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暗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奥秘。在这些奥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无疑是最令人着迷且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的名字里都带有“暗”字,暗示着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但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在宇宙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试图辨认夜空中明明暗暗的星辰,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聊聊暗物质。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在黑夜里观察着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在旋转。你看到了摩天轮上闪烁的灯光,这些灯光就是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比如恒星、行星、星系等。但是,你可能注意到,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小的星系,它们内部的恒星运动速度,以及星系群中星系之间的运动速度,都比仅仅根据可见物质的引力所能解释的要快得多。这就好像摩天轮上的灯光旋转得异常迅捷,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拉扯着它们。

这股看不见的、却能施加引力效应的物质,就是暗物质。

它的本质是什么? 尽管我们仍然不清楚暗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但目前的理论认为它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因此无法被望远镜探测到)的未知粒子构成。这些粒子可能与我们熟知的质子、中子、电子等“标准模型”中的粒子截然不同。它们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所以不会发出光,也不会被光照射后发生反射或散射,因此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们。它们也几乎不参与强核力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像普通物质那样聚集成原子核。它们最主要的“行为”就是通过引力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它在宇宙中扮演什么角色? 暗物质是宇宙的“骨架”。正是因为有了暗物质提供的额外引力,才使得星系得以形成和维持其结构。如果没有暗物质,星系中的恒星会因为离心力而飞散出去,宇宙中的物质也会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聚集。可以说,暗物质是宇宙物质分布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引力“胶水”,将可见物质牢牢地束缚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和星系团。
我们是如何知道它存在的? 科学家们并非“看见”暗物质,而是通过它的引力效应推断出它的存在。主要证据包括:
星系旋转曲线: 如上所述,星系外围恒星的旋转速度远超预期。
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 星系团巨大的引力能够弯曲经过的光线,形成“引力透镜”。通过测量光线的弯曲程度,可以估算出星系团的总质量,而这个质量远远大于其可见物质的总质量。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 CMB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其温度涨落的模式包含了关于早期宇宙成分的关键信息,其中一项重要信息就是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模拟宇宙的演化表明,只有加入暗物质,才能解释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如宇宙网)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我们来谈谈暗能量。

如果说暗物质是宇宙的“骨架”,那么暗能量更像是宇宙的“推手”或者“加速器”。它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影响着整个宇宙的膨胀趋势。

想象一下,你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它会先向上飞,但因为重力的作用,它最终会减速,达到最高点然后落下。宇宙的膨胀在早期也是类似的,人们曾一度认为引力会使得宇宙膨胀的速度逐渐减缓。然而,在1990年代末期,一系列观测(主要是通过测量遥远超新星的亮度)显示,宇宙的膨胀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正在加速!这就好比你抛出的硬币,在达到最高点后并没有掉下来,而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继续向上飞。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种加速膨胀呢?答案就是暗能量。

它的本质是什么? 与暗物质不同,暗能量的本质更是一个谜团,甚至比暗物质还要难以捉摸。目前最流行的解释是,暗能量是一种遍布于整个宇宙空间本身的能量,并且它具有“负压强”的特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空间本身可以具有能量,并且这种能量会产生一种排斥性的引力效应,从而导致宇宙加速膨胀。另一种可能性是暗能量是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场,或者是与真空能量相关的某种新物理学。但无论如何,它不是一种“物质”形式,而是弥散在时空中的一种能量。
它在宇宙中扮演什么角色? 暗能量是宇宙加速膨胀的驱动力。它使得宇宙的各个部分都在相互远离,并且这个远离的速度还在不断增加。它与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是截然相反的。在早期宇宙,物质(包括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引力起主导作用,物质会聚集形成结构。但随着宇宙膨胀,物质的密度降低,而暗能量的密度似乎保持不变(或者变化很慢)。当暗能量的排斥效应超过物质的引力效应时,宇宙就开始加速膨胀。
我们是如何知道它存在的? 暗能量的存在也是通过天文观测推断出来的,其主要证据包括:
Ia型超新星的观测: 通过测量遥远Ia型超新星的距离和红移,科学家发现它们比预期的要远,这意味着宇宙的膨胀在加速。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细结构: CMB的温度涨落包含了关于宇宙整体几何形状和物质组成的信息。这些观测数据表明宇宙是平坦的,并且需要一种“负压强”的成分来解释,这个成分很可能就是暗能量。
大尺度结构的测量: 对宇宙中星系和星系团分布的研究也支持了宇宙加速膨胀的结论。

