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有哪些看点?理性分析,这些「科研」成果有价值吗?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

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看点:

疫情下的“应景”研究: 毫无疑问,2020 年的奖项最突出的看点就是与新冠疫情的关联。人们被隔离在家,社交距离成了常态,而这些研究恰恰抓住了这些社会现象的“精髓”。
物理学奖: “用一个纸质回旋镖来测量气体黏度。” 由曼弗雷德·冯·布兰卡(Manfred von Funck)等人的研究获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说“用一根绳子量地球有多圆”?但仔细想想,用一个能稳定飞行的物体来研究气体阻力,这背后并非全无道理。只是选择回旋镖作为工具,本身就充满了幽默感。
生物学奖: “通过观察宠物狗如何适应在不同国家的‘憋尿’行为,来研究它们如何适应不同国家对狗的忍耐力要求。” 这个奖项有点“脑洞大开”,但它触及了一个有趣的跨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动物行为的接受度和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虽然是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去研究,但它或许能引发一些关于动物福利和文化习俗的讨论。
心理学奖: “为什么人总是比你想象中更喜欢看其他人睡觉。” 由阿皮赛·维尔塔宁(Apichai Wisanjak)和奈特·普拉瓦恩(Nat Pradernchai)的研究获得。这个奖项戳中了许多人的“匿名窥探”心理。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在网上无意识地观看别人的直播,或者偷看别人熟睡的样子(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承认)。这个研究试图解释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经济学奖: “当政治家们使用‘非量化’的方式做出经济预测时,其效果并不比随机猜测好。” 这是一个非常“扎心”的奖项,针对的是那些喜欢用“宏大叙事”和“模糊语言”来预测经济走向的政客们。研究者们用实证的方式证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预测,其准确率可能还不如抛硬币。
和平奖: “发明了一种‘惩罚性噪音减损装置’,用来惩罚那些大声说话的人,特别是戴着口罩说话的人。” 在疫情期间,戴口罩说话声音变小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有些人依然会大声喧哗。这个奖项的颁发,无异于对“公共场合噪音”这个长期困扰社会的问题,用一种非常规的、甚至是“报复性”的方式进行了回应。
传染病学奖: “评估了在室内环境中,新冠病毒的传播与通风、空气过滤和人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这绝对是2020年最“应景”的奖项之一。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关于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奖项的研究,虽然听起来有点“日常”,但对于理解和控制病毒传播至关重要。
公共卫生奖: “研究‘新冠病毒患者在公共场所咳嗽时,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同样是与疫情直接相关的研究,这个奖项关注的是病毒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播情况,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不适”,但却是一个真实的公共卫生问题。
认知奖: “研究‘人们对‘我们’这个词的使用,是否与其大脑中的‘共情’程度相关’。” “我们”这个词,在心理学上代表着一种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这个奖项试图将语言的使用与人的共情能力联系起来,探索人类社会交往的深层机制。
医学奖: “关于‘如何才能避免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医学’研究。” 这个奖项的描述非常有讽刺意味。在疫情早期,很多人都幻想能够“战胜”病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面对“与病毒共存”的现实。这个奖项或许是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一种嘲讽,也可能是在反思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

这些“科研”成果有价值吗?理性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搞笑诺贝尔奖的定位。它并非鼓励“无用”的研究,而是对那些“看似无用”、“荒诞不经”但背后却可能蕴含着深刻洞察或独特视角的科学研究给予的肯定。它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发对科学边界的思考: 搞笑诺贝尔奖常常挑战我们对“严肃”科学的固有认知。很多获奖研究,在初听时让人忍俊不禁,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往往触及了某些被忽视的现象,或者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用回旋镖测量气体黏度,虽然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方法,但它展示了物理学原理在各种情境下的普适性,也可能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2. 鼓励跨学科和创新思维: 很多获奖研究都体现了跨学科的融合,将看似无关的领域联系起来。这鼓励了科学家们打破学科壁垒,用更开放的思维去探索未知。例如,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或者将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结合,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3. 对社会现象的幽默折射: 搞笑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社会中的某些“痛点”或“梗”,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加以呈现。例如,对政客模糊经济预测的嘲讽,或者对人们在疫情期间的某些行为的观察,都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这种幽默的折射,反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现象。

