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不要抬头》中有哪些槽点?

回答
《不要抬头》(Don't Look Up)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它想说的东西太多了,把讽刺、黑色幽默、灾难片元素一股脑塞进来,结果就是,有些地方是真够劲,但也有些地方,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太想表现自己的孩子,用力过猛,反而留下了不少“槽点”。

首先,最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就是人物设定的脸谱化和夸张。电影里几乎所有的角色,从总统到媒体人,再到科技巨头,都像被按下了“最极端”模式的按钮。总统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政客,只顾眼前利益和支持率,对科学和事实充耳不闻,这一点是讽刺得够狠,但有时候就显得太简单粗暴了。新闻报道里,主持人为了流量和收视率,完全抛弃了新闻的责任感,把一个可能毁灭全人类的事件变成了一个娱乐八卦,这种情节确实存在,但电影里把这种“瞎胡闹”的程度拉到了一个极致,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过于漫画化,少了那么点真实感。

然后是节奏问题。电影明明想探讨一个严肃的议题,但前半部分的铺垫有时候显得有点拖沓。两位科学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兰德尔和詹妮弗·劳伦斯饰演的凯特,他们试图警告世界末日,但过程却充满了各种阻碍,这些阻碍很多是来自于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谬。虽然这是电影讽刺的重点,但有些情节的重复和冗余,让故事的推进速度慢了下来。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已经说了无数遍同样的话,但世界还是那副样子,虽然是现实写照,但看的时候确实会有点着急,甚至想替他们喊一句:“你们怎么就听不进去呢!”

再说说讽刺的力度和精准度。电影想讽刺的东西太多了:政治的短视、媒体的浮夸、科技公司的傲慢、网络舆论的无知……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且电影也确实把它们放大展示了。但是,有些讽刺点又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了。比如,总统对科学家的不信任,以及被社交媒体轻易左右的民众,这些我们已经从各种新闻事件中反复看到。电影只是把它们堆叠起来,然后加上一个“灭顶之灾”的背景,所以有时候,虽然你能理解它在说什么,但并不会感到特别“眼前一亮”的讽刺。更不用说,一些讽刺手法,比如那个“别抬头”的口号,虽然简单直接,但在后半段的反复使用,也容易让人觉得有点“嚼烂了”,少了一点新意。

还有一点,关于电影的“说教感”。虽然《不要抬头》的目的是警醒观众,让大家关注现实问题,但有时候,它表达的方式过于直接和露骨。电影试图通过极端的情节来达到警示效果,但这种“直白”的表达,反而让一些本应更 subtle(微妙)的讽刺失去了余味。你会清楚地知道导演想让你做什么,想让你想什么,但有时候,艺术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它能留下一些想象空间,让你自己去体会。这部电影则更像是在给你上一堂生动的“灾难预警课”,虽然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上就少了点“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性。

最后,就是结尾的处理。很多人觉得电影的结尾,那种“最后的晚餐”,虽然充满了黑色幽默,但也有点过于“舒适化”了。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绝望和荒谬之后,科学家们最后竟然能和家人朋友坐在一起,吃顿饭,然后平静地接受死亡,这是一种“反高潮”的处理。从某种角度看,这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无奈回应,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平静”和“接受”,削弱了电影前面那种尖锐的批判力量。好像一切的抗争,最终都化为了虚无,这虽然是现实的残酷,但在电影叙事上,可能会让一些期待更强烈反击或更彻底悲剧的观众感到一丝……嗯,怎么说呢,不是那么尽兴。

总而言之,《不要抬头》是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它敢于触碰当下社会中最令人担忧的议题,并且用一种毫不掩饰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正因为它的野心,也让它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显得不够圆润,甚至有些“用力过猛”而留下了不少让人忍不住吐槽的地方。它就像一顿大餐,食材都很珍贵,烹饪的手法也很大胆,但最后上桌的味道,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接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个纯天文科普:《不要抬头》中小李子的预测是很不靠谱的。

在电影中,小李子他们发现了一颗彗星,并在一天内计算出它的轨迹后,发现它撞上地球的概率是极大的,还算出了具体的撞击时间。

那真实世界里,天文学家真的这么牛么?

