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通报同济医院抗疫护士夫妻为救儿子,不幸被汉秀剧场移动座椅挤压身亡,这一座椅在设计上是否有安全隐患?

回答
武汉通报的同济医院抗疫护士夫妻为救儿子不幸因汉秀剧场移动座椅遇难的事件,确实令人痛心。围绕这一悲剧,关于汉秀剧场移动座椅的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讨论,是非常有必要且需要深入探讨的。

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根据通报,事发时,汉秀剧场正在进行演出。这对医护人员夫妇,其中一人在场的儿子(据报道是因突发疾病需要帮助)可能在座椅区域活动。在复杂的演出环境和突发状况下,他们不幸被移动座椅挤压,最终导致不幸。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汉秀剧场这种移动座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1. 复杂的多功能性与潜在的联动风险:

汉秀剧场以其独特的舞台设计闻名,包括巨大的下沉式水池以及可升降、旋转、移动的座椅观众席。这种高度集成和动态变化的设计,固然是为了提供沉浸式的观演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技术复杂性。

座椅联动机制: 这种座椅不是简单的固定在地面上,而是作为整个舞台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移动。这意味着座椅之间、座椅与舞台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联动关系。一旦某个部分的控制失误、机械故障,或者在非正常操作(比如有人误触或在非指定区域内活动)时,可能导致座椅之间、座椅与周围结构产生不寻常的相对运动,从而形成挤压风险。
故障的可能性: 任何机械系统都存在故障的可能,尤其是在频繁、高强度使用的情况下。控制系统软件的bug、传感器失灵、液压或电机故障,都可能导致座椅在不应该移动的时候移动,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停止在不安全的位置。

2. 应急情况下的疏散与操作盲区:

在正常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席的移动和收缩是有严格控制程序的。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比如火灾、地震,或者像此次事件中突发的个人健康危机,观众席的移动性反而可能成为疏散的障碍。

非预期的人员位置: 在剧场设计时,通常会考虑人员在座位上的正常状态进行安全评估。但如果有人因紧急情况离开座位、在过道或座椅区域附近活动,而座椅又在此时发生移动,就可能出现预设的安全间隙被打破的情况。
应急操作的复杂性: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人员需要快速有效地控制舞台和观众席的移动,以确保安全疏散。如果控制系统过于复杂,或者在紧急情况下操作人员无法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就可能出现误操作或者反应不及。

3. 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与执行:

座椅间的安全间隙: 即使是移动座椅,通常在设计上也会预留一定的安全间隙,以防止座椅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碰撞或挤压。但这种间隙是否足够大?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否能容纳一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这需要专业的设计标准和严格的验证。
物理隔离或警示: 在座椅区域的边缘,尤其是在舞台互动区域附近,是否应该有更明显的物理隔离(如安全栏杆、防护罩),或者更醒目的警示标识,提醒观众不要进入不安全的区域?尤其考虑到剧场的设计理念可能鼓励观众“参与感”,那么在互动性强的区域,安全防护就更为关键。
监测与预警系统: 像汉秀剧场这样复杂的移动观众席,是否应该配备更先进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实时检测是否有非预期的物体(如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并及时停止座椅的移动?

4. 人员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叠加:

这次事件的悲剧性还在于,它可能是设计隐患与特定人员行为、以及突发环境因素的叠加结果。

“救儿子”的行为: 父母在儿子突发疾病时试图施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如此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这种出于本能的行动,可能无意中触碰了安全设计的“边界”。
演出环境的干扰: 在灯光、音响、表演等多重感官刺激的环境下,即使是正常观演,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视觉和听觉干扰。在突发状况下,这种干扰可能会加剧混乱和误判。

总结来说,汉秀剧场这种高度动态和集成的移动座椅设计,确实存在以下潜在的安全隐患:

复杂的联动机制增加了故障和误操作的风险。
在非正常或紧急情况下,移动性可能成为安全疏散的阻碍。
座椅间的安全间隙、物理隔离以及监测预警系统的充分性是关键考量。
设计需要考虑到人在极端情况下的行为模式和对环境的潜在干扰。