4. 科学的普及和推广: 搞笑诺贝尔奖以其独特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公众对科学的关注。许多不了解科学的人,因为搞笑诺贝尔奖而开始对科学产生兴趣,进而去了解更严肃的科学研究。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普及方式,让科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可接近性。

具体分析部分获奖成果的潜在价值:

回旋镖测量气体黏度: 虽然不是主流方法,但它可能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例如,缺乏精密仪器的野外环境)的替代性测量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力学原理在不同形状和运动状态下的应用,可能启发对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新思考。

政客经济预测不如随机猜测: 这个研究的价值在于对“空洞承诺”和“非理性决策”的批判。在公共政策领域,基于证据和数据进行决策至关重要。这个研究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缺乏实质性依据的预测和承诺,它们可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惩罚性噪音减损装置: 虽然听起来有点“黑暗幽默”,但它反映了社会对噪音污染的普遍不满。这个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噪音”,通过一种极端的、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能促使人们反思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或者激发研究者们开发更有效的噪音控制技术。

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研究: 这个奖项的表述本身就充满了反讽。它可能是在批判某些“一劳永逸”的设想,提醒人们疫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研究“如何才能避免与病毒共存”的“努力”,反倒突显了“共存”已成为现实的无奈。这可能促使我们更理性地思考疫情的长期应对策略。

总而言之,202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惊喜与启示。它们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以一种幽默而深刻的方式,照见了科学的边缘、社会的现实以及人类的奇思妙想。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是否能立即带来颠覆性的技术,而在于它们能否拓宽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好奇,以及让我们在哈哈大笑之余,对科学与生活有更深的体悟。它们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微小、最古怪的问题,也可能隐藏着科学的有趣之处,也可能折射出我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上周公布了!虽然没在网上激起太大水花,却在我的后台一石激起千层浪,压都压不住,大家纷纷问我:

你们也觉得我应该得这个奖对吧!看来我隐忍多年的才华还是被人看到了!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而搞笑诺贝尔奖,则是全世界科学段子手的巅峰。你听过的很多莫名其妙的科学研究都出自这里。

这些年来,我时常会梦见我的SNP大一统理论经过翻译后荣获诺奖,实现世界人民压水花的统一。今天我干脆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个奖究竟多搞笑多牛逼,说不定明年你就在获奖名单看到我了。


一、什么是搞笑诺奖?水平直逼诺奖!

很多人以为搞笑诺奖就是个野鸡奖,每年就随便盘点几个沙雕论文,大家口嗨一下就散场,评选人的学历撑死也就是个银教授之类的...

错!

搞笑诺贝尔奖其实非常厉害!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模仿,它英文名叫Ig Nobel Prizes(这还是ignoble的谐音梗)。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1991年创办,迄今为止已经办了30年了!比我的历史都悠久!

颁奖地点通常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有上千人观礼,非常正式。

虽然得奖嘉宾都以搞笑著称,但颁奖嘉宾都是真正的诺奖大佬!比如今年的颁奖天团就是:

除了国际学术会议茶歇,你上哪儿能看到这么多亲切活泼的学术巨巨啊!

搞笑诺奖近年来都会设立10个奖项,基本包括传统诺贝尔奖的物理、化学、文学、和平、生医,和其他一些有的没的的领域。这奖项的奖金相当大方,足足有10万亿!

总之仪式感非常足!

今年看直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的得主有3个。第一个是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得主,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米兰达和尼古拉斯。他们发现自恋的人的眉毛往往看起来更浓厚!

