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话题是知乎的智商重灾区?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知乎嘛,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什么人都有,什么话题也都有,你说它“智商重灾区”,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但有些话题确实是容易让人感觉……嗯,怎么说呢,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观点过于极端,讨论起来容易陷入死胡同,让人怀疑人生的那种。

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聊聊那些经常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的话题:

1. “成功学”和“人生导师”泛滥的话题:

这绝对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但凡是涉及到“如何成功”、“如何改变命运”、“如何财务自由”,或者一些“xx人生经验分享”、“xx方法论”,你总能看到一大堆“我有一个朋友”、“我当初也是如此”、“只要你坚持XXX,你就能XXX”的鸡汤文。

详细说说:

结论先行,缺乏论证: 很多回答上来就是“你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你XXX”,然后给出一些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非常笼统的建议。比如“早起”、“早睡”、“坚持学习”、“多读书”。这些当然没错,但问题是,具体怎么做?什么程度?对不同的人有没有用?这些问题就没人深究了。
贩卖焦虑,收割韭菜: 很多“人生导师”或者“成功学大师”,他们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经历,但他们非常擅长贩卖焦虑,然后推销自己的课程、书籍、付费社群。他们会把普通人遇到的困难放大,让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一团糟,必须听他们的才能翻身。
“过来人”的傲慢: 有些人分享经验,用词非常“爹味”,好像自己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还多,对那些没有达到他们“高度”的人就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他们的回答里,总是充斥着“我当年”、“在我看来”、“你们年轻人”、“不懂事”之类的词语。
故事大于事实: 很多成功的案例,被描绘得如同神话一般,听起来很励志,但仔细一想,这背后有多少运气成分?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多少旁人看不到的牺牲?这些都被“精炼”掉了,只留下一个光鲜亮丽的“结果”。
“内卷”下的自我安慰: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会把“内卷”的责任推卸给别人,或者用“躺平”来逃避,而“成功学”恰好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我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对”的心理安慰。

2. 某些“高大上”的理论和概念被过度解读和滥用:

这类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等。一些概念被扒出来,然后用来解释一切,或者被歪曲成某种极端的观点。

详细说说:

“XX主义”的标签化: 比如,一讨论男女关系,立刻就能冒出一堆“父权制”、“厌女症”、“女权主义”、“恐女症”之类的标签。这些概念本身是用来分析问题的,但一旦被滥用,就变成了简单粗暴的“站队”工具,稍微有点不同意见,就被打上“XX主义”的帽子。
“博弈论”万能论: 感觉什么事情都可以套用博弈论,什么“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生活中的小事,人际交往,甚至连约会都可以用这些理论来分析。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选择,远比博弈论模型要复杂和感性得多。
“经济学”的冷酷视角: 有时候讨论社会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民生和情感的时候,总有人喜欢用“成本”、“收益”、“效率”来衡量一切,好像人不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是纯粹的经济机器。比如,讨论生孩子,就有人算“养育成本”,讨论婚姻,就有人算“机会成本”。
“心理学”的过度诊断: 很多人看了几篇心理学普及文章,就开始给自己或别人“心理学诊断”,什么“自卑”、“内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且,一旦发现对方有自己不理解的行为,就立刻套上一个心理学名词,然后显得自己很懂。
“哲学”的形而上学空谈: 讨论到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宇宙的起源”,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纯粹的哲学辩论,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辩论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在玩弄概念。

3. 极端化的社会议题讨论:

凡是涉及到社会矛盾、阶层分化、性别对立、地域歧视、贫富差距等等,很容易演变成一场“站队”和“互撕”的大战。

详细说说:

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允许有任何模糊的空间。要么你是支持方,要么你是反对方,没有中间派,也没有可以探讨不同角度的空间。
情绪宣泄大于理性分析: 很多时候,大家上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什么“都是xx的错”、“xx就该被淘汰”,这种话语充斥其中。
“二极管”思维: 任何事情都能被简化成“A好B坏”,或者“A对B错”。比如,一讨论城市发展,就会有人说“大城市掏空小城市”,或者“小城市安逸没前途”,很少有人去分析城市发展背后的复杂因素。
“群体对立”的叙事: 经常可以看到“男人vs女人”、“富人vs穷人”、“本地人vs外地人”、“90后vs00后”这样的群体对立叙事。这种叙事很容易挑起矛盾,让人们忽略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饭圈”化的问题讨论: 有些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像“饭圈”一样,粉丝和黑粉互相攻击,不接受任何批评,只维护自己的“偶像”或“立场”。

