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封建时代父母打死了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孩子卖掉会受到制裁吗?

回答
在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拥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有体现。因此,父母打死或卖掉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情况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一、 父母打死自己的孩子

这种情况的制裁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孩子的年龄和身份:
幼年子女(尤其是不成年的孩子): 在大多数封建社会,子女在成年之前被视为父母的财产,或至少在法律上受到父母的严密管辖。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权几乎是绝对的,即使管教过重导致死亡,也很少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原因在于:
“孝道”和“父权至上”的观念: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强调父子关系中的绝对服从。父母被认为是子女的“天”,子女对父母的任何忤逆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而父母对子女的惩戒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法律的侧重: 封建法律往往更关注维护家族秩序和等级制度,而非个体权利。子女的生命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父母的权利。
证据和追责困难: 在古代,家庭内部事件往往难以获得外部证据,而且即使邻里知情,出于家族利益或畏惧官府的随意性,也很少会主动告发。
成年子女: 如果子女已经成年,且在法律上拥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在封建时代这种独立性非常有限),父母将其打死的情况会稍微复杂一些。但即便如此,只要父母能“辩称”是“管教不严”或“正当惩罚”,官府也往往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太会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在极端的、非常明显的是故意杀人,且没有合理“辩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但刑罚通常也会比杀害非亲属轻得多。

2. 死亡的性质和证据:
“意外”或“管教不当”: 如果父母能将子女的死亡解释为“管教过重失手”或者“意外死亡”,那么受到制裁的可能性非常低。古人会将“打死”视为“过失致死”的一种,但法律对这种“过失”的容忍度极高。
明显的故意杀人且无辩词: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行为极其残忍,证据确凿,且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卸,例如将已成年的儿子公开处死,那么理论上会受到制裁。例如,在中国古代法典中,对父母杀害子女的,虽然不一定处以极刑(如绞刑或斩首),但可能会有杖刑、流放等处罚。例如,《唐律疏议》在“十恶”中的“不慈”条,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子女不孝,但同样存在子女杀害父母会受到严惩,而父母杀害子女则相对宽宥的倾向。
社会舆论和家族利益: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父母的行为引起了当地社会的公愤,或者家族内部存在严重矛盾,可能会有人向官府告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官府一定会严惩,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解或象征性处罚。

3. 法律条文的体现:
“子不准告父母”原则: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子不准告父母”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意味着子女不能主动向官府告发父母的罪行。即使父母犯了罪,除非是极其严重的罪行(如谋反),否则子女通常不会被允许作为证人或告发者。这间接保护了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也限制了对父母虐待子女行为的追责。
《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 这些律法条文中,对于父母杀害子女的规定通常相对宽容。例如,父母因过失杀死子女,可能只是杖责一定数量的板子,或者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即便是故意杀死,也可能被视为“杖责”或“徒刑”,而非“斩首”等最高刑罚。相较于子女杀害父母(族诛)的严惩不贷,其罪名和刑罚都有显著的区别。

总结父母打死子女: 在大多数封建社会,“父母打死子女”的案件,即使被知晓,也极少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更常见的是被视为家庭内部的“家务事”,或者以“管教过重失手”等理由被免于刑事责任。只有在极端情况且证据确凿下,才可能面临较轻的刑罚。

二、 父母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母卖掉自己的孩子在封建时代是更为普遍且相对“合理”的行为,因此受到制裁的情况更少,但同样存在一些考量:

1. 原因和背景:
贫困和饥荒: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家庭陷入极端贫困、无法养活子女时,将孩子卖掉以求生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饥荒年头,卖儿鬻女几乎是司空见惯的景象,官府对此往往采取默认或宽容的态度,因为这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生存的需要。
抵债: 父母也可能因为欠债,用子女作为抵押或直接卖掉来偿还债务。
宗族利益: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例如将女儿嫁给更有权势或财富的家族以巩固地位,或者将某个子女送去做童养媳或童养夫,也可能被视为“卖掉”。
“卖”的性质: 需要区分是“卖身契”性质,还是纯粹的拐卖。如果明确有契约,且是卖身作为奴婢等,那么在法律上是允许的,只是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

