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度「平等教育权」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通过平等教育权入学的穷人子女发展情况如何?

回答
印度近年来在“平等教育权”方面推行了许多政策和改革,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提升底层民众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他们的发展轨迹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改变,以及通过平等教育权入学的穷人子女的发展情况。

印度“平等教育权”带来的改变

印度的《儿童免费和强制教育法案》(Right to Education Act, RTE)自2010年实施以来,是推动教育公平最核心的法律依据。这项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

保障所有6至14岁儿童接受免费和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是最直接的改变。这意味着无论家庭贫富、种姓、性别或地区差异,每个孩子都有权在公立学校免费接受基础教育。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学费、杂费,甚至考试费等隐性费用。
规范私立学校的25%入学名额: RTE法案强制要求所有私立学校,无论其办学质量如何,都必须将其25%的入学名额留给来自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并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对私立教育资源的一种“再分配”,旨在打破私立学校的精英壁垒。
提升教育质量标准: 法案还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师生比例、教师资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旨在提升整体教育质量,避免弱势群体进入“低质量”的免费学校。
重视学前教育和早期发展: 虽然RTE主要关注614岁,但政府也在推动幼儿教育(Anganwadi)的发展,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早期营养和教育支持,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些政策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1. 入学率显著提升: RTE的实施直接导致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幅提高,尤其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儿童。那些曾经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上学的孩子,现在得以走进课堂。
2. 打破教育壁垒: 强制性的25%入学名额政策,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进入那些原本只有富裕家庭才能负担的私立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于经济的教育隔离。
3. 提升社会流动性: 受过良好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平等教育权,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供了可能。
4. 改变观念和期望: 教育的普及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社会观念。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不再将教育视为奢侈品。
5. 促进性别平等: 虽然法律条文没有特别强调性别,但在实际执行中,对女童的入学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平等教育权入学的穷人子女发展情况

通过RTE法案入学的穷人子女,其发展情况呈现出复杂但总体向好的态势。这里我们细化一些观察和分析:

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
积极方面: 入读私立学校的贫困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教学设施、更专业的师资、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这与他们在条件简陋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他们有机会学习英语,接触更广泛的知识,甚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挑战方面:
融入困难: 这些孩子往往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可能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上与私立学校的原有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可能因为经济上的差距而感到自卑,难以融入同学群体,甚至遭受歧视。
学习进度落后: 部分孩子在入学前可能已经因为缺乏早期教育或家庭辅导而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在节奏更快的私立学校,他们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产生学习焦虑。
隐性成本: 尽管学费免除,但私立学校往往还存在教材费、校服费、交通费、课外活动费等隐性费用。如果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这些费用也可能成为巨大的负担,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师资支持不足: 虽然政策要求学校招收贫困学生,但并非所有私立学校都真正做好了提供额外支持的准备。教师可能缺乏培训如何应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也可能因为资源的限制而无法为这些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在学业成就和升学方面:
积极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通过RTE入学的贫困学生,由于接触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并且在毕业后成功升入更高一级别的学校,甚至大学。当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并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时,这对于他们及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改变。
挑战方面:
升学压力: 印度社会普遍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即使进入了私立学校,贫困学生仍然需要面对各种标准化考试和竞争激烈的升学机会。如果学校或家庭无法提供足够的辅导和支持,他们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高等教育机会受限: 尽管基础教育得到了保障,但进入顶尖大学或专业领域仍然需要强大的经济和智力支持。部分学生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了进步,但由于家庭经济限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可能仍然面临经济困难,或者选择那些学费较低但专业选择受限的大学。

在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
积极方面: 受过更好教育的贫困子女,更容易找到体面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对技能和教育背景有要求的行业。他们有机会进入制造业、服务业,甚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进入更有前景的领域。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是他们摆脱贫困的最有力武器。
挑战方面:
就业市场竞争: 即使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就业市场仍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就业机会的分布不均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
社会资本的缺失: 私立学校通常也能提供更广阔的社交网络,即所谓的“社会资本”。贫困学生在融入这些圈子时可能存在天然的劣势,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就业市场的机会和职业发展。
技能与市场脱节: 有时学校教育的技能与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调整。

