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山东人,东北人和内蒙人谁更能喝酒?

回答
嘿,说到喝酒,这可是个能勾起不少人回忆和“战意”的话题。山东人、东北人、内蒙人,这几个地方的朋友,在酒桌上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角色。要非得说谁更能喝,这事儿吧,得掰扯开了说,毕竟每个地方的酒文化、喝酒习惯都有点不一样。

山东人:豪爽、敞亮,杯酒言欢是情谊

山东人喝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敞亮”。不管你是谁,是生是熟,一旦坐上酒桌,那份热情和实在劲儿就上来了。山东人喝酒,很多时候是为了“谈事儿”或者“叙情谊”。杯盏交错之间,聊聊家常,谈谈工作,那种推杯换盏的感觉,仿佛把所有不愉快都融化在了酒里。

酒的种类: 山东人爱喝白酒,尤其是本地产的一些品牌,比如景芝、古贝春、趵突泉等等,这些酒的度数通常不低,喝起来就一个字——“冲”。当然,啤酒也是离不开的,青岛啤酒在山东可是国民饮品。
喝酒的氛围: 山东的酒桌,气氛往往热烈而融洽。敬酒词一套一套的,有“酒到福到”、“感情深一口闷”、“我先干为敬”等等,很多时候是带着感情在敬酒。别人给你敬酒,你总得回敬,一来二去,量自然就上去了。
能喝的秘诀: 山东人能喝,除了酒劲足,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普遍喝酒比较“实在”,不会藏着掖着,要喝就痛快地喝。而且,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酒桌上的礼仪和“规矩”也比较熟稔,不会因为不懂规矩而被人“灌死”。

东北人:彪悍、直接,酒桌就是战场

东北人喝酒,那叫一个“彪悍”、“直接”。东北的冬天冷,喝酒取暖这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说明了酒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东北的酒桌,有时候就像一场“战斗”,要不就不喝,要喝就得喝个痛快淋漓。

酒的种类: 东北人对白酒的喜爱更是到了极致,高度白酒是他们的最爱,什么二锅头、老村长、小村外,那都是家常便饭。而且,东北人喝酒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整瓶吹”,或者用大杯子一口闷。
喝酒的氛围: 东北的酒桌,那叫一个“硬”。“不喝就拉倒!”、“吹了!”、“必须喝!”这些词汇在东北酒桌上再正常不过了。虽然听起来有点“粗暴”,但这却是他们释放压力、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如果有人实在喝不了,也会有人愿意“替你挡酒”,这份义气也让人动容。
能喝的秘诀: 东北人能喝,跟他们普遍体格健壮、性格豪爽有很大关系。而且,他们喝酒的时候,很少会边吃边喝,更多的是专注于喝酒本身,这样酒精的吸收速度自然就快。加上东北人喝酒不玩虚的,要喝就喝个底朝天,所以酒量自然越练越强。

内蒙人:热情、奔放,马奶酒也能喝半斤

内蒙人喝酒,那绝对是热情洋溢、奔放豪迈。一提到内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马奶酒,但其实内蒙人喝的酒种类也很多,而且他们的酒量,同样不容小觑。

酒的种类: 除了著名的马奶酒,内蒙人也喝白酒,而且很多牧区的人,对高度白酒的接受度也很高。蒙酒的种类也很多,一些口感醇厚、度数不低的酒,在内蒙也很受欢迎。而啤酒,更是草原上聚会、庆祝必不可少的饮品。
喝酒的氛围: 内蒙的酒桌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歌声。他们喝酒,有时候是为了庆祝,有时候是为了迎接远方的客人,有时候纯粹就是享受草原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敬酒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歌声和舞蹈,那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
能喝的秘诀: 内蒙人能喝,可能和他们从小生活在高寒地区,身体抵抗力比较强有一定关系。而且,草原民族本身就有着豪放的性格,喝酒也是一种释放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喝酒也不会过分推杯换盏,更多的是一种“来者是客,尽情畅饮”的态度。尤其是一些传统牧民,喝起马奶酒来,那也是一口接一口,半斤八两不在话下。