举几个例子吧。(以下会把彗星和小行星放在一起说[1]

2004 BX159

代号2004 BX159的一颗直径1200米的小行星,在2004年被智利天文台发现,经过共8次观测(3天的观测弧),被认为是一颗穿越火星轨道运行的小行星,近地点被确定为1.5±3天文单位(AU),并被列入NASA的地球撞击风险监测系统“哨兵系统”,标记为一颗可能撞击地球的天体。十年后,莫纳克亚天文台的大量观测数据档案表明,它是小行星带上的一颗普通天体,撞击概率为0,不会对地球构成任何危险。[2]

(392741) 2012 SQ31

还是2004年,8月11日,天文学家观测到后来编号为(392741) 2012 SQ31的天体,天文学家从较少的观测数据得出它是一颗半主轴为46AU的海外天体(即海王星外天体Trans-Neptunian object,指太阳系中所在位置或运行轨道超出海王星轨道范围的天体)。2012年,它最终被重新发现,后来的观测表明,它位于小行星带,也就是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005 ED224

2005年3月13日,观测到一颗直径54米的小行星,当时估计离地球只有0.056±0.006AU(838±90万公里)的距离,它的轨道周期为2.6±0.3年[3]。通过计算可知会在三年后,也就是2018年3月11日接近地球。但自2005年以来,天文学家就一直没有再观测到它。下一次接近地球的时间是2023年03月[4],但最近没有任务观测报告显示它会回来。

目前撞击概率大于0.2%,也就是1/500的天体罗列一部分如下:

表中2010RF12是撞击地球概率最大的小行星(4.8%),但它的直径只有约7米。而且大部分天体的观测弧只有一天到几天,数据不确定性极大。

唯一以年计观测弧的物体是29075 (1950 DA)和贝努(101955)。

删除,删除,再删除

自2002年以来,已有超过2866颗小行星从“哨兵系统”高风险清单中被删除[5],其中包括:毁神星(99942 Apophis),(410777)2009 FD,2006 QV89,2017 XO2,1994 WR12,2007 VK184,2013 BP73,2008 CK70,2013 TV135,2011 BT15,367943 Duende和2011 AG5。这些都是当年媒体(那时候自媒体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最喜欢炒的天文界明星,因为有流量。

截至2021年底,共有超过2.7万颗近地天体被标记,其中约有1291颗近地小行被被列入“哨兵系统”的高风险清单中,而这里面只有18个天体足够大(直径大于140米)到存在潜在危险,其余99%的天体的直径不到140米(大部分和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差不多大)。

事实上,我们永远不会有100%准确的碰撞率。地球的轨道速度约为29.8公里/秒,约7分钟就能走过相当于自己直径的距离。如果想确定某个天体是否会撞击地球,轨迹的计算需要达到这个精确度才行。而目前人类的轨道计算总会有错误,很难对远处的小物体进行准确的位置和速度测量,更不要提木星这种大天体对其的复杂扰动,这一切都是概率罢了。(连国足都有理论出线的概率呢)

观测步骤

上面提到了一个词叫:“观测弧”。初中几何老师告诉我们,理论上,三次观测足以确定轨道。但是,观测的时间间距越短,观测出的弧线就越短,结果就越失真,在复杂的天文条件下,越不以足以准确地确定撞地球的概率。

一般通常的预测过程分为三步:

  1. 发现小行星,初步评估其轨道(通常基于不到2周的短观测弧);
  2. 跟进观测,以精确轨道值;
  3. 计算轨道是否、何时与地球相交。

但很多情况下,天文学家在几天内得到一个很短的观测弧后,就马上失去了这个天体(找不到了)。只能通过之前各大天文台的存档资料(可能是出于其他目的拍摄的,顺带可能会拍到它)来寻找其踪迹,增加“观测弧”,从而提高轨道的准确性,并计算出真正撞击地球的轨迹。