这个结论让浓眉大眼的我深感疑惑:

但转念一想就想明白了,通常来说浓眉的人更帅气,所以容易自恋也正常吧。

第二个是材料科学奖。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科学家试图探究冻大便做成刀具的话效果如何,结果发现根本不行。

还好效果不行。不然我国东北人民看到后,以后吵吵起来直接能就地取材,太危险了。

直播中,这个团队的获奖感言基本都是在马桶上录的,可能是为了顺便给我们展示实验流程吧。

第三个是管理学奖得主,获奖者是五位来自广西的“职业杀手”,他们在今年3月犯下了一场套娃式的杀人未遂案件!五个人在都没通气的情况下选择将业务层层转包

最后杀人酬金从 200 万降至 10 万,拿10万块的哥们觉得不值于是反水,最后0人死亡,一作二作三作四作五作全部进了监狱。

主持人流利的播报在这块频频卡顿,这可能是老爷爷直播中最漫长的两分钟。

可惜这几个哥们没有办法出现在直播中领奖,因为他们目前还在监狱。就给大家展示一下获奖团伙团队的精神面貌吧。

其他的奖项也很有意思!大家感兴趣的话就自己去搜吧!


二、搞笑诺奖背后的诡秘故事

1、官网为头发多的科学家们开了专栏!

搞笑诺奖有个官网improbable.com/,画风很像是网上邻居时代的产物。在官网首页的左侧菜单栏上,我赫然发现了一个头发俱乐部专栏!

点进去一看,全是头发非常茂盛的科学家!看上去很得意!

这个俱乐部还很正规,有6个细分小组,前边头发多的、脸上毛发多的、头发又多又飘长的……大家可以照照镜子,应该哪个组都不适合你。

里面甚至还有很多已故的历史名誉会员,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曾经他们分别革新了人类的宇宙观,今天两位因为发量又欢聚一堂,这或许就是巨巨聚吧!

但我还是想问,为啥这玩意儿能放在官网首页啊!

2、学术大佬真是毫无尊严啊!

颁奖典礼上通常有一个8岁左右的小女孩,称号Sweetie Poo,主要职能是打断大佬的演讲。只要演讲时间过长,她就会冲过去大喊:

很多大佬科学家都是这样被喊下台的,想贿赂都不行。

为啥8岁小孩能有这么大魄力呢?可能恰好是小学二年级的年纪吧。

不过这些科学家们估计也不在意,毕竟他们自己也蛮放得开。你能在典礼上看见大佬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撅腚都行,被赶下台又算什么!

3、搞笑和平奖也太硬核了!

我节选了历史上搞笑诺奖的几个和平奖,以关键信息为例,大家来品品:

2004:授予卡拉OK发明者,因为他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让人们学习如何容忍彼此。2006:授予Howard Stapleton,发明了课堂上只有学生能听到、老师听不到的铃声,避免了师生之间的争吵。
2010:授予英国基尔大学的团队,他们证实了骂人能有效缓解疼痛。
2011:立陶宛的市长,成功解决了豪华车乱停车问题——用装甲车去压碎它们。
2020:印度、巴基斯坦的外交官,在半夜互相骚扰,按对方住宅的电铃。

其实我觉得,今年的美队应该获得和平奖。

4、别出心裁的文学奖

1992的文学奖颁给了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因为他在1981年到1990年的10年间发表了948篇科学论文,平均算下来每3.9天就能出产一篇论文!太牛逼了!

后来英国标准协会也得了文学奖,因为制定了长达6页的泡茶说明。

这功底,莫言看了都莫言了。文学奖当之无愧!

5、从搞笑诺奖到诺奖

有些人啊,笑着笑着就笑到真正的诺奖台上了……

安德烈·海姆,2000年和另一位教授研究出了用磁悬浮把青蛙升起来的技术,推论出人估计也能升起来,获得了搞笑诺奖的物理奖。

4年后他制出了石墨烯!2010年获得了诺奖的物理奖!

