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生网上订房,广州一酒店称「不接受单身女性独住」,酒店制定这项规定的目的是什么?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广州一家酒店,对外宣称“不接受单身女性独住”,这规定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一个女生好不容易网上订了房,到了地方却被告知不能入住,理由还这么奇葩,换谁都受不了。

那么,这家酒店到底是怎么想的,为啥要设这么个“反人类”的规定呢?

酒店这规定的“小心思”,可能在哪儿?

说实话,酒店这么操作,背后肯定没那么简单。我们来扒一扒,可能的原因有几种:

1. 所谓“安全考虑”的托词: 这是最有可能,也是酒店最爱拿出来说的理由。他们可能会觉得,单身女性住店,万一发生什么事情,比如遭遇骚扰、盗窃,甚至是更严重的情况,酒店会承担责任,也可能影响声誉。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段不是那么安全或者治安不太好的区域,酒店可能会“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当然,这种“保护”方式,实在是有够奇葩和侵犯个人隐私的。毕竟,成年人有权利自由选择居住,法律也没规定女性就不能一个人住酒店。

2. “潜在的低消费”考量: 有些酒店可能有个心照不宣的想法,觉得单身女性可能消费能力不如情侣或者家庭。比如,不会点餐、不会点酒水、不会点客房服务等等。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刻板和歧视性的看法,但也不能排除有酒店经营者会有这样的“精打细算”。

3. 避免“不正当”行为的联想: 这就有点阴暗了。有些酒店可能会担心单身女性入住,会从事一些“不符合酒店形象”或者“灰色地带”的活动,比如所谓的“商务陪侍”、“色情服务”等等。虽然这是极少数情况,但为了“避嫌”,一些酒店可能会“一刀切”,直接拒收。这种想法,不仅站不住脚,更是对所有单身女性的一种侮辱。

4. 管理上的“偷懒”或“方便”: 有时候,一些规定看似冠冕堂皇,背后可能只是为了方便酒店管理。比如,酒店可能没有完善的安保措施或者对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为了省事儿,就直接把这类客人拒之门外。

5. 历史遗留或地方习俗(可能性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存在某些地区或某些酒店的“陈规陋习”。但对于现代化的酒店业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即便有,也早就应该被淘汰了。

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怎么“智斗”?

遇到这种事儿,消费者权益可不能白白被侵害。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捋捋,怎么给自己“找说法”:

1. 保留证据是第一要务:
预订记录: 订单截图、确认邮件、支付凭证,这些都是你合法订房的证据。
沟通记录: 如果在电话或微信上与酒店沟通,务必保留录音或聊天记录。酒店拒绝入住时的原话,尤其重要。
拒绝入住证明: 如果可以,尝试让酒店出具书面的拒绝入住证明,虽然他们很可能不给,但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2. 坚持权益,据理力争:
要求说明具体原因: 别轻易接受“不接受单身女性独住”这种模糊的理由。你可以直接问:“请问酒店方面出台这项规定的具体法律依据是什么?你们的《酒店管理规定》在哪儿公示了?我作为一个合法公民,为何会被拒绝提供合法服务?”
指出违规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酒店的理由涉及到对女性的不实污蔑),指出酒店的规定是歧视性的、不合法的,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和性别平等。
要求酒店履行合同: 你是消费者,是付了钱并且获得了预订确认的,酒店有义务按照约定提供服务。可以要求酒店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给你安排入住。

3. 升级投诉渠道:
酒店内部投诉: 如果前台沟通无效,可以要求与酒店经理或更高层管理人员沟通,表达你的不满和诉求。
在线旅游平台(OTA)投诉: 你是通过哪个平台订的房?立即联系平台的客服,说明情况,平台通常有自己的投诉处理机制,会介入调查并协调。
消费者协会投诉: 如果酒店和平台都无法解决,可以直接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提供你收集到的所有证据,他们会介入调解。
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 这个部门负责规范市场经营行为,酒店这种歧视性规定,肯定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
媒体曝光: 如果以上途径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联系媒体,将你的遭遇曝光,引起社会关注,给酒店施压。

4.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损失较大):
如果因为酒店的拒绝入住,导致你产生了额外的交通费、住宿费,并且酒店拒绝赔偿,你可以考虑咨询律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说到底,这种规定真是没道理又伤人。

