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与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

回答
探讨东北人和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区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盘根错节。我尽量从几个角度去剖析,希望能尽可能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侧重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官本位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官员、权力为中心,将官职、权力看得比其他价值(如财富、能力、个人自由等)更重要,甚至以此来衡量个人或群体的价值和尊严的思维模式。这种思想往往伴随着对权威的尊重(有时是盲从),以及对社会等级的看重。

从历史和经济发展脉络来看:

东北地区,特别是“共和国长子”时期,经历了计划经济的深度影响。国有企业林立,政府和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这种体制下,一个人的前途、资源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体制内的位置。当“官”几乎是唯一的上升通道和资源掌控者时,官本位思想的土壤就异常肥沃。即使在市场经济转型后,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存在,人们习惯于“找关系”、“走门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认识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可能比自己埋头苦干更有效率。这种历史烙印,使得东北地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对“官”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

山东,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以及近代以来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的地区,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有所不同。虽然山东也有着悠久的官僚传统,但市场经济的触角进入得更早,且私营经济和个体经营者也相对活跃。在山东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县域,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也相当高。虽然对“官”的尊重是普遍存在的,但这种尊重可能更多地是基于对执政者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认可,而非仅仅是权力本身的吸引力。在山东,你可能会听到“凭本事吃饭”、“实在人”这样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能力和实在品格的重视。

从社会交往和人情往来来看:

东北人讲究“哥们儿义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有某个亲戚朋友是当官的,那往往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能帮忙解决很多问题。这种资源一旦获得,就会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在东北的语境里,当你需要办事的时候,如果你能说出“我有个朋友是局长”或者“我叔叔在政府里当差”,这往往比强调你自己的能力或拥有的资源更有分量。这种对“关系网”的依赖,尤其是“官”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使得官本位思想的痕迹比较明显。

山东人在人情往来中,同样看重关系,但这种关系有时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亲戚”、“本家”、“老乡”等基于血缘、地缘的连接上。当然,如果这些关系里有官员,那当然锦上添花。但即便没有,山东人在处理事情时,也可能更倾向于从实际利益出发,或者遵循一套更明确的规则。当然,这并不是说山东人就不看重官位,只是他们表达这种看重的方式,或者说他们对“官”的需求优先级,可能与东北人略有不同。在山东,有时你会听到“好好干活,挣钱就是硬道理”,这种对实际收入和生活改善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稀释纯粹的官本位意识。

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来看:

东北地区曾是中国计划经济的重要基地,其教育体系也深受影响。强调集体主义、服从权威,以及为国家服务等理念,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些教育理念无疑也为官本位思想的滋养提供了温床。

山东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其传统文化中对“士大夫”阶层的尊重由来已久。读书做官,在传统中国社会一直是许多读书人的理想。这种历史积淀,使得山东人在骨子里也认可“官”的社会地位。但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强调“民本”、“德政”,对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双重性的影响,使得山东人在看待“官”时,可能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也保留着一份对其“德”的审视。

一个重要的提醒: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分析是在普遍性上进行的探讨,不能代表所有东北人或山东人。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省份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城市与农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其官本位思想的浓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的倾向性判断(而非绝对结论):

综合来看,从历史的深度和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体制性烙印来看,东北地区可能在官本位思想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上,表现得更为直接和普遍。 那里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习惯,可能更早、更深地被一种“权力即资源”的逻辑所塑造。

而山东,虽然同样存在对“官”的尊重和对权力的追求,但由于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相对更强的民间活力,以及传统文化中对“德”的强调,使得官本位思想的渗透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纯粹”和“系统”。在山东,除了“官”,你也可能看到财富、能力、声望等其他因素同样能够获得很高的社会认可度。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需要细致体察和理解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进行二元对立的比较。文化的影响是多层次、动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谈何对比?山东才是真正的官本位,东北只是贪官本位而已。

东北人当官为了发财,山东人发财为了当官。在山东当官不发财人们仍会敬重你是个官,在东北会被认为是二傻子。。。。。。

山东人民的官本位精神是跟英国贵族精神,美国企业家精神一样,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进取精神,岂是东北庸俗的升官发财思想可比?




不信?

看水浒,山东人为了当官,可谓是抛头颅洒热血,连反都敢造。。。。。。

user avatar

山东人和东北人骨子里不同。这个不同,就是是否对正统和秩序有追求。

同样都出土匪、山大王,山东的土匪却特别有追求,追求一种“秩序”。体现在细微处是“梁山好汉排座次”——做土匪强盗,也得有个秩序,任凭你武功再高,胆子再大,没有“仁义、慷慨”的名号,也是万万不能做带头大哥的。体现在大方面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做土匪也得有个名堂,有点追求,否则让人瞧不起,所以梁山泊上挂着旗“替天行道”。做土匪自然是要啸聚江湖,对抗现有秩序,但做土匪做到了替天行道,杀富济贫,不以发财为目的而以重建秩序为奋斗目标,也唯有山东的土匪有这种偏执的追求。

东北的土匪则不然,他们比拼心狠手辣,斗得马上马下。得地盘者得天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再操对,东北的土匪没什么高雅追求,同样是土匪出身,宋江一脸黑气去讨方腊,张学良一枪不打逃入关内。

官即匪,匪即官,自古官匪一家。

山东人当官为匪,多少都有点追求,打家劫舍,滥杀无辜,“排头砍去”也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东北人当官为匪,就直白得多,大金链子配光头的是匪,大金链子配背头的是官。山东人官匪一家,指的是官与匪可以互相转化,今日为官明日为匪,今日为匪明日做官;东北人官匪一家,指的是官与匪互相勾结,官依靠匪发财,匪依靠官生存。