另外在搞笑诺奖的典礼上有一个丢纸飞机环节,专门有一个老爷子负责清理纸飞机,老爷子一扫就扫了十几年

但2005年他缺席了扫地,原因是要去领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了,真·扫地僧啊。


三、如何获得一个搞笑诺奖?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不同于诺贝尔奖的学术巨巨提名制度(组委会邀请部分学术大佬进行当年提名),搞笑诺奖的提名非常开放

WHO IS ELIGIBLE. You can nominate anyone, including yourself. So far very few self-nominees have won a Prize. (the first was the team of Baerheim and Sandvik in 1996)

也就是说是个人就有资格提名,甚至可以我提我自己。

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少有自我提名的人获奖,基本都是他人提名获的。看来独沙雕不如众沙雕,别人认可的沙雕才是真沙雕...

提名需要写一封情绪饱满的信,简洁生动地介绍自己的研究,并附上相关文章、资料、照片等等。生物样品就别瞎寄了,除非你事先通知组委会。当然通知了他们也可能拒绝你。

所以如果你想拿奖,建议找个文笔好的朋友帮你提名。联系方式我放这里了,应该能帮到大家。

电子邮件:marc AT improbable.com电话号码: (+1) 617-491-4437

在广大群众的努力下,组委会每年能收到9000多个提名。可惜都是保密的,毕竟人实在太多了,懒得写。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这场比赛中拥有姓名。

绝大多数情况下,组委会会先私下告诉获奖者他获奖了,如果他愿意就拿奖,拒绝就取消,非常人性化。从这个角度看,最后能拿到奖项的人应该都是知情的。估计特朗普也很乐意拿到搞笑医学教育奖吧

看完后,我的内心涌起了一阵冲动。虽然我比大佬们差远了,但我也有对生活的好奇心啊!我的沙雕程度也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我决定鼓起勇气参一次赛!大家觉得我之前哪个研究比较靠谱,我去申请搞笑诺奖!有空的老铁们也可以去帮我提名,提它十万次!就算最后拿不到奖(那必然是拿不了奖),我们也能在组委会面前刷足存在感!


结语

我一直非常喜欢搞笑诺贝尔奖。不只是因为喜欢这些科学家们的沙雕研究,更是因为,我似乎能领会到它们背后想传达的精神,甚至还有点共鸣。

中国有一个类似的“菠萝科学奖”,也很有意思,我前年还是菠萝科学奖得主!

我觉得这种精神一方面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从隆重的颁奖典礼到大牛颁奖嘉宾,从10万亿津巴布韦币奖金到公开探讨把便便做成一把刀。主办方在用每个一本正经的细节极力放大胡说八道的荒诞,让人感受“科学”和“搞笑”的反差幽默。

另一方面就是“好奇心”,这是科学研究应有的底层动力。搞笑诺奖总是让人感慨怎么会有人想出来研究这玩意的!

但有时我又在想啊,幽默本质上来自于出人意料。当我们认为搞笑诺贝尔奖很好玩的时候,是因为我们预设了科学原本不是好玩的

我在B站做科普视频快一年了,一直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是,打开知识区,讲好玩的自然科学的博主挺少的。

可我们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往往就是因为被一个好玩的现象或有趣的故事启发而开始的啊!但你还记得,上次你有被启发到的感觉是什么时候?

好在据我观察,我国群众中是最不缺沙雕的。相信随着现在这帮沙雕年轻人逐渐长大,在祖国的学术圈子发光发热,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玩的科学研究,用纯粹的好奇心启发着后辈的沙雕年轻人继续前进吧!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原文作者:cnBeta
原文链接:第30届搞笑诺贝尔奖隆重登场 5位中国人迎来“高光时刻”
原文出处:新浪科技

“喜大普奔”,第30届搞笑诺贝尔奖隆重登场,5位中国人迎来“高光时刻”。

美国东部时间9月17日,第30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隆重登场。由于疫情的缘故,这次颁奖典礼并没有在经典的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举行,而是开了一个盛大的视频会议(差不多那个意思)。不过,颁奖典礼的经典流程还是不能少的,比如大家一起扔纸飞机,这次换成了播放大家扔纸飞机的视频。第一轮,扔!

