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 月 4 日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有怎样的意义?

回答
9月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这标志着我们在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意义深远,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是对我国未来航天发展战略和国家竞争力的巨大推动。

一、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里程碑:

这次发射最大的意义在于,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这一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自主突破。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像飞机一样,完成一次太空飞行后,经过必要的维护和检查,能够再次投入使用。这与一次性消耗的火箭和航天器相比,在经济性、效率和可持续性上有着天壤之别。

过去,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这背后是极其复杂和高昂的研发投入,以及对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热防护、自主导航与控制、动力系统等一系列航天核心技术的极致追求。我国此次成功发射,意味着我们在这些关键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这对于保障我国航天事业的独立自主发展,不受制于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颠覆性的经济效益与成本降低: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极高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火箭发射,每升空一次,载荷就变成太空垃圾,成本极其高昂。而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如同“太空班车”,可以多次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像乘坐飞机一样,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入太空,那么这将极大地降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卫星部署、甚至太空旅游的门槛。

商业航天市场的变革者: 随着商业航天蓬勃发展,降低发射成本是关键。可重复使用技术将直接催生更多低成本、高频次的太空任务,加速太空互联网、遥感服务、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航天任务的优化: 对于国家层面的航天项目,例如空间站建设和维护、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可以显著减少重复建设和消耗,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更具战略意义的科研和探索中。
提升发射频率与响应能力: 成本的降低和可重复使用性将使得我国能够更灵活、更频繁地响应各种太空任务需求,无论是部署新的通信卫星,还是快速替换损坏的航天器,都将更加高效。

三、战略能力与国家安全的新高度: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考量,更是国家战略能力和安全保障的体现。

太空军事应用与战略威慑: 在军事领域,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可以更灵活地部署和维护侦察、通信、导航等军事卫星,提升战场信息获取能力。同时,具备快速响应和高效部署能力的太空能力,也对潜在的对手形成一种战略威慑。
应对太空碎片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碎片问题日益严峻。可重复使用航天器通过减少一次性发射,有助于从源头上缓解太空垃圾的产生,推动太空的可持续利用。
拓展太空活动边界: 这种技术的成熟,为人类在太空的活动拓展了无限可能。未来,我们可以设想更频繁的载人航天任务,更深入的月球乃至火星探测,甚至搭建太空基础设施,为未来太空移民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四、人才培养与技术生态的促进:

每一次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对我国航天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次磨砺和提升。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研发过程,需要整合航空、航天、材料、控制、计算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培养顶尖科研团队: 攻克可重复使用技术中的难题,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研发过程中涉及的先进材料、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必将带动我国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技术生态循环。

五、向世界展示中国航天实力的新名片:

此次成功发射,不仅仅是对内展示我国科技实力,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全球航天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可重复使用技术,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深化国际合作: 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我国未来可以在国际空间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中国的航天项目,共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9月4日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将极大地降低太空探索和利用的成本,深刻改变商业航天格局,提升我国的战略安全能力,并为人类拓展太空活动边界打开新的篇章。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有力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恭喜中国航天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如无意外,这次所指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是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TSTO,Two Stage To Obito)的上面级(轨道器)。TSTO有多种构型,我国走的路线是一级下面级飞行器(加速器)+二级空天飞机(轨道器)的路线,大致的构型为前半段使用喷气发动机加速到5马赫以上,同时将轨道器带到高空,再使用轨道器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如无意外,这次所指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是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TSTO,Two Stage To Obito)的上面级(轨道器)。TSTO有多种构型,我国走的路线是一级下面级飞行器(加速器)+二级空天飞机(轨道器)的路线,大致的构型为

前半段使用喷气发动机加速到5马赫以上,同时将轨道器带到高空,再使用轨道器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这次试验的航天器就是图中较小的背驮式二级飞行器。

TSTO一级飞行器的动力构型有很多种,主要就是各级在涡轮、涡轮机变循环(TBCC)、火箭基变循环(RBCC)、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TRRE)、火箭中间做选择以匹配不同的任务需求。这几种动力装置分别由航天科工(TRRE动力),航天科技(RBCC动力),中航工业(TBCC动力)进行研究。至于二级都是火箭动力再入滑翔返回,因此二级的研究是可以互相借鉴的,这次试验的航天器应当就是TSTO二级的缩比试验

为啥是缩比试验?各位应该还记得去年2019年10月21日公布的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风洞自由分离试验

去年公布的照片和视频直接就是高速风洞试验的结果,可以认为其外形是相当精确的(气动布局稍有变化,风动结果可能就会大相径庭),具体的报道情况可以看当时中国军网的报道

从风洞试验上面级的视频放大看,飞行器的首尾两端都与X37B有较大差异

X37B的构型与航天飞机更加类似,垂直起飞旱地拔葱快速脱离大气层,主要考虑的是从轨道返回时的减速问题;而我国的TSTO飞行器要考虑地面水平起飞,下面级需要使用航空发动机加速,脱离大气层的时间更长,必须考虑在大气层的阻力和气动影响。因此将此次试验的飞行器称之为鳖版X37B是不合适的。

2019年的分离试验相关的研究信息通过查阅论文用于级间分离研究的TBCC动力TSTO气动布局概念设计,文中给出了较为清晰的二级外形方案

这个尺寸是如此巨大,重量将达到200吨级别,显然不是此次长征2F发射的飞行器尺寸,因此我们认为此次飞行试验所使用的飞行器是较小尺寸的缩比模型,主要验证的是飞行器在轨返回时的控制、隔热等问题。

