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封建时期,分封制是否是文明进化途中的正途?中央集权则走进了死胡同?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对于封建时期的分封制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政治体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途”或“死胡同”来概括,它们各自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运作机制以及相应的优缺点,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分封制:既是基石,也埋下隐患

首先来看看分封制。在人类社会早期,部落联盟和氏族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人口增长和地域扩张,单一的统治者难以有效管理庞大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此时,分封制应运而生,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分封制的“正途”之处:

稳定早期统治和拓展疆域: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交通和通讯不便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君主很难直接控制遥远的地区。通过分封诸侯,将一部分权力、土地和资源授予亲信或有功之臣,让他们代为管理地方事务,可以有效地巩固中央统治,开垦荒地,抵御外敌,从而实现疆域的拓展和初期国家的稳定。周朝的分封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奠定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版图和文化基础。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开发、水利建设、文化推广等。这种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地方的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地方文化的形成。不同地域在分封制下可以发展出各自独特的风貌,这为后来的文化多元化打下了基础。
分散风险和缓冲冲突: 在一个大型国家内部,如果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一点,一旦这个核心出现问题,整个国家可能会迅速崩溃。分封制将权力分散到各个诸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即使某个诸侯叛乱或出现其他问题,也不至于立刻威胁到中央的根本。同时,诸侯之间也可能形成一种权力制衡,避免中央君主被架空或被某个强大的地方势力吞噬。

分封制的隐患之处:

然而,分封制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内在的权力分散性也埋下了不少隐患,使其并非绝对的“正途”:

权力滥用与地方割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势力可能越来越大,他们对中央的忠诚度也可能逐渐减弱。一旦诸侯拥有了足够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就可能挑战中央的权威,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和诸侯争霸,正是分封制走向失控的典型表现。
效率低下与政令不一: 分散的权力意味着政令的执行可能不那么统一和高效。中央的政策需要经过诸侯的理解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形、折扣,甚至被抵制。这不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实施和资源的有效调配。
滋生腐败与阶级固化: 诸侯的权力世袭化,容易导致其在自己的封地内形成特权阶层,滋生腐败,加剧社会不公。这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有能力者的上位,长期来看会阻碍社会活力的发挥。

中央集权:改革的阵痛与文明的跃升

面对分封制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地方割据带来的战乱和不稳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走向中央集权的尝试,其中秦朝的统一和随后的王朝都以此为标志。

中央集权的“正途”之处:

强化国家统一与稳定: 中央集权的核心在于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和皇帝手中。这大大增强了国家整体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长期的稳定。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调动全国的资源,应对内外部的挑战,如抵御外患、镇压叛乱、组织大规模工程等。
提高行政效率与资源调配: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政令能够更迅速、更直接地传达到各地并得到执行,避免了层层传递和地方诸侯的阻碍。这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国家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和分配全国的资源,例如在财政、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促进统一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融合: 强大的中央政府往往会推行统一的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法律等,这有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更强的民族认同感。一个强大的中央王朝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化,推动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为大规模社会工程奠定基础: 许多伟大的历史工程,如长城、大运河等,其修建都离不开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支持,能够调动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央集权的“死胡同”之虞:

然而,任何一种体制都有其两面性。中央集权在带来稳定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另外一种极端,即“死胡同”的危险:

权力过度集中导致的专制与腐败: 当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时,一旦皇帝昏庸或被奸臣所控,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危险。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蔓延。皇帝的个人好恶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政策的制定可能变得随意和缺乏理性。
僵化的官僚体系与创新停滞: 中央集权往往伴随着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层层负责、事事请示的模式,容易扼杀基层和个人的创新精神。官僚们可能更注重形式和程序,而非实际效果,导致改革的推行困难重重。
地方缺乏活力与对中央的过度依赖: 过度的集权会削弱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地方官员可能只顾迎合中央,而忽视了地方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长此以往,地方经济和文化可能变得单调乏味,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一旦中央出现问题,地方可能因为缺乏自主应对能力而束手无策。
容易导致改革的“一刀切”: 中央集权体制下,政策的出台往往带有“一刀切”的特点,很难考虑到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这种统一的模式可能在某些地区有效,但在另一些地区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新的问题。