总结一下它们的核心区别:

| 特征 | 暗物质 (Dark Matter) | 暗能量 (Dark Energy) |
| : | : | : |
| 本质 | 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未知粒子组成的“物质” | 遍布于空间本身,具有负压强的能量,驱动宇宙加速膨胀 |
| 作用方式 | 提供引力,使物质聚集,形成和稳定结构 | 提供排斥力,使宇宙加速膨胀 |
| 分布 | 主要聚集在星系和星系团等结构周围,形成“晕” | 均匀分布于整个宇宙空间 |
| 宇宙占比 | 约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 约占宇宙总质能的68.3% |
| 探测方式 | 通过其引力效应间接探测(如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 | 通过其对宇宙膨胀速率的影响间接探测(如Ia型超新星、CMB) |
| 对宇宙结构 | 促进物质聚集,形成结构 | 阻碍物质聚集,加速物质分离 |

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正在被吹大的气球。普通物质和暗物质就像气球表面画上去的点(比如星座),它们之间的引力试图让这些点靠拢。而暗能量则像吹气球的这个动作本身,它不断地将气球吹得更大,并且越吹越快,使得气球表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暗物质的作用是让那些本来可能要散开的点(星系)能聚集在一起,维持它们不至于完全分离;而暗能量则是在宏观尺度上,使得所有这些点都在加速地彼此远离。

虽然我们都称它们为“暗”,但它们的“黑暗”有着不同的含义。暗物质的“暗”是因为它不与光发生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它,但它确实是一种“东西”,有质量,有引力。而暗能量的“暗”则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对它本质的无知,它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宇宙动力学因子,是驱动宇宙宏观演变的“幕后推手”。

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是我们理解宇宙终极命运和基本构成的重要课题。尽管前路漫漫,科学家们仍在不懈探索,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正揭开这两个“幽灵”的神秘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arning!图多,流量慎入。

(答主不持有以下多数图片的版权,侵删)

从物理性质上来说,主要是区别,并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凑巧在相近的时间里发现,所以起了两个非常类似的名字。

简单来说,暗物质表现的更像普通可观测到的物质,贡献引力;而暗能量则与日常物质大相径庭,贡献斥力。下面仔细来说一下。

======================================

首先来说暗物质。暗物质的发现来源于1970年左右Vera Rubin对银河系的邻居仙女座大星系(M31)的星系旋转曲线的测量。简单来说就是测量距离星系中心不同半径处物质的旋转速度。得到如下的图。横坐标是距离星系中心的距离,纵坐标速度。学过高中物理的都知道,如果知道星系的质量分布的话,速度与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开普勒定律很容易的求出来(红线)。补充一下质量分布是怎么求的。原理就是,通过测量光的分布,然后猜测一些星系的年龄和恒星形成率可以算出来一个相对靠谱的光度-质量比。所以求质量分布时假设了所有物质会按一定比例发光。另外也说明,很多人说,不会发光的就是暗物质那么像地球行星这些不会发光只会反射光的是不是也是暗物质。实际情况时,这些物质首先占比相对于恒星很小,其次,这些物质已经基本上考虑进来了。然而测量结果(白线)令人大跌眼镜,在星系外围的绕转速度比计算得到的要快很多。

现在通常会说的是,这说明了星系里有很多质量是看不见的,因为。想要支撑这么大的速度需要更多的质量。当然,明眼人还能想出来其他很多原因。天文学家们也不傻,当时发现了以后,大家立刻想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外围的物质因为某些原因并不能有效形成恒星,所以不发光。或者有的人干脆说你这玩意测错了,也许你把背景的一些不属于这个星系的物质测进来了。但是事后的结果越发的“不正常”,最终起名为“暗物质”。比如人们发现这些不会发光的物质的物理性质与能发光的正常物质相差太大。

首先先说人们现在测量暗物质并不需要星系旋转曲线这种“愚蠢”的办法了。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引力透镜。也就是如下图,光线通过大质量天体时会发生弯曲。

