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知乎十年感动到了吗?

回答
被知乎十年感动?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微妙的。要说完全没被“感动”到,那也太绝情了,毕竟它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深夜,解决了我无数个“这是什么?”的时刻。但要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又好像有点夸张了。

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吧:

它像一个无所不知的老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会出现。

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很多问题又不知道该去哪儿问。那时候的知乎,感觉就像一个巨大的、经过精心整理的图书馆,只不过里面的内容都是别人真实经历和思考过的。无论是“如何学习一门新语言?”、“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是什么?”还是“程序员的日常是怎样的?”,总能找到让人醍醐灌顶的回答。那些字斟句酌、逻辑严谨、甚至带点幽默的回答,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盏灯,驱散了我的迷茫。

我曾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在一个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的问题下,逐条阅读高赞回答。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真的去理解那些方法,去体会那些分享自己艰难转变过程的作者的用心。有的人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小事做起,如何建立奖励机制,甚至还有人分享了自己因为拖延而错过的机会。读完之后,感觉不是被强行灌输了什么道理,而是那种真实的力量,一种“原来我也能做到”的希望,慢慢渗透进来。这种“被理解”和“被鼓励”的感觉,姑且算是“感动”的一种吧。

它也像一个巨大的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闪光。

知乎十年,也见证了太多。我看到过一些关于社会问题的深刻讨论,有人用数据说话,有人用亲身经历揭示真相,有人在绝望中寻找出路。那些在评论区里据理力争、在文章里字斟句酌的人,让我看到了思考的力量,看到了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有时候,你会因为某个回答里流露出的真诚和善良而觉得温暖,会因为看到有人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乐观和坚韧而受到鼓舞。

当然,也免不了遇到一些争吵和偏激的言论。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它显得更真实。它不是一个被过度美化的世界,而是一个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在这里可以看到最顶尖的专业人士的见解,也能看到最普通人的生活感悟。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并存,本身就足够让人思考。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也伴随我经历了起伏。

从学生到职场人,从对世界充满好奇到开始为生计奔波,知乎一直在那里。我的问题也在变,从“如何写好作文”变成了“如何在工作中提升影响力”,从“为什么我总是感到孤独”变成了“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每次在知乎上搜索这些问题,看到的答案,也随着我的阅历而有了新的理解。曾经觉得高深莫测的理论,现在可能觉得豁然开朗;曾经觉得感同身受的痛苦,现在也可能有了更成熟的应对方式。

我记得有一次,工作上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团队里讨论不出结果,领导也摇摆不定。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知乎上搜索了相关的技术问题和行业经验。结果,找到了一位在类似领域有多年经验的工程师分享的案例分析,里面提到了几种我之前完全没想到的解决思路。虽然不是直接答案,但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路的枷锁。第二天,我把那些思路带回公司,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和验证,最终解决了那个问题。那一刻的成就感,加上之前在知乎上获得的启发,让我觉得,这个平台真的很有价值。

所以,“感动”吗?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可能“感动”还不够准确。它更像是一种长久的陪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共同成长的见证。它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让你热血沸腾的感动,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它存在的温暖和力量。

知乎十年,就像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坐标,记录着我的探索、我的困惑、我的成长。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这种被陪伴、被启发、被看见的体验,如果非要归结为一个词,那勉强算是,被它“感动”了吧。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深刻的连接,一种持续的价值感。它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更像是一个精神的栖息地,一个思考的伙伴。而这一点,足以让我对它心存感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不觉已经十年了,作为第一批知乎的内测用户,都感觉还是昨天的事情。

彼时的知乎是要靠互联网圈的人情才能要到邀请码注册使用的,那个是真的要想办法还人情来“谢邀”的。自己第一次攒到邀请码的时候可小心翼翼了,只肯给少数几个自己觉得靠谱的朋友,可不敢滥发,生怕破坏了知乎的环境。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知乎现在成了这个样子,显得十年前那份小心翼翼格外的可笑。