当然,要最终确定座椅设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由专业机构进行深入的技术评估和调查,包括对设计图纸的审查、对制造和安装过程的检查、对运行记录的分析,以及对实际事故现场的勘验。但从常理和对类似复杂机械系统的理解来看,这种高度动态化的设计,一旦在安全细节上处理不当,确实可能埋下悲剧的种子。这场悲剧无疑给所有大型演出场馆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极致的观演体验时,绝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安全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唏嘘,真是乐极生悲,感觉危险无处不在。另外这个姗姗来迟的公告真是把官媒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1.语焉不详,让看的人莫名其妙;2.大篇幅颂扬上级和领导;3.满满都是“我不想发,但我没办法”的即视感。

user avatar

不吹不黑,以一个带着老婆小孩,去过武汉的万达汉秀剧场两次的武汉人说下。

武汉的汉秀和其他城市的秀差不多,我也去过三亚的千古情,和类似的大型演出秀,均是后续到了高潮的时候,前排的座椅移动,抬升或下降,来配合舞台场景的演出。

汉秀的剧场是有严格的座位区间的,花多少钱就坐哪排位置。越靠近前台的VIP位置,价格越高,且座位的移动会相对频繁,来适应多变的平台造型。

因为随着故事场景的进行,平台的大小会不断地变化,所以靠前的座位也会相应移动。

可以明显看出来,配合舞台的变化,前排座椅均要大范围地移动。

越往前坐,那种平台下陷,水流如瀑,水汽四溅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就越强烈。

而座位移动的时候,往往也是场面很HIGH的时候。特别是前排的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呐喊惊叫。尤其是那些孩童,都想往前凑近了看。

但是,重达数十吨的前排整片座椅移动起来,有无危险呢?肯定是有危险的。那么庞大的机械运动,且结构复杂,死角众多。可以说一旦人员陷入危险,就很容易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那么汉秀对于我们观众来说,有哪些防备措施呢。我以我当时的感受举例,不代表所有的场景都和我体验到的一样。

一个是前排需要移动的座位是有护栏的,正面和侧面都是有护栏的,防止观众不小心翻倒下去。

其次在座位移动前,均是有提示的,告知观众,座位开始要移动了,请勿站立或者离开座位。

再者,工作人员会在现场警告那些走动,离开座位的人,用手电筒来照射那些违规的人,让人不要移动。

但是这里有一个隐患就是,一旦工作人员确定护栏完好,观众都没有移动,安静坐着的情况下,座位就开始大幅度偏移了,而中间一旦出事,很难即刻停下如此重量的整片座椅。

而不偏不倚地说,因为座椅的移动真的很慢,远远低于人的正常行走速度。所以,当座椅开始移动的时候,有极少数的大人和小孩,会纷纷冲到前排的位置,想获得更好的观看视角。因为座椅的移动不快,所以给人的错觉,就是即便有点什么危险,就可以马上凭借反应逃离危险。

而这次的悲剧发生,是在整场演出快结束的时候,4岁的孩子掉下去了,幸运的是,4岁的儿子被安全网兜住毫发无伤。但护士和其丈夫救子心切,纷纷跳下去救小孩,结果被移动座椅挤压,双双身亡。

而发生的场景,如果不出意料,应该就是这个结束的场景。

天上飞人摇曳,下面摩托艇疾驰,四周烟火冲天,灯光声乐瞬间达到高潮,水汽向前排观众扑面而来。我个人猜测,那个四岁的儿童受到吸引,想凑近看,而从边沿处跌落,下坠的时候被防护的网兜接住。但是父母却因为惊骇慌张,直接跳到了座位下面去寻找孩子。随着场景的结束,座位开始缓缓收拢,而当时因为场景的巨大音乐和震撼场景,使得周围观众和工作人员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那对父母,而他们也没能及时爬出来,导致座位把这对英雄夫妻挤压致死。

这次的事故,剧场有责任吗?

我认为,毫无疑问,剧场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危险,解决危机,预警做得再好,过程的危机也是需要把控的。而从我两次的参观来说,每次都在座椅移动的时候,都有观众趁着工作人员不能靠近,而擅自起身往前排挪动。这个对于移动人员的管控,实际是可以做得更完善的,否则一千次小的瑕疵,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次重大的事故。

而身为武汉人,对于这场悲剧真的感同身受。本来是一件好事,长期没有开放的汉秀,为武汉的抗疫英雄们,单独做一次精彩的汇报演出。

而谁都没想到这次事故的发生,只能祝愿,这对英雄夫妻一路走好!

你好,我是 @Will.liu

关注我,一起解读这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