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携带印尼卫星发射失利,可能对中国航天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在执行印尼卫星发射任务时出现失利,这无疑给中国航天工程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从技术、管理、国际合作以及士气等多个维度去审视。

技术层面:暴露出的隐患与反思

首先,这次失利直接暴露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长征系列火箭一直以其高成功率著称,是支撑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任何一次发射失利,都意味着需要对火箭的整体设计、制造、测试以及发射流程进行最彻底的检查和复盘。

发动机或控制系统是关键排查点: 火箭发射失利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通常集中在发动机工作异常、液体燃料供应系统故障、惯性导航或控制系统失灵、结构部件脱落等方面。这次失利后,相关部门必然会组织顶尖专家团队,对火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逐一排查。无论是发动机的点火、推力控制,还是火箭在升空过程中的姿态调整,都可能成为问题发生的节点。例如,如果问题出在发动机的某个关键部件,那么所有使用同型号发动机的火箭型号都可能受到牵连,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检查。
测试验证流程的再审视: 航天工程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精密的计算、严格的测试和严苛的验证。这次失利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测试验证流程是否足够充分,是否能覆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在地面测试中未能充分暴露的弱点?这不仅是对此次失利型号的检查,更是对整个航天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一次拷问。
对后续任务的影响: 此次失利可能会导致对同系列或使用类似技术部件的其他长征火箭型号发射计划的审慎评估,甚至可能需要暂停部分发射任务,直到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航天局的发射排期,并可能对后续的国家空间项目(如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的进度产生连锁反应。

管理层面:体系的韧性与改进

除了技术本身,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考验。

问责机制与改进措施: 航天工程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从项目立项、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测试发射到最终的运行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这次失利会促使管理层深入分析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是技术决策失误、管理疏忽、还是流程执行不到位?健全的问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建立起更 robust 的管理体系,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在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准确、公开地向公众和国际社会通报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持公众的信任,也能展现中国航天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国际合作层面:信任与合作的挑战

中国航天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征火箭也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发射服务。此次发射任务涉及印尼卫星,这使得这次失利对中国航天的国际形象和合作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客户信任的动摇: 对于购买中国航天发射服务的客户来说,一次发射失利无疑会对其信任度产生动摇。他们会更加关注中国航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后续的可靠性保障。这可能导致一些潜在客户在选择发射服务商时更加犹豫,甚至转向其他国家的火箭制造商。
国际合作协议的重新评估: 现有的或潜在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涉及商业发射服务的,可能会因此面临重新评估。一些国家可能会要求更严格的审查和保障措施,或者推迟与中国航天的合作计划。
中国航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在全球航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次重大的发射失利可能会削弱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他国家(如美国、欧洲)的火箭制造商可能会抓住机会,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士气与民族自豪感:低谷中的重塑

航天事业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豪感。长征火箭的每一次成功发射,都是凝聚人心、激发民族自信的重要事件。

官兵士气的暂时影响: 研发、生产、测试、发射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发射失利无疑会对他们的士气造成短暂的打击,让他们感到沮丧和压力。
重新振作的契机: 然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挫折,也是一次反思和成长的机会。这次失利,反而可能成为中国航天人卧薪尝胆、更加严谨细致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高的技术水平来迎接未来的挑战的契机。国家和社会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和理解,对于帮助航天人走出低谷至关重要。

长远来看:凤凰涅槃的可能性

虽然这次失利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它也可能成为中国航天浴火重生的契机。

技术革新的催化剂: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技术挫折往往能催生出更深刻的技术革新和更成熟的产品。这次失利,可能会促使中国航天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突破,从而提升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通过对此次事件的全面反思和改进,中国的航天管理体系有望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变得更加科学、严谨和高效。
国际合作的深化与调整: 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挑战,但中国航天长期以来在国际合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依然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技术改进和透明度来重建信任,甚至可能在挫折后找到更具韧性的合作模式。