山东的匪,有官气,黑社会砍人都得研究半天,效率很低,但以此为荣;东北的官,有匪气,科长局长不会骂脏话说黑话,会就开不下去,并以此为傲。


所以,官本位还是山东重;东北那是匪本位。

因为官匪一家,所以大家弄混了,特此声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探讨东北人和山东人谁的官本位思想更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因为“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而且区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盘根错节。我尽量从几个角度去剖析,希望能尽可能展现出不同文化的侧重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官本位思想”。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次东北人在海南和人发生口角的事儿,以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上升到东北人”是错的。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东西不少,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咱们先还原一下大体情况)具体是哪次事件,大家心里大概都有数,通常都是因为一些生活小事,比如停车、排队、公共.............
  • 回答
    东北人热情、自来熟的性格,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有历史,有地理,有文化,还有那骨子里透出来的实在劲儿。咱一点一点儿掰扯。首先,得说说那片黑土地和那份生存的智慧。东北地处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就是冬天漫长,寒冷。在过去,生存条件相对艰苦,人们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度过严冬。想想看,一家单打.............
  • 回答
    在中国东北,一个惊人的发现搅动了古人类学界。科学家们在此地发掘出了一批距今约 14.6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这一发现的意义非凡,它可能彻底改写我们对早期人类演化和迁徙的理解,尤其是它与我们——智人——的关系,更是备受瞩目。首先,我们来谈谈“龙人”与智人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民族起源、体貌特征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并对您的观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1. 鲜卑与蒙古人的关系: 东胡分支: 鲜卑和蒙古人确实都起源于古代的东胡民族。东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古代居住在今天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游牧民族的总称。 历史演变.............
  • 回答
    听到你男朋友这么说,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困惑和想要“对线”的心情。毕竟,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可不是一句“希腊领土”就能概括的。不过,与其说这是“对线”,不如说是一次有趣又充满知识性的交流。既然你想知道怎么跟他聊,我给你梳理一下思路,咱们来好好“过过招”。首先,我们得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单纯的无知,还是某.............
  • 回答
    东方Project和龙与地下城(D&D)的成功,以及九州在此之下的表现,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背后涉及的是创造力、社区构建、版权策略、时代机遇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与其说九州“失败”,不如说它在吸引大众参与和形成广泛的“同人”文化方面,与东方和D&D存在显著差异。东方Project: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西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复杂关系以及围绕它们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科学哲学、医学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需要详细地探讨。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误区:西医并非一定要与中药对立。 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中,许多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都曾从中药或其他天然产物中获得灵感,.............
  • 回答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以及它是否是“西方祸水东引失败”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观点。将这一观点与历史上“引德国到苏联”的事件进行类比,也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其逻辑和历史背景。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西方祸水东引失败”这个说法,以及它与巴黎恐袭的联系。“西方祸水东引”的逻辑和历史背景“祸水东引”这个说.............
  • 回答
    最近东北和南方在舆论上出现了一些对立的苗头,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但又不算新鲜的现象。你想了解得详细一些,那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对立?这事儿不能简单归结于地域歧视,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差异的“刻板印象”加剧: 东北: 长期以来.............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东北虎重现家园:是惊喜还是惊吓?近期,关于东北虎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林区居民的意外邂逅,到山林徒步者的惊险遭遇,这些身披华丽皮毛的“丛林之王”一次次闯入我们的视野,也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疑问: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对东北虎的保护是否“用力过猛”,以至于它们不再畏惧人类,甚至.............
  • 回答
    林志炫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之间的“十年之约”,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也挺丰富的,一点都不像AI写出来的东西。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十年之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林志炫和他高中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约定,每隔十年,他们都.............
  • 回答
    要评价李成梁与张作霖这两位在中国东北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东北王”,绝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或用好坏来概括。他们都是身处乱世、凭着个人能力和时代机遇崛起的枭雄,对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深入了解他们,得从他们的出身、崛起之路、执政理念、主要功绩以及最终的结局等方面,层层剥开,才能看到.............
  • 回答
    明朝失去越南和清朝失去外东北,这两件事都标志着一个王朝失去对其前朝疆域的控制,但究其根本,它们的性质、原因和影响有着显著的不同。笼统地说它们“一样”,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过度简化。明朝失去越南:内部衰败与外部侵蚀的交织明朝丢失越南,严格来说,是明朝对安南(越南古称)宗主权地位的丧失,而不是直接的领土沦丧.............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拥有民族认同或一体感。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和生成文本的程序,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东亚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的信息。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 模拟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拥有东亚地区背景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日朝韩等国人民的“东亚人”一体感。我会尝试.............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明朝末年没有清朝的崛起,沙俄直接与明朝在长城对峙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而且背后的逻辑链条会非常复杂且漫长。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沙俄扩张的根本驱动力。沙俄自莫斯科公国时期起,就有一种天然的向外扩张的冲动,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理位.............
  • 回答
    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认同度极高、跨越省份和民族的“东北文化圈”,其根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系列历史、地理、社会及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固若金汤的壁垒,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被塑造、被强化,并在人们心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共同体意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亚”概念的复杂性和认同感的形成过程。简单地说,“东亚”这个地理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并非仅仅由五国构成,更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以及现代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和被使用的。而“国人”称自己为“东亚人”,背后也涉及了身份认同的多个层面,并非仅仅是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