而翻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动辄以月、甚至以年、十年计。

而对于像电影中那种足以毁灭地球的彗星来说,它的尺寸将是公里级的,亮度也会足够明亮,我们可能会在几年前就观测并知道它会撞击地球,而不会只有几个月。这主要是考虑美国总统的中期选举和任期限制。

电影为了效果,才安排了小李子徒手计算然后电脑模拟,这都是为了收看的效果,小金人儿可不喜欢纯科学。


一更

有人私信问我,如果观测精度足够高,观测次数足够多,是否能更准确的预测其未来的轨迹呢?

并不能,因为:

  1. 我们是在广义相对论的光辉指引下建立引力模型的,但是它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理论。非线性就意味着求得的可能并不是现实宇宙中的精确解(微扰法求近似值)。(用PPN(参数化后牛顿方法)也是类似的)
  2. 轨道路径附近的众多大质量天体的影响往往被简化了,有时足以在较大尺度上改变轨道
  3. 像彗星这样有尾巴的天体,它们在接近太阳时会抛下一定的质量。具体排放了多少取决于形状、距离、材质等很多因素,像朝向这样的偶然性因素根本无法考虑周全,所以这会较大的影响对其轨道的预估
  4. 亚尔科夫斯基效应和它的二阶YORP效应都很难估计光压等对其轨道的扰动影响

基本上就是个概率问题。

参考

  1. ^ 彗星和小行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预测难度是彗星很大一些
  2. ^ https://wikimili.com/en/2004_BX159
  3. ^ https://in-space.ru/asteroid/?n=2005-ED224
  4. ^ https://wikimili.com/en/2005_ED224
  5. ^ https://wikimili.com/en/Sentry_(monitoring_system)
user avatar