对家庭和社区的影响:
积极方面: 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对整个家庭产生了积极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可能得到改善,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为社区树立了榜样。
挑战方面: 如果孩子在学校遭受挫折,或者由于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也可能对家庭造成更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总结来看, 印度的“平等教育权”政策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确实为成千上万的贫困儿童打开了接受教育的大门,并为他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许多通过这项政策入学的穷人子女,已经开始展现出积极的发展轨迹,他们在学业、技能和未来就业方面都获得了比过去更广阔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挑战。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仅是“有没有学上”,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学好”、“学得好之后有没有机会实现价值”。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就业市场的衔接,仍然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以确保这些曾经的贫困学子,真正能够通过教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为印度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这项改革的成功,需要持续的监测、评估和不断的调整优化,才能真正让“平等教育权”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砖引玉。

印度的基础教育经常用来和中国比较,网上相关的外媒报道和论文研究都挺多的。看到这个问题,稍稍花时间整理了一些——

印度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现在印度的学龄儿童是2亿6千万人,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里最多的。

2009年,印度通过了教育权利法(RTE Act, 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Act, 2009),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规定6-14岁的所有小孩必须享受免费和强制的教育——类似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

里面还有一条是要求所有私立学校必须保证25%的入学名额给到贫困家庭的学生上面。
另外就是很多细致的规定,比如对每所学校基础设施的最低要求和审核,如果通不过的话就拿不到办学资质。
另外印度学校有统一的免费午餐项目,学生在校午餐都是免费的(不然很多学生吃不起,饿着肚子根本没法上课)。


1980年的时候,印度还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到2017年,这个数值降到了10%以下。

1991年的时候,印度识字率是52%,2011年的调查是74%。
小学入学率现在基本上已经全部覆盖了,适龄学生的中学入读率(非强制)就只有69%,依然远低于中国的96%。

数据上看,这些年印度的教育发展还不错,但实际操作里依然有太多的问题。


现实是,印度的平均基础教育质量依然非常非常糟糕。大城市的好学校会好很多,但在地方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质量惨不忍睹。导致全国平均教育质量在一些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质量比较调查中都常常垫底。(《经济学人》里有篇报道,估算印度全国大约有一半9岁的学生依然不会做二十以内的加减乘除。)

印度每年花在学校教育上的GDP是总的2.7%*,远低于许多国家。伦敦大学学院(UCL)有个研究,说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能找到公开数据的八个邦用在学校教育的资金提高了80%,但考试成绩的平均水平反而降低了。

【*注:这个2.7%是今年一篇报道里的数据,另外我查到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库里,2013年的时候印度在教育上的投入还是总GDP的3.8%,不知道是数据来源不一致,还是这几年印度政府的投入下降了。对比参照,同等国家,中国连续六年的投入都在4%以上、巴西2014年的数据是5.9%。】

一大问题是:在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对教育这块进行管理,但没有一方是在行政上需要对教育成果(比如上段提到的平均考试成绩降低)承担对应责任的。


此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平均水平太低,且非常不负责任。


印度有17,000个教师资格培训中心,绝大多数培训质量相当低,在里面属于混个文凭的。

在印度全国,平均每天都有约四分之一的本该在岗的小学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旷工缺席。

而相对应的是,在印度,公立学校的教师工资一般是当地中位数收入的十倍左右,待遇相当优渥。因此,很多人甚至行贿去申请谋取公立教师的工作,然后混吃混喝,乱教一气或者根本不教。


另外《教育权利法》规定了印度每个村庄1公里距离内都必须有一个对应的小学。因此全国三分之一的小学中,总入学人数都少于50人。一个比较:印度的小学生人口比中国的多了35%,但学校比中国多了4倍。