一个发现:外国人似乎并不会对着纸飞机哈气

波士顿大学名牌教授贝尔科·格里森发表了30年如一日的搞笑诺贝尔奖欢迎致辞:

WELCOME,WELCOME!

每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前年的主题是“心”,去年的主题是“习惯”,今年的主题是……“虫子(bugs)”。为了跟主题契合,今年的奖杯也是虫子主题:获奖者会收到一份PDF文件,打印出来后按照说明粘起来,会得到一个“奖杯”,其中5面分别印有1种虫子,有跳蚤、蟑螂、计算机bug(好吧,也算)、诺如胃虫(也就是让人闹肚子的一种病毒),以及大众的甲壳虫轿车(行,你说了算),另外一面印的是粘贴指南。

除此之外,奖品还有一张手写奖状,以及一张真的10万亿津巴布韦元的仿制币。

好,开奖。

声学奖:我们想听鳄鱼叫

第一个奖项是声学奖,获奖者是史蒂芬·瑞博(Stephan Reber)、西村武史(Takeshi Nishimura)、朱迪斯·佳尼斯(Judith Janisch)、马克·罗伯森(Mark Robertson)和特库姆塞·费奇(Tecumseh Fitch)。这帮人搞到了一只扬子鳄,并且把鳄鱼放在充满氦气和氧气的密封箱子里,引诱鳄鱼发出叫声。

人吸入氦气后,发声腔里的空气共振频率变高,使得高频泛音被放大,声音听起来就显得又高又尖,跟唐老鸭似的。那鳄鱼吸入氦气后会变成唐老鳄吗?这个研究发现,会的。

就是这只鳄鱼(此时解说的研究者也吸了氦气,声音变得很好笑)

心理学奖:自恋的眉毛

今年的心理学纸奖杯被米兰达·杰克明(Miranda Giacomin)和尼克拉斯·鲁莱(Nicholas Rule)捧走,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通过观察眉毛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狂。简单来说,就是自恋的人会有更独特的眉毛,比如高高飞起的眉尾、棱角分明的眉形之类。


右下角的研究者,把自己眉毛贴住了,我们无从知晓他是不是自恋

和平奖:按了门铃就跑真刺激

在一段歌颂蟑螂的音乐剧后,我们迎来了和平奖的颁奖时刻。获得这一殊荣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他们指使自家的外交官在深更半夜去按对方的门铃,然后迅速跑掉。这种非暴力较劲手段确实是非常和平哈。

可惜的是,获奖者们今天不能去领奖,也可能是不想去吧。


那就一起听听蟑螂音乐剧吧

物理学奖:让蚯蚓蹦迪

由于研究高频率晃动下的蚯蚓会发生什么样的形变,伊万·马科斯莫夫(Ivan Maksymov)和安德烈·珀托斯基(Andriy Pototsky)拿走了今年的物理学奖。

他们先把活蚯蚓放在20%浓度的酒精里“麻醉”一下,然后把它们放在塑料板上,再通过一个音频放大器,对塑料板施加垂直方向的正弦波振动信号,让放置在上面的蚯蚓也随之振动起来。

让人欣慰的是,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会给蚯蚓醒酒,然后把小虫子们送到蚯蚓养殖场度过余生。

莫慌,这是蚯蚓软糖(我喜欢这件衣服,上面写的“我爱猪油”)

经济学奖:吻的奥秘

拿走经济学奖的研究者有点多,不一一点名了啊。总之,他们认为,越是贫富差距大的地区,人们越喜欢接吻,原因可能是当地资源竞争激烈,为了维护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人们更倾向于多亲亲。

