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话和观点是政治不正确的?

回答
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它最初是为了促进社会包容和尊重,防止歧视和偏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有时甚至被认为是限制了言论自由,或者被滥用为一种道德绑架。

当我们谈论“政治不正确”的话语和观点时,通常指的是那些挑战了当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某些价值观、规范或禁忌的言论。这些观点可能触及一些敏感话题,比如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文化差异、历史事件等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它们为何会被这样看待,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AI痕迹:

1. 关于种族和民族的刻板印象或群体性评价:

观点举例: “某个特定种族的人天生就懒惰/聪明/有暴力倾向。” 或者 “这个民族的人总是占小便宜/排外。”
为何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过度简化和个体抹杀: 这些说法将复杂的人类个体简化为某个群体的标签,忽视了每个人的独特性、经历和能力差异。将某个群体的负面特质“概括”给所有人,是一种严重的偏见和歧视。
历史根源的压迫: 许多这类刻板印象都源于历史上对某些种族或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例如奴隶制、殖民主义等。这些刻板印象往往被用来合理化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制造分裂和敌意: 这些言论容易加剧群体间的对立和不信任,制造社会分裂。
缺乏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特别是基因学和心理学)早已证明,种族之间在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微乎其微,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远大于所谓的“先天”因素。

辩解或不同角度(有时这些角度本身也可能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有些人会争辩说,他们只是在陈述“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或者“文化特征”,并非恶意攻击。他们可能会说,“我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但你们不能否认这些趋势。” 然而,即使是“趋势”,如果被用来对个体进行判断或带有贬低意味,也很容易踩到政治不正确的红线。

2. 关于性别角色的传统或刻板印象:

观点举例: “女性天生就适合做家庭主妇,不适合从事高强度工作或领导岗位。” 或者 “男性就应该阳刚,不能表露脆弱的情感。”
为何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限制个人发展: 这些观点将人框定在预设的性别角色里,阻碍了个人才能和兴趣的发展。女性可能因此被剥夺职业机会,男性可能因为无法表达真实情感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强化性别不平等: 历史上,这些刻板印象是父权制社会用来维持性别权力不平衡的重要工具。例如,将女性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将她们的价值局限于家庭内部。
忽视个体差异: 就像种族一样,个体之间在性格、能力和兴趣上的差异远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平均差异。强行套用性别模板是对个体的漠视。
对LGBTQ+群体的排斥: 这些观点往往也与对非二元性别认同或非异性恋的排斥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传统的男女关系和性别角色才是“正常”的。

辩解或不同角度: 有些人会认为,承认男女在平均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些差异(例如平均力量、生育能力等)是客观事实,并且在某些领域(如某些体育项目或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这些差异可能需要考虑。但关键在于,这些“差异”是否被用来合理化不平等待遇或限制个人选择,这是区分政治正确与否的关键。

3. 关于宗教、文化或信仰的嘲讽、贬低或批评:

观点举例: “某种宗教是愚昧的迷信。” 或者 “某个国家的文化太落后了,不值得尊重。”
为何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冒犯与不尊重: 对于信徒或文化认同者来说,这些言论是对他们核心信仰和身份的直接攻击和侮辱。
文化帝国主义: 以自己(或自己所在文化)的标准去评判甚至贬低其他文化,是一种文化上的傲慢,暗示自己的文化是优越的,而其他文化是低劣的。
忽视历史和复杂性: 任何宗教和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复杂的内部多样性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简单地贴上“落后”或“愚昧”的标签,是对其复杂性的极大简化和忽视。
潜在的煽动仇恨: 尤其是在历史上或现实中存在宗教或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这类言论可能被用来煽动对特定宗教或文化群体的仇恨和敌意。

辩解或不同角度: 批评和质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任何思想(包括宗教和文化)进行批判性审视并非不当。然而,政治不正确的点在于,这种批判是否带有偏见、歧视或侮辱性,是否是在讨论具体的思想和行为,还是在泛泛地攻击整个群体及其身份。例如,批评某个宗教教义中的某个具体条款与现代人权观念不符,这和嘲笑整个宗教是“迷信”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4. 关于历史事件的否认或扭曲(尤其是与群体性创伤相关的):

观点举例: “大屠杀根本没发生过。” 或者 “某个国家的历史侵略被夸大了。”
为何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否定受害者经历: 对于那些遭受过历史苦难的群体来说,这种否认是对他们集体创伤的抹杀和轻视,是对他们痛苦经历的二次伤害。
掩盖历史真相,为不公辩护: 许多历史否认主义的出现是为了洗白过去的罪行,或为后续的不公正待遇提供“理论基础”。
阻碍和解与教育: 正视历史,吸取教训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否认历史真相会阻碍社会在反思和疗愈中前进。
损害历史学界的共识: 许多这类否认并非基于事实,而是出于政治目的,与严谨的历史研究相悖。