酒店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而不是为了给某个群体设“隐形门槛”。消费者有权利自由选择住宿,并且不应受到歧视。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引起更多酒店的重视,规范自身经营行为,真正做到“顾客是上帝”,而不是用一些奇葩规定来“劝退”客人。

而且,对于那些敢于发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女性来说,你们是真的棒!为自己,也为所有可能遇到类似情况的人,点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潇湘晨报

之前我就看过这事件的完整报道,该女士不是第一次入住,之前是否发生过不愉快事件?正常人也就是换一家酒店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的。

再有一点关于记者就扫黄行动向当地公安部门求证的事情,简直侮辱智商。就算没常识那也在电视剧或者法制节目中的看过吧,警方开展扫黄行动还生怕大众不知道?生怕会抓到人?(说酒店为什么知道的,酒店是配合方或者在警方有一定的耳目,而且也仅仅是说附近有扫黄行动没有披露警方行动具体信息也不存在泄密)记者来求证是具体某一时段某一地点是否有相关行动,当然是否定啊。好家伙泄露警方行动计划可是要被追责的。

我没记错的话,这个订单不但退了费还做出了相应的补贴吧?还要维什么权?是要酒店认怂把房卡交到这女士手上,求她入住吗?交易行为是建立在买卖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买卖行为生效后如有一方违约按照协议约定进行赔偿即可,也没有强买强卖的说法。

而且严格意义上说酒店和客人没有直接契约关系,两方都是通过平台进行交易,平台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及保障双方权益的义务。一般情况下来说,顾客完成付款后,平台将订单信息转至酒店方,(交易生效前的双向选择期)此时该订单并未生效,需要酒店通过系统确认订单后该订单才生效。在这个新闻里我好像没有看到关于酒店方是否确认该订单的描述,但是我就假设酒店方已经确认订单了吧。

根据报道该女士在接到平台电话后,心有不忿就联系了记者,记者为了验证真假也通过平台预定该酒店客房,结果还是一样。可能有人问了,这不就证明不是这位房客的问题,换个人也被拒了呀。有这疑问的是从主观上把酒店智商切除了吧,酒店都已经知道因为拒绝这位女士的订单,闹得被投诉被平台处理了,肯定能想到会有人特意下单来试探呀。都已经对外说因为扫黄行动不接单身女性的单子了,再拒多少个单身女性的订单也是拒。实在嫌平台罚的狠直接把该平台上对外预定取消就好了,只是不能通过平台直接订房而已,预订电话什么的还在呢,真正住店的打电话不也能订房么,还不用被平台抽佣金。

