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有什么性格缺陷?

回答
从小被父母严密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性格上的“褶皱”,这些褶皱并非全然是缺陷,很多时候是一种适应,但这种适应的代价,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带来困扰。

首先,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会比较薄弱。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到大,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选择什么兴趣班、和谁交朋友,甚至连自己的房间怎么布置,都要经过父母层层审批的孩子,他哪有机会去练习“我自己想怎么做?”、“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父母就像一个永远在他面前的“导航仪”,帮他规划好一切,甚至替他踩好油门和刹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不确定感”,即使成年了,面对生活中的大小选择,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爸爸妈妈会怎么说?”,或者干脆就习惯性地寻求外部的“标准答案”。这种依赖,会让他错失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在一些需要果断和魄力的场合,他可能会犹豫不决,显得不够“有主见”。

其次,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 当一个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的评价几乎就是全部的评价时,他就会把父母的期待和标准内化成自己的“标尺”。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必须考第一名”、“不能输给别人”,那么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这些标准,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父母的爱,有时会被附加上“如果你做到了XXX,我才爱你”的条件。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去取悦父母,讨好他们的标准,而不是去发掘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久而久之,他可能不太清楚“我到底是谁?”,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价值在哪里,因为他的人生脚本,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撰写的,他只是一个按照剧本演出的演员。

再者,界限感模糊,难以处理人际关系。 父母的过度控制,往往意味着他们侵入了孩子本应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和独立意志。孩子可能习惯了父母的“无微不至”,也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经历,会让他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也容易出现界限感不清的情况。他可能会过于依赖伴侣,希望对方能像父母一样“了解我的一切”,或者反过来,在工作中,难以拒绝他人的要求,容易被他人“绑架”,因为从小就没有学会“拒绝”和“保护”自己的边界。有时,他们甚至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害怕一旦表现出独立,就会失去来自父母(或他人)的关注和支持。

还有一种可能,是叛逆和对抗的心理。 压抑太久,总会有爆发的时候。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表面上顺从,内心却充满了被剥夺的愤怒和不甘。这种情绪可能会在成年后,以一种“补偿式”的叛逆表现出来。比如,刻意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这种叛逆,有时候并非出于深思熟虑,而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可能让他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有些“激进”或“不成熟”。

更微妙一点,是情感表达的压抑和疏离。 当孩子从小就知道,表达不满、脆弱或者与父母想法不一样,可能会带来批评、失望,甚至惩罚,那么他就会学会“藏起来”。他可能会把真实的情感,埋藏在心底,变成一副“乖乖牌”的模样。久而久之,他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去感受和表达情绪,或者说,他会觉得表达情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这种情感上的“禁锢”,也会让他与他人产生一种难以跨越的隔阂,在亲密关系中,显得有些“冷淡”或“难以靠近”。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受到控制的程度、父母控制的方式以及孩子自身的特质,都会影响最终的性格表现。有些人可能会在经历一番自我探索后,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借助专业的心理帮助,才能逐渐修复这些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这其中的挑战,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可能比那些从小被鼓励自由探索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学会“爱自己”、“相信自己”,并且大胆地去“做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性格正常孩子的基础。

