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如何统治西属/奥属尼德兰?

回答
西班牙和奥地利都曾统治过尼德兰地区(即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但他们统治的方式和时期有所不同,并且在对待该地区的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西班牙和奥地利如何统治西属尼德兰和奥属尼德兰。

西班牙统治西属尼德兰(1556年 1714年)

西班牙对尼德兰的统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查理五世统治时期的继承,到他儿子腓力二世时期爆发的八十年战争,再到最终南北分裂,直到西班牙在乌得勒支条约中正式放弃对北方七省的主权。

1. 继承与早期统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查理五世时期(1500年 1556年): 查理五世,作为勃艮第公爵的继承人,继承了包括尼德兰在内的低地国家。他视尼德兰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财产,并试图将这些富裕且具有独特自治传统的地区整合到他的帝国中。
中央集权化尝试: 查理五世在尼德兰建立了三个“枢密院”(Council of State, Council of Finance, Council of War),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
财政压力: 为了支持他庞大的帝国战争,查理五世对尼德兰施加了沉重的税收。
宗教政策: 随着宗教改革的兴起,查理五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镇压新教(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颁布了多项“异端敕令”,严禁任何形式的新教活动。
自治传统: 尽管查理五世进行了中央集权化尝试,但他相对温和的宗教政策和对尼德兰传统特权的尊重,使得当地民众的普遍不满程度没有爆发到顶点。

腓力二世时期(1556年 1598年): 腓力二世继承了其父的统治权。然而,他的统治方式与他父亲截然不同,更加集权化、保守化,并且对宗教信仰的容忍度极低。这是导致八十年战争的直接原因。
加强宗教迫害: 腓力二世对新教的镇压比他父亲更加残酷和系统化。他引入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模式,并在尼德兰设立了三个新的主教区,试图加强天主教权威。他任命了信奉天主教的官员,并试图削弱当地贵族和城市的权力。
削弱地方特权: 腓力二世试图进一步削弱尼德兰各个省份和城市的传统特权(如古老的自治权和法律体系),并推行他自己的行政和司法改革。
派遣阿瓦公爵: 腓力二世派遣了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即臭名昭著的阿瓦公爵(Duke of Alba),率领一支强大的西班牙军队前往尼德兰。阿瓦公爵以其残酷的统治而闻名,他建立了“血税委员会”(Council of Troubles/Council of Blood),逮捕、审判并处决了数千名涉嫌反对西班牙统治和新教徒,这极大地激怒了当地民众。
八十年战争(1568年 1648年): 阿瓦公爵的暴行直接点燃了尼德兰人民的反抗。威廉·奥兰治(William of Orange)成为抵抗运动的领导者,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场大规模的独立战争。
南北分裂: 在这场战争中,尼德兰的南部十个省(主要是天主教徒为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紧密)在1579年通过《阿拉斯条约》(Union of Arras)表示愿意与西班牙和解,承认西班牙的统治(尽管后来被法国吞并)。而北部七个省(主要是新教徒为主,经济和政治联系更紧密)则在1581年通过《废黜法令》(Plakkaat van Verlatinghe)宣布废黜腓力二世,并于1648年通过《明斯特条约》(Treaty of Münster)正式获得独立,成立了荷兰共和国。

2. 西班牙对剩余尼德兰(今比利时、卢森堡)的统治

十七省剩余部分: 在南北分裂后,西班牙继续统治着南部尼德兰的十个省。这些省份在历史上被称为“西班牙属尼德兰”。
相对自治: 尽管如此,西班牙的统治相对更加温和,因为它必须努力维持这些省份的忠诚。西班牙对这些地区实行了更宽松的政策,允许一定的自治,并尊重当地的法律和宗教(天主教为主)。
总督统治: 西班牙派遣总督(GovernorGeneral)来管理这些地区,总督通常由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或西班牙王室的亲信担任,他们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仍需要与当地的等级代表机构(如省议会)进行协商。
经济恢复与发展: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南部尼德兰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在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等城市。然而,与北方的荷兰共和国相比,经济活力和贸易开放度有所下降。
宗教政策: 西班牙坚持天主教在这些地区的主导地位,并继续支持教会。新教徒受到限制,但迫害程度不如腓力二世时期对北方的那般严厉。
财政负担: 西班牙属尼德兰仍然是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需要承担一部分帝国财政负担,但也经常成为西班牙与法国或英格兰战争的战场,导致其经济受到影响。
奥地利继承与移交(1714年):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之后,根据《巴登条约》(Treaty of Baden)和《乌得勒支条约》(Treaty of Utrecht),西班牙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主权被移交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统治奥属尼德兰(1714年 1794年)

奥地利统治尼德兰的时间是从1714年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被法国吞并。奥地利的统治方式与西班牙有很大不同,更侧重于改革和发展,但也面临着维持统治的挑战。

1. 奥地利统治的背景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如上所述,奥地利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获得了对尼德兰南部十省的主权。这使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重新控制了这片富裕的土地。
欧洲的“开明君主”时代: 奥地利的统治正值欧洲的“开明专制”时期,一些君主致力于推行改革,提高政府效率,改善民生。玛丽亚·特蕾莎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就是其中的代表。

