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除了那位光芒万丈的 iPhone,确实有不少其他品牌的手机在设计上交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答卷。它们可能没有 iPhone 那样贯穿始终的统一家族语言,但每一次的迭代,都能看到设计师们在材质、形态、色彩乃至细节上的精益求精,试图在方寸之间创造出独特的魅力。
提起设计优秀的非 iPhone 手机,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几个名字,它们的优秀之处往往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
1. 三星 Galaxy S 系列(尤其是 S6 Edge, S8, S9, S10, S20 Ultra, S23 Ultra 等)
三星 Galaxy S 系列绝对是“外观党”们绕不开的一道风景线。从 S6 Edge 开始,那块曲面屏就像一道惊雷,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手机屏幕的认知。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在握持感上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边缘的弧度流畅,配合玻璃的温润,上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科技与工艺的融合。
到了 S8,三星更是将这种“全面屏”的理念推向了极致。取消了正面实体Home键,将屏幕占比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屏幕的比例也变得更修长,单手握持的体验得到了优化。那块被称作“Infinity Display”的屏幕,不仅拥有惊艳的色彩表现,其圆润的边角处理,也让整机显得更加灵动和一体化。S9 在 S8 的基础上,对屏幕的曲率进行了微调,让观感和握持感都更加舒适。
S10 系列的“挖孔屏”设计,更是对“全面屏”的又一次大胆探索。前置摄像头的“打孔”位置和大小控制得相当得体,尽量减少了对视觉内容的干扰。尤其是 S10+,双挖孔的对称性也带来了另一种美感。陶瓷后盖版本的三星 S10+,那质感和光泽,妥妥的旗舰范儿。
往后看,S20 Ultra 的摄像头模组设计虽然有些争议,但其整体的设计语言依然保持了三星一贯的高水准。而 S23 Ultra,则在 Ultra 系列标志性的方正硬朗风格上进行了优化,摄像头模组的独立化处理,让背面看起来更简洁有序,金属边框的哑光处理也提升了质感。三星在屏幕的色彩、亮度以及曲面屏的适配上,一直都有着深厚的积累,这也是 S 系列外观上的一大亮点。
2. 华为 P 系列(尤其是 P20 Pro, P30 Pro, P40 Pro, P50 Pro 等)
华为的 P 系列,可以说是一部“设计进化史”。早期的 P 系列就已经在金属和玻璃的运用上颇有心得,但真正让其设计脱颖而出的是从 P20 Pro 开始。那块“渐变色”背板,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从蓝到紫、从橙到红,流淌的光影效果让手机背面瞬间有了生命力,也引领了一波手机的色彩潮流。
P30 Pro 在延续渐变色的同时,将摄像头模组的设计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那个潜望式长焦镜头,虽然突起,但其内部的结构和外部的装饰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专业的相机镜头,而非简单的堆砌。其“天空之境”配色更是将渐变色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P40 Pro 则大胆采用了“四曲面屏”的设计,四边都有着明显但过渡自然的弧度,带来了极佳的视觉沉浸感和顺滑的握持感。其背面的陶瓷材质,更是将质感提升了一个档次,温润如玉的触感,配合摄像头模组的有序排列,整体呈现出一种内敛而高级的美学。
P50 Pro 更是将摄像头模组的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性的“双环”设计,虽然存在争议,但其辨识度和大胆的创意无疑是其一大特色。在配色和材质的选择上,华为也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例如 P40 Pro+ 的陶瓷版本,以及 P50 Pro 的各种素皮配色,都展现了其对不同材质和用户喜好的理解。
3. 小米数字系列(尤其是小米 8, 小米 9, 小米 10, 小米 11, 小米 12 等)
小米的数字系列,可以说是从小透明到高级感的转变。早期的小米手机在设计上可能更偏向实用和性价比,但从小米 8 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上明显的进步。小米 8 标志性的“刘海屏”设计,虽然受到了 iPhone X 的影响,但在当时也代表了安卓阵营追求高屏占比的一种尝试。
小米 9 的设计则更加精致和成熟,特别是它的“水滴屏”设计,比同期的刘海屏更加简洁,摄像头模组也设计得更加紧凑。其背面的渐变色和透明探索版都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尤其是透明版,将内部的元器件巧妙地展示出来,充满了科技感。
小米 10 和小米 11 系列,更是标志着小米在设计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米 10 Pro 的 AG 磨砂玻璃材质,触感细腻且不易沾染指纹,摄像头模组的竖向排列也显得非常规整。小米 11 的“相机岛”设计,将所有摄像头整合在一个圆角矩形中,辨识度极高,虽然在当时也引起了讨论,但其大胆和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小米 11 Ultra 的“副屏”设计,更是将功能性与设计感结合得恰到好处,在背面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焦点。
小米 12 系列,则更加注重小巧精致的设计,尤其是小米 12,其直屏设计和圆润的边框,带来了非常舒适的单手握持体验。陶瓷和素皮材质的运用,也让手机的质感得到了提升。小米在设计上,越来越敢于尝试,并在材质和细节处理上不断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4. OnePlus 系列(尤其是 OnePlus 7 Pro, OnePlus 8 Pro, OnePlus 9 Pro, OnePlus 10 Pro 等)