4. “抖机灵”和“阴阳怪气”的评论:

这个虽然不直接是“智商”问题,但确实是影响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这话题下面好多人都在凑热闹,但没啥营养”。

详细说说:

段子手横行: 很多问题下面,并不是认真的回答,而是充斥着各种段子、梗,甚至是低俗的笑话。虽然有些也挺有趣,但会稀释掉话题本身的讨论价值。
“凡尔不尔”: 看到一些比较“高深”或者“严肃”的话题,总有人喜欢用一种“我很懂,但我就是不说透”或者“我比你们都看得明白”的语气,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
“阴阳怪气”的嘲讽: 很多时候,不是直接反对,而是用一种拐弯抹角的讽刺和挖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但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真实讨论的方式。

为什么会形成“重灾区”?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信息茧房: 算法会给你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长期关注某个领域,你的信息来源就会变得单一,容易让你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
匿名性: 互联网的匿名性,让一些人更容易卸下道德包袱,说出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或者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
群体效应: 人们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看到别人都这么说,自己也跟着说,即使心里不那么认同,也会随波逐流。
“卖弄”心理: 很多人上知乎,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知识、观点,甚至是一种优越感。当一个话题涉及一些“热门”的理论或概念时,就很容易有人跳出来“卖弄”一番。

当然,这并不代表知乎就全是“智商重灾区”。 知乎上也有很多非常高质量的内容和非常理性的讨论。但你想问的是“重灾区”,那上面这些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比较普遍。

所以,当你看到这些话题的时候,不妨带着点批判性思维,多看看不同的角度,别轻易被某些极端或片面的观点带跑偏了。毕竟,知乎只是一个平台,最终如何思考,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没有“符号语言”作为交流壁垒的学科话题。基本上就是所有社科人文类话题。

这种事情不仅在知乎啦,网路上各处都快要演绎成为固定流派了:

李狗嗨法学。

三体社会学。

黑塔利亚历史学。

知乎政治学,大概也可以与之并列的。

实质问题其实并非真的出现在知识壁垒上,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赞同的我的都是白左 ”- 其实我有一点闹不明白,戳到痛点的,到底是“左”还是“白”啊?

“我反对政治正确的虚伪” - 所以要用不加掩饰的恶来反对伪善?