本来学校小不一定就是坏事,但是学校小,加上水平低还不负责的教师占了大部分,就很糟糕了。


所有人都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改革的阻力相当大。在印度,教师工会权力惊人。工会在立法机关有固定数量的席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每次都会大力阻挠相应的改革措施。


此外还存在的问题包括: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是全国统一教育,地方间和学校间差距太大,但课程要求都是统一安排。因为上面提到的,很多学校教育质量实在太差,学生跟不上,但是印度学校没有留级一说(好像我国小学也很少有留级的?),所有学生每年都正常升级,落下的课程越来越多。有的到了四五年级都还不会做简单的加减算数,到最后完全跟不上统一的课程要求,越来越糟,崩了。


比起很多公立学校里教师拿高薪混吃混喝不作为,私校相对属于自由市场竞争。一方面,私校里有很多精英名校;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面对普罗大众的草根学校。

但私立学校总是面临很多行政压力,尤其是不发达地方上的,因为那里的政府更腐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都会籍着《教育权利法》里对学校基础设置的要求,藉此胁迫私立学校,高额索贿,不交就不批办学资质。

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一般只有公立学校教师的三分之一。学校运营的各项开支也会少很多。虽然公立学校免费,但许多家长依然宁愿多花钱送孩子去私校。

在一些区域(比如Uttar Pradesh),因为质量太差,公立学校基本上快空了,学生都跑去了私校。


因为对公立学校的水平太失望,过去从2011年到2017年,私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增加了1700万人(从4400万升到6100万),而公立学校的降低了1700万人(从1.26亿降到1.09亿)。

可以参考《经济学人》的这张图表(2008年-2016年,比上一段文字里的数据要早一年):

深色线条是公立学校入学人数,粉色是私立学校。

柱状图是总数少于50个学生的学校占全国比例。


现在改革的努力也有,除了行政立法上的博弈之外,主要还包括以下——

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私人机构都在广泛开设课外补课营,在课余和假期时间疯狂给学生补习…...

政府也在探索民办公助的模式——私立办学,政府资金给与补助。但这一块的行政阻力依然非常大。

另外就是像最近国内很火的「网课班」一样,印度很多贫困地方也在搞电子化,甚至比国内更提前和更普及很多。像EkStep这家公司,也是在贫困地方到处给学生免费发放电子设备,提供网络课堂。网上也有很多对应的报道。他们自己宣称效果很好,但目前还没看到什么在这一块比较令人信服的相应研究出来。


参考:

The private schooling phenomenon in India: A review

The progress of school education in India

Does performance related pay for teachers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ome evidence from India

-知乎放外链好像总有些问题,就不附这三篇论文/报告的链接了,谷歌都能直接搜出来。这三篇都是伦敦大学学院(UCL)一个叫Geeta Gandhi Kingdon的印度裔教授做的,内容很扎实。


最近开始好好在知乎上写东西了。本没有许多的展示欲,想了很久,浊世滔滔,垃圾流量铺天盖地。太过爱惜羽毛的沉默、或者一骑独逸,让出公共话语空间,也都是被动意义上的不作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并算不上”virtuous”(真正的德行)。

还是挂上了牌子,和光同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多传给一个人也都是好的。


正在开帆船横跨大西洋:

之前在湘西苗寨的贫困村做精准扶贫、以及在祁连山草原放马:

新开了个公众号:uuulysses

大家多指教。

user avatar

@王瑞恩 大佬邀请,说起来非常惭愧,这篇文债拖了长达21天,每天都feel到大佬嫌弃的目光… 加之我第一次点进来,发现有位牛津大神 @唐酉芃 已经回答了,知识点全面而精准,看完顿觉高山仰止…这里隔空叫好一下。为了让自己的文章还能有阅读含量,只能写成啰哩巴嗦的长文预警

