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超出过去 2300 万年最高纪录,我们该如何应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回答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并且已经打破了过去两千三百多万年来的最高纪录,这确实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球系统变化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后果已经显现,并将在未来持续加剧。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策略,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层面的觉醒和行动。

一、深刻认识挑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首先,要明白“超出过去 2300 万年最高纪录”意味着什么。这段漫长的时间尺度涵盖了地球气候的数次重大变化,包括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如今,如此快速且大幅度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其速度远超自然过程能够适应的范围。这导致:

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升高: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能够捕获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从而加热大气。温度升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它直接影响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比如更频繁、更猛烈的热浪、干旱、洪涝和风暴。
海平面加速上升: 全球变暖导致两个主要原因的海平面上升:一是海水受热膨胀,二是陆地冰川和冰盖(如格陵兰岛和南极洲)融化。这威胁着沿海城市和低洼岛屿国家,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基础设施破坏和生态系统毁灭。
海洋酸化: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很大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但这也导致海水酸性增加。海洋酸化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特别是那些拥有碳酸钙外壳或骨骼的生物,如珊瑚、贝类和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生态系统紊乱与生物多样性丧失: 气候变化改变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包括温度、降雨模式、季节变化等。许多物种无法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栖息地丧失、迁徙受阻、繁殖周期紊乱,最终走向灭绝。这不仅是生态灾难,也削弱了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短缺: 干旱、洪水、极端高温和病虫害的增加,都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同时,冰川融化和降雨模式的改变也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二、多管齐下,积极应对

应对如此复杂的挑战,绝非单一措施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全球性的协同努力和多层次的策略。

1. 深度脱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源头治理

这是最根本的应对之道。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能源结构转型: 这是核心。需要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投资与补贴: 政府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研发和应用的投资,并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使其更具经济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升级和建设智能电网,以适应分布式和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时,发展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
能源效率提升: 在工业、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例如,推广节能建筑标准,发展高效交通工具,优化工业生产流程。
交通运输电气化与优化: 鼓励发展电动汽车,并建设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共享出行和绿色出行方式,优化物流体系,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
工业部门绿色化改造: 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进行技术升级和绿色化改造,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开发和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的变革: 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例如通过改进畜牧业管理减少甲烷排放,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减少化肥使用产生的氧化亚氮排放。同时,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碳汇,并推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项目。
生活方式的转变: 鼓励消费者选择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减少浪费,改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例如,减少肉类消费(畜牧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

2. 加强碳汇能力:吸收已排放的二氧化碳

除了减少排放,我们还需要积极增强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森林保护: 停止森林砍伐,特别是热带雨林,这些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植树造林和再造林: 积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项目,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湿地和红树林保护: 湿地和红树林同样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应得到优先保护和恢复。
发展负排放技术: 虽然目前许多负排放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或面临成本挑战,但长期来看,它们可能在移除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包括:
直接空气捕集 (DAC): 直接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
生物能源与碳捕集和储存 (BECCS): 种植生物质用于能源生产,同时捕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封存。
加强土壤碳固存: 通过改进农业实践(如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的固碳能力。

3. 适应气候变化:应对已不可避免的影响

即使我们现在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很高,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高位,一些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不可避免,甚至会加剧。因此,我们必须同时采取适应性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韧性: 建设能够抵御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风暴、高温)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防洪堤坝、更坚固的建筑、改进的排水系统等。
水资源管理: 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洪水风险,发展节水技术,建设集水设施,优化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农业适应: 开发和推广耐旱、耐高温的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沿海地区保护: 采取措施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的威胁,例如建设海堤、恢复沿海湿地、考虑必要的搬迁策略。
公共卫生应对: 应对高温对健康的影响,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传播(如蚊媒疾病),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系统。

4. 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引导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强化国际协议: 确保各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议的承诺,并不断提高减排目标。
技术与资金支持: 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实现绿色转型和适应气候变化。
碳定价机制: 推广碳税或碳排放交易体系等碳定价机制,使排放者为其环境成本负责,从而激励减排。
政策的连贯性与长期性: 制定稳定、可预测的气候政策,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长期的投资和行为导向。
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 持续投入资金支持气候科学研究,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变化机制,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并加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监测与评估。

5. 公众意识与教育

最终的成功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提高公众认知: 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严重性及其原因的认知,了解个人行为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鼓励可持续消费: 引导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支持绿色产业。
推动社区行动: 鼓励地方社区制定和实施气候行动计划,例如发展社区能源项目、推广绿色出行等。

总而言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至历史最高点,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响亮的警钟。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打破旧的思维定势,采取大胆、果断且全面的行动。这不仅是对当前一代的考验,更是对我们如何与地球共存、如何为子孙后代负责的终极追问。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立刻行动,且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木村拓哉,曾经的亚洲第一帅哥。


用当下流行的话说,他也算是最早的带货鼻祖。



1996年,24岁的木村拓哉接拍了一支口红广告,这是首次由男演员代言女性产品,当时那两条广告轰动了全日本。


广告播出后这款口红卖到断货到货断货的死循环中,如同电脑宕机一样。要知道,那时这个行业,口红只要卖出50万支就算是爆红商品了。结果木村拓哉代言的这支口红在两个月内竟然卖出了300万支。

