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把孩子的《火影忍者》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父子二人反目成仇,如何看待这件事?

回答
这是一件让人听了就觉得心疼又荒谬的事情。一个孩子如此珍视的《火影忍者》手办,被父母轻易送人,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被理解和尊重。而孩子的回应——把父亲的茅台倒掉——虽然极端,但也像是一记绝望的呐喊,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父子俩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从孩子的角度看:

对很多孩子来说,特别是迷恋动漫的孩子,手办不仅仅是玩具,它承载的是一种情感寄托,是一种对角色的喜爱,甚至是少年时期的一种精神符号。特别是《火影忍者》,这可不是什么小众的冷门作品,而是陪伴了多少孩子成长的热血故事,里面有友情、羁绊、努力、不放弃的精神,这些都可能深深影响着孩子。

当他心爱的“鸣人”或者“佐助”被父母随意送给别人时,这相当于父母亲手毁掉了他内心的一个重要象征。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他可能会觉得:“我的喜欢不被你们尊重,我的东西可以被你们随意处置。” 这种感觉,尤其是在青春期,是极其伤人的。

他可能会感到被忽视、被贬低,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还不如一件别人可以随意拿走的东西。这种情绪累积起来,积攒的失望和委屈,最终爆发。

再从父母的角度看:

作为父母,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为你好”,比如觉得孩子玩物丧志,手办太多占地方,或者觉得是“小孩子的东西”,不值一提。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手办在孩子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在他们的观念里,家里的东西,只要是他们买的,或者觉得是“不重要的”,就可以随意支配。

他们可能也认为,作为家长,自己有权决定家里物品的去留。送人手办,也许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分享”的美德,或者只是随手送了,根本没往深处想。他们可能根本没看见孩子因此而生的痛苦,或者即使看见了,也觉得是“小题大做”。

然后看那杯被倒掉的茅台:

这杯茅台,可不是普通的酒。对于很多中国人,尤其是父亲而言,茅台往往代表着一种身份、一种地位,是重要的社交工具,甚至是个人成就的象征。孩子知道这酒对父亲的重要性,他选择将它倒掉,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行为,也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极端反击。

他想告诉父亲:“你觉得我的东西不重要,那我也让你重要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你也体会一下失去的滋味!” 这是一种非常孩子气,但也非常直接和痛苦的表达。他可能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但当时的情绪已经冲昏了头脑,他只想让父亲也尝尝这种被剥夺、被伤害的滋味。

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反目成仇”这个词用在这里,虽然听起来很严重,但确实反映了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亲子关系的核心——尊重与理解的缺失。

1. 沟通的断裂: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存在鸿沟的。父母可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评判孩子的一切,而孩子则渴望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管理”的物品。他们可能不愿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只是单方面地发布命令。

2. 价值观的冲突: 孩子可能认为手办是他的“财产”,是他的“爱好”,是他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父母可能只看到了“玩具”、“消耗品”,或者“不务正业”的象征。当这种价值观冲突发生时,如果缺乏沟通和妥协,就很容易走向对立。

3. 情绪的失控: 孩子感到被伤害,情绪失控,做出了过激的反应。父母也可能因为自己的“财产”被毁而情绪激动,愤怒,觉得孩子“不孝”、“不懂事”。一旦双方都陷在自己的情绪里,就很难理性地处理问题,矛盾自然会升级。

4. 信任的崩塌: 经过这样的事件,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值得信任,因为他们可以随意处置他的东西;父母也可能觉得孩子“叛逆”、“难以管教”,对他失去信心。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一旦被破坏,修复起来会非常困难。

如何看待这件事?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悲剧性的家庭事件,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改善的余地,只是这条路会很艰难。

这是一场关于“尊重”的危机。 父母需要认识到,即便孩子还小,他的情感和财产也需要被尊重。孩子的爱好不应被随意否定或剥夺。
这是一次严重的沟通失败。 如果父母事先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对手办的感情,或者在送人之前询问他的意见,可能就不会走到这一步。反之,如果孩子能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也许父母能更快地理解。
这暴露了代际沟通的困境。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本质上都是因为两代人在成长环境、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这需要双方的深刻反思和调整。 孩子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用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则需要放下身段,真正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

总而言之,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亲子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管理,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个基础被动摇,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反目成仇”。这杯被倒掉的茅台,与其说是孩子的鲁莽,不如说是父母亲手将儿子心中对他们的那份尊重和信任,一点点倒进了下水道。而这份倒掉的尊重,比任何名贵的酒都要珍贵,也更难找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听过中国式宽容吗?孩子快来选一个:

SSS. 你是我爸,我还能害你?