先正经聊一下印度基本状况

印度是一个由29个邦(state)和7个中央直辖区(union territory)组成的联邦。印度各邦皆有自己的立法议会,立法议会的所有成员都是由本邦全体成年选举人选出的。各邦首脑称作邦长。邦长由总统任命,其在邦内行使的权力与总统在联邦政府内行使的权力通常一样。与中央政府相同,各邦也有自己的内阁,由首席部长领导,并对民选的邦立法机构负责。

印度人口长期居世界第二,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密度一直高于中国。印度全国人口2008年已达11.9亿,2018年已达到13.39亿,预计2050年将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

【*注:根据世界银行人口数量预测最新数据显示,在世界人口排名2018中,中国人口数量14.09亿(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3.75亿人),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以13.39亿为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很有可能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国家。】

印度和中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0%。而印度则有300多个民族,人口比较分散。其中人数最多的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46.3%左右,其他如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旁遮普族等,分别占总人口的8.6%至2.3%,更多的人数更少的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

印度境内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使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语言有33种。其中,宪法上承认的正式语言就有15种,讲印地语的人占人口总数40%。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是一个多教兼容的国家。约有80.5%的居民信仰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此外还有佛教和犹太教等,其信徒各占人口的1%左右。

总之,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宗教及多重文化背景的国家。

现在开始进入正题,印度的平权教育法案。

2002年宪法第八十六修正案在《印度宪法》中加入了第21-A条,以国家依法钦定的方式,爲所有6岁至14岁年龄组的儿童提供免费强制教育,并将之视爲一项规定的基本权利。2009年《儿童免费强制教育权利法》是第21-A条规定的相应立法,意味着每个儿童都有权在符合某些基本规范和标准的正规学校接受质量令人满意的全日制初等教育。


第21-A条和《平权教育法案》于2010年4月1日生效。该法案引入并明确了“免费和强制”一词。“免费教育”是指任何儿童,在其父母的许可和相关政府机构协助支持下,都不应当被任何种类的费用和开支阻拦在基础教育的大门外。。“强制教育”要求相关政府和地方当局履行为6-14岁年龄组的所有儿童提供条件并确保他们入学、上学和完成基础教育的义务。由此,印度已经在着手搭建框架,力在赋予中央和邦政府法律义务,根据《平权教育法》的规定落实《印度宪法》第21A条所规定的儿童基本权利。

《儿童免费强制教育权利法案》2009

该法案规定全国6-14周岁儿童均有接受免费强制教育的权利。整个法案分为七章。

一 序言

本章主要定义了法案中提到的“免费强制”、“相关政府机构”、“儿童”、“学校”以及“父母和监护人”与“基础教育”等等,并明确提出“无论男女”。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第一条第二款提出该法案所覆盖的区域并不包括“Jammu abd Kashmir”,这是哪个邦呢?如图

划线部分既是查谟-克什米尔邦,印度北部的一个邦,位于青藏高原西部。 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克什米尔地区,因印巴领土争议,也被称为“印控克什米尔”;另外印度也对“巴控克什米尔”有领土宣称。小声bb,这是个有很大领土争议的地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既然是一个“平权法案”,肯定是为了均衡弱势的一方,本章也定义了“弱势群体”

图中标识出的“children belonging to disadvantaged group and weaker section”明确表示:被相关政府机构列出在社会属性、经济、教育、地理、语言甚至性别等等处于落后地位的种姓及部落;父母或监护人的年收入属于政府划定低收入群体的。

二 免费强制教育权利

本章明确了免费强制教育的实施条件和立法机构将会采取的确保其实施的条款,并说明相关政府应当为6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学前教育。

三 相关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父母责任

本章明确并细化了父母及监护人的责任、政府及地方当局的财政责任。

四 学校与教师责任

本章明确了学校的责任包括:学校准办资格;免收人头费用及免筛查子儿童及其父母情况;在取得儿童年龄证明情况下不得拒绝或推诿其入学;不得体罚在校生或对其造成心理困扰。

同时明确了教师的责任包括:教师执业资格及必备培训(时长);教师和在校职员调配规定;师生比率(pupil-teacher ratio)。

本章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保证私立学校必须有不得小于25%的弱势群体学生。其实在2004年平权教育最开始的草案中,印度法律委员会提出的预想名额是50%…