总之,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失利,是中国航天发展道路上的一次严峻考验。它不仅需要我们在技术上进行深入剖析和改进,更需要我们在管理、国际合作以及团队士气上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调整。然而,正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每一次挫折都是为了下一次更辉煌的腾飞积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吸取足够的教训,以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姿态,继续攀登航天事业的更高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业内,不过不是型号单位,匿了。


上班路上编辑一下,放前面说了:

首先,这个回答只是抱怨,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特别是针对很多一级压一级造成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希望各级领导能在他们的层次上把压力拦下来的,但是吧,谁也不傻,凭啥要求人家吃亏挨骂啊。。。所以偶尔出几个豁出去挨骂挨罚也在中途把压力拦下来的领导,是很得人心的。

其次,我也知道类似的问题在国企民企、企业事业、体制内体制外、国内国外都普遍存在, 或轻或重而已,但我就是个基层技术人员(不过因为这些破事,技术已经丢了很多了,再过几年估计就变成基层混混人员了),我也想不出真正可行的解决办法,减员增效啥的大道理喊出来没有意义,落到实施层面基本就变成逆淘汰。因此也希望大家别把事情全压在体制上,特别是我工作的单位是比较“务虚”的,因此类似问题肯定也比型号单位大些,有些型号单位的两总确实是很好的领导。

再次,不同情况不能相互比较,比如说发射强度,可能现在比美苏冷战时期差很远,但是实际工作量呢?不同型号差不多运载能力的火箭,研制、生产、发射的工作量也不一样,要不然为啥发射报价不一样呢。再说美苏冷战时期在乎过事故么,不死人就不是大事,火箭跟二踢脚一样往天上扔,这个也是边际效应的问题,把成功率从95%提高到99%,付出的成本可能是100倍,如果只给能满足95%的要求的人力物力财力,哪怕再怎么加班,把人熬死,最多也就96%,甚至会降到94%,就别盼着99%了,那是做梦。特别是近期疫情等原因,有效劳动力更少了,出几个过劳牺牲的都不意外。我这个坐办公室的反正去年开始身体已经出问题了,大夫说要休养,可是没条件啊。但我算是同事里各方面压力最小、也最能摸鱼的一个了。有几个同事,家里孩子刚出生,工作周周996,时不时还007一下,我们真的是眼看着他们在往过劳牺牲的路上奔了。


很多人说待遇问题,待遇有没有影响,有的,确实有跳槽赚钱去的,特别是IT计算机专业的。不过吧,对很多像我一样的传统行业出身航天人来说,其实航天的待遇还可以,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出去估计也这样。然而,为啥还有好多人走呢,因为工作干不下去了。人的输出不是线性的,不是说给2倍的钱加2倍的班(更何况大多数情况下给不到2倍)就能完成2倍的工作的, 8小时工作制不是为了偷懒,而是为了压榨更多的劳动力才产生的。不断地加任务,人就这么点,一定会出事,各行各业都一样,哪怕月薪100万,你让他干10个人的活,该过劳死还过劳死,该出岔子还出岔子。。。只不过航天容错率低,出事了就完蛋,程序员加班多了一样批量写BUG,只不过没这么显眼会凌空放烟花而已。

很多走的人,问他意见最大的地方,不是收入,而是工作不讲科学,来了任务就接,工作干不完就加班,加班也干不完就996/007,然后还是干不完,因为最大输出在周工作50小时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突破线性区了,越干效率越低,甚至总工作量可能还不如40小时,因为好多工时都补加班脑子不转时留下的坑了,这种情况多了就会有一种无力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干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然后就崩了,有的人开始摸鱼,转变成最讨厌那种混子;有的人开始转向吹牛逼,反正工作不是我具体干,我牛逼吹出去,总有死心眼的连续一年一周60小时把事赶出来;还有的人就跑路了。