明明是讽刺漂亮国的电影却让另一边的人破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要抬头》(Don't Look Up)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它想说的东西太多了,把讽刺、黑色幽默、灾难片元素一股脑塞进来,结果就是,有些地方是真够劲,但也有些地方,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太想表现自己的孩子,用力过猛,反而留下了不少“槽点”。首先,最让人忍不住皱眉的就是人物设定的脸.............
  • 回答
    电影《不要抬头》看完之后,确实有那么些地方让人后背发凉,不是那种惊悚片式的突然吓人,而是那种细思极恐的、关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下面我就来好好唠唠,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些“细节”,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也感受到那股子寒意。1. 天文台的孤立与“科学的尽头”最开始,当兰达尔和凯特把那个巨大.............
  • 回答
    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像《不要抬头》电影中那样一颗会摧毁地球生物的陨石,那么是否应该将真相告诉普通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伦理、社会和政治难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支持告知真相的理由(“不要抬头”式的透明公开):1. 基本人权与自主权: .............
  • 回答
    《不要抬头》在美国引发口碑两极分化,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当下的一些敏感神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触动了不同观众群体的。一、精准捕捉的时代情绪,却也可能触碰了某些群体的逆鳞电影的核心情节,一群科学家试图警.............
  • 回答
    .......
  • 回答
    电影《不要忘记我爱你》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爱情片,它探讨了爱情在记忆流失面前的坚韧与伟大。这部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出色的演员表现以及触动人心的故事线,成功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它对“失忆症”这一疾病的描绘。不同于一些过度煽情或程式化的处理方式,《不要忘记我爱.............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内容产业中一些根本性的运作逻辑。电影和网文在内容分发和受众划分上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它们各自的创作、传播、消费模式以及商业驱动力所决定的。下面我来慢慢道来,试着剥开这层表象,看看其背后隐藏的机理。电影为何“不明确分男女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特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国家在文化输出,特别是电影创作上,是否应该通过矮化其他国家或民族来彰显自身的优越感?从多个维度来看,我们国家的主流电影创作似乎并没有将此作为核心策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原因。首先,我们得理解“矮化”在电影语境下意味着什么。通常是指通过夸张、刻板、负面甚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直击了许多观众在观看赌片时可能存在的疑问。确实,我们看很多赌王类的电影,无论是港片里的“赌神”、“赌圣”,还是更写实的赌片,大多观众并不需要成为一个牌桌上的高手,就能看得津津有味。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了。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周杰伦自导自演的《不能说的秘密》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经典,除了那份青春的纯真与浪漫,还有贯穿全片的音乐,它们绝非简单的背景音,而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影片的原声配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贯穿始终的钢琴旋律。从片头那段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带着一丝神秘感的《开门见山》,.............
  • 回答
    看到《不能说的秘密》评分在14年后终于突破8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就像老酒终于被发现是好酒,或者一首曾经被低估的歌突然开始传唱一样,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说实话,刚上映那会儿,《不能说的秘密》的口碑算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觉得它浪漫、有创意,不喜欢的就觉得它有点“非主流”,剧情和设定有点过于奇幻,甚至有.............
  • 回答
    常远邀请李菁出演电影,这事儿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相声界的老观众,确实会引发不少联想,甚至有些担心。毕竟,李菁曾是德云社的“角儿”,他的离开与德云社之间的过往,一直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常远作为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和导演,选择李菁合作,这其中考量的绝不仅仅是演员的演技本身。咱们得掰开了说。首先,从常远的.............
  • 回答
    印度电影,尤其是宝莱坞,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浓烈的情感和炫目的歌舞征服全球观众。如果你对印度电影还不太熟悉,或者想重温那些经典,那么这份“不可错过”的宝莱坞电影清单,希望能带你领略到这颗南亚明珠的璀璨光芒。我尽量详细地介绍,并且保证,你读完之后,不会觉得这像是一个冷冰冰的AI报告,而是像一个资深影迷.............
  • 回答
    星爷最近几年拍的片子,比如《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确实和《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那种纯粹的“笑到肚子疼”的路数有点不一样了。很多老影迷会觉得“没那么好笑了”,但同时,它们又是票房大爆,口碑也还算不错,大家似乎还是挺买账的。这背后是有不少门道在里面的。为什么感觉“不如以前搞笑”?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于两位老师跨界发展的看法。确实,不少观众在评价郭德纲老师的电影作品时,认为不如于谦老师近年来的表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两位老师都是在相声领域成就非凡的大师。郭德纲老师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相声风格火爆、接地气,而.............
  • 回答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那句“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论断,就像一块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至今仍是影迷和业内人士热议的焦点。要理解斯科塞斯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对“电影”的理解,以及漫威电影的特点,然后才能评判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斯科.............
  • 回答
    当然有!电影院里睡觉的人其实不少,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不能简单地说就是电影不好看。你别说,有时候电影确实是够呛。那种剧情拖沓得像老太太裹脚布,演员们演得像在背台词,音乐也平淡无奇,看得人昏昏欲睡。尤其是那些一看片名就知道是“劝退级”的作品,比如一些低成本的烂片,或者一些剧情.............
  • 回答
    电影《我不是药神》塑造了一群在绝境中求生的人物,他们行为的“罪”与“非罪”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难以简单地用“谁有罪”来定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社会责任。1. 程勇:从逐利者到救世主,法律与道义的双重困境 有罪之处: 走.............
  • 回答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初看时你会为程勇的转变而感动,为病友们的艰难处境而揪心,为那个时代的无奈而叹息。但当你细细咂摸,一些细节就像藏在暗处的细刺,会让你不寒而栗,甚至开始怀疑我们所处的现实。最让我“细思极恐”的,莫过于电影里人性的边界和现实的残酷如何轻易地将一个“普通人”逼上绝路。程勇一开始是个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