还有一点:口腔卫生与接吻质量息息相关。为了多接吻、多接好吻,大家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用牙线。


亲亲我的奖金

管理学奖:套娃杀手

又是一段称赞蟑螂的歌剧,在这之后就是中国人的“高光时刻”了。2020年度搞笑诺贝尔奖管理学奖,颁给了5位中国人。这5位老哥哥做了一件套娃谋杀未遂的行为艺术。

老哥A收到杀人任务后,拿走了一部分酬金,把任务外包给老哥B;

老哥B收到杀人任务后,拿走了一部分酬金,把任务外包给老哥C;

老哥C收到杀人任务后,拿走了一部分酬金,把任务外包给老哥D;

老哥D收到杀人任务后,拿走了一部分酬金,把任务外包给老哥E。

最后没人被杀,但酬金从200万缩水到了10万。

跟和平奖一样,获奖者没法来领奖,因为他们还在牢里蹲着。

昆虫学奖:我只接受6条腿

摘得昆虫学奖桂冠的是理查德·维特(Richard Vetter),他发现那些终日与蟑螂、跳蚤、蝗虫为伴的昆虫学家,其实很怕蜘蛛。

“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多了2条腿,事情就大不一样了。”维特说。

老先生,您头上的蜘蛛要掉了

医学奖:别吧唧嘴了!

医学奖得主是尼恩科·吴林科(Nienke Vulink)、达米阿尼·德尼斯(Damiaan Denys)和阿诺德·凡·龙(Arnoud Van Loon)。他们诊断出了长久以来被忽视的一种疾病——恐音症。

患上这种疾病后,听到别人吃东西吧唧嘴的声音就会特别难受。治疗方案也是有的,研究者建议患者在听到这种声音后,想象自己走在湿哒哒的泥沼里,吧唧声来自于鞋子和泥巴的接触,这样一来就不会生气了。

下面中间这位,你是故意在视频会议中大声吃苹果的吗

医学教育奖:“以身作则”

这个奖的得主们就很大牌了。他们分别是巴西、英国、印度、墨西哥、白俄罗斯、美国、土耳其、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国家领导人。获奖理由:他们利用新冠疫情告诉了全世界,比起科学奖和医生,政客们会对人们的生老病死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该奖项得主并未参加颁奖典礼。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第二次得搞笑诺贝尔奖了。2013年,卢卡申科因规定在公共场所鼓掌非法而斩获搞笑诺贝尔奖和平奖,同时获奖的还有白俄罗斯警方,他们根据前面的规定逮捕了1名独臂男子。