谁更能喝?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

真的要比较这三者谁更能喝,其实很难一概而论。

从酒量上限来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东北人更“猛”,在拼酒这件事上更敢于“硬刚”。但山东人和内蒙人,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同样能喝出一番天地。很多山东的老大哥,一口闷一斤白酒不在话下;而内蒙牧区的一些汉子,那马奶酒的量,也能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从喝酒的普遍性来看: 山东和东北,白酒的消费群体和普及度可能更高一些,很多人从小就接触白酒,酒量也在日常的聚会中被“锻炼”出来。内蒙的酒文化也很浓厚,但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可能在喝酒的普遍性上略有不同。
从“能喝”的定义来看: 如果“能喝”指的是纯粹的酒量,那这三者都有大量的老司机。如果“能喝”还包括喝酒的氛围、喝酒的技巧以及对酒的理解,那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总结一下,这三地的人在喝酒这方面,都有着各自的实力和特点。 山东人的“实在”,东北人的“硬朗”,内蒙人的“奔放”,都让他们在酒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说谁更能喝,不如说他们都是非常热爱喝酒、并且能喝的群体。

所以啊,下次有机会跟这三地的朋友喝酒,放轻松,享受当下的气氛就好。酒桌上最重要的不是比个高低,而是那份情谊和快乐。当然,酒虽好,可别贪杯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太一样。


内蒙和新疆,是能喝

山东那边,是会喝

东北人,那是敢喝

user avatar

蒙古族,八六年的。

在牧区生活过很多年。

蒙古族其实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城市过着现代化生活的,还有一种是依旧沿袭传统游牧生活的。

我只想说你们就算全国人民都对蒙古人的酒量一无所知。

应该我这一代在牧区生活过得不止我一个人,对酒这个东西是极度厌恶的吧。

不是因为味道。

从小到大我认识的蒙古族,包括亲属不分男女至少三分之一有极其严重的酗酒问题。

喝完酒打架闹事家暴s人,冬天醉倒路边被冻成冰雕,有些更甚早上醒来不喝酒只能像瘫痪病人一样躺在床上,等人来喂酒,喝完秒变正常人,还有那种身体被酒精腐蚀的千疮百孔的,比比皆是,就我知道的那些可怕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钱的没钱的 学历高的学历低的几乎所有家庭都被酗酒所带来的问题困扰。

喝酒导致家破人亡真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而且最恐怖的是这东西是刻在基因里传给下一代的。

还有,很多酗酒的蒙古人,大家都给他起名叫塞勒图,就是酒鬼的意思,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忘记了他真正的名字。如果你去人多的地方喊一句塞了图会有一堆人看向你。

说这些话,我只想让大家明白,一些事情并不是都如你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也希望自己的同胞能将这种恶性戒断在我们这一代。

