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概念英语(1~4)》
2.同济版《高等数学(上、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
3.奥本海姆原版《信号与系统》
4.原版《算法导论》
5.高教版《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数值分析》、《图论》、《数理方程》
6.原版《模式识别》
7.《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arkM.Meerschaer 著
以上内容全部吃透,任何名字里有“通、机、电、计、软、信、自”的专业皆是小菜一碟
来自一个各大工科专业之间的流浪者;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硕士:精密仪器及机械
博士:机械工程
——补充:几点说明,18.7.21——
1.这不是抖机灵,这是一个本硕博一共学了四个专业、横跨四个一级学科的老学渣给国家未来的工科人才提出的真心实意的建议。
2.我列出的书主要是基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重点在科目而不是书籍版本,如果大家觉得同科目下有更好的教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将推荐到精选让更多人看到。
3.评论区有朋友提到数学科目的深度不够,可能由于我本人的见识所限,我个人觉得对于工科来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所给出的书已然够用,即使偶尔用到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比如复变函数、泛函分析、组合矩阵论),有以上课程做打底,学起来也不会特别困难。
4.有人提到通信原理、模电、材料力学等(尤其是模电),我个人觉得这些总体还是偏向于场景的专业课,相对来说不如数理基础那么重要,本人读过四个专业,个人体会,工科专业之间的互相流动,其实相差也就是那3~5门专业课,三个月到半年就能补起来,真正通行的,还是数学基础和信号与系统这样的通用原理。
5.有朋友对本人转专业连续跳坑的经历很有兴趣,简单介绍一下吧,我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大类招生,大一大二跟着老师做了一点计算电磁学的工作,加上电磁场理论考了接近90分,得意忘形,大三细分专业的时候选了很多人不敢选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结果被虐,欲哭无泪,考研也没考上,调剂的时候本校仪器系有个老师正好需要找一个会用矢网、会做信号处理的人,于是被捡走,幸而导师人比较好,科研水平也比较牛,硕士期间也出了一些成果,于是读博,奈何导师的博士招生名额只有机械工程专业,只有将就了。说多了都是泪……
最后附一张本人办公桌上存放的常用书籍
学会写作,学会输出内容,自我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在更多的平台正确发声,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是人生能不能螺旋上升的重要因素。
但是呢,大部分人的写作水平。
真 ……的 ……烂 ……
烂到什么程度?
请大家移步围观 @和菜头 在微博上点评网友作文。
真·大型鞭尸现场,从中年人诗歌选,故作高深议论文,到中学生喊麦,《男生女生》情感文,各类烂文烂梗应有尽有。90%文章烂到无法引发任何阅读兴趣,被和菜头几十字的点评碾压得毫无还手之力。
一个不成熟观察:这些自以为是写作者的朋友,都有一个很可怕的问题:全程自high,陷入自我感动,无法自拔。在写东西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读者。
要么滥用词句,什么逻辑什么意义都没有,就是各种词,幽兰、绛唇、罗衫、凝脂,意像对不对?不知道,逻辑通不通?不在乎!;
要么是瞎编瞎想,写自己毫不了解的东西,没有一点立得住的细节;
要么是纯·流水账,叨叨叨逼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没啥文笔(或者自以为有吧),写得啰里啰嗦,毫无逻辑;
这么写,肯定是没人看的,从十岁写到六十岁都没看!更不用说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点,进行有质量的输出了。
现代人知识焦虑重,很多人也意识到这点(要不然也不会上赶着到和菜头那找骂),想要学习,于是疯狂搜书单啊,知识付费买课啊。
但恕我直言:市面上是也有很多教写作的课程,什么教你篇篇10W+,爆款写作指南这种,恕我直言,这些真都没啥用!
