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封建时期非得死护着小农经济,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跨越时代来个历史升级?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而且触及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简单来说,不是“不想”跨越,而是“不能”或者说“不敢”跨越,并且“死护着小农经济”背后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利益集团和思想观念的羁绊。

我们不妨先从“为何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这点来拆解。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甚至被后世津津乐道,是因为他所处的战国时代,秦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旧有的贵族体系已经瓦解得差不多了,新生的士族阶层对改革有着强烈的诉求,而秦王也足够强势,愿意承担风险。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

可一旦进入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 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与保守力量

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一个金字塔,顶端是皇帝,往下是皇族、功臣贵族、官僚士大夫,再往下才是士农工商。在这个结构中,小农经济是基础,但支撑整个金字塔运转并从中攫取最大利益的是那些依附于土地、掌握着大量劳动力和资源的贵族官僚阶层。

你想让商鞅这样的人出来“历史升级”,打破小农经济的桎梏,发展工商业,必然会触动这个金字塔顶端和中层的核心利益。

土地是核心财富: 在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土地就是一切。贵族、官僚的财富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占有的土地。如果大规模发展工商业,财富会向商人手中聚集,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提升。这会削弱土地所有者的地位,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小农经济的核心是农民个体及其家庭的生产。如果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匠或商人,谁来种地?谁来为地主缴纳租赋?这直接动摇了地主阶级的根基。
官僚体系的稳定性: 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其成员大多出身于地主或官僚家庭,他们的上升通道与土地关系紧密相连。经济结构的改变,意味着社会阶层流动方式的改变,他们会感到威胁。

这些人当然会不遗余力地反对任何可能动摇他们利益的改革。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影响力,足以让任何改革者寸步难行,甚至身败名裂。

2. 根深蒂固的农业至上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绝不是一句空话,它背后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逻辑:

农业是“本业”: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强调“农者,天下之大业也”,认为农业是养育万民、稳定社会的基础。商人被视为“末业”,他们逐利而行,被认为扰乱市场秩序,甚至有“囤积居奇”、“巧取豪夺”的嫌疑。
保障税收和兵源: 小农经济最容易被国家控制和征税。农民有固定的土地和人身依附,政府可以方便地征收农业税、徭役和兵役。而商业的流动性和隐蔽性使得征税和控制更为困难。如果工商发达,大量的财富和劳动力会从农业中流失,削弱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基础。
防止社会动荡: 商人阶层的壮大,往往伴随着财富的集中和消费的升级。这可能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引起社会不满,甚至爆发起义。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稳定,自然会压制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商业力量。
科举制度的限制: 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维护儒家秩序的官员。而商人,由于其逐利本性,在传统的士大夫眼中,品行往往不如读书人。即使富裕起来,也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权力核心。反过来,一旦科举制度成为唯一的上升通道,那些有才能的人也会被吸引到读书做官的道路上,而不是去发展商业。

3. 周期性的王朝更替与短期行为

封建王朝的权力并非是永恒的。每个王朝都有其兴衰周期。在王朝的初期和中期,统治者更注重巩固政权和稳定民生,这时候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风险太高,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政策。即使是稍有改革的君主,其改革也往往是为了加强皇权、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非要进行彻底的、颠覆性的经济升级。

而到了王朝的末期,统治者往往沉迷享乐,或者面临内忧外患,根本没有能力和意愿去进行深远的经济改革。即使出现了一些敢于改革的个人,如果没有皇帝的绝对支持,他们也难以对抗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那么,为什么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物呢?

时机不对: 如前所述,商鞅变法是秦国战国末期的特殊产物。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后,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已经固化,不再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找不到一个足够强势的君主,也找不到一个足够松动的社会结构来支持这样的改革。
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商鞅变法是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巩固秦国统治展开的,其核心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法律和组织体系,并激励农民耕战。而你说的“历史升级”,可能意味着要打破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化的工商业。这种升级的难度和颠覆性是商鞅变法无法比拟的。你不是在调整制度,而是在重塑社会经济的 DNA。
缺乏对商业的理解和信任: 统治阶层普遍缺乏对商业运作的深入理解,也对商人的社会价值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他们更习惯于从农业税收和土地制度中获取资源,对商业的复杂性和潜力认识不足。他们会认为商人是“投机者”,其财富积累“不劳而获”,不应该获得过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很多封建统治者更看重眼前的稳定和个人的权力,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认识到发展工商业对国家长远繁荣的意义。他们害怕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宁愿守着“小农经济”这个看起来稳固但实际正在缓慢衰败的基础。