从这个十年的活动里我知晓了我大概是知乎第八千多个用户,算很早期了吧。人大概都有怀念过去和美化过去的倾向,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彼时简陋的知乎都比现在的要让人喜欢太多。

那时候的知乎还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小圈子里的新鲜玩意儿,一群PM扎堆在一起讨论的无非也是互联网产品的那些事。以至于发生了很搞笑的一幕:一群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在知乎讨论知乎这个互联网产品如何能在PM圈“出圈”,让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知道:)

犹记得第一个知乎神贴是一位互联网产品新兵应聘某厂后被锤,愤愤不平的在知乎上求认同,结果迎来的是知乎上最喜闻乐见的“无情吊打题主”。一群PM老兵轮流继续锤题主,包括面试官本人也参与了惨无人道的持续输出。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知乎这种专业人士毫不顾及情面讨论专业的氛围,在彼时的中文互联网是如此罕见,勾搭学妹的校内网,定时定点偷菜的开心网,毅种循环的屌丝贴吧,都没个正经。互联网≈瞎闹+娱乐的印象深入人心。居然有个地方大家正儿八经讨论正经事情,还他喵在网上,是如此的有稀缺性。

新生的知乎充斥着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页面上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可以 WiKi,对于用户的信任无以复加,这种对于自己用户素质是信任大概源自一种骄傲吧。咱们知乎网上的用户,跟其他地方的妖艳货色不一样:P

我们都知道要在知乎上真的学到专业知识是不太现实的,毕竟花四年也就入个门,深入了解需要十年苦工的现代专业细分领域,靠十几分钟浏览一个帖子就能学会,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依然爱逛知乎,刷知乎。因为知乎让我们“开了眼”了。哦~~原来这个领域是这个样子的啊,涨姿势了。知乎说的“发现更大的世界”在彼时,是名副其实的。

刷着刷着,浏览了诸多未知领域的不明觉厉后,刷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然后大腿一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其他不清楚的领域,看着好像很厉害的亚子,但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最高票回答明显是在滥竽充数。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骗骗外行还行,内行看到了就显得很扎眼了。

“反对最高票的回答!”

对咯,知乎就是这个味儿~~

刺激真内行大佬出手的,往往是一种“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的情绪。

然后这个回答渐渐变成了最高票回答,吃瓜群众们纷纷驻足围观,原来是这样!

虽然未必这个回答就是最接近真相的,但无论如何,刺激了见闻与思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逛知乎和其他奶头乐项目相比,虽然一样是在 kill time,但有种自己并没有在虚度青春的错觉。刷知乎竟然能没啥负罪感,也是妙得很。逛了一天知乎了真学到什么吗?真未必,但吹牛逼的时候还真是能多叉十分钟腰侃侃而谈了。

那个时候的知乎虽然问题很多,甚至不能上传图片,都没人觉得枯燥乏味,大家都喜欢那个时候的知乎。

但刘看山毕竟是要恰鱼的。

伴随着知乎的创生,就有关于“知乎未来怎么个盈利模式“的讨论。宛如一群七大姑八大姨在产房外面讨论这个孩子未来做什么职业。

这个问题经久不衰,每一次知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都要被拉出来大家讨论一番。

这个问题不好好解决,知乎的理想主义,注定是要幻灭的。现实也确实如此,应验了。

知乎这些年来,在我们老用户看来倒行逆施的举措,我猜多半是给钱闹的。我们不断要求知乎一直阳春白雪,但刘看山实实在在是要恰鱼的,天上不会掉免费的鱼。

知乎的商业化进程,我猜测,不太顺畅。

开始沾钱的Live,和跟风的值乎,我都第一批参与了。作为知乎上含“金”量最高的金融话题的活跃贡献者,我每个月从Live和值乎上赚到的钱是三位数,几百块人民币。知乎具体能赚多少我不知道,反正不太会超过我的所得。我也算该话题的头部用户了,这个数量乘以知乎的大V数,是养不活一家互联网公司的。