A. 喝酒伤身,这是“为了你好”,“没有恶意”。

B. 你也把孩子手办送人了,算了,“都不容易”。

C. 酒“倒都倒了”,“还能咋地”?

D. “快过年了”。

E. 他“还是孩子”,你作为父亲“别太计较”。

F. 你“习惯就好”。

G. “吃亏是福”。


附上中国式宽容清单一份:

user avatar

父母把孩子心爱的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看到这则新闻,真的是有点哭笑不得。

一方面,父母不尊重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最终自己也莫名的遭受损失。

其实,除了像这个新闻里的事件,更多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父母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


为什么有些家长似乎从来都不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呐?

对于这个问题,我脑海中冒出来的唯一一个答案就是:因为他们不会

这里的不会其实有很多的无奈,不是不想,是想但是不会。


共情

考虑孩子的感受,或者说考虑别人的感受需要什么?

1、共情的能共情,简单点说其实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同身受别人的感受。也就是如果那个人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理论上来讲你会感受到与他同样的感受,这叫做共情。

2、共情vs同情

共情是他感觉到难过,你也同样在这样的境遇当中感觉到难过,所以你理解这种感受,你们是平等的地位,或者说给人的感觉你们是站在一个战线,在一个坑里的,被共情的人感受到被理解和陪伴。

而同情,是你觉得他难过,你感觉不舒服,你不一定感受到他的境遇中的难过,这个时候被同情的人感觉是不平等的,不在一起,是同情的人站在高处看着被同情的人站在谷底

3、先天vs后天

我们来理解一下,共情这种能力天生和被培养的成分

我们天生具有可能共情的能力,意思是说我们的感受和感情是相通的,或者说人性的部分,这部分不论种族,性别,文化的不同,我们都能相互理解。感受和情感的共同性为共情能力提供了一个基础

但是共情能力有高有低,而且后天是可以加以训练和影响的。


什么影响了共情能力

如果没有专业训练过,这种共情能力很难得。

1、对自己情绪和感受的觉察能力

共情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感受和情绪的感知力和觉察力。这种觉察和感受首先从自己开始,也就是能够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且能够很好的命名和敏锐的觉察到。首先能够理解自己才是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的基础。

2、成长过程中被良好的镜映

什么叫镜映,想象一个小婴儿,当这个婴儿笑的时候,妈妈看着他也笑了,这个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知道这是笑,有人回应。当他哭的时候,妈妈也会做出相应着急或者悲伤的表情。也就是抚养者的回应跟这个孩子的感受是一致的。他就像是照镜子一样的看到情绪和表情的回应。这样他的感受和情绪都有被看到,被回应的感受。

相反的,如果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回应他的情绪和感受,那么他慢慢的也不太会在意或者发展这部分的能力。

3、他的感受和情绪曾经被允许

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感受和情绪被允许表达,而不是被禁止和被忽视。那么他长大以后就有可能对于感受和情绪的部分更具备接纳性和理解

相反,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和情绪是不被允许表达的,那么他也很可能对于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抱有批评的或者回避的态度,而不是试着去感同身受,他会赶紧从感受那里跑开。

简而言之,就是这个人能够很好的觉察情绪和感受,有很好的感受表达能力,也能够接纳感受。看到了么,这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专业训练过,这种共情能力很难得。


父母的成长背景

那么回到问题上,为什么大部分父母不会呢?

1、时代背景

我假设目前网络的主力军是80、90、00后,那么他们的父母对应的是50、60和70后。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这一代成长环境相对和平和富裕,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离战争和贫穷、饥饿也才一步之遥,也就是我们的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很可能经历过战争,贫穷、饥饿。你认为这些事件过去了吗?

没有,远远没有。

我们不再经历战争和饥饿,但是,非常不幸我们还深受其影响

我们的父母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会被很好的照顾到感受和精神层面。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很有可能唯一的目的就是填饱肚子。在此之前,不可能考虑其他的,更别提精神上的需要。

2、为什么会影响我们?