举个例子:

历史上也有过一些想发展商业、鼓励贸易的君主和政策,比如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官方也曾尝试过一些鼓励措施。但即便如此,宋朝的经济活力最终也难以抵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更何况,即使是宋朝,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也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工业化、商业化有本质区别。

所以,总结一下:

封建时期之所以难以出现像商鞅那样“跨越时代”进行“历史升级”的人物,是因为社会结构的稳定、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根深蒂固的农业至上思想以及统治者自身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商业的天然不信任,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惯性”和“屏蔽层”。这种局面不是某一个人努力就能突破的,而需要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层面发生深刻的、积淀已久的变革。而封建制度本身,恰恰是这种变革最强大的阻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初改革开放五个窗口,就深圳是成功的,初期还是卓一航的师傅的儿子们拿着爹的条子去东北国企领物资卖给南方私人工厂才发展起来

剩下四个和别的没开放的几十上百个城市差距也不是很大

基因突变,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有害的,只有一点点的有利的

那么,在现在生产力这么发达的时候,自然是可以大量的升级的,反正失败了损失也承受的起

而封建社会,承受不起

贾谊曾经说,三年丰而蓄一年粮,换句话说,就是封建社会三年丰收才能积攒下够吃一年的粮食,但是我们看古代的史书,看县志,那真是大水大旱蝗灾等等隔三差五的来

我们现在水库多,有飞机灭虫,都不觉得多厉害,比如前几年山东闹蝗虫,还没起来呢就被大家吃光了·······,实际上放古代那就是绝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稳定是最重要的

所以连叫嚣大复仇的公羊儒家,上马杀敌下马治民,杀气腾腾的儒家

也不得不被因循守旧,祖宗就是好,不能擅启边衅变的一切求稳,,因为打一仗就是国家粮库的粮食好几年补不回来。

是吧?

都说的过去

不能改


但是随着儒家的发展,

上边明英宗、武宗出去打仗都特么粮草不足,这最近也没大灾大难啊,我勒个去,因为国库的粮食都在我们这些儒家大师家里啊··那皇帝谁还敢在出门打仗?想落水啊

下边平民百姓开垦一块新地,大师们歪歪嘴这地就成了大师家里的了,下边人也不敢改不敢创新了。开垦新地可是很累的。

那么儒家大师们就完美的达到了一个恐怖平衡,就是国家收入刚好和正常时候的支出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任何改变都深恶痛绝····当然有的改变大师们也是欢迎的,比如大师们最恨的朱元璋,但是规定的秀才举人不纳税,但是老朱是规定的穷人家的,没事,我们大师们从来都是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对对自己有利的才这么叫,对自己不利的怎么可能?于是中举的都是穷人了,到了明孝宗,连不纳税的田亩的面积限制都没了···