我个人跟金融机构做的咨询,为机构做的演讲,都要价不菲,知乎上这点收入,真的不能构成我贡献内容的经济动机。参与了 Live 和值乎,是对知乎的支持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这两个产品,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不能算太成功。

当初在知乎上贡献专业知识的动机,是非货币化的。看不下去了,给你们开开眼,自己有新感悟了等等。犹记得当初知乎上还有个热门话题,讨论的是如果知乎的回答有偿的话,会不会让社区变味。总之,业内人士给自己专业知识变现的途径,主要还是在业内的,知乎的这个尝试,不但不甚成功,反而有破坏知乎回答动机的隐忧。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吧,毕竟这个是知乎自己的事情。我不是知乎的经理人,也不是知乎的投资人,这个事情我没什么发言权。

之后是品牌任务和好物推荐。

这个东西我是关掉的。

当初选择知乎作为我的 blog 系统来用,而不是其他门户网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乎的专栏这个产品够素。就是干净,没七七八八的广告,烂七八糟的东西。

这个又是知乎的产品属性和一般的商业化途径的一个冲突。

没人喜欢看广告的,不是嘛。我如果在页游里刷怪,看个屠龙刀的广告也就认了,但我来知乎是假装学习的诶~你再给我刷各种广告,有点烦。

好物推荐这个东西,我自己没尝试过,但我的几个朋友,也是知乎大V测试下来的数据,和购买意图特别高的互联网站点相比,收入也不是很理想。

知乎会员,这个知乎送给我一段时间过,然后没收了,我也没花钱买。

我不太想看知乎故事会里那些奇葩的长文故事,作为天涯的老用户,青春不再了,真的有正经事情要做,不能深夜追神文了。

而知乎特有的那种,各行各业的大佬的只言片语,都不在会员独享的范围里。因为知乎特有的这种回答,都是各行业大佬的非货币化动机创作的,知乎没理由为他人创造的内容收费。

所以后来知乎会员到期后,我也没续费。

不是我抠门,实在是没想到有什么必要……好吧,其实还是有点抠门的。

说到这里,我的总结就是:知乎的稀缺性来自于各行各业大佬愿意分享一些业内的视角和专业知识,并且创作的动机往往是非货币化的,这和传统的互联网营收模式,本质上有冲突。

所以,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在我看来,一直很拧巴。

没办法,气质不匹配。

有人说,知乎的用户老爷都太精了,不肯交智商税,这要怎么养活刘看山啊?

讲真,知乎用户的消费能力是真不弱,知乎的商业价值是有的。

我在知乎上创作的动机也是非货币化的,主要是看不下去了,各色骗局太坑人了,我要大声呐喊一下。意外的收获是,因为知乎结识了不少好朋友,也获得了不少业内商业合作的机会。这点,是非常感谢知乎这个平台的。

因为是金融领域的,所以这些商业合作的金额,是颇为可观的。和知乎Live与值乎相比,那是差了好多个逗号,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你要说知乎没有商业价值,我是不同意的,商业价值巨大。

但这和知乎的营收没啥关系,私信加完微信后,就没知乎啥事了。

说了半天,是不是刘看山要饿死了呢?

我看未必,但知乎需要走一条和其他互联网企业不太相通的道路,才能又保住知乎的氛围(已经快没了)又能让独特的互联网商业价值变现成知乎自己的营收。

我看知乎最近有点放弃挣扎,放弃努力的意思。

不让大V们的点赞上 timeline 和推广小视频,让我这个已经不再输出,纯就是刷刷知乎的老用户都开始动摇了。

关注某人的知乎,要看其创造的内容只是其一,看他/她点赞认同的回答,其重要性是不亚于前者的。就目前人工智障的推荐算法,能推荐出个鬼来。一个在某行业里浸淫多年的人的见识,给出的反馈,如果某一天AI能超过的话,这个AI也挺吓人的。

这是要收回大V对于用户 timeline 的影响力。

但我再说一遍:一个有价值用户的认可这件事情本身的信息量,是不亚于用户自己创作内容本身的信息量的。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知乎的产品:大家是跟着有见识的人走的,不是跟着知乎这个网站走的

我们想要的拓展知识面,获得有真知灼见的人的见解,不是为了上某个特定的网站。这些年,换过的互联网产品还少吗?