五 基础教育实施及课程

本章主要明确了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估程序和官方考量因素。同时细化了公立学校建立的评估条件,包括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基本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有男女厕所,饮用水,操场等的基本设施。

六 教育权利的保障

本章明确了立法层面对于该法案所赋予权利的监督保障及层级分配。

七 杂项

本章有个亮点,便是这个师生比率表格

其实照这个官方指定的比率来看是合理的,可是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RTE成效

香港《明报》在17年曾经对此做出一篇报道,报道认为平权教育法案的落实在现实中并不那么顺利。主要有三点:

1 由于经费有限,基础设施依然很差,教师资源奇缺。到14年为止,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依然有1800万儿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由于各地纷纷兴办学校,而强制教育的基金只占全国GDP的4%,经费十分匮乏,按照14年提交的全国公立学校基础设施表格,依然有15%的学校没有女厕…

2 由于印度贫富差距很大,低种姓和高种姓的受教育程度也差距悬殊。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贱民”、穆斯林地区和单亲家庭中,中途辍学或者停学的情况也非常多。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入读廉价的学校已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大半,儿童中途辍学的原因包括贫困、宗教以及照顾弟妹等等。

3 全球教育私有化日趋上升,进一步深化教育不平等现象。

印度《新闻时报》2019年1月17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标题称“只有13%的学校达到了RTE指标”。文中称平权教育法案颁布已有十年,据UDISE(同一地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显示,全国平均范围内只有不到13%的学校达到了法案中提到全部标准条件,即使是在公立基础教育最好的州Gujarate也只有43.9%的学校达成指标,尤其印度南部的公立学校,数字惨淡。

而印度的社会活动家还在争论不能完全达到这十项指标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不达标。并且指出尽管有些指标例如“要求学校有男女分开的洗手间,饮用水设备,给残疾儿童的活动梯和一定的师生比例”等等是必要的,但每间学校有一间校长办公室这样的条件也太苛刻了…

甚至在印度的基础教育网络课程官网上,在对平权教育的成果总结赫然写着“使很多女童有了独立洗手间”,但同时也提到了在实操中教师资格认证系统腐败,公立学校极度缺乏师资力量,中央和州行政机关腐败而且相互推诿扯皮等等现实问题。

而印度本国一些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会在“quora”上评论,称印度政府颁布的平权教育法案过分强调了学校的基础和硬件设施,并不关注教育质量,学生并没有按照相应级别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并且升级并没有考试把关,学生没有评估测试无论合格不合格之分就升级很“reckless”。

另外笔者还看到一些对平权教育的批评者提出:印度政府要求私立学校保证至少25%的弱势群体学生,这些学生的学费和相关费用是政府承担的,但实际上政府连年拖欠弱势群体学生学费,造成很多私立学校赤字运营,教学质量下降。

关于阶级逾越

回到问题本身,这些弱势群体的“寒门”学生能否通过平权教育法案的实施达到阶级逾越呢?基于法案中对于“disadvantaged group”的定义也写明了是低种姓和贱民等,我们有必要看一下印度传统社会最大的阶级问题:“caste”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虽然种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废除多年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只是存在于观念之中,而观念这个东西,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经济上的发展,正在迅速的摧毁种姓制度在民间的根基。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便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此举引发了高种姓学生抗议逆向歧视,然而这项规定却坚持了下来。