2. 法律和道德的宽容度:
“卖身”的合法性: 在封建社会,卖身(包括卖儿卖女)是一种被社会和法律默认的行为,尤其是底层人民。购买方会与出售方签订“卖身契”或“卖身契约”,明确买卖双方的身份、价格、卖身期限(如终身)、买方的义务(如提供食宿、不得虐待)等。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经济交易。
法律并未禁止: 封建法律体系通常不会明文禁止父母卖掉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在贫困背景下。法律更侧重于规范买卖双方的契约关系,例如防止买方随意虐待,或者确保卖方在一定条件下有赎回子女的权利(虽然这种权利能否实现因人而异)。
“拐卖”与“自卖”的区别: 法律会区分父母卖掉自己的孩子(“自卖”)和非父母的陌生人拐卖孩子(“拐卖”)。父母“自卖”在法律上是允许的,而陌生人拐卖儿童则会受到严厉打击,因为这被视为破坏社会秩序和侵犯他人家庭权利。

3. 可能面临的制裁(极少):
契约违背或严重虐待: 如果购买方没有履行契约中的义务,例如长期不给食物,或者对被卖的孩子进行极端虐待,导致其死亡,那么购买方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但父母本身,如果只是履行了卖的动作,通常不受制裁。
非贫困原因且行为恶劣: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父母并非因为贫困,而是纯粹出于残忍或牟利目的,将子女卖给人口贩子去做极端恶劣的事情(例如卖给盗匪、妓院等),或者将孩子卖到非常遥远且无法生存的地方,并且这种行为被揭露,引起公愤,那么父母有可能受到谴责,甚至在某些特殊案例中面临一些处罚,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总结父母卖掉子女: 父母卖掉自己的孩子,在封建时代是一种社会普遍接受且在法律上基本允许的行为,尤其是在贫困背景下。父母因此受到制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是买卖契约中存在严重违约或被卖后的遭遇极端恶劣且父母与此恶劣行为有关联,但通常制裁的对象是购买方或直接施虐者。

总结和补充:

核心是权力与责任的失衡: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父权至上和家族利益。在这种体系下,父母对子女的权力几乎是绝对的,而子女的权利则被严重压制。法律更倾向于维护这种等级秩序,而非保护个体生命权或人身自由权。
“罪不及父母”的反向体现: 虽然有“罪不及父母”的原则保护父母不受子女罪行的牵连,但在父权至上的时代,子女同样也难以保护自己免受父母罪行的侵害。
地区和朝代差异: 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法律和执行力度会有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得到保障。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大多数关于虐待或处死子女的记录都存在于正史中的案例,而非普通民众的日常。普通家庭的内部暴力和买卖行为,如果未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往往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