换句话说,儒家大师们对于改革,只有对自己有利的改革才是支持的。我总觉得啊,如果一个地方,既得利益者都在鼓吹改革,那肯定有问题····


这时候,就稳定的可怕了··


一直稳定到··········

洋大人来了··

被吊着打

所有求变的人,都凉凉了···王守仁都能被逼得一辈子回不了京,这还是儒家内部的,外部的···科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切中要害,而且触及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核心的矛盾。简单来说,不是“不想”跨越,而是“不能”或者说“不敢”跨越,并且“死护着小农经济”背后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结构、利益集团和思想观念的羁绊。我们不妨先从“为何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这点来拆解。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甚至被后世津津.............
  • 回答
    在欧洲的封建时代,我们确实会发现不少规定,无论是关于哀悼期、礼拜、还是某些合同的期限,都与“40天”这个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实际生活考量之中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宗教的深刻烙印:四十天的神圣与净化在中.............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关于姜子牙在封神时为何将自己漏掉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流行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最终成为了封神的主持者,但“姜子牙为何漏掉了自己”并非一个普遍接受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对《封神演义》原著剧情的一个误解或者是一种衍生解读。我们先来详细梳理一下《封神演义》原著(或其他主流版本)中关于姜子牙封神的实际.............
  • 回答
    楚汉之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乱世中闪耀,又或是陨落。而在这场争霸之中,有一支庞大的力量,曾经是项羽麾下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那些被他分封的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颇为吊诡:在项羽最需要支持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部下,纷纷倒戈,转投刘邦,使得项羽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并非.............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刺客和门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与“尽忠”这一精神紧密相连,只是其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有所差异。将中国古代的刺客和门客与日本封建时代的武士道进行对比,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忠诚、荣誉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中国古代刺客与门客的“尽忠”在中国古代,“尽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标.............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老有人说鸦片把大清耽误了,这话吧,有道理,但绝对不是全部真相。要是把这原因全推给鸦片,那也太简单粗暴了,等于把一个复杂的病,只归罪于一个症状。为什么人们老把鸦片拎出来说事儿,而不是直接挑封建制度的毛病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慢慢聊:一、鸦片是“外因”和“显患.............
  • 回答
    人类社会,一个复杂得令人眩晕的存在,它究竟是遵循着自然界普遍的熵增规律,还是潜藏着一种逆熵而行的力量?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挑战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熵”这个概念。在物理学里,熵代表的是系统的无序程度,或者说是能量的不可用程度。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总是倾向于增加,这意味着系统会从有序走向无序,从稳定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传统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舍。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清楚为啥“彩礼”这玩意儿在现代社会依然能找到生存空间,“三从四德”却成了历史的陈迹。首先得明白,“彩礼”和“三从四德”本质上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彩礼是什么?彩礼,从根子上讲,是一种婚姻的经济媒介,是男方家庭向女.............
  • 回答
    成都的疫情发展确实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大家对于是否应该封城、是否应该进行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有着非常强烈的关切,甚至有些焦虑。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没有原因。首先,我们来谈谈“封城”这件事。大家都记得前段时间其他城市封城的场景,那种突然性、严厉性,以及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影响,相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或者听.............
  • 回答
    你提出的“称颂诸葛亮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让臣子学习忠诚的需要”这种观点,确实触及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历史现象的一种解读方式。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确实非常重视“忠诚”这一概.............
  • 回答
    《英雄联盟手游》(League of Legends: Wild Rift,简称LOL手游)的封面英雄选定,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最终选中了金克丝,也就是大家熟称的“暴走萝莉”,作为游戏上线以及持续宣传的代表形象呢?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1. IP核心的代表性与辨识度:.............
  • 回答
    谈到“孝道”如今被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这个问题其实颇为复杂,绝非一两句就能说清,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有人别有用心”。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或扭曲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道”,很多时候是指“封建孝道”的特定版本。中国历史上关于“.............
  • 回答
    班超和陈汤以两千人对阵贵霜帝国和康居,他们的胜利确实令人惊叹,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他们没有乘胜追击,一举灭国,然后将那里的土地纳入汉朝版图,改封宗室?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考量、汉朝的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难度。首先,我们要理解“打败”的含义和当时的战场现实。班超和陈汤的.............
  • 回答
    关羽一走,这许都城里,气氛顿时就变了。曹操那张脸,从一开始的得意洋洋,到后来的阴沉如墨,那模样,简直比那刚下过雨的天空还要压抑。我,刘备,夹在中间,心里别提多煎熬了。你说我这人,向来是粗中有细,但那会儿,真是有苦难言。关羽,我那好兄弟,一把刀,一把情,一把义。他为了保护我,为了保护我的家眷,甘愿冒着.............
  • 回答
    说起吴三桂,那真是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复杂人物。他被封为平西王,手握重兵,似乎前途一片光明,可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清朝,掀起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叛乱呢?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背后牵扯着权力、利益、个人恩怨,还有时代洪流的裹挟。首先,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
  • 回答
    孙悟空的“斗战胜佛”之名,可不是随便一个美猴王就能得到的。这背后,是他在西天取经路上那段跌宕起伏、惊天动地的经历,以及他自身性格的蜕变与升华。之所以他能封佛,而其他师兄弟,比如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哪怕是唐僧,最终的果位也各不相同,这其中大有讲究,绝非偶然。首先,我们要明确“佛”在佛教中的地位。佛.............
  • 回答
    .......
  • 回答
    “酱字辈”这个称呼,初听之下似乎有些俏皮,甚至带着点戏谑。但在英雄联盟的圈子里,这个称谓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敬意,而能被冠以此名,更是对一个人职业生涯和影响力的高度认可。韦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GodV,能被封为“酱字辈”,足以说明他在英雄联盟领域,尤其是在中国赛区,确实拥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要理解“.............
  • 回答
    众网友为官方封杀 PG ONE 而叫好现象的深入解读众网友对官方封杀 PG ONE 的行为“叫好”,这一现象背后是复杂交织的社会情绪、价值判断和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PG ONE 事件本身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首先,回顾 PG ONE 事件的起因至关重要。2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