历史的辩证视角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相互影响、演变。

从分封到集权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分封制在后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内在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因此,从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权,在很多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代表着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进步。
中央集权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正途”: 尽管中央集权带来了统一和效率,但它也必须警惕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历史上,成功的王朝往往是在集权的基础上,也保留了地方一定的活力和自主性,并建立了相对有效的制衡机制(虽然在中国古代这种机制非常有限)。例如,一些王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地方官员一定的自主处理空间。
文明的进化是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文明的进化更像是在集权和分权、统一和多样性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过度的集权会窒息活力,过度的分权则可能导致混乱。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如何在保持国家统一和有效治理的同时,激发社会各层面的活力和创造力。

因此,笼统地说分封制是“正途”,中央集权走进了“死胡同”,或者反之,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判断。它们都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国家治理模式的产物,各自承载着历史的使命,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人类文明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不断地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在各种体制之间摸索和调整,以期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古人,也不能因为某个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就否定其在当时产生的积极作用。理解这些制度的复杂性,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曲折与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兔子的长江以南

让当地人自己管自己,就是实质上的分封制

每十几年到几十年用一次兵,兵祸延续上千年。

最后还是还是改土归流解决。

郡县制是王道。只要不废除全面兵役制就不会有问题。

全面兵役制是郡县制大国家的骨骼,动不得。动了就会变软体动物,东亚病夫。

user avatar

首先,你这段话对历史的认知就有错误。

中国社会的主要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大体完成于秦统一六国,但战国时代各国就陆续走向中央集权了,因为分封制内耗多,战斗力贫弱。

秦之后,中国也从来不是完全体的大一统,羁縻分封一直都存在,到民国时期还有实际是封建领主的土司存在。

中国古代社会,起码到宋代前,都没有失去发展的活力。

秦汉一统前,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秦朝连铁器普及度都不算高,还在大量使用青铜器。但经过大一统的汉代的发展,中国很快就成了文明发展的第一梯队国家。


除非有强大的外力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真理。

中国古代最大的问题,从来都是农业严重内卷。

陷入农业内卷状态,意味着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下降。农业时代,任何一个体量稍大的国家,农业都是从业人口最多的核心产业,农业内卷,发展就必然深受影响。

导致中国社会陷入农业内卷的原因很复杂,制度只是其中一项,卫生习惯、医学水平和地理环境都是影响因素,地理环境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欧洲不那么内卷,原因也是多重的,黑死病、不良的卫生习惯、常年的战乱和只会放血的古西医等等。

近代日本的成功,原因也是多重的,你不能把这成功全归功于分封制,当时的海权霸主英国出于地缘政治因素,扶持日本制衡陆权霸主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的因素。

分裂的西欧,频繁的同档次封建农业文明大战,催生了更多的军事技术革新,军事技术大发展必然会使得机械工业技术快速进步,为工业革命打下良好的基础,威尔金森为制造大炮研发的精密镗床就是瓦特实用蒸汽机的核心前置科技之一。农业时代,工商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低,各国农业基本都是小农经济模式的,任何一个大国资本主义萌芽壮大都是不可能事件,而中国和欧洲这种体量的地理单元,大分裂确实使得地理上更适合发展工商业的小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快速成长,为工业革命提供制度支持。

但你不能说,分裂就比大一统好,当下的西欧如果统一,无疑就是世界的另一极,然而,现实很骨感。世界形势是不断变化的,适合一个时代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时代。

其实你多读书,就会明白,世界上绝大部分封建农业国家,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最终走向大一统,接着农业内卷,然后不断重复治乱循环才是正常的,英国那样机遇逆天不说,煤铁资源合适且优质,才是异类。