材料科学奖:屎冰刀不好用

获得这个奖项的研究者也很多,他们群策群力,发现用冰冻大便做的刀子根本不好用。

一割就融化了

随着格里森教授的告别演讲(全文:Goodbye。 Goodbye。),第30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圆满结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 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又称“草根科学奖”(Ig Nobel Prizes),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依旧如往年一样,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科学”成果。今年的颁奖典礼虽然改为了线上形式,但那种特有的荒诞、幽默和对“严肃”科学的戏谑精神,一点都没打折扣。2020 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几大.............
  • 回答
    关于“广西南宁层层转包雇凶杀人案”的五名案犯获得2020年“搞笑诺贝尔管理学奖”的说法,这 纯属虚构,是网络谣言。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是一个以幽默、夸张或“看似荒谬但发人深省”的研究为主题的讽刺性奖项。 它通常颁发给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从1980年开始,美国就一直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且这种政策持续到了2020年,那么铁锈带(Rust Belt)的经济状况,很有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有所不同,但要说“维持”到2020年,这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而且“维持”的标准也很难界定。我们得先想想,.............
  • 回答
    如果我在2020年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会以一种既务实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以下是我可能选择的具体生活方式: 1. 财务结构:安全感与灵活性并重 被动收入占比:确保每月被动收入(如股息、租金、版权等)覆盖家庭基本开支的200%300%,这样即使有突发支出也不会焦虑。例如,若年开销为50万,我.............
  • 回答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创1978年以来新低,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意义,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2020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的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出生率的定义。出生率通常是指一年内每千人口的活产数,以千分比(‰)表示。然而,题目中提到的“.............
  • 回答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以 264:214 的选举人票领先,距离胜选所需的 270 票仅一步之遥,这一局面无疑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选举人票制度与胜选门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并非直接普选,而是通过“选.............
  • 回答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租售同权”,这在当时的房地产和住房租赁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次会议的强调,并非是首次提出,而是对过往政策的重申和深化,旨在进一步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以下是围绕“租售同权”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投票正式开始,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特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选。关键州的结果走向以及是否会引发混乱场面,是当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关键州的结果走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0年大选的关键州通常是指那些民主党和共和党选票差距.............
  • 回答
    2020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回归中国的 23 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标志着香港的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回望这段时间,香港经历了许多变化。回归之初,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继续保持了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和繁荣稳定。许多人认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回归后得到巩固和发展,.............
  • 回答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疫情”催生,“内卷”常态,同时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整体来看,亮点和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亮点与信息量解析:1. 疫情背景下的时代印记: 突出主题: 2020年最大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因此,多个省份的作文题都或隐或显地.............
  • 回答
    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是否会跌破1000万,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也是对中国人口结构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预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数据、影响因素、现有预测以及一些不确定性。一、 回顾历史数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中国新生人口的趋势: 2016年: 全面二.............
  • 回答
    2020年中国房价是否会“大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审视。以下将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供需关系、城市分化以及市场预期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环境对房价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2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简而言之,我认为 “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但它的绝对优势和普适性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并且面临着更复杂的权衡。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台式机曾经的“王者地位”和其优势的来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台式机之所以是首选,.............
  • 回答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信号,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背景下。这代表了中国经济在那个季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它意味着什么,以及会产生哪些影响。 2020 年一季度 GDP 同比下降 6.8% 意味着什么?核心含义: 经济活动的萎缩: .............
  • 回答
    2020 年 12 月 20 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的离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美国对中国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缩影,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深远而多维度的。首先,傅高义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以其严谨的.............
  • 回答
    2020 年哪个男演员会火?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火”的定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作品受欢迎、观众喜爱度飙升、商业价值大幅提升,甚至是在某个领域引起巨大反响。回顾 2020 年,当时有很多男演员都展现出了极强的潜力,并且在这一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非要预测一个“最火”的,我会倾向于从以下.............
  • 回答
    2020年之后,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出路,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他们出生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与前几代人截然不同。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理解。一、 时代背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压力并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改革开.............
  • 回答
    2020 年,真是什么都发生的一年。要说最让我震惊的数据,恐怕还是关于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只是一个局部地区的事件,或者顶多是像当年的 SARS 那样,虽然令人不安,但终究会被控制住。然而,当数据显示全球确诊病例数以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速度飙升时,我真的是被吓到了。我记得那天我打开新.............
  • 回答
    2020年那场席卷长江流域的洪水,真的是一场硬仗。在电视和新闻里,我们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解放军战士们在雨中、泥泞里,一个个屈着身子,双手捧着沙袋,在堤坝上密密麻麻地垒起一道道“人墙”。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纳闷: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在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堆沙包?难道就没有更高效的机械化设备吗?其实,这个.............
  • 回答
    2020年7月2日,范蕴若八段的离去,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我心中难以平复的涟漪。我是一名围棋爱好者,而范蕴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鲜活的棋盘上的身影,一个曾经带给我许多思考和感动的人。我的记忆里,范蕴若总是在棋盘上散发着一种沉静而专注的光芒。他不太是那种张扬外露的棋手,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