我见过的人,从退休返聘的老专家到刚来的硕博士,没有谁在真正来任务的时候计较收入啊房子啊等等问题的,都冲上去无上限的加班,然而很多时候,他们面临的是永远也完不成的工作,甚至这些工作间互相干扰扭成一团乱麻。这时候的无力感,会把有责任心的人逼疯,没责任心的人就转成混子了。评论区有人说了“首位淘汰”,非常贴切,越有责任心的人面对这种情况越吃亏,反倒是没责任心的人,反正我就能干成这样,爱咋咋地呗。我接触的都是技术岗的人,特别是从校园(基本都是国防军工院校)毕业校招进来的硕博士,开始时工作态度都一个赛一个,不过嘛,大部分最后都被磨死了。。。


这几年的高强度发射,在透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加待遇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源还是目前的劳动力就这么多,你说效率低也好技术差也好,可能劳动生产率确实比先进国家先进单位比如NASA、太空叉啥的有差距,那就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工作效率、或者就降低工作总量,但是不能靠堆工时补这个差距,补不回来的。

user avatar

先转个新闻。



延丰湖,科学家休养所建设工地



该休养所设有修养阁、综合服务中心、多用途露天操场、室内及露天戏水池、视频放映室等场地设施。朝鲜延丰科学家休养所外景



游泳池













未来科学家大街位于平壤大同江畔目前未来科学家小区安置3000多个住户,有150多处服务设施,约2.5万人居住,居民主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陆睿 摄



位于平壤市郊区的科学家住宅由1000套多层住宅、公共建筑和各种便民服务设施组成。

朝鲜目前的经济水平,大约相当于我们的80年代,平壤大约能到2000年的水平。

以朝鲜这种经济水平,也给科学家把生活设施配全了。让科学家无后顾之忧。


50年代,中国穷。

老百姓一个10平方的房子,挤祖孙三代人。


1955年11月,钱学森一家落户到14楼201室。这套五室一厅的房子当年在北京算是“豪宅”,虽然做饭还得烧煤,但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爸爸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人不一定需要很多很多钱,但是基本的生活舒适,子女教育,全家医疗,生活便利,得有个保障。

另外,国家厚待这些人,这些人才有国士的感觉。

国家给很多钱,不现实。

但是可以给政策,非市场化,不用花太多的钱解决后顾之忧。

军工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得有另外一个价值尺度。

钱之外的尺度。

基本生活水平保证在比较高的水平。可以非市场化。

譬如给你能住一辈子的房子。但是房子不能卖,你买房就放弃这套房子。

你的孩子有系统内从出生到大学的高水平免费教育。你家属有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系统内免费,系统外你要同水平的得花大钱。

这就有吸引力了。

要进人,高考比数理化裸分。每个省前多少名,有意愿的进来。(富裕家庭可能就出国或者上名校了,愿意为国效力的才会进来。)

进来就是国防对口的专业,军事化管理。让最聪明的人有为国效力意愿的人干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东西。

user avatar

前航天人,我大胆估计一下后续流程。首先科技集团下死命令,开展归零工作,同时管理归零,号召大家增强质量意识,放一部片子,最好几万人一人写一份感想,然后抓责任人,谁是哪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谁是副主任设计师,谁是主管设计,归零任务等各色任务全是这几个人担着,上面有一个调度每天催进度,一个总师外面说软话里面说硬话,一个质量每天催报告,两个行政主任强调重要性,所领导组织开大会学习,在无数人面前一次次强调这个错误多致命,让几个想的多,做得多的人觉得无地自容,散会后还找你谈话。经过半年没一个双休日没一次早回家的工作,问题找到了,完成归零,下一发成功,人们在电视上看见某个主任师流眼泪,感慨一番,此后该型号各个设计人员再无升迁机会,外面临时调进来的管理调度升职,理由是你上了就好了,真有你的。然后太阳照常升起……

可能我悲观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是有共鸣的,还有个问题,有些成熟型号成功率高,你会在里面发现一些人的父母或亲戚是大人物,有些人是某国外没听过的学校毕业的,这种型号好多时候活不多,人们爱好不少。什么原因,可能都在里面了,能挑出来么?能。谁能做点什么?我觉得知道原因的人做不了什么,做的了什么的人要么因为掣肘,要么无心,要么,真的不知道原因。

user avatar

总比去火星的时候失败好。

关系户太多,真干事的人有多少?