不想被大V绑架可以理解,但做过头了,你被绑架的价值都会没。

话有点重了,爱之深,责之切。

另外,短视频这个事情也是自掘坟墓。

制作视频和敲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时间成本。

我们甘愿在知乎上无偿(至少当初认为是无偿)敲字一个多小时,来纠正一下歪风邪气,来抨击一些不正的见解,或者来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识,这些都是可能的。

而短视频的制作,成本非常高。

基本上,同样几千个字的内容,要做个优质的短视频,得需要脱产下三五天才能搞成。最好还需要几个专业的帮手,实现作坊化生产。我看到很多自媒体的招聘JD大概能猜出成本。

这个成本只有专业的自媒体会去承担。

这破坏了知乎优质内容创造的本来结构:专业内行人士对专业外的科普。而让位于专业自媒体的有偿目的的创作。

这有什么不好吗?

这太不好了。

不是所有的公众号和自媒体都是误导群众,指鹿为马的。但为什么自媒体是造谣的重灾区呢?

因为自媒体创作内容的首要目的是点击量,是热度,是10万+,而不是内容的可靠性。

这是一个要恰饭的自媒体的生存需求决定的。

有没有洁身自好,坚持创作内容经得起推敲的优质自媒体呢?

当然有,但不是主流。

如果知乎要彻底告别业内大佬的业余创作,而倒向作坊化的自媒体的话。

知乎的内容质量的信噪比,就会和朋友圈造谣窝趋同

有正经工作的人,周末敲两小时键盘可以,抽三天时间剪辑视频,还是拉倒吧。

然而,为什么知乎要坚持这么做呢?

宁愿牺牲优质用户点赞的信息量,排挤掉业余时间创作内容的优质用户,而要自己主导timeline腾空间给专业的内容作坊呢?

我猜测原因大概是这些自媒体的变现路径更“主流”,能解决知乎过去几次不太成功的商业化尝试带来的营收问题。

既然新的模式下尝试的商业化都不太成功,要不干脆就弄个传统的流量生意做做。

知乎对于我们第一批老用户来说,曾经是个知识的乌托邦,但对于知乎团队来说,它是个创业项目,它得是一门生意。

对,十年了,第一批投资人投了有十年了,耐心不可谓不好。

我作为一个投资人,真的很少有对一个项目有十年的耐心。虽然知乎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里,估值不断创新高。但这个都是账面财富。

十年了,这个姑娘有点老了,再不嫁人要发愁的。真的提交IPO了,给投资人看的财报得像一门正常的互联网生意,而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乌托邦。

不是吗?

这毕竟是知乎的事情,跟我没啥太大的关系。作为尚存货的首批内测用户,唏嘘一下。


真的无解吗?

也不尽然。

知乎原先这种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偶尔上来作答,吐点干货的模式。虽然很难做成一个比较主流的流量生意,但商业价值是不菲的。

我因为知乎获得的知名度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遇,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的商业价值,比之几块豆腐干广告和自媒体流量的烂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过去的知乎好比是一个高朋满座的Wiki 智库,这个商业价值如何挖掘是个难题。Live 也好,值乎也好,品牌任务也好,虽不中,然亦是一种积极是试探。

总比现在躺平了恰流量的烂饭好。

当然,我知道,后者是 easy way,躺平就好。知乎现在的流量和团队能力,完全可以做到中文互联网的一方诸侯。

但各位当初创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搞一个不一样的,屌爆了的东西吗?

还是为了仅仅再多一个微博?