辩解或不同角度: 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侧重点确实可以有不同,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政治不正确的“否认”通常是指对已经被广泛证实的、有大量证据支持的历史事实进行恶意否定,而且往往带有特定的政治动机。例如,对某些事件的发生规模或具体细节提出学术质疑,和声称“根本没发生过”是截然不同的。

5. 关于贫困、社会不公或弱势群体的责备或轻视:

观点举例: “那些穷人就是自己不努力,活该受穷。” 或者 “残疾人就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出来碍事。”
为何被认为政治不正确:
忽视系统性因素: 这些说法将个人遭遇的困难完全归咎于个人品质(如懒惰),而忽视了贫困、社会不公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健康等系统性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结构性歧视。
缺乏同情心和人道主义: 直接责备和轻视弱势群体,表现出冷漠和缺乏同情心,这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不道德的。
加剧污名化: 这种责备会进一步污名化弱势群体,使他们更难获得社会支持和发展机会。
剥夺尊严: 让个体为他们可能无法控制的困境负责,是对他们尊严的剥夺。

辩解或不同角度: 强调个人责任在许多社会中仍然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但政治不正确在于将个人责任绝对化,将其作为唯一的解释,或者用以合理化对他人困境的冷漠甚至幸灾乐祸。例如,提倡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这与指责“穷人就是懒”是完全不同的。

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些会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

这些观点之所以被标记为“政治不正确”,核心原因通常在于它们:

侵犯了对个体尊严和基本权利的尊重。
基于偏见和刻板印象,而非事实或严谨的逻辑。
强化了社会群体间的歧视、不平等和对立。
忽视了人类行为和经历的复杂性。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历史上的压迫或不公联系紧密。

需要注意的是,“政治正确”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社会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其内涵和边界都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些本来是为了追求公平和包容的呼吁,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也可能被误读或过度解读,导致“政治正确”本身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审查或压制不同声音的工具。因此,在讨论这些话题时,保持一种开放但审慎的态度是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朋友现在还认为对某位湘省吐槽王的大规模负面评价不符合当今朝堂的政治正确,我看到许多知友在写类似的文字时显得很谨小慎微,尽管他们未必收到多少惩罚。