想学写东西,推荐看那些传统媒体的老编辑做的稿子,去看一些教科书级别的文学课本,逐字逐句研究那些扎扎实实,仔细打磨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1)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周逵
周逵老师(微博@五道口奥萨玛),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他做的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了解非虚构写作的入门。
这本书真的是一批在深耕内容的传播者做的自述,他们是如何看待时代,如何讲述故事。从抽象的怎么选故事角度,写作意像怎么确定,怎么用一个意像串联起来文章逻辑,到具体的遣词造句,矛盾设置,引用句子都提到了。
而且,这本书里每个老师都有一到两本推荐对写作有帮助的书本,神仙书单。你们还上网求啥书单,看着一本都够了。
(PS:周老师现在还有一门在线课程:《说服攻略:如何影响他人的24堂沟通课》在知乎上,卖得很好…
2)《人物的写作十四条》 杜涌涛
不是书,是2009年中青报业务交流会上的整理稿,很短,大概也就4000字出头。
但是9年过去,这个写作十四条还是很有实操和借鉴意义:在写作时候,如何交叉使用描写,陈述和引语来使得文章看起来生动跌宕;在写作时候如何通过称谓的变化,用代词,用主人公的名字,用能代表他职业的称谓,在变化的过程中制造阅读的快感。这是个特别小的细节,但是对文章阅读体验却是起到非常大的影响。(我之前看过一个大号文章,翻译的外网故事,主角是四个人,三段话里全是特别长的英文名绕来绕去,不断重复,没有一点代词称谓的变化,看得我当时就想枪毙他。)
在写稿时候,如果能按照这14条标准去死磕细节,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可读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3) 《故事技巧》 杰克·哈特
我特别喜欢看亦舒的小说,节奏很快,一个情节推着一个情节,哒哒哒连珠炮一样,推进叙事。
这个有一些文字功底,但是没有叙事能力,只能写一些情绪化文字,或者是片段式小品的业余作者来说特别有用。
故事,始终是最重要的。《故事技巧》,可能是这次推荐的数目里最接近教科书的一本,没有那么好啃,但是很实际。人物如何设计,在何处设置困境,故事的目标是什么,故事弧线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不说到写的那一层,你再去看很多小说文章都会有新的认识。
4)《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
前段时候,《锵锵行天下》窦文涛去采访了帕慕克,在他面朝伊斯坦布尔的小白房子里谈论艺术,政治,写作是为了社会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现代人是不是已经不会爱种种话题(希望大家都去看看,喜欢锵锵行天下)
说回到这本书,《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是09年帕慕克在哈佛大学六场演说的文字合集。在进行35年小说创作,帕慕克对自己一路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小说形式的思考。帕慕克始终在强调一点:在小说里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性格,而是他或她与世界的多样形态打交道的方式。
很多自high型写作,都没搞懂这个问题。他们投射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用各种修辞来描述。但是这种写法,对观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除了收了钱的心理医生,谁要听你碎碎念哦!拎清楚,要有和世界的交叉,要动起来,要有故事,要介入这个世界!
5)《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这本,我这几天在看,有点难啃,但是内容太好了还是推荐一下吧。
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从1953年创刊至今,一期不落地在采访当代重要作家,第一卷集合了米兰·昆德拉,海明威,村上春树,帕慕克,斯蒂芬·金,马尔克斯等等等。
《巴黎评论》这些访谈的进行,放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做一篇长篇访谈,采访帕慕克用了一年,斯蒂芬·金的采访始于2001,完稿已经是2006。作家们说起自己那些写作的方法和习惯,故事发生的背景,童年的影响和对其他作家的评论。
现在有太多粗制滥造的采访了,《巴黎评论》里的内容扎实得让人害怕,这本书沉甸甸的,是每个字都要细细读,逐字逐句去思考,去消化,去理解。
学习写作,其实可以看的书,学习的材料真的太多了。暂时就分享这些,有人看的话周末再更。
更多内容欢迎看这里:
健身 | 烹饪 | 旅游 | 谈情 | 阅读,七窍玲珑心,聪明糊涂蛋
你在大学里所学专业的经典的教科书。
安利《菜根谭》
高中的时候写作文偶然翻了翻这本书惊为天人
当然了,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这本书不算干货也不励志的,但是有一种平静人心的力量,算是一种慰藉吧,有的时候受了气读读这本书还是很能缓解身上的戾气的。
摘几段哈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