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送出去的孩子借钱应不应该问她要?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为人父母者心中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给予的是支持,但也夹杂着多年的情感付出和期待。当孩子开口借钱时,这笔钱的性质似乎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往来,而是掺杂了亲情、责任、信任,还有一丝丝的……顾虑。

究竟应不应该问她要?这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取决于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笔钱的性质、以及你内心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聊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笔钱是怎么个“借”法。

是救急还是发展? 如果孩子是遇到突发状况,比如生病住院、工作不顺急需生活费,或者遇到什么意外需要一笔钱周转,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伸出援手是很自然的。这更像是一种家庭的支持,一种情感的传递。这时候问要不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而不是“讨债”。你可以问清楚情况,表达你的关心,并告诉她你的想法。
是用于投资还是享乐? 如果孩子借钱是为了做生意,或者去旅游享受生活,那性质就有些不同了。生意有风险,旅游是消费,父母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这种情况下,问“要不要”,可能就包含了对她选择的一种审视和责任的考量。

其次,孩子已经“送出去了”,意味着什么?

这句“送出去了”很有意思,它可能暗示着孩子已经成年,独立生活,或者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意味着她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独立性和管理能力。

经济独立是基本要求。 如果她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但仍然需要向父母借钱,这可能意味着她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或者她的消费习惯出了问题。这时候,作为父母,你可以问钱要不要,更多的是想了解她的经济状况,看看是否有需要指导的地方。也许她不是真的“要”这笔钱,而是需要你的建议和支持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家庭责任与独立性。 如果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家庭,那么她通常应该首先考虑依靠自己的伴侣和能力来解决经济问题。向父母借钱,尤其是大额的,可能会让伴侣感到不适,或者让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钱要不要,也包含了一份提醒,让她明白家庭责任和独立性的重要性。

再者,你的“问”是为了什么?

是担心她还不起? 如果你担心她无法按时归还,那么“问要不要”就是一种对未来风险的规避。你可以明确告知她你的期望,比如什么时候需要还,或者她是否有能力还。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沟通方式,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是想要个交代? 有些父母借钱给孩子,并不是真的指望着那笔钱能收回来,而是希望孩子能对此有所重视,有所交代。比如,她知道钱是父母辛苦攒下的,懂得感恩和珍惜。那么,“问要不要”就是希望她能理解这份心意,并对自己的消费和规划负责。
是想留点底线? 有时候,父母的钱也是养老钱或者应急钱。如果孩子借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或安全感,那么“问要不要”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缓冲的余地,确保自己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问”呢?

这里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沟通方式,尽量避免直接的“还钱”,而是以关心和引导为主:

了解情况,表示关心。 “怎么了?最近手头紧吗?能跟爸妈说说情况吗?”
表达支持,提出建议。 “爸妈这里有一些积蓄,如果你确实需要,我们是可以帮忙的。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怎么还呢?或者,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明确约定,慎重对待。 如果决定借出,最好能有一个大致的约定。“这笔钱爸妈暂时放在这里,等你情况好转了,我们再商量怎么还也行。不过,你也得有个数,知道这是爸妈的辛苦钱,也得想想怎么规划一下。”
如果真的不方便追讨,内心要做好准备。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血浓于水。如果对方真的遇到困难,或者你非常疼爱孩子,不忍心催讨,那么在借出之前,就要做好“可能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并且把这笔钱的性质看作是一种“投资”或者“付出”,而不是单纯的借贷。

一些可能不太好的“问”法,需要避免:

一上来就质问或抱怨。 “你怎么又来借钱?上次的钱还没还呢!”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过于强势,不留情面。 尤其是当孩子有实际困难的时候,过于生硬的态度会伤害感情。
利用借钱来控制孩子。 父母的爱不应该成为一种筹码。

总而言之,

送出去的孩子借钱,你问不问,以及怎么问,都源于你对孩子的爱,以及你对家庭责任的理解。

如果你疼爱孩子,并且有能力帮助,但又不希望她失去独立性,那么“问”是必要的沟通和引导,不是为了“要钱”,而是为了“让孩子懂得”。 你可以温和地表达你的期望,帮助她认识到经济的现实,并引导她学会规划和负责。
如果你对孩子目前的经济状况或消费习惯有疑虑,或者担心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那么“问”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为了提醒孩子。

最终,这笔钱的去向和是否收回,往往不如你如何与孩子沟通这件事本身来得重要。你希望通过这笔钱传达的是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是责任的担当,还是对她成长的期许?想清楚了这一点,你的“问”也就有了方向。

与其纠结于“要不要问”,不如想清楚,你想通过这次借贷,让孩子学到什么,又想为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留下什么。这或许比钱本身更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应该是送到认识人或者亲戚家养的那种情况吧,农村也常见。