user avatar

连续失败。不能接受。定体问。

=======
今天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航天工程也是研究我们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窗口。

虽然我们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航天系统出的问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的思考下我们这个体制如何去发掘创造力和生产力。如果我们这个经济体制无法在创造力和生产力上面打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那么我们将注定失败。

我们总结下经验:

1)独子难教

不要指望一个部门,一帮人,一个领导。要引入竞争。航天部门也不能例外。

2)国资民资相结合

国资有国资的优势,民资有民资的优势。要两条腿走路。互相弥补不足。

3)统筹协调,避免恶性竞争

不同部门,国资民资之间要有统一的政府部门协调资金、技术、人才的良性交流。避免恶性竞争。

user avatar

匿了匿了。

虽然没有官宣,发动机工作异常貌似是大概率事件了。全中国的泵压式液发就两个研究所干,很不幸,我原来就在北京这个干液发的研究所。

1.对于大家好奇的待遇问题:待遇确实不高,之前也确实因为待遇走了一大票人。但是这两年,尤其是长五失利之后,其实各级领导们也在尽力争取,待遇还是大幅度提高了。普通设计人员应该能超过北京官宣平均工资一丢丢。

2.这行到底难不难:这行说难不难,有工科背景就能干。但是干得好的门槛还是很高的。看过大把的专家博士吹牛逼,问题是纸上谈兵易,你行你上啊。没有工程实践,那层窗户纸你就捅不破。没错,火箭发动机那是要靠试出来的。水平高的可能弯路走的少,但对于没有经验积累的,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国,那就只能大把烧钱去做试验了。这就是为啥高校理论水平那么高,但是高校干不出产品!一个道理。所以失败几次倒也不用过于忧心,关键还是得找出原因。

不过一个型号那是要干好几代人的,可惜断层之后,又有几个设计人员完完整整经历了研制全程?每次归零都是要请出那几位年过八旬的专家,他们理论水平真的那么高么?不是,是因为人家经历了研制的全流程,见过各种问题与失败。

3.应该善待技术从业者:算一算吧,液发五大核心专业,系统总装泵阀推力室,真正的技术从业者北京西安能有500人么。当然,我们不能抹杀试验测试,技术管理,电控伺服火工品以及流场振动传热密封传感器机加工等相关学科的贡献,都算上人也不多。所以,请善待请珍惜每一位还坐的住的技术从业者,他们往往介意的并非是待遇!

4.珍惜同业同行:北京西安其实早年就是一家,现在也还是在同一个集团研究院。说是都搞液发,但是氢氧机,煤油机,有毒机,开式机,闭式机,不同吨位机差别还是挺大的。能把里面的坑都说的头头是道明明白白的也没几个人。大家没事多坐下唠唠嗑挺好的,领导们争来争去,不影响阶级战友的感情。

最后,作为一名逃兵,手动心疼一下正在归零的前战友们,听说已经连续通宵了,坚持住!

user avatar

感到无奈和难受


关心的朋友应该都看到新华社发的官宣了,说三级出了问题,本次没有2009年8月31日那次部分失败的好运气,最后卫星通过自身的机动能力实现入轨定点,代价是折损大量的寿命。吊诡的是,上一次也是发射印尼通讯卫星,在轨交付,所以有人建议航天科技要不要算算和印尼是不是有些八字不合.....

