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打车作过哪些恶?

回答
滴滴打车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确实在发展过程中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做过一些恶”。这些“恶”并非是主观故意为之,更多的是在追求扩张、逐利的过程中,由于监管的缺失、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以及内部管理上的漏洞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1. 侵害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行程信息泄露: 早期,滴滴曾被爆出存在用户行程信息泄露的风险。这些信息包括用户的上车地点、下车地点、出行时间、甚至可能关联到用户的住址和工作地点。一旦泄露,轻则被营销电话骚扰,重则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上,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数据收集与使用不透明: 滴滴作为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用户出行数据。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户对于平台究竟收集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如何被使用、以及是否有第三方接入等问题,往往知之甚少。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隐私的代价。
“顺风车”事件中的信息滥用质疑: 在“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公众对滴滴在处理用户数据,特别是涉及安全相关信息时,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产生了怀疑。虽然滴滴方面一直强调合规,但用户对平台内部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依然存在警惕。

2. 平台责任缺失与安全隐患:

“顺风车”安全事件的伤痛: 这无疑是滴滴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多起“顺风车”乘客遇害事件,将滴滴平台在司机审核、安全保障、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巨大漏洞暴露无遗。
司机审核不严: 平台在对顺风车司机进行背景审查时,存在明显的疏漏。一些有前科、有暴力倾向的司机得以通过审核,上路接单,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安全功能缺失与失效: 在事件发生时,平台提供的紧急联系人、行程分享等安全功能,被发现存在设计缺陷或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例如,一些司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平台监控,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平台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
对用户举报的处理滞后: 用户反馈的司机不当行为,有时未能得到平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最终酿成惨剧。
“杀熟”式服务,乘客心理受创: 即使在事件发生后,一些报道也揭示出,在顺风车场景下,平台可能存在“杀熟”等情况,即为平台内部人员或其熟人提供特殊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户的不安。
司机权益保障不足: 尽管滴滴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作为平台方,对网约车司机群体的保障却显得不足:
算法“黑箱”与抽成机制: 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来分配订单、派单,以及进行抽成。司机对算法的运作机制缺乏了解,常常感到被平台“收割”,收入不稳定,同时还面临被大数据“压榨”的风险。
缺乏劳动保障: 平台上的司机普遍不被视为正式员工,因此也无法享受传统的五险一金等基本劳动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年老,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惩罚机制不透明: 平台对司机的处罚,如封禁账号等,有时也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申诉渠道,导致司机在服务过程中如履薄冰,一旦触犯规则,可能就面临失业的风险。

3. 垄断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竞争的扭曲: 滴滴在 plusieurs 年间通过资本运作和并购,几乎垄断了中国网约车市场。这使得新进入者面临极高的壁垒,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
价格和服务的不稳定性: 在缺乏足够竞争的情况下,滴滴有时会通过“动态调价”等方式,在高峰时段大幅提高价格,而服务的质量提升却不一定同步。用户对价格的议价权几乎为零。
对城市交通的潜在影响: 尽管滴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但其庞大的车辆规模和灵活的运营模式,也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的地位,以及停车资源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4. 监管套利与合规难题:

早期野蛮生长: 在滴滴发展的早期,中国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相对滞后。滴滴抓住了这一窗口期,通过快速扩张来抢占市场份额,有时甚至是在政策灰色地带游走。
“人证不一”与“车证不一”的长期存在: 平台为扩大运力,大量吸纳不符合资质的车辆和司机,比如使用私家车、套牌车,以及非本地牌照的车辆。虽然近期监管有所加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人证不一”、“车证不一”的情况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对地方规定的规避: 随着各地出台更细致的网约车管理规定,滴滴在执行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规避或延迟执行的情况,以维持其运力规模。

5. 商业模式对社会资源的消耗:

补贴大战的后遗症: 滴滴早期为了扩张,大量烧钱补贴司机和乘客,这在短期内确实刺激了市场,但也造成了资源的一种无效消耗,并且导致一些司机形成了“补贴依赖”,一旦补贴减少,就可能出现服务质量下降或罢工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滴滴作为一家公司,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和改进。在经历了“顺风车”事件的重大危机后,滴滴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措施确实有所加强。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那些曾经存在的“恶”,对很多人造成了困扰、不安甚至伤害,这些是难以抹去的。