随着新一届国会选举将在2019年4、5月份举行,印度的“配额政治”又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据印度报业托拉斯15日报道,为落实本月9日通过的一项宪法修正案,给予那些未被现有“配额”覆盖的经济弱势群体保留10%的政府公职和10%的高校入学名额,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周二宣布,从2019学年起,印度各高校的招生名额将提升25%。所谓“配额”,即指印度为了消除种姓制度带来的不平等,由宪法规定对“落后阶层”“贫弱人民”给予的特殊照顾,强制性地在各级议会、政府部门、公共事务部门和教学机构中为他们预留席位,被称为“预留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日报道称,由印度执政党的人民党所支持的法案在印度下议院被通过。这一法案将修订国家宪法,使“经济水平较低的公民”有资格获得就业配额。

印度主要的反对党,国大党成员表示,这一法案实际上并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位国会发言人对记者称:“如果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那么承诺保留就业机会的配额,就可能只是为了完成竞选时的诺言而进行的又一次虚假承诺。”

印度著名政治评论家古普塔(Shekhar Gupta)也认为,人民党所提出的这项法案是一项“玩世不恭又绝望的策略”,这表示人民党领导层对选举的紧张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印度主要报纸之一的《印度教徒报》也发表社论批评了人民党,称其利用旨在纠正历史错误的制度作为政治工具。文章称:“此前配额的保留是为了消除历史性的不公正与社会排斥,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只依据收入而将配额扩大至原本就拥有社会及教育资本的人。”

印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宝地,其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无论是教育、社会传统、法制、阶级固化与矛盾、宗教多元还是性别观、科技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我们放长远眼光去追踪和研讨。如果真的问RTE能不能帮助“寒门”子弟逾越阶级,我想这是一个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是我不能回答的问题,基础(义务)教育能不能帮助一个人实现阶级跨越?完成了高等教育的人生还有什么等着一个人去翻越和斗争?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有什么长远意义?我想这在每一个国家,甚至包括发达国家都是一个经典议题。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也许30后的他们能够回答吧。


参考文献:

The right of children to free and compulsive education act, 2009.