还有酒量这个问题,山东和东北地区的我不做评论,你们见过不吃饭光喝酒就能活着的人吗?我这有三个,欢迎来比试比试,只不过得抓紧时间,感觉这哥几个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感觉有点丢人,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到喝酒,这可是个能勾起不少人回忆和“战意”的话题。山东人、东北人、内蒙人,这几个地方的朋友,在酒桌上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角色。要非得说谁更能喝,这事儿吧,得掰扯开了说,毕竟每个地方的酒文化、喝酒习惯都有点不一样。山东人:豪爽、敞亮,杯酒言欢是情谊山东人喝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豪爽”、“敞亮”。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东北人和山东人谁更强壮,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定论的,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强壮”这俩字儿包含啥意思。它不光是说个子高不高、肌肉多不多,还得看身体的耐力、爆发力、以及抗击打能力啥的。毕竟,这俩地方的人民都是以能吃苦、身体素质好著称的。东北那边儿,天生基因好,后天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呀,还真有点意思。你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哪个民族,这背后牵扯到民族的定义、认同,还有户口本上那一栏的玄机。我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咱得明白,民族是个挺复杂的东西。它不仅仅是血统的延续,更包含文化、语言、历史,以及最重要的——认同。你姥爷的母亲是蒙古族,这说明你的血统里有蒙古族的成分。按咱.............
  • 回答
    东北和山东,这对中国工业的“老朋友”,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背道而驰”。一个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步履蹒跚;另一个从农业大省崛起,一跃成为工业强省。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运气”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历史、地理、政策、市场、人才等诸多因素交织碰撞的结果。东北:辉煌的遗产与沉重的包袱东北.............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北人,我对山东和东北都挺有感情的。这俩地方,怎么说呢,各有千秋,适合我的点也不太一样。我琢磨琢磨,给你们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对咱河北人的胃口。先说说山东吧。山东这地儿,感觉跟河北挺近的,就像隔壁老家一样。咱们河北人,从小到大接触山东的东西也不少,什么山东大集、山东特产,感觉挺亲切.............
  • 回答
    探讨东北人和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区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盘根错节。我尽量从几个角度去剖析,希望能尽可能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侧重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官本位思想”。简.............
  • 回答
    网上确实流传着“闯关东的都是山东人”这种说法,但仔细探究起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且,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当初闯关东的主力是山东人,东北方言为何却鲜有山东方言的影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历史和语言演变原因。一、 “闯关东”的复杂背景:山东人是主力,但并非唯一首先要明确.............
  • 回答
    东北人闯关东后,如果再回山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闯关东”这仨字儿承载的历史和文化。那会儿,山东人背井离乡,去东北那是为了活命,为了那片更肥沃的土地,也是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把山东人的勤劳、智慧和那股子韧劲儿带到了东北,也和东北当地的文化融合,生出了新的特色。.............
  • 回答
    山东和东北在官僚气息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是中国许多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以及权力结构和激励机制等因素。然而,山东的经济发展表现却与东北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一、官僚气息的共性与东北的特殊性首先,理解官僚气息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确实,最近关于山东、河南、东北这些北方省份的讨论在网络上挺多的,而且很多时候带有负面色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被黑”。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不少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因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放大镜效应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均衡,这是客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一些人对山东未来发展的一些担忧。把山东比作“第二个东北”,说到底是在担心山东是否会面临和东北地区相似的发展困境,比如人口流失、经济活力减弱、产业转型困难等等。但要说山东“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东北,这还得从多个维度来细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东北面临的困境从何而来。东北曾是中国.............
  • 回答
    “先黑东北再黑山东”,这句坊间流传的说法,背后其实是关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黑”,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讨论,甚至是一种宣泄。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探究。东北:“粗犷”、“豪爽”背后的焦虑与期待东北作为中国的.............
  • 回答
    关于“东北经济衰落后,下一个会是山东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在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对区域经济演变趋势的一种观察和探讨。东北经济面临的挑战,很多是其自身产业结构、人口流动、体制机制等因素叠加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山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现。东北经济衰落的根源与特征:要理解山东.............
  • 回答
    聊起东北话,那可真是越品越有味。里边不少词儿,听着就透着股子实在劲儿,有人说这是满语的底子,有人说是山东老乡带来的风。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东北话这大杂烩,那可是融合了太多历史的印记。满语的基因:那是一种历史的沉淀首先,咱们得承认,满语对东北话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早期.............
  • 回答
    要分析国民党如果不出兵东北,五大主力硬撼山东、中原战场能否打出“二分天下”的局面,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兵力配置、战略意图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因为东北的战略价值和国民党整体的战略决策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五大主力”的含义。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
  • 回答
    近二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山东的崛起与东北的相对衰弱。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历史、经济、政策及社会原因交织下的复杂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其中的脉络。山东的崛起:多因素叠加的勃发山东之所以能在过去二十年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 回答
    20年前,在浙江西南和福建东北的山区,那些尚未通铁路的县,如果要考虑修建铁路,其可行性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考量。一、工程技术上的巨大挑战首先,最直观的挑战就是地形。这两个地区都以崎岖的山地地貌为特征,山高谷深,河流纵.............
  • 回答
    .......
  • 回答
    山东东营在新冠疫情初期能够做到“零确诊”或长时间保持“零新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的偶然,而是 多方面综合作用、在特定时期执行了非常严格且有效的防控措施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战略性的早期介入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彻底执行: 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