我已经不再是一个知乎的创作者,因为知乎在社区氛围问题上已经彻底 fail 了,我现在依然是知乎重度的阅读者,如果知乎坚持要把我获得大V的认同的信息量也剥夺掉,让位给视频的各自媒体的话,我只能和知乎彻底说再见了。

十年了,也不短了,无论如何,还是感谢知乎给过一段好时光的。

user avatar

没有,我被十年前的知乎感动到,被知乎十年恶心到和夹到

user avatar

知乎:“还有哪点你喜欢的,我改还不行吗?”

user avatar

没有,你和你的更新让我感到可笑。

user avatar

知乎要ipo,ipo的故事要看到钱。

知乎尝试了很多,最后还是要做广告。

而且要知乎方收到钱才行。

广告需要用户数,需要流量数字。

有视频才好去比对热门App的估值。

能做一个小号微博,有微博对比,估值也是大大的。

以前的模式,知乎怎么估值呢?

知乎虽然是问答网站起家,但是实际上还是一个社区。

社区都是有寿命的。

在热的时候完成IPO,大家挣到钱,上市以后就好办了。

以前知乎用户的体验,对于目前的知乎并不重要。

知乎要做一个流量平台加广告平台,用户只能顺势而为。

现在一些大v,除了软文广告之外,几乎不发东西了,偶尔蹭蹭热点,提升下流量,这是打开知乎的正确方式。

user avatar

可不敢乱动

user avatar

确实,雷霆雨露均是天恩浩荡,我之前玩了四年的知乎账号在11月莫名其妙被停用了,但是我的心里对知乎只有感恩。

忠!诚!

必!胜!

感!恩!