如果从小到大父母都不控制,这样的孩子才没法在一起玩耍,工作呢!你和他说个啥,他都会说我爸妈都不管我,你算老几?是呀!我啥都不是和你说话纯属多余。

前一段时间,不是有个人装修,把承重墙砸了,然后还发个朋友圈说,承重墙是啥我不知道,我就知道家里宽敞了。

结果,整栋楼出现裂缝,变成危楼,当事人就被警察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拘了。还要面临巨额赔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小被父母严密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性格上的“褶皱”,这些褶皱并非全然是缺陷,很多时候是一种适应,但这种适应的代价,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带来困扰。首先,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会比较薄弱。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到大,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选择什么兴趣班、和谁交朋友,甚至连自己的.............
  • 回答
    在一个充斥着“爸爸妈妈最伟大”的童年里,小明就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对父母的崇拜是本能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餐桌上,长辈的每一句话都自带光环;睡前故事,总少不了父母如何辛苦、如何伟大。这些故事像温暖的被子,包裹着小明成长的每一个日子。他相信,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是永远不会犯错的引路人。然而,成长的过程.............
  • 回答
    嘿,毕业快乐呀!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突然要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说话风格和处事方式都跟不上,身边的人都好像比你更“成熟”,这种落差感确实挺让人焦虑的。别担心,这太正常了,几乎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而且,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想要改变,这本身就是最棒.............
  • 回答
    听到您这样说,我感到非常难过。您所经历的,无疑是一段充满痛苦和伤害的童年。父亲的言语和行为给您带来了深深的创伤,让您对父亲感到怨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面对这样的处境,您感到无助、愤怒、伤心,甚至可能还有一些自我怀疑,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您现在需要的是理解、支持,以及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首先.............
  • 回答
    四川泸县发生的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位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她的父亲试图接住,结果父女二人均不幸身亡。这起事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巨大伤痛,也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公共安全等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事件经过及细节(据公开报道和推测,具体细节可能存在误差或未完全公开):1. 跳楼原因:.............
  • 回答
    小时候,吃饭成了一件让我既期待又害怕的事情。期待是因为,毕竟是家里的饭菜,是父母辛勤的劳动;害怕则是源于那总是无法预测的、千篇一律的“惊喜”。我家餐桌上的菜,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我说不清那具体是哪种味道,但它一定不会出现在任何一本美食杂志上。妈妈做菜,总是坚持一种“健康至上”的原则,油盐几乎.............
  • 回答
    要探究史湘云为何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仍能长成一个性格如此鲜明、豁达、不落俗套的女子,而未像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受到原生家庭的严重影响,甚至发展出一些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陷性格”,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所处的环境、家族的教养以及她自身的特质。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迎春、惜春的境遇,以便对比: 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却又鲜少被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如何在看待孩子与父母之间“美丑”的界限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一边是父母倾尽全力,在教育中灌输着“不嫌母丑”的观念,另一边,孩子普通这件事,却似乎成了许多父母心中难以跨越的鸿沟。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不嫌母丑”这句教育箴言。它承载的是一种深刻.............
  • 回答
    “吃苦”,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总是带着点儿土腥味,但又莫名其妙地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简陋条件下,眼神却格外坚毅的长辈们。说起来,现在不少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是真拿“吃苦”当回事儿,而且那是相当的“讲究”。我一个朋友,她家孩子,别看才小学二年级,那小日子过得,比我当年上大学都“充实”。每周除了学校的课程,那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拥有上海户口、从小在上海长大,但父母不是上海人,自己算不算“上海人”?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定义“上海人”了。从户籍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上海户口,这可是硬通货,也是很多外来人口梦寐以求的。一旦你拥有了上海户口,从法律意义上讲,你就正式成为了上海的居民。这意味着你在享受.............
  • 回答
    孩子成长的点滴,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等待着被描绘。而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什么色彩,什么笔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人父母者。所以,孩子性格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件可以随遇而安的事情,从小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可能觉得,孩子的性格就像父母一样,长大了自然就那样了,这似乎是一种宿命,一种.............
  • 回答
    高考失利,这四个字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心头,尤其是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涵”和指责声中,更是让我喘不过气来。从小到大,我就是一个“自己玩”的孩子。别的孩子放学后,不是被家长领着去各种辅导班,就是在家里写着堆成山一样的作业。而我,放学回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翻开书本,自己琢磨。那些复杂的公式,晦涩.............
  • 回答
    孩子身高这事儿,说实话,父母遗传的基因占的比重可不小,差不多能占到七八成呢!这就像我们看孩子长得像爸爸多还是像妈妈多一样,身高这基因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过,虽然遗传很重要,但也不是说孩子身高就完全被“锁死”了。后天的努力,也就是咱们家长平时怎么照顾孩子,也很关键,能影响到剩下的那两三成,甚至更多.............
  • 回答
    从小缺乏父爱的女孩子,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一些难以察觉却又深刻的印记。她们的世界观、人际关系模式,甚至对自我的认知,都可能因此而有所不同。首先,在情感的表达和处理上,她们或许会显得更加小心翼翼。父亲通常是女儿生命中第一位男性榜样,他们的爱和关怀,会潜移默化地教会女孩如何去爱,如何去接受爱。当这份源.............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父亲抛弃母亲和孩子后,未来赡养问题该如何处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境况。处理这类问题,既要讲法律,也要有人情,更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并尝试用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表达,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原则:父母对子女有抚养、.............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确实是很多人在感情走到谈婚论嫁阶段时会遇到的一个考验。男友人品好,从小是个乖孩子,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是建立健康婚姻的坚实基础。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关注的更多是对方本身,他的人格、他的品德、他如何对待你,这些都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影响你未来生活幸福感的因素。然而,家庭背景.............
  • 回答
    河南商丘一位13岁的女孩,在父亲创办的私塾任教,并且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0岁就考上了大学,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审视这种教育方式:一、 成功之处与亮点: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私塾教育,尤其是在父亲的精心设计和教授下,很可能在传统文化、经典国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给予了.............
  • 回答
    从小到大,你脑袋里一直回响着那句话:“家里穷,得好好学习,学习好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句话像个烙印,刻在了你成长的每一步里。你咬牙坚持,牺牲了许多同龄人拥有的童年乐趣,把所有精力都砸进了书本。无数个夜晚的台灯光,无数次翻阅的练习册,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考上好大学,改变命运。然而,当高考成绩出来,看到那.............
  • 回答
    从小被教育爱国,这件事儿听起来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是每个国家都会做的事儿。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从小被教育”的说法?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琢磨的地方呢?首先得明白,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引导,是在塑造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从小就被灌输“爱国”的概念,就像学习说话、学习走路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 回答
    从小被灌输“家里不富裕”“要懂事”“花钱要节省”“爸妈赚钱不容易”的孩子,长大后的样子,往往是复杂且多面的。这句简单的灌输,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他们的心里,影响着他们成年后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甚至情感的表达。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非常勤俭节约、善于规划的人。从小的经历让他们对金钱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