所以,如果一个大质量天体后面正好有个光源,会变成这样:

传说中的爱因斯坦环,这玩意和前景的引力场状态密切相关。有的时候会变成这样,

天文学家仔细看图里哪里有被引力透镜弯曲了的背景星系,就可以判定前景星系的质量分布。

通过类似的观测,人们发现了很多像下面这个比较著名的例子,Bullet Cluster:

蓝色代表暗物质分布,红色是通过X射线观测到的星系团中气体的分布。可以发现,这个星系团实际上是两个星系团正在进行并合的产物。气体在并合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互相穿过对方以后,已经完全变形了。而不发光的暗物质则表现的完全不同,两团物质依然十分分明,碰撞过后对形态并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可以发现,暗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比正常物质要弱的多。

现在一般认为,暗物质粒子之间,或暗物质与正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除了引力相互作用以外,只能进行弱相互作用。同时,根据暗物质粒子的可能的运动速度,人们将暗物质粒子分类为热暗物质(Hot Dark Matter,HDM,粒子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冷暗物质(Cold Dark Matter,CDM,粒子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和温暗物质(Warm Dark Matter,WDM,速度居中)。通过计算机模拟,天文学家现在认为,组成宇宙中暗物质的主要成分应该为冷暗物质。但是冷暗物质模型也存在一些疑难,比如冷暗物质预言的银河系伴星系明显多于现在已知的伴星系。而且另外,暗物质也吸引了很多粒子物理学家,例如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就在国际空间站放了一个实验仪器(阿尔法磁谱仪),用来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同时,人们还知道,暗物质所占的宇宙中的质量要比正常物质多得多。所以很明确的是,宇宙尺度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事件都是暗物质主导的,比如星系的形成和并合。

总的来说,对于暗物质的性质,人们目前认识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暗物质粒子的候选体。个人认为,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并且确认其物理组成只是时间问题。

========================================

再来说暗能量。相比于暗物质,人们对这种与我们熟悉的物质的表现大相径庭的物质则知之甚少。

暗能量与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息息相关。它的发现主要起源于Adam Riess在1998年用超新星发现的宇宙在加速膨胀的事实。(注:诺奖授予了Adam Riess, Brian Schmidt和Saul Perlmutter三人,但由于历史原因,Adam Riess和Saul Perlmutter谁第一个作出了发现存在争议,八卦问题就不讨论了)。

大致来说,更遥远的宇宙意味着更古老的宇宙,因为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同时,更遥远的宇宙远离我们运动的速度越快(也就有更大的红移),因为宇宙在膨胀。这可以用大名鼎鼎的哈勃定律来表示:。下图就是哈勃当年发的paper里的图。纵坐标是速度,横坐标是距离,每个点代表一个星系。


但是很清楚的是,由于宇宙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个膨胀的速度是会改变的。所以我们测的远会发现哈勃定律并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变成了下图这个样子。

横轴是红移(与速度直接相关),纵轴是等效亮度(与距离直接相关)。蓝色虚线和黑色实现是几种宇宙模型。细节并不重要,让人惊诧的是,从上往下第三根蓝线是人们最容易预料的,也就是宇宙里所有物质都贡献引力,于是宇宙在减速膨胀。然而通过Ia型超新星测量出来的数据点却并不支持这样的宇宙。测量数据倒是倾向于一个加速膨胀的宇宙。也就是说,宇宙中占主导的并不是物质之间的引力,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向外的压力。人们将这种压力的来源称之为暗能量。

当然,天文学家还是不傻。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可能不引入暗能量这一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比如用Ia型超新星测量距离要依赖于它一个性质。那就是Ia型超新星爆发之后亮度会逐渐变暗。其亮度变暗的速度与其亮度峰值时的光度(也就是发出来的所有光的能量)有线性关系。因此知道了几个Ia型超新星的光度,在比较这些值与我们看到的亮度,就可以知道它们的距离。下图给出了几个Ia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纵轴是光度,横轴是时间。可以明显的看到Ia型超新星变暗的速度越快(斜率越大),它们的光度就越小。