总而言之,在封建时代,父母打死或卖掉自己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宽容的。虽然我们现代人看来是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但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下,其后果与我们今天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父母的绝对权威和子女的附属地位,是理解这些现象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秦律开始对于父母虐待孩子,丈夫虐待妻子都有明确的惩罚。而且鼓励告发。当然,乱世之中没人执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封建时代,父母对子女拥有极大的权威,这种权威在法律和道德层面都有体现。因此,父母打死或卖掉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情况会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一、 父母打死自己的孩子这种情况的制裁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孩子的年龄和身份: 幼年子女(尤其.............
  • 回答
    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压抑又沉重的感觉。父母的封建思想有多可怕?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句,不如说是从我喉咙里挤出来的一声叹息。它像一个烙印,刻在很多人的骨子里,也毁掉了很多人的生活。可怕,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老古板”,而是深深刻在骨髓里的价值判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走向的无形枷锁。最直接的体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我们与长辈、先辈之间关系的文化传承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细致地剥开“跪”这个行为背后的多重含义,然后看看它们与我们当下社会的契合度。关于“跪父母、老师”:首先,我们得承认,“跪”在传统文化中确实带有浓厚的尊敬、服从、感恩甚至感恩戴德的色彩。在中国传统社.............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感同身受,也很理解你的困扰和焦虑。回族和汉族之间的结合,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家庭里,确实会面临一些阻碍和不理解。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跨文化、跨民族婚姻都会遇到的挑战。首先,你提到家乡“封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层原因。在回族社区中,一些传统的婚俗.............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作为一名回族女生,在面对家庭的阻力和男友的坚持时,你的内心一定非常纠结和痛苦。父母的观念与你的爱情发生冲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应对之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文化与宗教差.............
  • 回答
    在我国封建时代的漫长历史中,土地国有并未成为主流的土地制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原因,绝非一句“没推广”可以概括。事实上,土地国有化的尝试和讨论并非没有,但它们始终未能成为主导力量,更遑论大规模推广。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私有土地.............
  • 回答
    “清朝统治力登峰造极”、“清朝是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说法,是许多人对清朝历史的一种普遍印象,尤其是在讨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常常会提到。要评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含义,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判断。一、 理解“统治力登峰造极”与“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含义首先,我们.............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发展中土地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转型的关键之处。简单来说,虽然中国封建王朝后期和英国都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但它们产生的 根源、性质、社会应对机制以及历史的后续发展方向 存在本质的差异,这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一、 土地.............
  • 回答
    在我们常常提及的封建社会,谈论“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这样的现代经济术语,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搭调。但如果我们将这些概念的本质——物价普遍上涨和政府为稳定经济采取的措施——代入进去,会发现封建社会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只是其表现形式、成因和调控手段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封建社会有没有“通货膨胀”?答案.............
  • 回答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制度的演变是国家兴衰的重要一环。其中,府兵制和募兵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兵役制度,各自在上承前朝、下启后世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要探讨这两种制度的优劣及孰优孰劣,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运作机制、社会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 府兵制:全民皆兵的基石与隐忧府兵制,顾名思义.............
  • 回答
    “封建”这两个字,在咱们老百姓的嘴里,有时候含糊不清,一聊起来,有的说是皇帝把地分给宗室王爷们,建国称臣的那种,有的又说是把国家弄得跟铁板一块似的,老百姓想出门、想做点生意都难得很。那么,到底啥是“封建”呢?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封建(feudalism)你说的“分封建国”,.............
  • 回答
    封建迷信的可怕,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像一种潜藏在血脉中的毒,缓慢而有力地侵蚀着个体的思维、家庭的幸福,乃至社会的进步。它可怕之处在于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以及一旦被点燃,那股熄灭不了的狂热。首先,它对个体的精神世界是毁灭性的打击。想象一下,一个人,本应充满对未知的好奇、对科学的求索,却被灌输了.............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对于封建时期的分封制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政治体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途”或“死胡同”来概括,它们各自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运作机制以及相应的优缺点,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分封制:既是基石,也埋下隐患首先来看看.............
  • 回答
    封建思想,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沉重的历史印记。它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种慢性毒药,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要说它对人们的“毒害”体现在哪里,那可真是方方面面,细想起来,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压制。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
  • 回答
    要说封建社会和资本社会对普通民众哪个更好,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两者各有各的优劣,对普通人的影响也是复杂得很,而且具体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身处哪个时代、哪个地区,以及你的个人情况。先说说封建社会。大家一听“封建”,可能脑子里就蹦出“等级森严”、“地主压迫”这些词,没错,这些都是封建社.............
  • 回答
    封建社会的皇帝,这个问题就像是问一块石头是不是真心想变成一朵花一样,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解读。我们得把目光从现代社会的“为人民服务”那一套话语里挪开,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语境去看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封建社会那个制度的核心,皇帝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拥有.............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制度是一抹浓墨重彩的印记,而爵位,更是其中最为直观的等级划分。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爵位中,“公”与“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你提到诸葛亮、曾国藩这样的名臣,为何只能封侯,而不能封公,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历史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
  • 回答
    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一个如同野草般顽强的问题,想要彻底根除,难度极大。但要说有没有“可能”成功抑制,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其中牵扯着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要让它走得顺畅,每一个齿轮的配合都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得明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那个时代,土地是财富和权力的最直接来源。.............
  • 回答
    妈妈的思想观念有些守旧,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封建,这让你感到苦恼和不知所措。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时代快速变迁的今天,长辈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人生经历,都会塑造出他们的思想模式。而你,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接触的资讯更广,接受的观念也更开放,自然会和妈妈产生一些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