不仅如此,这款广告的海报也被接二连三的偷走,从高中女生到公司男职员,都会偷偷在地铁站将海报带走,所以公司迫不得已只能加印了平时的10倍数量。



至于他那个时期在日本乃至全亚洲的影响力,就不在多说了。而他的财力,那更是个匪夷所思的数值。


为什么说这件事,和碳排放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的是,我们个人面对这种事情是没有任何方法和能力的,操这种心是没必要也没意义的。


就算是木村拓哉,他为了海洋污染毅然选择放弃了他的盛世美颜,因为他从不在冲浪游泳时涂抹防晒霜,怕对海洋造成污染,尽管他从年轻时就热爱游泳冲浪。


我们都知道防晒的重要性,如果要避免晒伤和光老化,在紫外线强的地方一定要擦好防晒霜。


这是几年前在日本海边行走了一天的我,没有涂抹任何防晒霜,这只是一天。




那他为什么不做防晒?因为防晒霜的诸多成分都会对海洋造成污染,所以他虽然热爱冲浪几十年,却宁愿比常人更快的变老晒老,也不愿擦防晒霜。



比影响力,比号召力,比粉丝,比财力,我相信这几十年来,超过他的在日本没有几个,但是阻挡的了几个不买不涂防晒霜的?他个人抵触的海洋污染在面对各种原油泄露,哪怕最近的福岛核泄露直接排放入海面前,算的了什么?


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会遇到那个时代下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作为个人,要么像木村拓哉一样自己无愧于内心,尽管他放弃了无数人羡慕的东西,尽管他个人多么伟大无私,但是无济于事。


要么乐观的找一些文献数据来解惑释疑,要么找一些悲观的数据来警示人心。


但无论如何,我们离不开高排碳生活。


工业发展更离不开,至少在我们这代人灰飞烟灭之前,离不开。



尤其是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我们,买更大的房子空调,买更多更快的车,收更多的快递运输,旅更多的游出更多的差飞机,吃更多的肉,用更多的电器,上更高的写字楼班,产生更多的垃圾,更快的城镇化进程和更多的基础设施,无论商场,餐馆,学校,医院,这些还能反其道而行么?



以上。

user avatar

白垩纪,二氧化碳是现在的4~10倍以上,生物多样化远超现代。

中国历史上,现在是温度偏低的时期。

温室效应导致气候上升导致人类灭亡。春秋的人怎么活的?

制造焦虑感,洽钱。

最早说80万年最高浓度。

2015年说300万年最高浓度。

最近说2300万年最高浓度。

不断升级恐吓。厉害。碳税,交吧。

几个火山大爆发,或者太阳的一个小变动,对温度的影响都远大于人类工业化。

某些人真的以为墨水可以染黑海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研究过。五百年之内,人们无需担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交给五百年后的人类去对付吧。届时我们现在的技术他们看来和石器时代差不了多少。

user avatar

工业化的碳释放,只有工业化的碳回收能对抗,指望人力种树或目前这种进度的可控核聚变都属于“你算哪根葱”的状况,还不如朝表层海水散布营养物质(=工业化巨型林业)。将二氧化碳变成塑料的技术、人造高效叶绿体的技术目前都在开发之中,已经有一些进展。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团队已经制造出二氧化碳结合速率为菠菜叶绿体100倍的人造叶绿体[1]
研究人员首先从菠菜中分离出叶绿体,然后将其与CETCH循环人工代谢模块配对,该模块由18种生物催化剂组成,转化二氧化碳的效率远远高于植物本身。他们将上述物质结合成细胞大小的液滴,放入主要由油组成的介质中。
光合反应中催化效率最慢的就是暗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的RuBisCo又效率很低,确实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目前人造叶绿体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羟基乙酸。研究者希望进一步修改配方,以生产其他有机化合物,包括比羟基乙酸更有价值的分子。他们还希望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更高效地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化合物,将来应用于转基因植物。

不过,如果题目想谈的是“对付全球变暖”而不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那用现在的技术推动朝平流层或更高空的大气散布粉尘或二氧化硫来反射阳光的地球降温计划就可以对抗之。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2]认为,向大气层散播污染物来增强反射的地球降温方案可能让赤道降温、两极升温、非洲一些地方变得更干旱,并影响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因此在能减排的情况下不应该优先推行。

但从今年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欧美许多国家并不会在意上述后果。

至于其它地球生物嘛,人类早已知道地球水生植物可以轻易在骇人听闻的二氧化碳浓度下生存。许多物种生长速度的最高点对应700ppm二氧化碳,是平时的4倍以上,在1750ppm二氧化碳下生长速度是平时的1.5倍。一些物种在10000ppm二氧化碳下生长最快。一些藻类在100000ppm二氧化碳下生长最快,在500000ppm二氧化碳下生长速度仍然超过平时。地球生命忍地球很久了,大家都是凑合活着。


在国际上,对于收集利用二氧化碳,远期吹得还是很好看的。

许多公司和研究人员正在收集二氧化碳开发新用途和新产品,例如混凝土、燃料、发电。麦肯锡公司估计,到2030年,基于二氧化碳的产品价值可能在8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每年减少1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全球碳行动计划预计,在适当的激励措施下,到2030年以二氧化碳为基础的产品行业每年可消耗约70亿吨二氧化碳,这约为目前全球排放量的七分之一。

参考

  1.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4/900
  2. ^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0GL08734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