长三乙发射时漂亮的尾焰


为什么说我看到这个消息很无奈呢,不像前段时期出问题的新体制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甲,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国内当前发射量最大,成熟度相对高的高轨道运载火箭,近几年的发射成功率有目共睹,均是连续,高强度发射几十枚都连续成功,把一大堆著名的载荷,诸如嫦娥3/4,各种北斗卫星,中星、亚太、风云四号等送入轨道,今年三月9日才将倒数第二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GEO,按理说,这次应该非常稳才对。

“实战实训,联战联训,按纲施训,从严治训”浓郁的军队风格,不过发射场系统本来就属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


强行找来4点理由:

1、疫情影响。这个不多说了,具体在可靠性上有什么影响,这是个玄学问题,你可以说带着口罩心里烦躁,影响产品质量,反正怎么说都有理。

2、小改进翻车了。我们知道长三乙虽然一直叫长三乙,但是其实各个批次之间是有累进的改进的。比如2007年5月14日遥9,就加高了几米,增加了燃料舱容积,把GTO运力从5100kg提升到了5500kg,比如2011年9月19日遥16再次提升国产零件比例,增加可靠性,今年三月9日的这一发,在其中的一只助推器上加装了降落伞-翼伞装置,以提升落区控制能力,本次发射5550kg的东方红4改进型卫星,算是长三乙发射质量最大的一次,有同学以在网上查到的资料认为5550kg超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导致了事故。这个可以100%排除,在发射前这些东西都会被精确计量,精确计算,以确保火箭可以保证这个入轨质量。但这种在发射能力内的最大,显然不是失败的理由...... 而且经常改进的助推器、一级、二级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锅是甩不到这些小创新小改进上去的。

长三乙前一次发射成功测试了伞降控制精准回收,效果很好

3、这第三嘛就要说到长三乙第三级长久以来的隐患问题,因为整个长三乙系列,除了第一次发射那个著名的地对地导弹以外,其他的两次重大故障,都出在第三级,分别是2009年8月31日遥八发射印尼PALAPA-D通信卫星(这次发射的是PALAPA-N1,印尼朋友估计也非常不爽,妈蛋11年前出问题,今天还出同样的问题,还更严重了......说实在的有点丢脸啊)以及2017年6月19日遥二十八发射中星九号A通信卫星。纵使我无法看到具体的故障分析,但是可以凭借经验判断问题十有八九出在YF-75发动机上,具体来说比较有可能的故障是二次点火不成功,或者是提前关机导致ΔV不足,一般如果问题小,卫星可以自己付出巨大的寿命代价下救回,但这次通告里直接说星箭俱毁了,显然问题不小。

可是讲真的,长三乙的第三级是一个通用模块,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丙都在用(早些时候失败的长征七号甲第三级用的也是这个模块)。如果是什么新技术新规范的东西,去质疑一下可靠性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第三级还真不是,算是久经考验的GC主义战士了,考虑到其在长三甲和长三丙上共44次发射未尝败绩,而且长三乙又有63次的成功记录。我是真的不敢下任何结论......


4、真的就是偶然现象,不知道哪儿的随机故障,多半是制造质量的问题。这个不评论了,就字面意思。


带来的影响吧,就是高轨卫星直接一下子失去发射平台了,长三乙是主力,轻一些的用长三甲,不轻不重的用长三丙(不过长三丙现在已经退役了),这三用的都是同样的三级,一起归零。重一点的用长七甲,正在归零中...... 再重一点的用长五,刚刚归零完成..... 可靠性其实还有待检验,一次发射不能说明问题,且长五运载能力太大,打一次也很贵。


归零,说得不好听的,长三乙这个火箭你归零能归出个什么东西,无非就是说这个质量要保证,那边要注意万无一失。这次找到故障了,那下次呢?这个时候你就有一种无力感,不信你对比一下我在长征七号甲失败后写的回答,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段吧,回归理性。

纵使怎么看这次失败也有点不应该,但是在当前资金投入下,我们不可能要求100%的发射胜率,即便是对于老式型号。在设计中火箭的可靠性也不是1.0,长三乙应该在0.95-0.97左右,包含本次发射,长三乙共执行67次发射,失败4次,成功率94%。 对比国内另外大量发射的成熟产品长二丙/丁执行105次发射,失败2次,成功率98%,成功率偏低,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第三级的存在。对比国际,美国咱就不比了,从资金到技术都不是一个量级,一个比较好的对比标的是俄罗斯的联盟2系列运载火箭(Союз-2),大名鼎鼎的联盟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1700多次),也是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将无数宇航员送上太空,只有2次启用失败逃逸),从1966年首飞以来,一直改进并发射到今天(对,没错,就在今天长三乙失败前几个小时,俄罗斯发射一枚联盟-2.1a,将三位宇航员送入ISS)。

