论文中[6],作者对海平面升高0.3/0.6/1米后的极端风暴潮做了灾害模拟,得到结果是,极端风暴潮会对上海造成 21.35/45.26/90.07% 的GDP损失,在海平面上升1米后,极端风暴潮可以对上海造成18000亿元的经济损失,并使82.93%接近2000万的上海居民沦为气候难民。
注意,以上预测皆为针对“极端风暴潮”,甚至在模拟发生的时间点可能是十万年一遇级,因此他们所模拟出的最极端的灾害情况很可能是不会在那个时点出现的。但是各论文亦指出,随着海平面上涨,现有堤防的防御等级会迅速降低。例如在这一针对江苏省的论文中[7]举的例子里,当海平面上涨1.37m时,原先设计为300年一遇的堤防甚至可以退化至4年一遇。所以,预测里描述的灾难发生也就是晚几年而已了。
[1] https://www.unescap.org/sites/default/files/GCMPREP_5E.PDF
[3]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8/09/1017532
如何看待(三百万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首次突破 415ppm?
我觉得这其实证明了 环保恐怖分子-碳排暖化邪教 的完全破产。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415ppm是三百万年前才有过那么高,而过去三百万年从未如此高。已经大大超过人类有记录历史不到5000年以来的四次大暖期和三次小暖期,这几个暖期的CO2浓度都在250-300ppm区间。
可是,现在气温远远不到四次大暖期的+2度,连三次小暖期+1.5度都没达到,仅仅是+1度而已。
再说了 仅最近5000年以来,人类被地球反复在+2度到-2度之间的波动蹂躏,难道是因为人类活动产生的?
相反的,最典型的北宋末年-南宋-元初时期在区区200年里,气候发生了+1.5度暖期急剧降温到-2度;再回升到+2度;然后又再次降温到-1.5度冷期的剧烈变换。
特别是南宋回暖,是从南宋初年一度出现冷到福建的河流冬天结冰,到南宋中期热到北京连续数年冬天只下雨不下雪,这之间只间隔了50年都没到,而期间冰芯痕迹显示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区区60ppm变换,根本不能解释这种剧烈的波动。
倘若历史上这几次温度波动,真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造成气候大波动,而不是反过来的地球的气候大波动引起的植被变化造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波动。
那么415ppm的今天,今天现在,2019年,人类工业文明,应该已经被洪水海啸消灭了。包括知乎总部在内的绝大多数知乎用户都已经在海里喂鱼了。
但我们现在还能闲的蛋疼的刷知乎。并没有在海里喂鱼。
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有没有影响,有。但是在地球的伟力面前,不值一提。
补充 为什么我要提南宋时期这个大波动。
注意,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从-2到+2度,对应50年的CO2波动是(-2)195PPM增加到(+2)255PPM。
而我们的时代,1980年+0度,到现在2019年+1度,39年,对应的CO2波动是(+0)330PPM增加到(+1)415PPM。
39年,可不是短短几年了,这总不是什么小火烧水“不会立刻就水烧开”。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真会让人类陷入灭顶之灾,还搞那些碳排政治碳税的扯皮“新增排放量减少50%”这种玩意干啥,为新增排放量的各国分配打扯皮官司。学过初中数学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吧,CO2总量还会继续增加的啊。
而且就算完全满足环保恐怖分子-碳排暖化邪教的要求,让全世界人民没法过日子,让至少几亿亚非拉穷人饿死,实现所谓的负碳到降回330ppm。。。。。。地球可以让255PPM出现+2度,降回330ppm地球就不能给你弄出+4度了?(6000年前地球就真这么干过一回,帮助人类的文明萌芽大爆发)
我说句不好听的,地球要想人类热死,就是人类立马拼命,倾全力负碳排,照样让你热死,人类再怎么负碳也不可能有能力在很短期内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降到220ppm以下。
那扯个屁的碳排政治,拼命码百米高大堤坝,努力码火箭建太空城,才是正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