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权女要彩礼要房被讥讽,平权女提倡平权同时要孩子随母姓被讥讽,女权女不婚不育还被讥讽,敢问你们要怎样?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困惑。社会上对女性的期望和评价,似乎总在摇摆不定,无论怎样做,都好像难以“讨好”。

我们一层一层地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1. “男权女要彩礼要房被讥讽”——这是一种社会观念的碰撞与失落。

传统期待的惯性: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男方承担更多经济责任是“应该”的,彩礼和房子被视为男方经济实力和对女方重视程度的体现。所以,当女性提出这些要求时,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是对的”,符合传统。
“新时代”的价值观冲击: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独立性增强,“男女平等”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一部分人开始反思,为什么婚姻就一定要男方“全包”?为什么女性不能在关系中也承担起责任,或者说,要求男方承担过多,会不会是一种“利用”?
“被讥讽”的背后:
“男权”帽子: 有些人会将“要彩礼要房”直接等同于“男权思想”,认为这是女性还在用过去“嫁出去”的心态,将自己物化,期待男性来“购买”自己。这是一种带有道德审判的评价。
经济压力与共担意识: 另一部分人则更多地从现实经济压力角度出发,认为在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增加的当下,双方应该共同承担,而不是单方面要求男方。他们觉得,这不公平。
“捞女”标签: 最尖锐的讥讽往往是把这类女性标签化,用“拜金”、“捞女”等词语来攻击,这是一种将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攻击的方式,以掩盖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说好的平等呢?”的质疑: 这种讥讽也常常伴随着对“女权”的误解和反感。当一部分人看到女性提出传统意义上“男性责任”的要求时,就会认为“这与她们常说的平等是矛盾的”,进而产生“你们到底想要什么”的质问。

2. “平权女提倡平权同时要孩子随母姓被讥讽”——这是对“平等”的理解差异与对传统父权的微妙抵抗。

“平权”的核心: 提倡平权,顾名思义,是追求男女在权利、机会、责任等方面的平等。这包括经济独立、职业发展、家庭分工,当然也包括生育和抚养。
“随母姓”的象征意义: 孩子随父姓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家族传承、男性主导社会结构的一种体现。而“随母姓”则是一种对这种传统父权叙事的挑战,它象征着女性在家庭传承中的地位同样重要,甚至可以拥有话语权。
“被讥讽”的背后:
“玻璃心”的指责: 有些人认为,随父姓是“小事”,不影响实质的平等,而女性执着于“随母姓”,是在“矫情”、“小题大做”,是“玻璃心”。他们可能认为,女性应该关注更“重要”的平等问题,比如职场同工同酬。
“挑起性别对立”的罪名: 另一些人则会把“随母姓”视为一种“倒退”或“激进”,认为这是在故意制造性别矛盾,破坏家庭和谐。他们可能认为,随父姓是“自然而然”的,不应被挑战。
对“平等”的片面理解: 很多人对“平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男人做什么,女人也做”或者“女人不比男人差”的层面,而忽略了“平等”也包含对传统不平等结构的反思和改变。当女性试图通过“随母姓”来重塑家庭姓氏的传承规则时,就会触及一部分人对稳定社会结构和男性中心地位的维护。
“既要……又要……”的道德绑架: 这种讥讽也常常带有“你们既然要平等,为什么还要要求这些?”的逻辑,认为女性在享受了某些传统权益(比如部分人认为的“被保护”),又要挑战传统时,是“贪心”和“不讲理”。