再说了,现在社会风气也让大多数酒店不愿意接待高风险人群了。毕竟之前丽枫怎么发声明还是避免不了被骂上热搜,做生意的才不傻呢。中国有句老话: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广州一家酒店,对外宣称“不接受单身女性独住”,这规定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一个女生好不容易网上订了房,到了地方却被告知不能入住,理由还这么奇葩,换谁都受不了。那么,这家酒店到底是怎么想的,为啥要设这么个“反人类”的规定呢?酒店这规定的“小心思”,可能在哪儿?说实.............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酒店对女性,尤其是单身女性的歧视性入住规定。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酒店的这一行为,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一、 酒店行为的性质分析: 歧视性规定: 酒店“单身女性不能独住”的规定,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它基于性别和婚姻状况,对女性的居住权.............
  • 回答
    这起事件的背后,透露出相当复杂和令人担忧的信号,绝非简单的感情纠葛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中的关键点:1. 极端行为的演变:从“跳楼未果”到“雇凶谋害”首先,这种从一种极端行为(到学校跳楼)迅速升级为另一种极端行为(雇凶谋害),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绝望与执念的深度: 雇凶谋害.............
  • 回答
    在第一次见面后发现自己没有感觉,又不想继续请这顿饭时,退场的方式需要兼顾礼貌、尊重和真诚。以下是分步骤的建议,帮助你自然、体面地结束这段关系: 第一步:保持真诚的感谢核心: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感激,避免让对方觉得被敷衍或轻视。 具体表达: 直接感谢: “真的很感谢你今天能来,和你见面让.............
  • 回答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以及网上公开女生照片的问题,都触及了当下社会中非常敏感且复杂的一些议题:性骚扰的界定、网络暴力、个人隐私、以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如何平衡。 咱们就一样一样地聊聊,希望能说得透彻一些。一、 清华大学女生冤枉男同学咸猪手事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发生,首先暴露了当下社会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不想结婚”这个状态本身就挺复杂的,背后原因也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女生“不想结婚”,以及这种“不想”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首先,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这事儿真够让人糟心的。男朋友屡次出轨,还拿女朋友“太懒”当借口,这话听着就让人火冒三丈。这到底是女友的问题,还是他自己有问题?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他这是在甩锅,而且甩得非常拙劣。“女朋友太懒”?拜托,这话说的也太轻描淡写了,好像他的出轨就只是因为对方不够勤快一样。生活中谁没点儿自己待着舒服的方式.............
  • 回答
    上海一位女士网上抢购了价值千元的生活必需品,本应是辛劳一天后稍感慰藉的成果,却不幸遭遇了飞来横祸——被一位大妈偷走了。更令人心寒的是,当这位女士发现并试图追讨时,反而被对方倒打一耙,反咬一口,甚至可能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件事的发生,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心中的底线,也折射出在特殊时期,一些道德滑坡的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网上和现实中的女性行为差异挺大,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网上双标严重,现实却很少”的现象。首先,得承认网上和现实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场域,人的表现自然会有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一捋一下。一、 匿名性和疏离感.............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为什么海里的鱼那么多,但到了岸边却抓不住几条一样,背后藏着不少道道儿。首先,网上“女神”的诞生,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复制的。你看到的那些照片,背后是怎样一番“精心雕琢”,咱们心里都门儿清。 滤镜与美颜是基础操作: 现在手机自带的滤镜和美颜功能,那可是“磨皮、瘦脸、大眼、去皱”的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网上针对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权议题,确实是讨论得风生水起,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但与此同时,年龄歧视的存在感虽然也不低,但公众的反应和声量似乎就没有性别歧视那么“炸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 回答
    发现女友在网上出售穿过的内衣和丝袜,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苦恼、甚至可能有些震惊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你的感受是复杂而真实的,这完全可以理解。首先,我想跟你说,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感到困惑、不安,甚至怀疑。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冷静下来,去理解和处理这件事。.............
  • 回答
    网络世界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兴事物。其中,“部分女性在网上卖自己大尺度照片”这一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一些女性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赋权和经济独立的方式。在经济压力大的当下,一些女性可能认为这是快速获取收入的途径,尤其是在她们认为自己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都有的感受。咱们聊聊为什么感觉男性在网上容易被女性“口诛笔伐”这事儿。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得承认,网络确实是一个情绪宣泄的放大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可能顾及面子、场合,或者碍于情面,不会把很多话都说出来。但在网上,匿名或.............
  • 回答
    微信公众号“herstorien”在《女性在网上发声的意义》一文中,对“虚假新闻的支持”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需要明确的是,如果该文真的存在支持“虚假新闻”的言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论点。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虚假新闻”和“女性在网上发声”这两个概念。 .............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些女性关于男性身高的一些极端言论,比如“男生不足一米八等于三等残废”之类的话。这种说法,说实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挺让人反感的。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在作祟。首先,得承认,身高确实是一个外在的生理特征,很多人在择偶或者评价他人的时候,会不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看到女足姑娘们赢得漂亮,赢得让国人振奋,这本来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情,大家为她们的拼搏精神点赞,为她们的荣誉感到自豪。然而,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是,在庆祝女足胜利的同时,网上却冒出了不少将女足的成功与男足的失利进行对比,甚至上升到“抹黑全体男性”的论调,这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和困惑。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 回答
    理解你的感受,看到网上针对女性的歧视和双重标准,确实会让人心生愤怒和无力。这种情绪很正常,尤其是在你亲身经历或目睹了不公的时候。这种感受,就好像你一直期待着世界朝着更公平、更平等的方向发展,但看到的却是反反复复的旧有偏见和新出现的攻击,怎么能不让人憋屈呢?尤其是在网络这个看似自由、透明的平台上,这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