文中给出的一级的外形方案有两种

从风洞试验来看,最终选择了CD1的一级方案,其外形尺寸也是令人星潮澎湃。最后的仿真结果

可以看到一二级的起飞总重大约860吨,超声速飞行期间的升阻比在3-4之间,分离速度6马赫,分离高度30千米,一级提供了1.88千米的DV,比SPACEX的可回收一级火箭的DV略低一点。

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失望了,根据水平起降两级入轨系统的质量估算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给出的二级燃料质量比大约是76.2%,那么即使采用氢氧机做二级,也很难把二级送上轨道。其结果只能是减小载荷增加燃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实用性——用于级间分离研究的TBCC动力TSTO气动布局概念设计,文中200吨的二级仅仅送了2吨的载荷,可以说是相当弱鸡的表现了。而在水平起降两级入轨系统的质量估算方法及应用一文中设计了一套沿95.8kPa等动压线的入轨方案,分离速度达到了9.25Ma,则一个重量仅91.27吨的二级就可送8吨的载荷进入近地轨道,投送效率提高了近10倍,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出现这样分歧的主要原因是TSTO飞行器是一级飞行器的动力问题目前尚未解决,研究者一级到底能以多大速度和高度释放二级。

比如在2017年3月6日由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简称AIAA)、中国工程院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召开的21届国际航天飞机和高超声速系统与技术大会上,中国展示了大量成功的试验和实物图片,还透漏了我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超燃冲压的飞行试验并且研制的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简称TRRE)将在2017年底前开始飞行试验。此前的试验,验证了加速、巡航、机动等各方面性能,证明了下涵道里的液体火箭和双模冲压在M1.5-7之间协调工作的可行性。2016年,进气道和喷管试验完成,M1.8条件下的台架试验也完成。M2-6的稳态台架试验已经开始。试验验证了TRRE的进气道、喷管和燃烧室设计和模式转换。试验数据表明,可在1平方米捕获面积下达到8吨推力,达到设计要求。虽然会议上并没有透露超燃冲压可持续工作的时间,但要是达不到亚小时级,研发组合循环发动机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从中国航空协会官网公布的第三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获奖名单与事迹介绍中(2015),关于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情况中提到我国采用的技术路线为航空煤油再生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其试验平台如无例外应当是凌云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通用试飞平台。

也就是说我们对TSTO飞行器一级动力系统的研究也就到小型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空飞行试验,组合动力发动机的地面台架试验,距离上天试验还早得很。

最后总结下,关于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TSTO,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2019年的级间分离风洞试验、2017年AIAA展示的组合动力引擎技术研究和此次的可重复试验航天器就是实证。但是关键性的动力系统还没有进行决定性的高空试验,TSTO整体尚未到可以立项的程度,且不可因这次回收试验成功就沾沾自喜。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国——也是在TSTO飞行器研究中进展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星辰大海的道路上,我们正在披荆斩棘。

user avatar

这个开心来得猝不及防~~~世界领先级的装备发射才是真开心。神神秘秘更开心。

相比前几天看到的山东舰出港的新闻,当时就觉得一个谁都知道滑跃式航空母舰没什么好评论的。这次才是猛料啊。

本次发射的基本情况外国网友进行了猜测:CASC从酒泉发射的应该是用长征2F/T发射的,类似于美国波音X37B和欧洲太空骑士的可返回式空天飞机,预计在45度的地球低轨道上飞行。

据说长2F的整流罩做了一些调整,和之前版本的不一样。

米国对应的飞行器X37B,起飞重量接近5吨,长度为8.9米,高度为2.9米,使用太阳能电池供电,飞行和降落都是全自动进行。号称要弄成轨道轰炸机。飞行高度200-750公里,能够快速改变轨道并进行机动。

都说我们是最大的米国粉,确实是的,你们看下面这个叫神龙的,和米帝X37B像不像吧。

这个飞行器在大气层边缘机动变轨非常厉害。可以执行的任务?也许是太空轰炸?侦察任务?太空截击 ?对付卫星?反正感觉太空战的时代要到来了,太空军的成立似乎不可避免。

我们来聊聊米国的X37B,X37B在太空一呆就是700多天,一直在天上就不下来,做什么米国军方也不说,反正是在做科学试验,为了和平。

我信你个鬼。。。

首先,X37B不好击中。反卫星武器一来,X37扭啊扭变轨跑了,反卫星武器干瞪眼,这个能力在战时非常重要:生存力一流。

其次,X37B可以反卫星。看见敌方卫星不顺眼,X37扭啊扭变轨过来,一记铁拳过来,敌方卫星就坏了;一个机械手伸过来,敌方卫星就被活捉了。

再次,X37B攻击迅速。反正凭它的速度一个多小时绕地球一圈,X37扭啊扭变轨过来,转到目标上空,一记铁拳从天而降。可以扔个高强度合金棒子,可以扔个小功率核弹,掉下来的动能就吓Sker人,这个快递绝对是VVVVVIP东风快递。

最后:X37B可以对抗敌方同等级武器。以后太空里X37B巧遇敌方同类飞行器,它一点都不怕。

从X37B舱里爬出一个绝地武士,和对面的西斯武士互相看一眼,拉出光剑就干上了。

以上,我说的都是X37B,不是下图那个“神龙”啊,长得像?是巧合,巧合。

这么强劲的发射,西方报道目前很低调,其实笔锋一转,妥妥的就是中国威胁:太空巨龙的崛起。

前些年中国到底点了多少科技树的分支啊!怎么点的?

米国点,我也点!就酱紫了!

其它国家表示笑哭。

我们?反正喜大普奔就是了,晚饭多吃个鸡腿。

user avatar

卫星捕获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