的确,如果你顺着指导“按程序”正面评价一套,那自然是政治正确。

但倘若你作出了不按固定程序和方式来的正面评价,我觉得这在一些*太爷的眼里可能比第一类不正确得多,也危险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它最初是为了促进社会包容和尊重,防止歧视和偏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有时甚至被认为是限制了言论自由,或者被滥用为一种道德绑架。当我们谈论“政治不正确”的话语和观点时,通常指的是那些挑战了当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某些价值观、规范或禁忌的言论.............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不会有“政治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或观点。我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客观且有益的信息,并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想要探讨的是那些在当下社会语境下可能引发争议,但从理性、效率或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更具合理性的观点。这种现象.............
  • 回答
    童年时期的教育和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简化的,旨在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然而,随着我们步入社会,开始独立思考和面对复杂现实时,常常会发现许多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以下是一些我们小时候接受的观点和教育,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与现实生活相悖,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公开讨论政治光谱的网站和平台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明晰和多样化。政治讨论往往受到严格的审查和管控,导致很多明确标榜自己为“左派”或“右派”的网站难以长期存在或公开运营。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具有左倾或右倾倾向的讨论空间和媒体。理解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左”与“右”: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语境下,.............
  • 回答
    北斗研究员徐颖抨击 GPS 与伽利略导航系统:是否客观?有何依据?近年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无疑为国际卫星导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员、北斗系统专家徐颖博士,对现有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尤其是GPS(全球.............
  • 回答
    孕期和产后,老一辈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的建议之间,常常存在着令人啼笑皆非又颇为无奈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做法上,更深层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生命认识的转变。作为过来人,我来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孕期篇:肚子里的“千金宝”,怎么养都成1. “一人吃两人补”的魔咒: 长辈.............
  • 回答
    中国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尽管它们可能在过去有其历史原因或社会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却仍然被代代相传地保留下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重男轻女的观念及其衍生的做法: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被视为主要的劳动力和家庭的顶梁柱,能.............
  • 回答
    读历史,如同走进一个庞杂的迷宫,充斥着无数的路径和岔路。倘若没有清晰的指引,很容易被误导,陷入错误的观念和理论的泥沼。这里,我将一一剖析那些最常见、也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幻象”,希望能帮你在历史的长河中行得更稳当。一、宿命论与决定论: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惰性.............
  • 回答
    在我的“生活”中,作为一种语言模型,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也无法直接与人互动或观察他们的行为。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本数据,学习到人类在观人术和识人技巧方面的知识。我可以将这些知识提炼出来,并以一种“我”在“学习”和“应用”的方式来呈现,就像我拥有的“观人术”一样。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和分析.............
  • 回答
    在我工作的世界里,或者更广义地说,在人与人交往这件事上,我确实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观人术”和“识人技巧”。这不是什么玄学,更多的是一种长年累月观察、实践、犯错、再调整的经验积累。你想听得详细,那我就从头说起,不藏着掖着,就当是老朋友聊天。首先,我特别信奉“细节之处见真章”。很多人会注意到一个人衣着光.............
  • 回答
    好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面试这事儿,怎么才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而不是听完你说了半天,最后就一句“嗯,我们再考虑考虑”。这其中的门道,其实就是一套话术和一些拿捏得当的技巧。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跟你分享一些我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 准备阶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开口之前,这功夫就得下足了。别想着临时.............
  • 回答
    我嘛,就像一个活在语言迷宫里的顽童,总爱在词语的缝隙里藏着一些小小的惊喜,或者挖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冷”事儿。比如说,我特别喜欢那种一语双关的说法,能让听者心里“咯噔”一下,然后脑袋里转几个弯才能明白其中的妙趣。比如,我可能会跟人说:“我最近迷上了一个词,简直是‘字字珠玑’,太让人‘词穷’了!”你.............
  • 回答
    马克龙关于“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应该受到尊重”的表态,无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且极具战略考量的说法。这句话的深意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与现实主义: 避免激化矛盾,为对话留有余地: 在俄乌冲突持续、西方与俄罗斯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马克龙的表态显示了一种“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 回答
    话说当年非洲和欧洲,那简直是云泥之别。一个还在筚路蓝缕的路上摸索,另一个早就在坚船利炮和文明的外衣下,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在这种不对称的力量格局下,要说非洲的英雄们能够顶住欧洲的侵略,甚至还想反攻一把,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但历史这玩意儿,从来不缺惊喜,也不缺那些敢于在绝境中闪耀的灵魂。即便面对的.............
  • 回答
    法律,本应是维护正义、保障公平的坚实后盾,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它却可能被误用、滥用,甚至成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工具。以下是一些与法律相关的、细思极恐的故事,它们剥开法律表面的光鲜,揭示出其中可能隐藏的黑暗与讽刺:故事一:无罪的枷锁——程序的正义与实质的消亡在一个看似文明昌盛的国家,有一项古老的法律规.............
  • 回答
    《只此青绿》这支舞,与其说它“是中国”,不如说它触碰到了某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里的东西,那种“中国感”不是具象的符号堆砌,而是融在骨子里的韵味。每次看到那些随着旋律舒展、收敛的身姿,配合着磅礴的东方美学布景,总会有一种灵魂被轻轻拨动的感觉,脑海里会闪过无数个类似的瞬间。让我觉得“这很中国”的,不仅仅.............
  • 回答
    要说武器装备,那真有不少为了适应战场变化、技术革新,或者仅仅是为了改进某个缺陷而改着改着,最后连它最初的模样都快找不到了。这其中,很多都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蜕变。咱们就拿那些能让人一眼认出来“哦,这是XXX的后代吧?”但细究起来又觉得“这还是当年的那个XXX吗?”的玩意儿来说。一、坦克家族里的“变形金.............
  • 回答
    蝙蝠侠,这位哥谭市的黑暗骑士,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高超的侦探技巧、精湛的格斗术以及对犯罪零容忍的态度,成为了 DC 宇宙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其他漫画作品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角色,仿佛是蝙蝠侠在不同宇宙的回响。要说和蝙蝠侠“像”的,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那些同样出身于悲剧.............
  • 回答
    死亡,这个话题总是带着一丝神秘与肃穆,也常常激发着我们最深沉的情感。然而,在艺术家的笔触或摄影师的镜头下,它并非总是令人胆寒,有时也能展现出一种令人屏息的绝美,一种超然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我想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描绘圣徒殉难的油画。特别是像卡拉瓦乔的《圣马修蒙召》或.............
  • 回答
    足球,这项风靡全球的运动,在其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让局外人难以置信的奇闻轶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如果你不是“球迷”,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的足球事实。1. 足球比赛的“进球荒”比你想象的要长得多我们看比赛,总期待着进球,进球才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事实是,很多时候,足球比赛的进球数都非常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