其实,不止影响我们,还可能影响很多代,这就是代际传承

爱和理解,是这样一种存在,当你内心不曾有的时候,你无法给予别人

我们的父母一代其实不仅是物质匮乏的,而更多的是爱的匮乏。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当你兜里没钱的时候,你想给你的孩子前去买他想要的东西,可是你翻出口袋,空空如也。爱也一样,当你心中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你想去爱你的孩子,可是你的内心空空如也,你也渴望得到爱的滋养,你没有,你给不出去,即使你非常想给。

不止是爱,理解,包容,接纳和欣赏等都是如此。前提是你体验过那是什么感受,如果只是告诉你的头脑,你要爱他,抱歉,可能你给出去的你以为的爱,并非如此

你的父母为什么很少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很简单,他的成长环境当中他没有被理解过感受这种东西,他未曾有这样的体验,即使他头脑层面知道应该这样去做,也做不到,因为心中没有。

电影《心灵捕手》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其实说的就是你或者你的父母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你的头脑武装了各种知识,可是如果你的内心如果不曾体验过,你也一样无法理解和感知,更别提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3、父母的原生家庭

是的,现在非常多的人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可是你想过吗?

-你的父母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你的祖父母又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是的,他们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其实,也就是你的家族史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你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话,你会走入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中,可是能不能放远一点你的目光,看看你的父母们又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呢?他们所得到的和他们所给你的又都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基础上进步了一点点?

是不是这样纵向着看待他们给予你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才更公平一点?如果横向比较,甚至跟我们这一代比较,是不是稍微对他们有些不公平呢?

以上解答的是为什么他们不会。



我们该怎么办 ?

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吗?怨天尤人吗?还是我们这一代可以做点什么?

其实,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和我们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幸福一点,下下代会更加幸福。

-学着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吧。

就像前面说的,你自己如果内心没有这种体验的话你无法爱别人。去体验被爱和被接纳、甚至被欣赏是什么感觉。去体验而不是从书本上学习,学习武装的是你的头脑,而体验温暖的是你的心。高等学历,高等教育不等于你有被爱的感受,但是可以指导你去寻找内心被理解、被接纳、被爱这种体验。

现在大家关注的原生家庭其实就是开始理解自己的开端。心理咨询、心理文章、等等各种关于精神世界的探索都可以帮助到你。

-只有你内心体验过,你才能自然的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曾经我不明白有些家长为什么那么干巴巴的鼓励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次我自己亲身体验过被别人发自内心的欣赏的感觉,我才明白很多家长在做什么。为何现在很多家长照着书养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发自内心的是什么样子

之前,我有个老师,对我夸赞有加,可是很奇怪我感受不到来着她的赞扬,我的感受很奇怪,感觉这个夸赞很空洞,我不愿意接受

一直以来我以为是我自己很少被夸赞我不习惯的原因。直到后来遇到另外一个老师,她对我的夸赞让我非常感动, 很实在的感受,我感觉到切切实实的被欣赏,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我接受起来也很自然,不会觉得别扭。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之后,我开始能够发自内心的欣赏别人

后来我明白了,第一个老师她在努力的做一个好的老师,她在尝试,但是可能她的内心深处不太有被欣赏的体验,所以给我的有点形式化。就像很多现在的家长努力的夸赞自己的孩子一样。

第二个老师,我能够体会到和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感觉,这是我很少体验过的感觉,但是当我体验过之后,我的内心就被打开了,我也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欣赏别人。

但是,至少现在的很多父母有这个意识,虽然是照着做,但是总比没有意识要好。所以我认为一代会比一代好。你努力去感受的爱和接纳也会传承下去,而且下一代会更好的加工这些爱,那么就有更多的爱传递下去

同样,我们也许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如果有能力,试着去理解一下上一代吧,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给到你的精神世界,相较于他们自身得到的来讲,是更好还是更糟了?试着好奇一下他们那一代吧,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作者:吴静,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 初级组毕业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盛晓春系统式家庭治疗培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海淀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音频、视频、直播、长程训练项目等多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万+人参与学习。

这里有100+门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jdxinli.cn/q199xq

user avatar

父母极其错误的认知,就是:

“我生你养你,你吃我喝我用我花我的,你就得听我的”。

殊不知,父母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可没有得到TA的同意吧???