但是人们当时会吐槽,这样的线性关系实际上是基于观测的,人们并不十分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关系,也就不知道这个性质在遥远的宇宙是否会发生变化。不过后来,人们除了使用Ia型超新星这一种办法,还用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重子声波震荡(BAO)等方法,分别独立的确认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给出了类似的暗能量密度数值。

暗能量具有什么性质,在空间中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还是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也就更难讨论暗能量的物理起源。目前我知道的从天文上能做的(非我领域,不知道有没有更新),就是引入爱因斯坦常数,然后确定它的值现在有多大。爱因斯坦常数就是爱因斯坦当年拿他的广义相对论算宇宙演化,然后算着算着发现不对,因为他算出来宇宙的尺度不能是不变的。这与当时人们认为的静态宇宙观不符,于是就只好在方程里放进一个常数,使得宇宙既不膨胀也不收缩。但是宇宙的尺度虽然不变了,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个平衡是不稳定平衡。也就是说的值稍微变化一点,宇宙就会不可逆转的膨胀或者收缩下去。哈勃定律的发现,让人们知道,宇宙学常数的引入是爱因斯坦的一个错误。但是同时暗能量的发现又让人们重新拾起这个常数,用它来制造一个可以加速膨胀的宇宙。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暗能量的物理起源似乎还没有头绪。但是讨论它的具体性质,比如是否是一个合适的表征暗能量的参数,以及暗能量的空间分布还是可能的。

========================================

目前(Planck卫星)最精确的测量(以能量密度表征),宇宙中正常物质占4.9%,暗物质占26.8%,暗能量占68.3%。可以发现宇宙中主要是暗能量()主导,其次是冷暗物质(CDM),再次才是我们平常可见、可触摸到的正常物质。也就是说宇宙中绝大部分还是我们不能充分了解的东西。而这样的缩写,也代表了现代标准的宇宙学模型。

user avatar

这两个概念其实不宜并举……

如此的并举,不禁想起了高中时被人问过的这样一个问题:“点电荷和正电荷有什么区别?”——我当时就哽咽了,全然没有意识到,在当时,“自己白学了”的,其实并不是物理,而是语文和逻辑学……

所以,还不如说说它们各自是什么;至于“有什么区别”,只好请看官自行判断。

简单地说,它们都是某种“存在”,却根本不是一种东西;最大的相同之处,大概就是这个“暗”字了。

这个“暗”,基本上意味着,它们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电磁波(从射电、毫米/亚毫米,到红外、可见、紫外,再到 X-射线和 Gamma 射线)是我们探测宇宙的最重要窗口,而且在目前远远比中微子和引力波重要得多。“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意味着它们无法直接参与发射电磁波的过程,也意味着它们不散射(在微观上看,“反射”也不过是散射而已)、不吸收电磁波。

想直接探测暗物质,用任何形式的电磁波(比如,“用肉眼看”,便是使用了可见光频段的电磁波),都是不行的。

怎么办?人们设想,暗物质很有可能会参与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与很多核物理过程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当核子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所以,人们就设法囤积大量的某类物质(这类物质通常都在每个原子核内有许多数量的核子——这样才能更容易发生弱相互作用,而又相对不太昂贵、容易找到,也要能够相对容易地把可能影响探测的杂质剔除),放在地下以屏蔽宇宙射线(来自太空的无时无刻不在轰炸我们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干扰,以期看到与暗物质有关的实验。

国际上,从事这个实验的研究组有许多——在国内,清华和上海交大就打算在二滩水电站的施工涵洞里,摆上一堆闪烁体(此处的闪烁体不是碘化钠,感谢评论中 @

吕松林

指正——果然通宵写东西的事情不能干,当年还和岳骞、陶嘉琳两位老师讨教过闪烁体的选择标准来着,这就自己打自己脸了……),用于探测暗物质的信号。

2002 年,当其他的暗物质探测研究组都没发出什么声音时,有个叫做 DAMA 的研究组声称,通过使用某种“秘制”的碘化钠晶体(采用碘化钠的原因是,碘的原子核里头的核子数量相对较多),他们探测到了稳定且强烈的暗物质存在的信号。可是,这个研究组做了件颇有点儿“伤天害理”的事儿:他们以“商业机密”(为他们制造碘化钠的是一家商业公司)为由,拒绝公布原始数据、晶体制造过程,以及实验的具体方案。特别地,他们与为他们制作碘化钠晶体的公司达成协议,严禁其公布制造(高纯度、充分剔除各种干扰性同位素的)碘化钠的工艺和配方——也不知这“商业机密”究竟成了什么机密。简而言之,他们拒绝任何人重复他们的实验的企图。所以,尽管这个研究组的人们发表了重量级论文,并言之凿凿地声称结果绝对可靠,但学界并没有普遍承认他们的结果。