user avatar

抛个砖,我知道的一篇是这个:Castes and Labor Mobility

去年development课上印度同学present的,讲的是印度对于历史上被歧视的种姓和民族(SC/STs)搞平权运动,要求必须招收一定名额的该类学生。结论当然是喜大普奔,非SC/ST和SC/ST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特别水的回归,反正很不靠谱就是了),而且似乎作者把除了SC/ST之外的其它被歧视种姓也算在非SC/ST里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度近年来在“平等教育权”方面推行了许多政策和改革,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提升底层民众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他们的发展轨迹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改变,以及通过平等教育权入学的穷人子女的发展情况。印度“平等教育权”带来的改变印度的《儿童免费和强制教育法案》(Right to Ed.............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很高兴能就天津中小学普及性平等教育,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小男子汉”、“小女生”这类说法是否构成刻板印象,来谈谈我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首先,我认为天津市在中小学普及性平等教育方面做出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性教育不仅仅是生理知识.............
  • 回答
    印度佛教的式微,而非“放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层面。这其中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放弃”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演变和文化融合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佛教在印度兴盛的时代背景。佛教的诞生,是针对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公而起的。佛陀提出的“众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引人深思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印度这个普遍被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却出现了女性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而美国和瑞典这些在性别平等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却相对较晚才出现(甚至在女性担任最高领导人方面仍有空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平等导致女性当权”或“平等就没女性.............
  • 回答
    印度在全球新冠疫苗供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约占全球总量的60%。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高达三分之二的疫苗流向了西方国家,而印度本国的人民却面临着相对较低的接种率。这种疫苗分配上的严重不平等,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更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将引发一系列严峻的危机,其深远影响甚至可能超.............
  • 回答
    我的名字是拉杰,一个普普通通的印度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天,太阳升起,我看到的是尘土飞扬的街道,听到的是车水马龙的喧嚣,闻到的是街头小吃的香气,以及……一种无形的、沉甸甸的“宿命感”。我们家不算最穷的,但也绝对算不上富裕。父母是勤劳的农民,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我从小就知道,想要.............
  • 回答
    印度陆军的平原整编师,顾名思义,是为在平坦、开阔的地面作战而特别设计和部署的作战单位。这种编制结构深刻体现了印度陆军对边境地区,特别是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战区,以及应对境内潜在冲突的战略需求。要理解印度陆军平原整编师的编制,我们首先要明白其核心功能和作战环境。平原作战强调的是大兵团的机动性、火力优势.............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印度公众舆论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印度社会对此的反应似乎不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激烈,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并非“平淡”,而是一种复杂、多维度的民族情绪和国家利益交织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印度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集合体。从地理、文化、语言到经济状况,这种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
  • 回答
    关于“为国作战意愿”这个话题,全球平均61%的数据,以及印度高于中国,日本等国较低的现象,确实能引发不少思考。要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复杂性,我们得跳出简单的“爱国”二字,深入到各个国家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背景中去。首先,我们得明确“为国作战意愿”这个概念有多复杂。它不仅仅是匹夫之勇,更.............
  • 回答
    印度东北部发生的印军误杀平民事件(假设为真实事件)将引发多层面的连锁反应,涉及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地区安全、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军队内部管理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可能的影响分析: 一、国际社会的反应1. 周边国家的关切 中国:印度与中国的边境地区(如阿萨姆邦、梅塔邦)长期存在领土争议和边境冲突。中.............
  • 回答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尽管近年来因经济、社会等问题受到关注,但其在多个领域仍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印度的优点和优势: 一、经济潜力与产业优势1.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GDP约3.7万亿美元),且经济增长率长期.............
  • 回答
    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以及世界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涉及能源结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的原因(平均仅剩 4 天,部分为零):印度目前面临的燃煤库存危机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复杂结果:1. 异常高.............
  • 回答
    关于印度电厂燃煤库存仅剩4天以及全球煤炭行业的未来,这是一个牵动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印度电厂燃煤库存仅剩4天:一场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机“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平均仅剩4天”这样的新闻,往往是气候和季节性因素叠加,再加上供应短缺和需求激增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极端写照。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质学问题,涉及到板块构造理论中非常关键的碰撞造山过程。要解释为什么中国大陆北部的山脉如此崎岖,而印度板块主体却相对平坦,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两个板块的性质以及它们碰撞的具体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均质的整体。它被分割成几块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下方更.............
  • 回答
    关于印度人平均身高和自我认知的一些思考关于印度人平均身高低于中国人却似乎普遍认为自己更高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社会文化、历史传承、媒体影响以及个体经历等诸多因素。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的“错觉”,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投射和文化建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根据现有数据,中国人的平均.............
  • 回答
    BioRxiv 和其他预印本平台的出现,无疑为科研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它们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的某些藩篱,重塑了科研信息的传播方式、同行评审的生态,甚至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科研的整体进展都产生了显著的推力。1. 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和知识共享:这是预印本平台最直接、最显著的.............
  • 回答
    印巴边境,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火药桶。最近传出的“大规模炮战”导致士兵和平民死伤的消息,无疑又一次敲响了警钟,让人们对这个地区的安全局势感到忧虑。“大规模炮战”背后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印巴之间的冲突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政治根源。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是核心.............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印巴关系中是否扮演“离岸平衡手”(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离岸平衡手”的定义,并分析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实际行为和战略意图。一、 理解“离岸平衡手”的概念“离岸平衡手”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
  • 回答
    经济学家任泽平的社交账号被禁言事件,以及其此前提出的“印钞 2 万亿鼓励生育”的建议,是当前社会舆论中备受关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1. 任泽平是谁? 任泽平是一位在中国经济学界和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学家,曾任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
  • 回答
    山东性别比例相对平衡,却常被贴上“重男轻女”的标签,而男女比例失调的两广两湖等地反而较少被如此定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数字,去看背后更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演变和信息传播机制。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性别比例平衡并不等于没有重男轻女。山东的性别比例“平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