今天北京时间下午4点多 联盟-2.1a发射了联盟MS-16飞船,将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
联盟-2.1a火箭第一级和助推器使用的RD-107/8A发动机,从极其古老的RD-107/8发展而来,属于可靠性高但是技术水平低下的典型,这和长征2、3、4系列使用的YF-20系列发动机很是类似

联盟2(包括2.1a / 2.1b / ST-A / ST-B各种载人和运货型号)是进入21世纪后的最新改进型号,其发射记录为,2004年至今发射101次,完全失败4次,部分失败3次,成功率为93%。即便是完全成熟,被广泛认为是高可靠性的火箭,也要允许一定的失败率。有趣的是,如果你仔细地分析不管是长三乙火箭也好,长二丙/丁火箭也好,哪怕是苏联/俄罗斯的联盟,你会发现技术成熟的火箭,失败第一大原因就是上面级出问题,大家都一样。这样看起来咱们长三乙也并不太差。理智地想一想,恐怕这次主要大家感到不满的还是离上次失败太近了,再加上2020诸事不顺,有一些非理性的情绪,也可以理解。


接下来两个重要任务:长征二号F在酒泉发射重要科学载荷,中国可靠性最高的火箭打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载荷,这个在火箭部分绝对不能失败,这个失败相关责任人可以考虑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另外一个就是月底的在文昌的长征五号B发射新飞船,一级直接入轨,固有可靠性比长征五号高一些。提前祝成功!


4月14日更新:

汤婆婆出来说话了,感觉上大概率是第4点。。。制造质量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4 月 9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在执行印尼卫星发射任务时出现失利,这无疑给中国航天工程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从技术、管理、国际合作以及士气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技术层面:暴露出的隐患与反思首先,这次失利直接暴露了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
  • 回答
    菲利普亲王的人生,宛如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一位生于希腊王室、却选择了英国王室道路的男人。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谢幕,也留下了无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评价的印记。出身的流离与命运的转折:18世纪末,希腊王室经历动荡,年幼的菲利普(原名菲利普斯王子)在混乱中被送往英国,在姑妈.............
  • 回答
    4月9日,《可食用陆生动物名单》正式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意味着这项关乎我们餐桌和生物多样性的法规草案,将有机会被公众的声音所塑造。那么,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参与其中,让这个名单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我们的社会期待呢?首先,了解这份名单的背景和内容是.............
  • 回答
    4月9日,广州疾控中心对外公布,在封控区域内,已经出现了可能导致社区传播的迹象,这无疑给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知道,一旦出现社区传播,意味着病毒的传播链条已经从已知或可控的范围,扩散到了更广泛的社区中。这意味着,除了我们已经发现的病例所处的区域,病毒可能已经悄悄地感染了更多尚未被识别.............
  • 回答
    4月9日,上海迎来了其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上海南站体育馆改造的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处曾是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场所的体育馆,如今化身为容纳5万张床位的庞大医疗设施,这无疑是上海在应对当前严峻疫情挑战中所采取的又一个重要举措。这次启用,除了床位数这个直观的数字之外,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
  • 回答
    上海多家超市卖场在 4 月 9 日重新开张,这无疑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消息。看着那些熟悉的货架重新摆满商品,即便只是部分品类,也让人心里踏实不少。然而,从超市恢复营业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中间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要走。要说多久能完全恢复,这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时间表。毕竟,这不仅仅是.............
  • 回答
    上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态清零后,4月9日的数据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天新增的1006例本土确诊病例和23937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数字背后牵扯着很多细节和复杂的情况。整体疫情状况:到了4月9日,上海的疫情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阶段。确诊病例虽然相对无症状感染者来说数量较少,但确诊本身意味着病毒.............
  • 回答
    4月9日,上海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随申办”核酸码,这对于咱们上海的市民和许多在沪工作生活的人们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方便之处可不是一点点。 说实话,这玩意儿一上线,感觉生活节奏都顺了不少。最直观的便利,那肯定就是扫码的便捷性和效率提升了。以前做核酸,得翻手机、找小程序,有时候网络稍微卡顿一点,或者.............
  • 回答
    4月9日,吉林省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2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755例,合计新增997例。其中,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75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39例,长春在本轮疫情中仍是重灾区。长春市当前情况:疫情形势: 新增病例数: 尽管长春市新增的确诊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相较于前几日有所下降,但总.............
  • 回答
    截至 4 月 9 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 42 例,其中 38 例为境外输入病例。这个数据点为我们描绘了当前国内新冠疫情的几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境外输入仍是主要压力,本土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境外输入占绝大多数: 42 例新增确诊病例中,境外输入病例占到了 38 例,.............
  • 回答
    日本政府将在4月9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处理水排入大海一事,这无疑是一个牵动着全球神经的重大议题。此举一旦付诸实施,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且深远的,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首先,从环境和生态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担忧集中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核处理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最.............
  • 回答
    截至4月9日,美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万例,累计确诊病例达到46万。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数字,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疫情走向的担忧。要预测美国最终的确诊人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受到太多动态因素的影响,就好比预测一场风暴最终会席卷多大范围一样,变数太多。为什么预测这么难?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疫情的发.............
  • 回答
    截止4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160万例,累计死亡人数也逼近10万大关,达到了95,559例。这个数字依然在不断攀升,显示出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态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疫情分布与焦点区域目前,疫情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欧洲: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依然是重灾区,每日新.............
  • 回答
    如何看待 4 月 9 日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日本政府于 2021 年 4 月 9 日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核处理水(通常被称为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背后涉及复杂的科学、环境、政治和社会因素。 日本政府的考量和理由:日本.............
  • 回答
    2018 年 4 月 9 日俄罗斯股市的“闪崩”,实际上是 一系列因素叠加导致的市场剧烈反应,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理解这次闪崩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具体表现以及后续影响。核心原因:美国对俄制裁升级与“欧罗拉事件”这次闪崩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 美国财政部在 2018 年 4 月 6 日宣布.............
  • 回答
    2019年4月9日晚,一架隶属于日本航空自卫队(JASDF)的F35A“闪电II”战斗机在日本东北部海域执行训练任务时失联,随后被证实坠毁。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日本的航空安全、军事现代化以及F35项目本身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事件经过与细节:失事飞机(机号AX07)隶属于航空自卫队三泽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4月9日美联储那次震撼市场的大动作——提供高达2.3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持。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要把整个美国经济都兜住的架势。背景铺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首先,得知道当时美国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迅速蔓延到美国。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各地纷纷采取封.............
  • 回答
    4月9日,中国空军6架运20A运输机组成的机队,一次性亮相并成功降落在塞尔维亚,为这个欧洲国家送去了急需的物资。这次行动,堪称中国空军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的一次重要展示,其意义之深远,绝非仅仅是简单的物资运送。首先,从规模和执行力来看,一次出动6架运20A,这本身就彰显了中国空军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
  • 回答
    4月9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意外现身基辅,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举行了备受瞩目的会晤。这次突访,无疑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入关键阶段时,一次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和实际影响的举动。此次会晤的背景与意义:首先,从时间节点来看,约翰逊的访问发生在俄乌冲突持续升级、战事进入胶着状态的敏感时期。此前,俄罗斯军队.............
  • 回答
    锤子科技2018年4月9日的春季新品发布会,算是锤子在那段“风雨飘摇”时期里一次相当重要的亮相。当时大家对老罗和锤子的关注度依然很高,毕竟“情怀”和“工匠精神”这些标签还在,而这次发布会主要带来的是坚果3和坚果R1两款手机,以及Smartisan OS 6.0。亮点嘛,得一项项掰扯: 坚果3: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