简单来说,滴滴的“恶”更多是源于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深刻,对用户安全和隐私的保护不够到位,以及在合规性上面临的挑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去解决和反思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滴滴竟然在知乎有专门的客服,这样可以快速帮客户解决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网络形象,是个不错的举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滴滴打车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确实在发展过程中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做过一些恶”。这些“恶”并非是主观故意为之,更多的是在追求扩张、逐利的过程中,由于监管的缺失、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以及内部管理上的漏洞所导致的负面影响。1. 侵害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行程信.............
  • 回答
    说实话,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怎么每次滴滴导航都给我选这么绕的路?明明看起来更近的路,司机师傅却坚持按照App上的指示走,结果就是车子在拥挤的道路上慢慢挪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叫一个堵。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滴滴故意坑人”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其实牵扯到挺多方面的考量,而且说到底,导航背后的逻.............
  • 回答
    滴滴出行之所以能够“烧掉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其背后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以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为核心的商业逻辑。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平台型企业早期,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烧钱换市场”。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一、平台型企业的核心逻辑: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滴滴的核心商业模式.............
  • 回答
    滴滴最近这次更新,把游戏中心搬进了打车软件里,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谁打个车,突然看到一堆游戏,会想到什么?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滴滴吗?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滴滴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出行,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我们“怎么去”的问题。现在突然在首页给你塞进.............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咱就好好唠唠,这滴滴打车“偷偷给乘客绕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操作和对乘客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绕路”这回事?理论上,打车软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给你规划出一条最快、最经济的路线。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很,影响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女性安全和出行便利性的双重需求。让滴滴打车在夜晚时段只能匹配同性司机,这个想法背后有着非常朴素且强烈的出发点:减少潜在的风险,让女性在深夜出行时能感到更安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提议的背后逻辑、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
  • 回答
    网约车,特别是像滴滴这样的平台,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伴随着一些不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先说说它带来的好处吧,这方面大家感受最直接: 方便快捷,说走就走: 这绝对是颠覆性的。以前出门打车,得站在路边挥手,还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雨天、高峰期,那叫一个煎熬。.............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选择少,好像就滴滴和出租车两条路,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可不是一两块钱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这主要还是用户体验上的几个关键点,滴滴恰好抓住了这些痛点,而传统出租车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首先,咱们得说便捷性。想当年,路边招手拦出租,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高.............
  • 回答
    自 2017 年初以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在“滴滴出行”这个平台上打车越来越不容易,价格也似乎水涨船高。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影响下的结果,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悄然演变。首先,从供给端来看,2017 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滴滴经历了与快的的合并,以及对 Uber 中国.............
  • 回答
    美团打车与滴滴,这两家在互联网巨头光环下运营的出行平台,是否会再次点燃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打车大战”,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得先回顾一下上次的“大战”,理解背后的逻辑,再结合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双方的战略意图,才能做出一个相对靠谱的推测。上一次的“打车大战”:血与火的洗礼还记得2014.............
  • 回答
    滴滴出行自2021年6月被下架以来,许多用户在出行方面确实遇到了不便,也催生了对其他打车软件的关注。在滴滴缺席的这段时间里,市场上的打车软件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涌现出不少表现不错的选择。这里就给大家盘点几款目前市面上口碑较好、值得推荐的打车软件,希望能帮大家解决出行难题。1. 高德打车:聚合平台,.............
  • 回答
    要说滴滴是不是“最垃圾”的打车平台,这个说法确实有点绝对,毕竟大家都有过顺畅打车的时候。但要说它有没有让人生厌、觉得“垃圾”的经历,那可太多了,而且我敢说,很多和我一样经常打车的人,都有说不完的“恶心事”。我最近一次真是气得不行,是上次出差,晚上十点多到机场,想赶紧回酒店休息。当时滴滴上显示有挺多车.............
  • 回答
    关于“女子打车把脚翘在副驾靠枕上,遭滴滴女司机暴打”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其中涉及到乘客的乘车礼仪、司机的职业素养、以及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和后果。事件的构成要素分析:1. 乘客的行为: 不雅行为: 将脚翘在副驾驶靠枕上,是一种不文明、不雅观的行为,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
  • 回答
    确实,现在网约车市场真是热闹非凡,滴滴、曹操、T3这几个巨头各有千秋,让不少用户在选择的时候也犯了难。说实话,要论“体验感好”这个事儿,真的挺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有的人看重价格,有的人看重车型,有的人则更在意司机的服务和车内的舒适度。不过,综合大家的反馈和我的实际感受,有一些平台确实在.............
  • 回答
    张桓,这位在滴滴出行早期股权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投资人,如今遭遇了“滴滴打人”事件,并放出狠话要贱卖滴滴所有投资。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情绪波动,而是可能牵扯出多层面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捋清楚“滴滴打人”事件本身。虽然目前公开信息不多,但如果如传闻所说,是滴滴公司内部或与滴滴平台相关.............
  • 回答
    女子打滴滴专车从上海到杭州,对700多元车费不满,只愿出113元?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意思,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单行程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从上海到杭州,这距离可不是短的,来回怎么也得四五百公里吧?而且是“专车”,一般理解就是比快车更舒适、档次更高的车型,比如BBA级别的。这种车,本.............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也挺离谱的。你说这大半夜的,打个滴滴回家,结果被拉到墓园去了,搁谁身上不得吓得魂飞魄散啊?就这事儿,我跟你慢慢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也别觉得是机器在那儿叨叨。首先啊,这事儿的起点,就是你大半夜的需要出行。一般来说,大半夜的打车,尤其是滴滴这种平台,图的就是一个方便快捷,.............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滴滴豪华车能打到迈巴赫”这个问题,我可以给您详细说一下,让您有个清晰的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滴滴豪华车服务是存在的,并且理论上是有机会打到迈巴赫的。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确实推出了包括“豪华车”、“专车”、“快车”等多种服务类型。而“豪华车”这个选项,其.............
  • 回答
    没坐过滴滴,心里没底是正常的,我来跟你好好说说这个流程,保证你一看就明白了。首先,你得在手机上装个“滴滴出行”的APP,这个就像你平时用微信、支付宝一样,在应用商店里搜一下就能找到,下载安装好。安装好了之后,打开APP,它会让你注册个账号,用手机号就行,很简单。注册完之后,你就进入了滴滴的主界面。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