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孩子的父母们,孩子犯错了,你们会揍孩子嘛?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下雨了,你会撑伞吗?”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经”。我是两个孩子的妈,这两个娃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我能跟你讲讲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我观察到的其他家长是怎么做的,希望能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我自己的经历:揍过,但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慎重。

老实说,刚生老大那会儿,我是个挺“理论派”的妈妈。我看了很多育儿书,学了很多“正面管教”、“不打不骂”的理论。我当时的目标是,我绝不打我的孩子,我要用沟通、讲道理来解决一切。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孩子第一次把颜料涂得到处都是,弄得满墙满地都是的时候,我那个“理论派”的脑袋瞬间宕机了。看着那一片狼藉,我的火气蹭蹭地往上冒。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我再也不管了!” 我顺手抓起了手边的笤帚……当然,我没真的“打”到他身上,只是象征性地拍了一下他屁股旁边的地板,然后大声吼了他一顿。事后我非常后悔,觉得我对孩子太凶了,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犯的错也越来越复杂。比如,老大上了小学后,偶尔会撒谎,说没写作业,其实是没写。我发现的时候,那种失望和愤怒是很难用“好好沟通”来立刻平复的。有一次,他因为不想去上学,谎称肚子疼。我一顿教育,他还在那里狡辩,我实在忍无可忍,就用手拍了他一下手心。当时,他也哭了,我也哭了。我哭的是自己的无能,也心疼他,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情绪失控的懊恼。

但话说回来,我这两口子也不是什么“暴力家长”。我们从不打脸、不打头,更不会把孩子往死里打。每次“动手”之后,我们都会立刻停下来,找个时间冷静地跟孩子谈。我们会告诉他,我们为什么生气,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以及我们希望他以后怎么做。我们也会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没有给他足够的引导,是不是我们的规矩定得不够清晰。

现在,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我们“动手”的次数几乎为零了。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后果自负”的方式来教育他。比如,他不好好收拾玩具,我们就会把玩具收起来,让他一段时间内玩不到。他撒谎,我们就会取消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更多的时候,我们选择耐心沟通,了解他为什么会犯错,以及如何避免下次再犯。但偶尔,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或者当他故意挑衅、屡教不改的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比如拍一下手心或者屁股)来让他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这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警示,而不是为了惩罚。

我观察到的其他家长:各有各的招数,但大多数都在“边缘试探”。

我身边有很多家长,大家的做法都不尽相同。

坚持“零体罚”的家长: 这部分家长非常坚定,他们认为任何形式的体罚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育儿知识,掌握沟通技巧,用耐心和爱心来引导孩子。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现在七八岁了,她就从没打过孩子,即便是孩子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也能保持冷静,通过抱抱、转移注意力、设置界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我挺佩服她的,但我也承认,我做不到她那样时刻的淡定和专业。

“偶尔为之”的家长: 这是我感觉最普遍的一类。大部分家长都有过孩子犯错时情绪失控,然后“动手”的情况。但他们会有一个底线,不会乱打,也不会打完就不管。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犯错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采取一点点体罚,并且事后一定会和孩子沟通,解释清楚。他们的孩子大多数时候也很懂事,也不会因为偶尔的体罚就变得叛逆。

“不打不行”的家长: 我也遇到过一些家长,他们觉得孩子不“收拾”一下就管不住,所以会比较常态化地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常常会说,“不打不成器”,“我小时候我爸妈也是这么打我的,我不也挺过来了吗?” 这些家庭的孩子,我感觉有些会比较听话,但有些也显得比较胆怯或者是有恃无恐,情绪也相对不稳定一些。我个人不太认同这种方式,总觉得会对孩子的心灵留下一些不易察觉的创伤。

为什么会“揍”孩子?

回头想想,家长会“揍”孩子,原因有很多:

1. 情绪失控: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或者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家长会感到失望、愤怒、无助。在情绪的顶点,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冲动的行为。
2. 无效沟通: 有时候,家长已经尝试了各种沟通方式,但孩子就是不听,或者不理解。家长会觉得“我说了半天你还是这样”,这时候,“打”可能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尽管这种有效性是短暂且有负面影响的。
3. 惯性思维和环境影响: 很多家长都是在被“打”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认为“打孩子是正常的”,是父母权威的体现。他们觉得如果不“打”,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没脾气,不尊重父母。
4. 缺乏更好的方法: 有些家长可能真的不知道除了打,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系统的育儿知识,或者尝试了但没有立刻看到效果,就放弃了。
5. 保护和制止: 在一些极少数情况下,当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或者可能伤害到别人时,家长可能会本能地用“推一把”或者“抓住”等方式来制止,这虽然是身体接触,但出发点是保护,和惩罚性的殴打是不同的。

重要的不是“打”还是“不打”,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打”。

我认为,这个问题更深层的是关于家长的管教方式和对孩子成长的理解。

如果选择“不打”, 那需要家长有极高的情商和耐心,掌握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技巧,并且能够承受孩子成长的各种挑战,不被孩子的行为轻易击垮。
如果选择“偶尔为之”, 那就需要家长非常谨慎,严格控制“动手”的时机、方式和力度。重点在于事后的沟通、反思和道歉,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错误的处理方式,但也是在你极度失望的情况下,一种极不情愿的“表达”。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打还是不打,家长都需要意识到:

