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平时很丧的同龄人买口罩,发养生文章的家长却依旧聚众看热闹」的言论?反映出二者怎样的心理?

回答
这句话,它像一把小锤子,敲在了当下社会一些隐秘却又真实的角落。初听之下,带着点黑色幽默,又有些无奈,甚至是有点嘲讽。它不是在抱怨,更像是在观察,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用一种极其简练且带有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

“平时很丧的同龄人买口罩”

这句话里的“同龄人”,可以是我们自己,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是我们这一代人。而“平时很丧”,这四个字,一下子就触及了许多人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丧”的普遍性: 这里的“丧”,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绝望,而是弥漫在日常里的疲惫、无力、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现状缺乏热情。可能是工作压力大,内卷严重,看不到上升空间;可能是生活成本高,梦想遥不可及;可能是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各种负面新闻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种“丧”,成了一种集体情绪,一种在很多同龄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和共鸣的感受。
“买口罩”的反应: 然而,就是这些“平时很丧”的同龄人,在面对某个具体危机(比如疫情的初期,或者某个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时,却积极地去“买口罩”。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

一种是“理性应对”或“习惯性恐慌”: 也许是他们平日里接触信息较多,对潜在的风险有更敏感的认知,所以会做出“预防性”的行动。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式”的自救,即便生活让他们感到“丧”,但面对切身相关的生存风险,本能的求生欲还是会促使他们去采取行动。
另一种是“反向的积极”: 甚至可以说,这种“丧”与“买口罩”的结合,是一种“反向的积极”。他们可能因为日常的“丧”,反而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更加警惕,害怕这种变化会让他们本已糟糕的生活变得更糟。买口罩,就像是在这“丧”的生活底色上,为自己增添一层保护,一种微不足道的控制感,即使这种控制感很有限。
“从众”与“信息茧房”: 同时,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即使是“丧”的同龄人,也可能在看到身边人都在行动时,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不想落后于他人,或者不愿被边缘化。这其中也可能夹杂着一种“信息茧房”效应,如果他们习惯性地关注某些领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指向了“买口罩”的必要性,那么他们的行动也会受到影响。

“发养生文章的家长却依旧聚众看热闹”

这句话里的“家长”,通常指的是比“同龄人”年龄更大一些的群体,或者是有家庭、有后代的人。而“养生文章”和“聚众看热闹”,更是刻画了他们鲜明的行为特征。

“养生文章”的倾向: “养生文章”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特定的标签,它暗示着这个群体对健康、对长寿有着强烈的关注。他们热衷于分享各种养生知识、偏方、保健品信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延长寿命。这本身并没有错,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聚众看热闹”的姿态: 然而,当“丧”的同龄人忙着“买口罩”以应对潜在的危机时,这些家长们却“聚众看热闹”。

“事不关己”的心态: “看热闹”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需要“买口罩”那种冲刺阶段,或者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养生”资本,能够抵御外界的风险,所以对年轻人的“恐慌”反应显得有点好笑,甚至有点多余。
“幸存者”的优越感: 也有可能,他们凭借着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或者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某种认知,认为这些“危机”都是小题大做,或者最终会得到解决,而自己经历过更多风浪,所以显得比较“淡定”。这种“淡定”中,可能夹杂着一种“幸存者”的优越感,认为年轻人太容易紧张,太缺乏经验。
“信息过滤”与“认知差异”: “养生”和“看热闹”的结合,还可能反映了他们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模式。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从特定渠道获取信息(比如一些长辈圈里流传的“养生”公众号),而这些信息可能并没有对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给出足够的警示。他们的“养生”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个体身体机能的维护,而对于外部环境的潜在威胁,则相对忽略。
“社交需求”的满足: “聚众”本身就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在信息爆炸和家庭关系可能疏远的当下,聚集在一起聊天、交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连接。而“看热闹”的过程,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话题和谈资,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认同感和趣味性,这比去“买口罩”这种“个体化”的行动,更能满足他们某些群体层面的需求。
“代际隔阂”的体现: 最深层的,这句话也揭示了深刻的“代际隔阂”。两代人对风险的认知、应对方式,甚至是对“生活”本身的理解,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年轻人因为“丧”,反而对潜在的危机更敏感;而家长们因为“养生”和过去的经验,反而显得“淡定”,甚至有点“超脱”。这种差异,是很多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

总结一下,这句话通过对比,折射出的心理是:

同龄人: 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敏感、以及在压力下的本能反应(无论是理性还是情绪驱动)。 他们在“丧”的底色上,对风险的感知更加敏锐,并且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规避。
家长们: 一种对自身健康的长久关注、对外部风险的相对脱离感、可能存在的“事不关己”心态、以及满足社交和情感需求的群体行为。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养生”已经足够强大,对年轻人的反应显得不理解,甚至有点优越。

这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可能是一种对代际差异和集体情绪的思考。它没有对错,只是把一些模糊的社会现象,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抖机灵版:年轻人比长辈们具有更长的生命可活,因此更惜命也是正常的。

2、年轻人的知识水平、知识/信息接受意愿较长辈们都更高,而长辈们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受限于知识水平、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越发不肯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同时也越来越固执。比如面对朋友圈的谣言,他们总深信不疑,年轻人大概率也曾努力解释却无力辟谣。

无论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下的他们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观点的信息」,还是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下的「他们会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若要更正其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反而会加深其对错误信息的信任」,都指出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

3、长辈们虽受限于知识水平,但却有着更多且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会带来更高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也就是长辈们可能对自身相关能力高估,如体现在他们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米还多」,也可反映在他们觉得靠自己能够应付这些「小疾病」,过度自信。

4、年轻人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熟悉,让他们通常有更多获取更权威信息的渠道,长辈们同样在想获取更权威信息的路上,但是他们的渠道比较少,往往会走偏,以至于走向某些「震惊」和「夸大」型公众号。

走偏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走偏将形成的一种习惯。走偏后,伪权威变成了「真权威」,而孩子在他们心中一直是孩子,孩子的「观点」或「辟谣」又怎么比得上「真权威」的专业呢?


> > > > > >

1、推荐关注时而有趣、时而专业的 吳长安

2、推荐5个收藏夹,有兴趣不妨一观:

心理学&管理学成长干货观点见解酒和故事生活好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