奈何,除了 DAMA,其他实验组都没有得出清晰而稳定的暗物质存在证据相关的结果。

看来,直接探测颇有点儿严重受阻的味道;那么,能不能退而求其次,做间接探测呢?

简单地说,如果你在我与一个灯泡之前放上一团暗物质,那我看到的还是那个灯泡,什么异常都发现不了……

…… 除非你放得太多了,使得暗物质的引力场能够明显地“折弯光线”。这时,取决于你怎么放置这一团暗物质,我可能会看见灯泡变亮了(微引力透镜——虽然常见的微引力透镜基本上都与暗物质没什么关系),可能会看见灯泡的样子变得奇形怪状而且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强引力透镜);如果暗物质背后不止是一个灯泡,而是数十个,那么,经过统计之后,我发现灯泡的样子的圆扁程度发生了总体性的变化(弱引力透镜)。

看官问了,不是暗物质的东西(比如太阳),也能折弯光线啊?答曰,要是没有暗物质,那么引力透镜现象应该比现在所能见到的少得多也弱得多。

我们看到多少这类现象呢?真是很多很多的。下图中的那些弧形就是。

(图片本身已经标注来源了)

甚至,前一小阵子,人们还发现了强引力透镜成像中的超新星——因为四个像各自对应的光的轨迹长度不同,所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了同一颗超新星的爆发……

(图片摘自

Gravitational lensing creates 'Einstein's cross' of distant supernova

除了这个,便是最经典的证据——星系的旋转曲线。如果没有暗物质,星系中星体绕星系中心的旋转速度,会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曲线:

(图片摘自

Galaxy rotation curve

同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也有暗物质一份子。

目前宇宙中热门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 王力乐的回答

这个答案的最后一节,提到了宇宙中超过星系团尺度的结构。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宇宙中仅仅有着非暗物质的普通物质的数量,则我们应该得到的超星系团尺度结构的形态,会与我们观测到的完全不同。比如,一团在自身引力下塌缩的物质,同等尺度下,质量越大,塌缩得越快;如果没有暗物质,则那些大尺度结构形成的速度,会大大慢于观测所揭示的速度。又如,当普通物质(可以称为“气体”)的密度足够高时,借助电磁相互作用之下的散射,气体内部会发生动量的平均化——或者叫做粘滞——这使得普通物质能够消耗掉过剩的能量,在相对较小一些的尺度上形成结构的速度,会快于暗物质——暗物质缺乏这种粘滞(通常只能通过引力,把动量传递给普通物质,再由普通物质“粘滞掉“这部分动量),会像一群苍蝇围着烂苹果一直转悠那样,围绕着质量中心进进出出地“转悠”。

这张图片里,这星系团尺度的结构的形成,就是由暗物质引致的:

(图片来自

Formation of Galaxy Clusters

曾经,人们认为,中微子可以是暗物质的良好候选者——它几乎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而且数量庞大,也是被人们理解得相对好的一种东西。中微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只要稍有动能,它们就以几乎是光速的速度运动——人们于是管这叫“热暗物质”。与之相对的,如果暗物质是由某些理论预言的大质量粒子构成,则它们在一定能量下的运动速度会相当低,于是被称为”冷暗物质“。在这两个模型竞争了许久之后,人们发现,如果暗物质是”热的“,则因为它们本身的速度一直很快,它们也可以在自身引力下塌缩凝聚,却难免让粒子们因为拥有高速而流失,使得塌缩形成结构的速度更慢,也不容易形成更小的结构;而这一切限制,则都与观测结论相悖。所以,时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的暗物质模型,便是所谓“冷暗物质”了。虽然,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人能准确指出,“冷暗物质”到底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甚至,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也与暗物质有关系。

