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接近于是个伪命题,因为spacex并不是靠狂炸火箭才能取得进步的。
我们以最近100次航天发射来看,
中国的近100次火箭发射是从2018年到现在的2021年完成的,总共“炸“了9次,
2018.10.27朱雀一号(朱雀 · 南太湖号) • 未来号卫星 • 首飞入轨测试 • 发射失利
2019.03.27:我国零壹空间 OS-M 火箭发射灵鹊一号B星失败(零壹空间首型运载火箭首次入轨发射)。
2019.05.23: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遥感三十三号卫星,任务失败。
2020.03.16: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发射新技术验证卫星六号时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败,该型号火箭首飞。
2020.04.09: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 PALAPA-N1 星时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败。
2020.07.10:我国航天科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执行首飞任务时失败,任务搭载长光卫星公司一颗 (B站视频星)、微厘空间一颗卫星。
2020.09.12: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C卫星,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2021.02.01:中国星际荣耀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双曲线一号(SQX-1)运载火箭发射未知载荷时疑似火箭一级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败
2021.08.03:中国星际荣耀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双曲线一号(SQX-1)运载火箭执行长光魔方01A卫星发射任务时,火箭整流罩未能正常打开,发射任务失败
这其中有4次失败是民营火箭公司的试验性发射,有两次是国家队航天科工的快舟固体火箭,还有3次是国家队发射的长征系列主力火箭,既有老将长征4,长征3,也有新秀长征7A。 新老,官民,都在炸,接近于十发一炸。可见,只要是探索前进,就可能会炸,和你是不是迭代方式没关系。
再来看spacex,最近这100次火箭发射中炸了几次?
1次,就是2016年9月1日一枚猎鹰9火箭在地面做测试时忽然发生爆炸,而要找猎鹰9火箭发射过程中爆炸,那就得上溯到2015年6月的一次发射,而那也是从2010年以来猎鹰9火箭所有发射中唯一一次发射过程中爆炸。
除此之外,spacex还炸了什么呢?龙飞船有一次,那也是地面,那是一艘使用过后又返回地面的二手飞船,因为阀门发生了以前人类没怎么遇到过的材料之间的反应而出事,炸一次怎么也算不上多吧,而且别人家的飞船都是用一次就扔的,spacex炸一艘二手飞船能算多大事? 之后龙飞船一直很顺,到现在已经几次载人,把波音都远远甩在后面。
至于飞船逃逸试验,那个是必然要炸的,不管什么公司只要做这个测试,火箭就要炸。
其它还有什么呢? 就是星舰了吧,可星舰本身是个全新的概念,所以才要采取快速开发和迭代的方式,全新的飞船,全新的降落方式,全新的发动机,靠几次“炸”就全面摸清,并可以大踏步前进,赚大发了。
也许还有人会说猎鹰9火箭尝试火箭回收时的炸,但请注意,那些不搞火箭回收的公司,他们的火箭就不炸了么? 不一样炸?那是绝对的发射一枚“炸“一枚,spacex是在发射完任务载荷时以废物利用的模式进行的测试。
如果大家对外国航天的宽容心态,哪怕有一点点能投射到我国航天领域,那我想还是可以的。
还记得去年中国长三乙连续发射失败的时候,推特的评论区一片的谩骂嘲讽,怕是过春节都没这么欢乐。
SpaceX的独到之处在于,每一次发射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正面宣传,都要力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向困难攀登的不屈斗士。成功是英雄的成功,而失败则被认为是英雄在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磨练。
而发生在诸如NASA,或者其他国家看待自己国家航天部门的时候。成功是理所当然的,而失败则是不可原谅的浪费。
我觉得这个心态的转变是比较重要的。
炸的背后是先进的材料制造业,让人恐怖的航天爱好者基数,先进的设计软件,先进的模拟器。
尤其是模拟器。
没准叫“起源”。
SpaceX也不是靠着炸火箭发展吧
SpaceX的猎鹰9快速迭代发展,靠的不是炸,而是回收
早期猎鹰9发展的摸索阶段,各种设计上的不足只能靠炸火箭才能发现并改进,搞定回收之后安全性大幅度提高。炸火箭是高成本低回报,炸一次火箭获得各种遥测数据,再根据遥测数据进行改进,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而回收成功后,SpaceX可以将完成任务的猎鹰9彻底拆解,获得大量一手数据进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准确性大幅优于炸火箭的遥测数据(当然逃逸塔那次是迫不得已),依靠这些大量的全面系统的精确数据进行改进,而且SpaceX火箭自己造,产品迭代供应链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很小,这才是猎鹰9迅速迭代的关键。二手火箭还能复用,比炸火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SpaceX也不是神,即使猎鹰9现在迭代的这么快,在研发starship这种不同于传统概念的航天器时,进展依然不算迅速,前期依然需要大量的试错投入让火箭炸进行摸索。等到starship回收也能稳定下来,说不定发展速度才会加快。
对于cnsa这种试错压力非常大的环境,单单是长五遥二之后解决YF-77发动机的问题,就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两年,所以炸火箭试错并不现实。所以我非常看好未来长征八号的回收型,可能会成为一个绕开大量炸火箭而快速迭代发展的突破口。
当然可以,问题在于我国的这些私人航天企业和国企愿意吗?
我们发射只会失利不会失败,SpaceX的火箭没能降落都要说是失败,问题从来都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意。
更何况,这都还没步入稳定发射呢就想着去搞花里胡哨,快速发展从何谈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