一加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就以“不将就”的姿态示人,而“设计”正是其不将就的重要体现。早期的一加手机可能还在摸索阶段,但从一加 5 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其在金属质感和工艺上的追求。
一加 7 Pro 的升降式前置摄像头设计,是其设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带来了真正的“全面屏”视觉效果,让屏幕无任何遮挡,观感极佳。同时,升降结构的设计也相当巧妙和稳定,也赋予了手机独特的机械美感。那一块 90Hz 的曲面屏,更是将视觉体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加 8 Pro 在传承 7 Pro 的优点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设计。屏幕的曲率更加自然,摄像头模组的设计也更加内敛。其“星雾蓝”和“青空色”等配色,都充满了意境,并且采用了 AG 磨砂工艺,手感温润。
一加 9 Pro 更是与哈苏在影像方面深度合作,在摄像头模组的设计上,也融入了哈苏的经典元素,使其在视觉上就带有一种专业的影像气质。其“薄荷绿”配色,清新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喜爱。一加 10 Pro 在设计上则显得更加硬朗和具有雕塑感,后盖的弧度处理非常流畅,并且在摄像头模组的集成上也做了不少创新。一加手机的设计,总能在科技感和艺术感之间找到一个非常舒服的平衡点。
5. Google Pixel 系列(尤其是 Pixel 4, Pixel 5, Pixel 6, Pixel 7 系列等)
谷歌的 Pixel 系列,在设计上一直都有着一种独特的“谷歌味”。它们不像三星那样追求极致的视觉冲击,也不像华为那样大胆尝试各种新颖的元素。Pixel 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大道至简”,在实用性和美学之间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Pixel 4 的“额头”设计,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屏占比,但其对称性和圆润的边角,以及那块顶级的屏幕,都体现了谷歌对细节的关注。其背面圆形的摄像头模组,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辨识度。
Pixel 5 在设计上回归了更加传统和实用的风格,其“挖孔屏”设计简洁大方,背面的铝合金材质配合特殊的涂层,带来了非常温润的触感,这在如今普遍使用玻璃的手机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Pixel 6 系列可以说是 Pixel 设计上的一次大胆革新。那条贯穿机身的“摄像头条”设计,极具辨识度,也让手机的正面和背面形成了一种呼应。这种设计虽然大胆,但却让 Pixel 手机拥有了非常高的辨识度,而且在握持时,摄像头条的凸起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支撑感。
Pixel 7 系列在 Pixel 6 的基础上,对摄像头条的设计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圆润和一体化,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和谐统一。Pixel 手机的设计,虽然不一定是最华丽的,但它们总能带来一种舒适的握持感和一种简洁、智能的科技美学。
除了以上几个系列,还有一些品牌的旗舰机型也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
OPPO Find X 系列(尤其是 Find X, Find X2, Find X3, Find X5 Pro 等):OPPO 的 Find 系列一直是其设计的“集大成者”。Find X 的升降式摄像头设计,在当时引领了全面屏的风潮;Find X2 的陶瓷和素皮版本,质感极佳;Find X3 系列的“流线型”一体化后盖,将摄像头模组与机身背部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种“不可能的曲面”;Find X5 Pro 的陶瓷一体化机身,更是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个“相机环形山”设计,充满了未来感和辨识度。
vivo X 系列(尤其是 X Fold, X Flip, X70 Pro+, X80 Pro, X90 Pro+ 等):vivo 在影像上的追求,也带动了其设计的进步。X Fold 的折叠屏设计,在铰链和屏幕的平整度上都做出了很多努力。X70 Pro+ 的镜头模组设计,采用了非常有秩序感的排列,并且配合其优秀的影像表现,整体给人一种专业感和科技感。X90 Pro+ 的素皮设计和非常有质感的镜头模组,更是将其高端的定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米 MIX 系列(尤其是 MIX, MIX 2, MIX 3, MIX Fold, MIX Fold 2 等):虽然 MIX 系列近年来出镜率不高,但它绝对是小米在设计上“玩得最花”的系列。初代 MIX 的全陶瓷设计和“隐藏式”听筒,以及后来的 MIX 2 的“三面微边框”和 MIX 3 的“滑盖全面屏”,都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MIX Fold 系列更是将其在折叠屏上的设计探索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 MIX Fold 2,其轻薄的设计和极窄的边框,在折叠屏手机中独树一帜。
总的来说,这些年优秀设计的非 iPhone 手机,往往是在材质的运用上不遗余力,在形态的创新上敢于尝试,在细节的处理上精益求精。它们可能没有统一的“家族式”设计语言,但每一次的突破和改变,都证明了手机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美学、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这些手机的存在,让手机市场的设计百花齐放,也让用户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