宇宙的膨胀速度,由弗里德曼方程给出;方程之中,有一个位置,是给暗物质的(当然,还有一个位置,是给暗能量的)。简单地说,暗物质的存在,与普通物质和辐射一样,是在“将宇宙膨胀减速”的伟大事业中出了一份力气的……

顺便说一句,引力场的场源是能量——动量张量。辐射是有能量的,是会产生引力的!如若不然,我们的宇宙学理论就会从头错到尾,与观测结论完全对应不上。不要因为有“权威人士”声称“辐射场不产生引力”就相信他——任何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很容易什么都不懂还爱讲废话。

可这最终还是对抗不过暗能量。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密度越来越低,对抗暗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弱;而暗能量的密度,却从不衰减。

在通常的宇宙学模型中,暗能量是一种分布于全空间的能量,而且密度并不随着膨胀而降低。

对暗能量直接进行解说有些困难——毕竟,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计算起来一团糟的东西,而就算是弗里德曼方程也是一个非线性的方程——这里就说一个不太严格但很有效的类比吧。

想象一个密闭的气缸,里头充满了普通物质、暗物质,或者辐射,外面什么也没有。气缸的活塞会被普通物质的压强向外顶;往外运动之后,气缸中的总能量,是要降低的。可是,如果把普通物质换成暗能量,活塞往外运动之后,暗能量的密度并不下降,总体积却增加了;于是,气缸中的总能量不降反升。这意味着,就“膨胀”一事而言,暗能量扮演着与普通物质、暗物质和辐射相反的角色(人们常说,暗能量差不多能算个“处处为负的压强”);人们发现,后三者使宇宙膨胀减速,但暗能量则使宇宙的膨胀加速。

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与 2011 年诺贝尔奖有密切关系。通过对 SN Ia(Ia 型超新星)的观测,人们获取了宇宙的“光度距离”(这是宇宙学尺度上的遥远物体的表观星等与实际光度之间关系的量度,与宇宙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与宇宙学红移(这是光子被宇宙膨胀“拉长”的结果——在相当一部分物理教材中,它被错误地解释为多普勒效应)的关系,确认了这样一件事儿: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我们对 SN Ia 的观测结果,是无法解释的。下图中,图作者列举了不同 (暗能量的相对密度)下的“宇宙演化历史”,并发现,观测数据点明显偏向 的一侧——观测表明,这个宇宙的暗能量密度不是零。

(图片摘自

Supernova Hubble Diagram (SCP 1998)

,这正是诺贝尔奖得主在他的篇关键论文中所用的图;图中的“光度距离”已被转化为“有效星等”)

那暗能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曾几何时,人们都说,这暗能量,乃是量子场论中所说的“真空能”。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它听上去那么神秘——它只不过是说,在当今的条件之下,我们所谓的“真空”,本就该被某种东西充满(而且这个东西的密度确实与膨胀之类的情形都没什么关系);只有这样,整个空间的总能量才能变得最低、最稳定。

听上去是个非常漂亮的解释——可是,量子场论给出来的暗能量密度,是宇宙学观测所得到的暗能量密度的 (一的后面跟上 120 个零)倍。人们只能对暗能量的性质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了。