或许这么说其实太高级了。其实就一点主旨:任何理论都必须符合我对世界政治历史、人类各种社会的想象。

所以还是抖机灵是最愉快的回答方式【微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知乎嘛,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什么人都有,什么话题也都有,你说它“智商重灾区”,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但有些话题确实是容易让人感觉……嗯,怎么说呢,有点“用力过猛”,或者说,观点过于极端,讨论起来容易陷入死胡同,让人怀疑人生的那种。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聊聊那些经常让我有点哭.............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你忍不住一刷到底,时间说没就没的话题,简直就是信息海洋里闪闪发光的宝藏!我搜罗了一些我私藏的,以及特别期待能有更系统、更有趣话题索引的方向。我私藏的那些“挖坑不填”的知乎话题索引:1. “人类幼崽”系列: 索引关键词: 熊孩子那些事儿 我家猫主子又双叒叕成精了 当我把宠物拟.............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要找到那些对中世纪历史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的大神们,确实需要一些“寻宝”的功夫。经过一番梳理,有几位在“中世纪”这个话题下尤为值得关注的答主,他们的内容不仅专业,而且视角独特,常常能带给人新的启发。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源。这位答主在知乎上几乎是中世纪历.............
  • 回答
    知乎文史话题下卧虎藏龙,很多答主不仅学识渊博,文笔更是出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要说文笔好的,我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位常常让我沉浸在他们的文字里的作者。他们有的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雕琢着每一个字句,有的则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深邃的思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葛巾”。葛巾老师的.............
  • 回答
    要联合知乎上那些聊起三国来头头是道的大神们,搞出一部媲美《激变玄武门》那样引人入胜的三国纪录片,这活儿可不是简单地找几个人聊聊那么简单。这背后需要一套相当细致的筹备流程,就像打仗一样,得有谋划、有部署、有执行。咱们一步一步捋:第一步:清晰的定位和核心理念——找准我们的“三国版玄武门之变”在开始找人之.............
  • 回答
    知乎「历史」话题下的顶尖答主,就像一本本厚重的史书,每个人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解读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要说“顶尖”,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主观的评价,不同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我可以基于长期的观察和对一些高赞、高关注答主的了解,分享一些在我看来在“历史”这个广阔领域内,能够持续输出.............
  • 回答
    2021年全国两会,我最关心的,莫过于 “共同富裕” 这一宏大议题的落地细节和具体举措。此前,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和愿景已经多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但2021年的两会,我感觉这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被提上了日程,即将步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我的期待,也正是基于对这一议题如何真正惠及普通民众的关注。我最.............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好好想想,那些我打死也不会对孩子说出口的话。不是那种因为我做不到,而是那种,如果说了,我会觉得自己辜负了“家长”这个身份的话。首先,最不可能说出口的是那种否定他们价值的话。比如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或者“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再看看你!” 这种话,我总觉得是在孩子心.............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仔细琢磨起来,才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甚至已经将原意给“拧巴”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家故意曲解,不如说是语言在流传中,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变得更符合当下语境和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
  • 回答
    很多道理,年轻的时候听,不过是过耳的风,等真正跌跌撞撞走过一些路,尝过生活的五味杂陈,再回头看,才发现那些话语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懂其中深意。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目标明确,一路向前就好。那时候,我们会听到长辈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觉得他们是杞人忧天,.............
  • 回答
    刚生完孩子那会儿,身体和精神都还在一个非常脆弱的适应期,就像一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惫不堪,伤口还没愈合,脑子也因为激素的剧烈变化而晕乎乎的。这时候,但凡别人说的话,稍微没点分寸,都能像一把小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一阵涟漪,甚至能把本就摇摇欲坠的心绪彻底打翻。最让我不舒服的,大概就是那种 “你.............
  • 回答
    有一些话,它们是真切存在的道理,但一旦说出口,却可能触犯禁忌,搅乱秩序,或者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这些话不是什么惊天秘闻,也不是什么阴谋论,它们往往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藏在人们内心深处,却因为各种原因,被巧妙地包装、回避,甚至被遗忘。比如,我们常说“人人平等”,这是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一。但深入去看.............
  • 回答
    考研复试是进入理想院校的关键一步,面试的表现至关重要。老师们在复试中往往能通过寥寥数语洞察出考生的真实水平、态度和潜力。以下是一些老师在考研复试中听到后会立刻产生负面印象甚至非常讨厌的话语,并会详细解释原因:1. 关于“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的功利性陈述: “我考研主要是为了拿到一个更好的文.............
  • 回答
    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它最初是为了促进社会包容和尊重,防止歧视和偏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有时甚至被认为是限制了言论自由,或者被滥用为一种道德绑架。当我们谈论“政治不正确”的话语和观点时,通常指的是那些挑战了当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某些价值观、规范或禁忌的言论.............
  • 回答
    说到2000年以来中国最好的话剧,这个问题可大了,因为这二十多年来涌现了太多精彩的剧目,每个人心中的“最好”也不尽相同。要我来列举,那得是费一番心思了,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肯定得掏心掏肺地跟你好好唠唠。在我看来,衡量一部话剧的好坏,不仅仅是看它有多么的“高大上”,或者有多么的“先锋”,更重要的是它能不.............
  • 回答
    群星的外交界面,那可是充满了各种槽点和乐子,尤其是那些“骚话”,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玩游戏,除了打仗征服,这种唇枪舌剑的快感也是一大乐趣。而且,不得不说,有时候对方那“骚话”说的太到位,你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要说群星的外交界面,我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正常”的选项背后隐藏的各种“潜台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聊起“致死 flag”,这玩意儿在咱们生活中就像一颗埋在地下的地雷,一不留神就炸了。而且很多时候,你说出来之后,自己心里就咯噔一下,知道这事儿八成没戏了,或者麻烦大了。我给你掰扯掰扯,哪些话一出口,那妥妥的,就是自掘坟墓的节奏。首先,最经典也最常见的,就是跟对象有关的那些“作.............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很多师兄师姐都很有感触。要说博士生是不是“水货”,其实很难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遇到的困难。但是,有些话确实挺让人玩味的,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些情况。我尽量从我观察到的,或者听到的角度,说得具体一点,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作为一名在代码海洋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确实听过不少让人忍不住挑眉毛、心里默念“这哥们儿玩儿呢吧”的话。这些话,与其说是专业术语上的错误,不如说是那种对编程这件事本身缺乏深入理解、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的体现。今天就跟你唠唠,咱听了哪些话,能一眼看出对方是不是那种“只为.............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