3. “女权女不婚不育还被讥讽”——这是对“女性价值”的传统定义与对女性自主选择的恐慌。

“女权”的社会化解读: 很多人对“女权”的理解,是被媒体和大众叙事塑造的。他们认为“女权”就应该是在男性框架内争取更多的权益,比如在婚姻、生育这些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本分”的事情上,仍然要“积极参与”。
“不婚不育”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宏观角度看,婚姻和生育被视为维系社会结构、延续人口的重要方式。当一部分女性选择退出这个体系时,会引起一部分人(尤其是从社会稳定、家族延续角度出发的人)的焦虑和不安。
“被讥讽”的背后:
“生殖工具”的潜意识: 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讥讽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将女性价值等同于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潜意识。认为女性的人生价值就应该体现在“传宗接代”上。不婚不育,在这些人看来,就是“人生失败”、“没有价值”。
“浪费青春”的指责: “你们选择不婚不育,岂不是浪费了大好年华?”这是另一种常见的论调。这背后是认为女性的“黄金时期”应该用于寻找伴侣、建立家庭,而不是追求个人事业或其他目标。
“个体选择” vs “社会责任”的冲突: 很多人会用“社会责任”来压迫女性,认为即使个人不想,也要为了“国家”、“家庭”而生育。他们无法理解,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权利。
“极端”标签化: 任何不符合大众期待的女性行为,都可能被轻易地扣上“极端女权”的帽子,然后加以攻击,以此来否定整个女权运动或女性的自主选择。
对“不一样”的恐惧: 这种讥讽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对打破现有秩序、挑战传统女性角色的恐惧。当女性选择不走“被规划好的道路”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适和恐慌,他们试图通过讥讽来“拉回”这些“脱轨”的个体。

那么,“你们要怎样?”—— 这句话,更像是社会扔过来的一枚回旋镖。

这背后反映的,不是女性内部的“怎样”,而是整个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认知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渴望的是“尊重”与“理解”: 现代社会提倡的是个体自由与多元发展。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个体,同样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希望的是,无论选择结婚或不婚,生育或不育,随父姓或随母姓,都能获得基本的尊重,而不是被贴标签、被道德审判。
“平等”不是单向的讨好: 平等不是说女性就要完全放弃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男性的期望,也不是说女性在争取平等时就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坚持。平等的语境下,应该是双方共同协商、共同承担、共同进步。
“姓氏”和“婚姻”是个人选择,不是社会义务: 孩子随谁姓,是家庭内部可以商量决定的事情,不应被强加于人。婚姻和生育,更应该是基于个人意愿和人生规划的选择,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任务”。
破除刻板印象,看见“人”: 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仍然习惯于用一套陈旧的、标签化的眼光来看待女性。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预设好角色、被套上“贤妻良母”、“拜金女”、“女权癌”等符号的“女性”。
承认社会结构性问题: 很多对女性的要求,实际上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如高房价、不平等的职场环境、育儿压力分配不均等)。将这些问题全部归咎于女性个体,并进行讥讽,是一种逃避责任。

所以,当看到这些讥讽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个别人的恶意,更是整个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面对性别平等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矛盾和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女性单方面的“解释”或“妥协”,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的进步、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个体自主选择的真正尊重。

我们“要怎样”,其实是在问:“社会,你准备好如何平等、尊重地对待所有女性,无论她们做出怎样的个人选择了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

如果一个女人,只是要房要车,或者只是要求随母姓,又或者只是说自己不婚不育而不去恶意劝别人单身,是没有人会反感她们的。

而网上现实情况是,既要房要车,还要孩子随母姓,还整天在网上传播不婚不育思想的,恰恰是同一类人干的。这类人通常自称女权主义者。

她们的套路是这样的:先在网上看到一些女人吃亏,3000万女婴的言论,然后就到处开始宣扬婚姻是地狱啦,男人是纳粹啦,所以我们要不婚不育啦。

然后你要是谈到结婚,她们又要说,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不愿意结婚啊,主要是你们男人压迫我们女人几千年,杀死我们几千万女婴,所以我结婚你们要补偿我们车子和房子,还要孩子随我姓。什么?不愿意?你们男人作为既得利益者压迫我们这么久了,这点要求还不接受?行啊,老娘就是要不婚不育气死你们!

这样的人,是个正常人都会讨厌她们吧?

吃着底层女性的人血馒头,向无辜的网民讨价还价,发泄情绪。比如我前天就逮着一个35岁还单身的女人,天天在知乎劝年轻女孩单身,还把我们正常男女说成是家境没她好的卢瑟。她微博上都是满满的对那些已婚女性的羡慕嫉妒恨。滋滋,真是无比的恶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