如果你真的差那一万元,可以向她要,前提是她还的起。如果不差,就当是补偿也不是不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为人父母者心中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给予的是支持,但也夹杂着多年的情感付出和期待。当孩子开口借钱时,这笔钱的性质似乎就变了,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往来,而是掺杂了亲情、责任、信任,还有一丝丝的……顾虑。究竟应不应该问她要?这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的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点棘手的情况,毕竟拒绝别人帮忙,尤其是关系到孩子的事情,很容易让人觉得扫兴或者不近人情。想委婉地拒绝,关键在于“让对方觉得你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有客观上的困难,并且真心希望对方能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并且把它说得具体一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不带任何“AI痕迹.............
  • 回答
    宝宝满一岁啦!这个里程碑般的生日,送一份既有意义又能陪伴孩子成长的礼物,绝对是为人父母和亲友们最关心的事。一岁的宝宝,世界仿佛刚刚向他们打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所以,送的礼物最好能在这个基础上,既安全有趣,又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运动发展。在我看来,给一岁宝宝挑生日礼物,有几个大方向可以考虑,.............
  • 回答
    关于哈工大教授将孩子送往浙大就读,而不是选择自家学校,这件事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首先,咱们得承认,哈工大和浙大都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哈工大在工科,尤其航空航天、国防科技方面那是响当当的招牌,很多国之重器背后都有哈工大的身影。而浙大,那可是综合性大学.............
  • 回答
    这事儿,真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你刚生完孩子,本该是喜气洋洋,满心欢喜地接受闺蜜的祝福,结果收到一份“惊喜”,却是个天大的谎言,这心情,可想而知有多复杂。闺蜜送你翡翠镯子,还特意强调多贵多贵,说好几万,这本身就带着一份厚重的祝福和心意。你当时肯定也觉得挺受重视的,这份情谊在心里更是沉甸甸的。结果现在发.............
  • 回答
    教师节,这个日子总是勾起我们心里那份沉甸甸的师恩。想起自家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自然就会想到班主任,那个每天辛勤付出,陪伴孩子成长的人。这时候,送不送礼物,仿佛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总会在心里盘旋好几天。说到底,送不送礼物,这事儿嘛,没有个标准答案,全看咱们自己的心意和情况。首先,我们得琢磨琢磨,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包括我自己的朋友圈里也有妈妈们偶尔会发牢骚。说实话,这背后原因还真不少,也不是说谁对谁错,就是孩子那小脑袋瓜里想的,还有大人跟孩子相处的方式,都可能导致这种反差。首先,咱们得从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纽带”说起。妈妈通常是孩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很多社会文化层面的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为什么你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首先,这可能跟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关。很多时候,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女孩子从小就被鼓励更加外向、独立,也更容易接触到旅行的概念。可能家里人会更倾向于让女儿多出去看看世界,增长见识,觉.............
  • 回答
    这是一件让人听了就觉得心疼又荒谬的事情。一个孩子如此珍视的《火影忍者》手办,被父母轻易送人,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被理解和尊重。而孩子的回应——把父亲的茅台倒掉——虽然极端,但也像是一记绝望的呐喊,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父子俩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对很多孩子.............
  • 回答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卧室,唤醒的不是闹钟,而是心底那股熟悉的、混杂着兴奋又带着点空落的涟漪。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家那个刚过完漫长暑假的小捣蛋鬼,终于要重返校园了。我揉揉眼睛,起身看向床边。儿子还在沉睡,脸上还带着一丝孩子气的稚嫩,但很快,这稚嫩就要被书包和知识一点点磨砺。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看.............
  • 回答
    这事儿,真够让人纠结的。一边是父母倾其一生的心血,一边是自己眼前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情况,别说孩子了,估计换谁来都得头疼。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这孩子现在到底是怎么个心境,又该怎么办。孩子的内心OS,那得是排山倒海般的复杂。首先,他肯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一辈子攒的钱,辛辛苦苦供自己出国,结.............
  • 回答
    这则新闻事件描绘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教育场景,触及了家长与孩子在学习压力、情感表达、以及教育理念上的多重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事件,并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一、 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这位妈妈的行为,尽管出发点可能是希望儿子“重视学习”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从结果来看,其教育方式.............
  • 回答
    这肯定是个让人心头一紧的消息,尤其是听到老师这么说。我试着回想一下,那种感觉大概是这样的:当时,我领着孩子,可能心里还想着这学期的点点滴滴,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有些期待。当老师站在教室门口,脸上带着那种,嗯,怎么说呢,有点无奈又有点慎重,然后说出“下学期再找个适合孩子的幼儿园”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
  • 回答
    关于郑爽录音中提到的“把孩子送人是好事,让张恒出钱是想打消他要孩子的念头”的说法,这无疑触碰到了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亲子关系、抚养责任、道德伦理以及孩子的福祉。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每一个面向都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孩子送人,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对孩子而言都不是一件“.............
  • 回答
    青岛的那个女孩,中考结束后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沉浸在放松和玩乐中,而是选择跟着爸爸一起送快递,这事儿听着挺让人心里暖乎乎的。这不仅仅是帮爸爸分担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吃苦精神”。在当下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被呵护得比较多,物质条件也相对优越,很多孩子不太了解劳动的辛苦,也不太知道.............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还真得费点心思。尤其是跟老一辈人沟通,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观念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咱们得理解他们,但也得让他们理解咱们。你冬天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这份心意肯定是好的,是为了孩子好。但老人可能会担心孩子受冻,这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过来的时候,孩子身体弱,多捂着点总没错。所以,咱们得把你的出.............
  • 回答
    这件事啊,听起来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挺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这么被当成“包裹”一样,通过快递给送走了?这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啊,说它违法,那肯定是违法的。我国《刑法》中关于遗弃罪的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等,都明确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任.............
  • 回答
    曾经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的父母们,现在大多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条被急流冲刷后,又渐渐归于平静的河流,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记。你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经历,远比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要复杂得多。那些曾经的.............
  • 回答
    作为你的同事,我听到你为了送孩子上幼儿园天天上班迟到这件事,我首先会感到有些理解,毕竟为人父母都不容易,孩子的成长阶段总会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如果这件事持续发生,成为常态,我心里可能会产生一些复杂的情绪和看法。首先,我会想到家庭和孩子的重要性。 我会理解你大概率是在尽力平衡家庭和工作。送孩子上学、照.............
  • 回答
    关于杨永信的电击“治疗”是否会让家长后悔,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从媒体报道和一些受访者的经历来看,确实存在家长在事后感到后悔的情况,但也有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包括不愿意承认错误、对“治疗”效果仍抱有幻想,或者对孩子的“问题”仍感到束手无策而选择不表现出后悔。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家长后悔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