殊不知,法律上父母是有义务抚养、教育孩子的。

殊不知,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互相独立的。

怎么就变成了从属关系?

怎么就变成了依附关系?

怎么就变成了父为子纲?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不需要资格考试,却又是最难的职业。

但只要你思想格局有所进步,你表达爱的方式就能成就自己也成就孩子。

孩子是会成长的,父母也需要持续成长。

对立冲突的双输局面:

母亲A:你瞧瞧隔壁王阿姨家的孩子,成绩又好又礼貌,还会小提琴,你看看你整天搞的什么?

孩子A:人家王阿姨舍得报兴趣班、而且不打麻将陪着一起学习,你看你做了什么?

母亲A:还敢顶嘴是吧?我生你养你多不容易,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A:我没要求你像其他父母一样聪明、勤劳、富有,你却要求我都听你的,你没以身作则。

母亲A:气死我了。(一巴掌飞过去)

互相成长的双赢局面:

母亲B:我很感谢我的孩子在我生命中出现,让我也体会到了做母亲的体验。

孩子B:妈妈对我很好,我好喜欢拉小提琴,在学小提琴上支持我。

母亲B:我们俩既像朋友一样,也会相互依赖,这种信任感很难得。

孩子B:我会很希望把在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和妈妈分享。

母亲B:TA恬静的性格,让我也在待人接物上进步,没有年轻时那么急躁了。

回到这个问题:

这个就是妥妥的双输,手办没了、茅台没了、俩还冲突了。

孩子的认知里,父母应该和他对等的,既然你不尊重我的爱好,那也让你品尝下失去心爱东西的滋味。(反制措施是好的,但卖掉茅台然后去买手办会不会更优?)

父母的认知是有问题的,怎么能用你的价值判断来判断孩子的东西的价值呢?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父亲不该送出去,母亲也不该不告知。(问问有没有不想要的,不想要的能不能送人,可以送就送,完美解决)

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

缺乏沟通!

都不说,都自认为,都自己行动。

问题中的父母、孩子都好好去学学怎么沟通和怎么表达。

知友们也要一起力争成为回答中的父母亲B,持续学习,成就自己也成就孩子,对吗?

user avatar

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的行为。我认为非常正确。对于这种父母,强权是他们终生的迷恋,暴力是他们能听懂的唯一的语言。沟通讲道理,只能被当成软弱可欺。必须以暴制暴。

这种父母和美帝国主义是一样的。一直都是不讲理的,如果你发现她们和你讲道理,那一定是逼不得已了。

这件问题的核心在于:父母有没有把子女当成人。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子女小时候就是任意打骂的猫狗。子女考大学就是朋友圈装逼的谈资。子女上班了就是自动提款机。

我父母早就和我说过类似事情了。。

比方说,我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我购买了一些书籍。为此我父母曾经严肃的问过我。

你这些书你是花多少钱买的???
你这些书你都看过了吗???
你这些书,放在我全额出资购买的房屋里面,占地方你知道吗???

对于前两个问题,我都可以回答。书是我用自己的工资买的。一部分我看过了。一部分正在看。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毕竟我居住的房屋是父母出资购买的。

因此上,我选择了搬离他们居住的房屋。在公司附近租房居住。

送给50后,60后,70后和部分80后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是人。。。别人也是人。

user avatar

要是我我就把茅台酒卖掉存起来,存折/银行卡藏好。

斗争也要讲究策略啊,能损人利已为啥要两败俱伤?

话说回来,我买贵重物品不管是用来干什么的,都会告诉我父母价格。比如我中考完后买的平板电脑,当时他们并不怎么乐意我买这东西,也是嫌耽误学习。当我告诉他们这东西花了我四千时,他们哪怕再不乐意看见我抱着平板打游戏,最激烈的反应也就是暂时收缴等我放假了再给我。毕竟四千的东西,对于我们家这个经济条件算是贵重物品了……