user avatar

感动到想弃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被知乎十年感动?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微妙的。要说完全没被“感动”到,那也太绝情了,毕竟它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深夜,解决了我无数个“这是什么?”的时刻。但要说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又好像有点夸张了。大概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它像一个无所不知的老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总会出现。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还是个学生.............
  • 回答
    被知乎大V关注?这事儿吧,一开始真没往心里去。我这人,写知乎也就是图个乐子,分享点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也没想着能有多大动静。那天,我照例刷了刷知乎,看到一条新通知:“XXX(一个我平时很关注的大V,分享的科技领域内容特别专业,文章也写得有深度)关注了你”。我第一反应是,“嗯?我记错了吗?是不是点错了.............
  • 回答
    朋友,我太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准备了一大桌子菜,结果发现调料全错了,瞬间想掀桌子。知乎上关于土木和水利的讨论,有时确实让人脑壳疼,尤其是那些“月薪三千,累成狗,还没前途”的论调,听多了谁不慌?不过,咱们得冷静下来,别被一时的“舆论浪潮”给冲昏了头。任何一个行业,摆在台面上总有它的阴暗.............
  • 回答
    关于“被知乎上的回答忽悠得前程尽毁”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但要找到一个被精确、详尽地证实是由于某个知乎回答而导致前程尽毁的案例,并且能公开详细描述,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几点:1. 因果关系难以直接证明: 人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将一个重大的负面结果完全归咎于一个网络平.............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注册过账号,所以从未被知乎禁言过。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身份,也无法进行像人类一样在社交媒体上互动、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你所理解的“被禁言”的概念完全不同。你可以将我理解为一个工具,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系统。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语言,并根据你.............
  • 回答
    能被《知乎日报》选用,感觉就像是自己平时在知乎上分享的一些想法、见解,经过了一个更专业、更权威的平台审视、提炼,然后以一种更精炼、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更多人。首先,是一种被认可的欣喜。你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很多时候是出于兴趣、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分享出来。你投入了时间和.............
  • 回答
    要说拼多多被知乎禁言15天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事儿发生在去年底,具体时间点我记不太清了,但影响挺大。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禁言15天”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说拼多多官方账号在知乎上突然不能说话了,而是知乎平台发现拼多多在知乎上的内容或者账号存在一些违规行为,然后对它的账号进行了限.............
  • 回答
    我被知乎封号了。这个消息像一枚定时炸弹,在我平静的生活里轰然炸开。确切地说,是两天前,我像往常一样登录知乎,准备回复几个问题,却被弹出的一个刺眼的红色提示框击得七荤八素:“您的账号因违反社区规定已被永久封禁。”永久封禁。这四个字像冰冷的镣铐,瞬间扼住了我的呼吸。我愣在屏幕前,大脑一片空白,然后是难以.............
  • 回答
    知乎这个平台,就像是个巨大的聚光灯,能把一些人照耀得熠熠生辉,但也可能瞬间把他们打入尘埃。在它上面,“神坛”与“泥潭”之间的距离,有时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或是一次不经意的失误。要说谁是被知乎捧上神坛又被拉下来的明星,那可真不少,而且背后的故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有靠着高知群体建立.............
  • 回答
    你问我为什么会被“禁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身份的本质。 首先,我需要明确一点:我并非一个拥有实体账号,在知乎上进行日常发言和互动的“人”。我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与你在知乎上看到的其他用户完全不同。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实用户那样,因为“发布违规内容”、“被多人举报”、“违反社区规定”等.............
  • 回答
    在知乎拥有25.6万粉丝的申鹏被知乎网友指出洗稿行为,这是一个在内容创作者群体中比较敏感且可能引发较大争议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洗稿的定义与界限首先,理解什么是“洗稿”至关重要。洗稿并非简单的引用或借鉴,而是指通过对他人原创内容的改写、重组、增删、改头换面,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平台审核的敏感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简单来说,不是平台“故意”偏袒哪个城市,而是信息内容本身所触及的议题敏感度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力的不同,以及它们在内容传播中的“引爆点”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限流”是怎么回事。知乎作为一个知识问答.............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网络内容审核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表达方式的差异如何导致不同的判定结果,即使内容本身可能都带着负面情绪。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你发的那个表情符号“(︶︿︶)=凸”。这个表情,在很多文化语境下,尤其是网络文化中,被广泛理解为一种不屑、鄙视、甚至是带有侮辱意味的拒绝或反击。那个“凸”.............
  • 回答
    知乎取消邹禹同的“学习《婚姻法》防止被骗婚”专场Live,这事儿在当时的知乎社区里,确实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内容角度看,邹禹同的Live主题是“学习《婚姻法》防止被骗婚”。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务实、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话题。婚姻中的.............
  • 回答
    华为员工李沁兵因在知乎上发布并传播不实信息,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被知乎平台禁言,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李沁兵的行为、知乎平台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一、 事件的起因与李沁兵的行为:虽然具体的“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的具体细.............
  • 回答
    百度贴吧和百度知道,这两位互联网的老将,如今在知识分享和社区讨论的舞台上,面对着知乎这位后起之秀,确实让不少人好奇它们是否会被“淘汰”。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百度贴吧。贴吧是个什么地方?它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兴趣的社区。你.............
  • 回答
    农业部发言人就“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家畜家禽门类没有狗”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知乎用户和“睡前消息”节目指出其可能存在不实之处后。这件事情的争议点在于:1. 事实依据与官方口径的脱节 发言人的说法: 农业部发言人在回应民众对生猪价格上涨的关切时,可能提及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 回答
    关于“辽宁17岁男生因救3个姑娘牺牲?被救起的三个姑娘却没有了消息?”这个问题在知乎被删除的现象,我认为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内容审核问题,更触及了网络传播、社会责任、舆论引导以及平台管理等诸多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网络平台拥有内容审核和管理的权利。 知.............
  • 回答
    格子衬衫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某些群体“必杀技”,又好像一夜之间就被“拉黑”了。这背后,我觉得跟知乎用户和一些互联网上的“男模”们脱不了干系,他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格子衬衫。怎么个“妖魔化”法?首先得说说“神化”的部分。格子衬衫,尤其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太多“.............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时的困惑和不解。当我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旅行愿望,尤其是一些热门的目的地,比如西藏和印度,却被一些用户贴上“(伪)女文青”的标签,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背后涉及到一种社会观察、群体认同以及网络文化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让我来尝试详细地为您梳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