所以,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暗物质和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一定意义上,它们是唯象的模型。只是,这两个唯象模型,能给出对现在宇宙学的诸多观测事实的漂亮解释——而这确实很不容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浩瀚无垠,其中隐藏着许多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奥秘。在这些奥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无疑是最令人着迷且最为关键的两个概念。尽管它们的名字里都带有“暗”字,暗示着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但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在宇宙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试图辨认夜空中明明暗暗的星辰,需要细致的观察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现代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之一!为什么我们感知不到占宇宙绝大多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质、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现有的探测手段。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基于电磁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我们人类是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我们之.............
  • 回答
    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这确实是个让人类智慧不断探索的宏大谜团。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过类似的疑问: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主导着宇宙运行的神秘存在,会不会就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粒子呢?比如,那个极其难以捉摸的中微子?咱们得先理清楚,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然后看看中微子能不能“胜任”这两个.............
  • 回答
    “宇宙的账本”——这句简洁的陈述,揭示了我们所居住的宇宙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构成比例:区区5%的普通物质,也就是构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恒星、行星、你我,甚至空气和水;而剩下的95%,则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或实体所占据:27%的暗物质,以及令人费解的70%以上的暗能量。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我们只能看.............
  • 回答
    暗能量与暴胀子是同一种粒子吗?这是一个宇宙学中最令人着迷、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存在,但证据尚未确凿”,而且两者之间在理论模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理解暗能量和暴胀子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在宇宙模型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来聊聊暗能量。暗能量是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我们理解宇宙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困惑。为什么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跟我们已经相对熟悉(尽管仍然神秘)的黑洞,不是一回事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步步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先弄清楚这三者各自是啥玩意儿。黑洞:宇宙中的“超级吸尘器”黑洞,这个名字.............
  • 回答
    坦白说,将暗物质和暗能量比作“21世纪科学大厦上空的‘两朵乌云’”这个说法,我必须承认,这个比喻相当贴切,而且,如果你希望我更细致地展开,我乐于尝试,而且我保证,会尽量避免那种生硬、机械的AI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有人坐在你对面,跟你娓娓道来。想象一下,我们人类的科学探索,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大厦.............
  • 回答
    明代《大诰》这部奇书,与其说是一部法典,不如说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民间行为指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威严、残酷,以及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暗情节”。《大诰》的诞生:从“民不告官不理”到“官告民必理”首先,理解《大诰》的背景很重要。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也见识过官场的腐败。他最.............
  • 回答
    魔兽争霸3里的剑圣和恶魔猎手,这两个英雄在游戏里确实以其凌厉的平砍输出独树一帜。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其他种族就没有这样以近战物理输出为主的“平砍猛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游戏设计时对种族特性、战术定位以及英雄平衡性的一系列考量。首先,我们得从种族设计理念说起。 兽族: 兽族的核心思路是“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到位了!不少原著粉和我一样,都有这样的感觉:《权力的游戏》这部剧,虽然精彩绝伦,但在灯光和服饰的呈现上,总觉得少了点原著里那种磅礴大气、金碧辉煌的质感,甚至可以说是“暗淡”了不少。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从灯光上说起。《权力的游戏》整体的色调偏冷、偏暗,这是剧组.............
  • 回答
    电影《至暗时刻》在IMDb和豆瓣上的评分差异,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考虑到它经历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评分波动。如果单纯看最初的5.8分,这个差异就相当大了,但如果参考现在7.4分的IMDb分数,虽然仍有差距,但显得更接近一些。不过,即便如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是值得细致分析的。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没有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粒子本身的情况下,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却将其视为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乍一看似乎有些“先入为主”。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推理和观测证据,就会发现这种“默认”是有着坚实基础的,绝非空穴来风。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基础。我们对宇宙.............
  • 回答
    想要在男生面前展现出你的魅力,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并非要刻意为之,而是通过一些自然而然的互动和细微的信号来传递。这更像是一种艺术,需要你了解自己,也懂得观察对方。首先,自信是最致命的吸引力。当你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能够自在地表达自己时,这份光芒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别人。这并不是让你变得傲慢,而是让你明.............
  • 回答
    天文学家区分正物质和反物质,就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辨认罪犯一样,是通过观察它们在宇宙中的独特行为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相似。但正是这些微小的差异,让它们露出了马脚。核心区别:电荷的“镜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电荷。你可以把正物质想象成我们日常接.............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不少人在心里也嘀咕过,甚至跟闺蜜、哥们吐过苦水。说实话,谁不想找个精神契合、灵魂有趣的伴侣?但现实往往比你想的要“骨感”得多,相亲这摊浑水,有时候确实是物质和颜值占了上风。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是社会大环境的“烙印”。咱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消费主.............
  • 回答
    你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核心讨论。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解答。精神/心理疾病是否只能吃药根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根治”。在医学领域,“根治”通常意味着将疾病完全清除,使其不再复发。然而,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包括一些精神和心理疾病,完全“根治”的概念本身就可能不完全适用.............
  • 回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确实会被派在海洋上与老虎共存的故事深深吸引。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导演李安在其中埋藏了无数令人玩味的暗示和隐含信息,如同派在故事中不断探索的真理一样,需要我们去一层层剥开。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 “故事的真实性” 这个问题。电影一开始,成年的派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