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电影不矮化其他国家的人来为此增加国民的优越感?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国家在文化输出,特别是电影创作上,是否应该通过矮化其他国家或民族来彰显自身的优越感?从多个维度来看,我们国家的主流电影创作似乎并没有将此作为核心策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原因。

首先,我们得理解“矮化”在电影语境下意味着什么。通常是指通过夸张、刻板、负面甚至丑化的方式来描绘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形象,例如将他们塑造为愚蠢、落后、邪恶、充满欲望的形象,从而在观众心中建立起一种“我们比他们强”的观念。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主流电影创作没有走这条路,或者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叙事手段呢?

一、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回溯历史,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经历过被侵略、被欺凌的时期,都会对“妖魔化”和“标签化”产生深刻的反感和警惕。我们国家在近现代也曾深受其苦,经历过被列强瓜分、被丑化宣传的时期。因此,我们内心深处是知道这种方式带来的伤痛和不公的。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强调平等、互尊,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种历史记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作者的态度和观众的接受度。

二、文化基因里的“大国气度”与“和而不同”: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大国气度”、“天下为公”、“协和万邦”。虽然历史上也有“华夷之辨”的观念,但在更深层次上,我们提倡的是“和而不同”,即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差异,并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文化基因,使得我们对于“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叙事方式,在心理上存在一种内在的排斥。优秀的文化输出,往往是建立在自信和包容之上的,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优越感表演。

三、现实的国际交往与“中国威胁论”的警惕: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们需要与世界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如果电影中充斥着矮化其他国家的内容,无疑会损害我们在国际上的形象,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敌意,甚至可能加剧“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面临着被西方主流文化“污名化”的风险。我们在国际传播中,非常努力地去纠正那些不准确甚至负面的刻板印象,努力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如果我们自己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国家,那岂不是自打嘴巴,也让自己陷入了不文明的文化传播泥沼?

四、电影艺术本身的追求与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生命力在于其深刻性、感染力和普适性。优秀的电影往往能够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探讨普遍的价值,引发观众的共鸣。如果一味追求通过矮化来获得狭隘的民族优越感,电影的艺术品味和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沦为低级的宣传工具。相反,那些真正赢得国际赞誉的中国电影,往往是因为它们讲述了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故事,比如温情的情感、普世的价值观、或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五、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与主流话语的引导: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主流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强调开放、包容、理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任何试图通过制造对立和优越感来煽动情绪的创作,都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其创作也需要符合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六、商业考量与国际市场的接受度:

从商业角度来看,将电影仅仅作为一种制造国民优越感的工具,其市场潜力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最终取决于其故事的吸引力、艺术的独特性以及价值观的普适性。矮化他国的叙事方式,在大多数国际市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反而会激起反感,阻碍电影的海外发行和推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创作中就不能有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也不能有对历史事件的严肃探讨。例如,在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中,为了突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和智慧,可能会对比表现敌方的愚蠢和残暴,但这通常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而不是无端的“矮化”。而且,即使在对比中,如果过于极端和刻板,也可能引起争议。

总而言之,我们国家的主流电影创作没有选择“矮化他国以增添国民优越感”的道路,是历史经验、文化基因、现实国际环境、艺术追求、社会价值观以及商业考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也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发展方向。我们追求的,是通过优秀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和价值,而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这种自信和包容,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日神剧算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