没有英国,资源短缺产业以流通商业和金融等为主的荷兰是不可能折腾出工业革命的;而法国,没有英国技术扩散的话,发展趋势也是很明显的,农业严重内卷,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人太多导致机械工业发展水平低,煤炭资源少质量差 ,没有机器大工业加持前,反复在革命复辟,资产阶级革命都完成不了,同样不可能折腾出工业革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对于封建时期的分封制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政治体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途”或“死胡同”来概括,它们各自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运作机制以及相应的优缺点,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分封制:既是基石,也埋下隐患首先来看看.............
  • 回答
    刘邦附体刘禅,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的设定。假如真的发生了,并且刘邦以“刘禅”的身份,果断地任命了诸葛亮为丞相、魏王,并让他领兵北伐,试图与曹魏分庭抗礼,那么这出“三国版”的《楚汉相争》能否在十三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推敲一番。首先,刘邦附体,这意味着刘禅将拥有.............
  • 回答
    如果中国历史一路狂奔,从未从战国时期的“战国策”中回过神来,而是将那份强烈的军国主义精神延续至今,那我们现在所见的疆域,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扩张或收缩,而是一种根植于强大军事力量和对外政策的重塑,其中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与牺牲。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将是疆域的向外扩张。战国时期,各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而且触及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简单来说,不是“不想”跨越,而是“不能”或者说“不敢”跨越,并且“死护着小农经济”背后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利益集团和思想观念的羁绊。我们不妨先从“为何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这点来拆解。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甚至被后世津津.............
  • 回答
    在欧洲的封建时代,我们确实会发现不少规定,无论是关于哀悼期、礼拜、还是某些合同的期限,都与“40天”这个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实际生活考量之中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宗教的深刻烙印:四十天的神圣与净化在中.............
  • 回答
    金朝时期,河北地区“九公”的出现,以及金朝对河北地方军阀的封建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影响深远的政治现象。这股力量的兴衰,不仅重塑了河北的区域政治格局,更对金朝与蒙古的互动产生了重要的涟漪效应。“河北九公”的由来与性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河北九公”这个说法本身,虽然广为流传,但并非金朝官方的正式称谓。它更.............
  • 回答
    要说这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跟那封了“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谁的战力更胜一筹,这事儿啊,咱得掰扯开了说,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两者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所处的状态,那可是天差地别。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无敌的野性与蓬勃的战意咱们先说说那刚下山的猴子。刚开始吧,就是个野猴,敢想敢干,得了筋斗云,学了七十二变,这身.............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范勇鹏在观视频节目《超级英雄电影,其实就是封建遗留的新时代映像》中提出的观点,无疑为我们理解超级英雄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视角。他并非简单地否定超级英雄电影的娱乐价值,而是试图剥离其光鲜亮丽的外衣,深入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基因和社会逻辑。核心观点拆解:封建遗留与新时代映像范勇鹏的核心论点.............
  • 回答
    拿破仑在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期间,并非没有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但他发展工业的力度和方向与抵消英国工业优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加上其他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大陆封锁未能彻底击垮英国,甚至给法国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拿破仑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以对抗英.............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在封神时为何将自己漏掉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最终成为了封神的主持者,但“姜子牙为何漏掉了自己”并非一个普遍接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对《封神演义》原著剧情的一个误解或者是一种衍生解读。我们先来详细梳理一下《封神演义》原著(或其他主流版本)中关于姜子牙封神的实际.............
  • 回答
    在《宝可梦BW》(黑白)的世界里,那首让美洛耶塔摆脱封印、重获自由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心灵之歌”(日语:ココロのうた,英文:Meloetta's Song / The Melody of Friendship)。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它承载着美洛耶塔的情感和力量,是它能够解除身上某种封印的关键。.............
  • 回答
    朱棣并没有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是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在北方大漠中战胜匈奴后,为了祭祀天地、彰显赫赫战功而进行的隆重仪式。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军事壮举,但它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距离朱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千年。朱棣,也就是明朝的永乐皇帝,他确实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一生戎马倥偬,多次.............
  • 回答
    关羽和黄忠之间,表面上看是战场上的惺惺相惜,实则暗藏着一层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在“五虎上将”这个封号上,将这份微妙推向了高潮。要理解关羽为何得知黄忠在列时“很不高兴”,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刘备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一、英雄相惜的表象与现实的差距确实,在沙场上,关羽和黄忠都展现出.............
  • 回答
    .......
  • 回答
    在 Visual Studio 2015 中进行重构,特别是“封装字段”这一操作时,如果遇到了错误,那确实挺让人头疼的。这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bug”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比较常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首先,最可能的情况是,你尝试封装的那个字段,在你的代码中已经被其他地方以一种重构工具无法处理的方.............
  • 回答
    路透肖战要上《时尚先生》封面这消息一出,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网上评论区瞬间就炸开了锅。作为吃瓜群众,我当然是既好奇又有点小期待啦。首先,从《时尚先生》这个平台来说,它本身就是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男性时尚杂志,在国内的时尚圈也是数得上号的。能登上《时尚先生》的封面,这本身就代表着对一个艺人时尚表现力、商.............
  • 回答
    .......
  • 回答
    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出“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这句话乍听之下,充满了拒绝和对抗,甚至有些狂傲。但要评价这句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郭德纲的个人风格以及德云社的发展阶段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境。乙未年封箱演出,那可是德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是检验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