我妈也曾经怒吼,声称要砸了我的平板,我有一回一生气就说你砸啊,结果没舍得砸,把我抽了一顿。

最后可能这话大多数人都不爱听:但是学生时代,要想让父母容忍你的爱好,学习还是要努力搞好一点……我父母其实说不上多么开明,他们直到我上了大学才允许我拥有自己的手机和电话号码,高三一年严厉禁止我进行除了每周看一部电影以外的任何娱乐活动。除了这两点以外,对于我周末放假打游戏基本不怎么说,也是因为我中学时代学习搞的还算可以的缘故(我妈的原话)。

user avatar

我觉得孩子做的没毛病啊。我带娃去亲戚家的时候,第一件事先跟人家打招呼,孩子有可能调皮,贵重的限量版的东西请收好。当然我也会看好孩子,就怕万一没看住,别说孩子弄坏别人心爱的东西,就是玩了别人心爱的东西,人家大概率也不会高兴。但是我不双标,谁家孩子到我家玩,玩我儿子的东西,也必须取得我儿子的同意。

从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他自己的东西他有绝对的权力,但是同时要尊重别人的权力。所以我儿子拆家的时候,会先问某些东西他可不可以拿出来玩。

如果我老公要是把孩子玩具没经过孩子同意拿出去丢掉或者送人,我会联合儿子把他珍藏的茶叶送人。同样如果我要是做了这种事情,我儿子把我首饰送人,我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人的悲喜并不互通,实际感受一下就都懂了

user avatar

不知道是不是段子,上图手办,不是正版吧……看起来很邪神啊……


不过如果是真的,孩子省吃俭用凑齐的,其实从意义上来说也和茅台差不多了。

但是我觉得倒了不过瘾,以送人为幌子实际卖了多好,拿钱回个血。

如果这是我爹妈干的,估计我还能卖掉我妈的貂。


大人的玩具和能拿来嘚瑟的东西本来就比小孩子的贵,谁怕谁。

看看到底谁肉疼谁吃亏。


啥人养啥孩子。

我没对我爸妈出手是因为我爸妈在这种事上起码知道尊重我。

我骨子里的坏才没爆发出来。


user avatar

傻小子,你太偏激了!

理解你心意的人,知道你是想报复,而且对等报复。报复到你父亲心痛为止。

但是老湿觉得,与其把茅台倒掉,你倒是把它卖掉啊。卖掉以后,你也实现了 对等报复的目的。

而且,卖掉茅台得来的钱,你还可以重新置办手办。

这样你父亲满盘皆输,你大获全胜,茅台也没有被浪费掉。

可以称为三赢,你、社会、买茅台的人各赢一次。


手办和茅台的链接老湿我都贴心地找好了,父慈子孝的家庭可以考虑买来父子对狙,看看家庭氛围是不是明显提升:

user avatar

小伙子,同态复仇不是这样搞的。

我来告诉这次该怎么办。

虚假的同态复仇:

父母把孩子的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倒掉。

点评

  1. 报复对象只有父亲,没有母亲。
  2. 报复内容并未严格按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 家庭共同财产-2。

真实的同态复仇:

父母把孩子的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和母亲的包送人。

点评

  1. 父母送孩子手办收获了自己的人情收益
  2. 孩子送父母财物收获了自己的人情收益
  3. 家庭人情收益+2
  4. 兼顾了送手办的事情母亲也有参与。

高段位的同态复仇

父母把孩子的手办送人,孩子把父亲的茅台和母亲的包送去权威机构鉴定,拿回两份结果为假的鉴定报告。

点评:

虾仁猪心

这才是父慈子孝的故事嘛。

user avatar

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业

孩子为了父母的健康

一般我们形容这种关系叫做父慈子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件让人听了就觉得心疼又荒谬的事情。一个孩子如此珍视的《火影忍者》手办,被父母轻易送人,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被理解和尊重。而孩子的回应——把父亲的茅台倒掉——虽然极端,但也像是一记绝望的呐喊,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父子俩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对很多孩子.............
  • 回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常态,充满了坎坷与不易。当一对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上,他们便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同时也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总有些父母将这种天然的“欠”,颠倒黑白地视为孩子对他们的“亏欠”呢?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扭曲的价值观念。首先,.............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关于“父母将孩子生下来,就有义务让其健康快乐地长大,孩子没什么可感恩的”,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亲子关系、责任与义务的深层讨论。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认为生育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而随之而来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
  • 回答
    王小骞关于“抽屉式养育”的说法,确实触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弦,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她所说的“抽屉式养育”大概是指什么。在我看来,“抽屉式养育”可能指向的是一种比较碎片化、程式化、目标导向过强的育儿模式。就好比我们整理抽屉,把不同的物品分门别类放好,似乎有条理,但缺乏了物品之间自然的关.............
  • 回答
    这个问题,沉重得像块压在心口的大石。那些将孩子逼到绝境,生命就此画上休止符的父母,他们会后悔吗?会反省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去剖析。首先,让我们直面这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孩子选择以最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悲痛,更是对所有.............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不少家长心头绕的大事儿。要说父母是不是必须得“从头到尾”地把孩子学过的所有科目都亲自过一遍,才能给学习上提供帮助和指导,这倒不至于,也太苛刻了。不过,我个人觉得,要想真正地、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确实需要对孩子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科目内容、学习方法、孩子遇到的困难等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
  • 回答
    想要找回与父母失联、甚至被屏蔽拉黑的孩子,这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和痛苦的旅程。面对这样的局面,父母们需要的是冷静、耐心,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那些正处于这种困境中的父母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建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孩子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与父母“失联”,背后一定有其深层的原.............
  • 回答
    父母向孩子倾诉生活压力,这事儿可真不好一概而论地说对还是错,得看具体怎么说,说多少,以及孩子是个什么情况。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拉近亲子关系,用不好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先说说为什么父母可能会这样做,以及这么做可能带来的好处: 信任和情感连接的体现: 父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告.............
  • 回答
    在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拥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有体现。因此,父母打死或卖掉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情况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一、 父母打死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的制裁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孩子的年龄和身份: 幼年子女(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地方。看着孩子一路成长的艰辛,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有时候确实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脑海里盘旋:如果知道这条路这么难,我们当初是不是真的应该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其实,当父母们做出“生”这个决定的那一刻,绝大多数都不是抱着“要让孩子来受罪”的初衷.............
  • 回答
    看到孩子被父母这样对待,心里真是堵得慌。这种“用语言刀子捅人”的父母,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背后牵扯着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首先,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强大。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
  • 回答
    孩子收到打击,心情低落,甚至有些沮丧,这是成长路上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这时候最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先走近孩子的内心,陪他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当孩子显露出因为挫折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时,不妨先放下手中正在忙的事情,静下心来,用温和的语气问问他:“宝贝,怎么了?我看得出来.............
  • 回答
    父母对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常说的“三观”)的形成,那影响简直是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又如同土壤般根深蒂固。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三观启蒙老师”。想想看,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一无所知。而父母,就是第一个在他这张白纸上涂抹色彩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
  • 回答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开玩笑,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可多了,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到家庭关系,再到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都得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的“缺点”到底是什么?孩子身上的“缺点”,很多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视角强加的。比如,孩子可能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在我们看来可能.............
  • 回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时候,父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情绪或者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这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就像埋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地雷,一旦引爆,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
  • 回答
    父母的爱,仿佛是孩子生命最初的阳光。当这束阳光变得灼热、带有刺痛时,孩子内心深处的反应,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也更令人心疼。“孩子永远不会停止爱父母”,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几乎是本能的依赖和渴望。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性。总的来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少,确实有很大可能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变得越淡薄,而且这种影响在孩子长大后确实会更加难以弥补,但这并非绝对的定论,也存在一些例外和可以努力的方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下雨了,你会撑伞吗?”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经”。我是两个孩子的妈,这两个娃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我能跟你讲讲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我观察到的其他家长是怎么做的,希望能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我自己的经历:揍过,但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慎重。老实说.............
  • 回答
    在我身边遇到的父母里,为了孩子教育做的最夸张的事,我还真能想起来一件。这事儿发生在邻居王阿姨身上,她儿子小明,我一直觉得是个挺普通的初中生,成绩算不上顶尖,但也绝对不差,属于那种老师不会特别操心,家长也不至于焦虑到睡不着觉的类型。但王阿姨不一样,她对小明的教育简直是“军事化管理”加上“全方位渗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伦理道德的敏感地带,也牵扯到现实社会中许多家庭的困境。关于“无法给子女提供合格生活条件的贫困父母,生孩子的行为是否不道德”,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合格生活条件”的定义。这其中包含了物质层面(食物、衣物、住所、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