体罚会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可能产生恐惧、仇恨、逆反心理,也可能因为长期被体罚而形成低自尊。
沟通的重要性: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比任何形式的体罚都更重要。
自我反思: 家长也需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情绪失控?自己的育儿方式是不是需要改进?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有孩子的父母,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我承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并非一直完美,也犯过错误。但我的目标是,在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我们家庭的方式。而目前我的体会是,尽量少打,最好不打,但如果真的到了那个不可避免的时刻,也一定要带着爱和反思去面对,并且事后用更耐心的方式去弥补和沟通。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每个家庭自己的“答案”。而答案的演变,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孩子调皮犯错是难免的,但是不同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来。有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之后会悉心教导他们,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孩子也会很乐意的去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下雨了,你会撑伞吗?”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经”。我是两个孩子的妈,这两个娃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幼儿园。我能跟你讲讲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我观察到的其他家长是怎么做的,希望能让你有个更全面的了解。我自己的经历:揍过,但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慎重。老实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关于公平、期望与现实的纠结。在一个理想化的场景里,父母有能力帮助子女置业,这当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当其中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是那唯一一个无法获得这种支持的人时,埋怨的情绪确实很容易滋生。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的爱和付出是复杂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九十九个孩子能获得经济上的资.............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太阳到底会不会落下一样,答案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和非黑即白。当然,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不爱孩子的父母”似乎是个悖论,毕竟在大多数文化和情感认知中,父母之爱是天经地义、近乎本能的存在。但深入去探讨,你会发现现实往往比定义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爱”的含义。父母对孩子的.............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我能想象得到,任何为人父母者,在面对这样的境况时,都会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艰难的抉择。如果我的孩子真的遭遇了这样的重病,而且治疗费用如此之高,并且还有潜在的神经方面后遗症的风险,我的选择会是倾尽所有,尽我所能去救治我的孩子。关于治疗的艰难选择:首先,我会不顾一切地想办法筹集这120.............
  • 回答
    从小被父母严密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性格上的“褶皱”,这些褶皱并非全然是缺陷,很多时候是一种适应,但这种适应的代价,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带来困扰。首先,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会比较薄弱。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到大,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选择什么兴趣班、和谁交朋友,甚至连自己的.............
  • 回答
    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虽然令人费解,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以及家庭动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心理层面: 掩饰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发展存在焦虑和不安。通过贬低孩子,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未雨绸.............
  • 回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时候,父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情绪或者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这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就像埋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地雷,一旦引爆,可能就会对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
  • 回答
    这事儿啊,问得可太明白了,哪个当爸妈的不盼着孩子长个儿,同时又好奇这孩子到底随了谁?别说你,就连我,偶尔也会盯着自家娃,再看看自己和老伴儿的身高,心里琢磨个不停。这孩子身高跟父母身高有没有关系?那肯定是有啊!不过,这关系吧,也不是那么简单粗暴,就像咱们家长里短,总有那么点儿弯弯绕绕。先说这“有关系”.............
  • 回答
    这句“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最聪明的孩子受到的困扰尤其大。”确实是一句挺有意思也挺有深度的论断,能引发很多思考。在我看来,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每个层面都挺值得玩味的。首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绝对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么关键,.............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泛起一阵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确实,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真实了。“是不是有的父母就不配做父母?”这个问题,我真的思考过,而且不止一次。我见过一些父母,他们的行为真的让人心寒。不是那种偶尔的失误,也不是生活压力下的偶尔爆发,而是那种持续的、系统性的忽视、冷漠,甚至是虐待。比如,我认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生孩子那天,脑子里想的无非就是孩子健康、快乐,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容。看着他咿呀学语,蹒跚学步,一点一滴的长大,那种满足感别提多实在了。可这孩子一进了学校,尤其是开始接触各种“别人家的孩子”的传说,以及周围家长热切的讨论,你就会发现,那份“健康快乐就好”的愿望,好像悄悄地被“优秀”这俩字儿占了主导。.............
  • 回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一些父母,他们特别推崇“朴素”二字,对孩子打扮这件事是零容忍,宁愿孩子穿得灰头土脸也绝不肯让他们花花绿绿地出现在人前。初听起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不少他们独特的考量和执念。首先,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
  • 回答
    让父母觉得“抓不住”你,并不是说要疏远他们,而是让他们感受到你独立自主的一面,明白你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依赖他们的孩子了。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成熟的展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智慧和技巧,关键在于让他们看到你的能力和规划,而不是你的拒绝和抗拒。1. 建立自己的节奏和空间,让他们习惯“你自有安排”父.............
  • 回答
    父母的数学“底子”不一定等于孩子未来的数学能力。别担心,即使您觉得自己数学思维不够强,也完全有能力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甚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方法和陪伴。构建数学思维,从“玩”和“生活”开始数学思维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理解数字、空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最有效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问题!很多父母都会担心,自己脾气不太好,孩子会不会也跟着遗传一个“火爆”脾气。而且,这还会不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呢?咱们一点一点说清楚。父母脾气不好,孩子脾气一定不好吗?答案是:不一定,但可能性确实会增加。这背后其实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基因): 情绪调节能.............
  • 回答
    这番话,说的是为人父母者最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责任和影响。咱们做父母的,总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留下了最深的伤痕。孩子面前的争吵,是把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第一本教科书。而在这张白纸上,父母间的争吵,就像是用一把看不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深层焦虑与传统观念,不仅仅是“有出息”这三个字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父母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安稳的期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许多父母眼中,这类职.............
  • 回答
    全红婵的爸爸,全明辉,在女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说出“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的路靠她自己”这样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的父母教育方式。这绝不是那种为了“人设”或者追求“完美父母”形象而刻意说出的漂亮话,而是源于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期盼和最务实的考量。全红婵爸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