2. 奥地利统治的特点

总督统治与中央集权: 奥地利在这些地区实行总督制,通常由奥地利皇室成员或有能力的贵族担任总督,他们代表皇帝在当地行使最高权力。
改革行政体系: 奥地利试图改革当地的行政体系,使其更符合奥地利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他们尝试建立更有效率的官僚机构,减少地方贵族和城市的权力。
司法改革: 试图统一和改革司法体系,但遭遇了当地传统法律和特权的阻力。
经济与社会改革: 奥地利君主们对尼德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促进贸易和工业: 试图鼓励贸易和工业发展,例如支持建立奥斯滕德公司(Austrian Ostend Company),希望能与荷兰和英国竞争海上贸易。然而,该公司的存在引发了欧洲大国的政治斗争,最终被迫关闭。
农业改革: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改善土地管理。
教育与文化: 支持教育和科学发展,例如在鲁汶大学推行改革。
宗教政策:
温和的宗教政策: 相较于西班牙,奥地利的宗教政策更为温和。天主教仍然是国教,但对新教徒的迫害大大减少,并允许一定程度的宗教宽容。
约瑟夫二世的“容忍敕令”(Edict of Toleration): 约瑟夫二世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包括在1781年颁布了容忍敕令,赋予新教徒和犹太人更多的权利。他还试图削弱教会的权力和财富,引发了部分教会和保守派的反对。
“约瑟夫改革”的挑战: 约瑟夫二世的改革虽然出发点是进步的,但由于其激进和缺乏协商,引发了广泛的反对,特别是“布拉班特革命”(Brabantian Revolution)导致了奥地利统治一度被推翻。他的继承人利奥波德二世被迫废除了其中大部分改革,以恢复秩序。
维护与防守: 尽管奥地利试图进行改革,但他们也面临着维持对这些地区控制的挑战。这些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处于欧洲的战略要地,经常成为法国、荷兰、英国等大国的关注焦点。奥地利也需要投入资源来维护当地的防御体系。
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革命思潮和法国军队的到来对奥属尼德兰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在1790年代,奥属尼德兰被法国占领并吞并,结束了奥地利的统治。

总结比较:

| 特点 | 西班牙统治西属尼德兰 | 奥地利统治奥属尼德兰 |
| : | : | : |
| 时期 | 1556年 1714年 | 1714年 1794年 |
| 核心目的 | 维持帝国统一,镇压新教,获取财政收入 | 改革行政,发展经济,提升帝国整体实力,但受到改革激进程度和当地阻力的影响 |
| 统治方式 | 初期中央集权化尝试,后因八十年战争变得更加军事化和镇压性;后期相对温和但仍强调对王权的忠诚 | 总督统治,中央集权化改革尝试,推行开明君主制下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宗教改革 |
| 宗教政策 | 对新教极其严厉,推行宗教裁判所模式,是导致北方独立的主要原因。南部相对宽容但天主教仍占主导。 | 相对温和,推行宗教容忍,但仍以天主教为主。约瑟夫二世的激进改革曾引起争议。 |
| 对地方特权 | 初期试图削弱,但因反抗而被迫妥协;后期仍相对尊重但整体上趋向中央集权。 | 试图改革和削弱地方特权以实现中央集权,但常遭遇强大的地方阻力,改革效果不一。 |
| 经济发展 | 初期富裕,但因战争和西班牙的压榨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北方独立后。南部相对稳定但活力不如北方。 | 尝试促进贸易和工业,但受限于欧洲大国的竞争和自身改革的局限性。相对西班牙时期,经济面貌有所改善但未达到预期的高度。 |
| 结果 | 导致北部七省独立(荷兰共和国),南部十省(今比利时、卢森堡)继续被西班牙统治,直至被奥地利继承。 | 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法国吞并,结束了奥地利的统治。 |
| 负面评价 | 宗教迫害、残酷镇压、高额税收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和经济损失。 | 改革过于激进导致反抗和政治不稳定,未能完全赢得当地民心。 |
| 正面评价 | 维持了天主教在南方的统治,为后来奥地利统治奠定了基础。 | 一些改革促进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了行政效率,并相对温和地对待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 |

总而言之,西班牙和奥地利都试图将尼德兰地区纳入其帝国体系,但由于历史背景、统治者个人风格以及当地民众的反抗程度,他们的统治方式和对该地区的影响差异显著。西班牙的统治以其宗教狂热和残酷镇压而闻名,最终导致了北部的独立;而奥地利的统治则更具改革色彩,试图通过开明君主制来整合和发展该地区,但其改革的激进性也引发了当地的动荡,最终未能抵挡住法国大革命的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分别,连着看就行。

  历史爱好者对南尼德兰常有三大误区。

  误区一:西属/奥属尼德兰是受“宗主国”严密控制的“殖民地”。

  事实一:南尼德兰在哈布斯堡君主国框架内同其它属地的关系是结构松散的共主邦联,有独立的总督和政府。这种关系更类似19世纪的俄属芬兰,而非俄属波兰。尼德兰也并非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查理五世时期,尼德兰属地的地位甚至高于西班牙。

  误区二:西班牙/奥地利一直努力把南尼德兰攥在手里。

  事实二:哈布斯堡王朝至少六次试图分离南尼德兰,用合算的方式分离南尼德兰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对该地的基本方针。西班牙的方略是建立一个稳固友善的君主国盟友,奥地利的方略是拿南尼德兰来交换更有价值的领土。但是直到1815年,哈布斯堡王朝都没能实现理想方案。

  误区三:西班牙/奥地利在三百年的统治当中给比利时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事实三:南尼德兰社会高度独立,哈布斯堡王朝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在1750年前,宫廷/驻军对社会的影响很小,政府也没有任何推广外国文化的意图。在1750年后的集权改革当中,政府的主要举措是推行法语,同样没有民族主义色彩。法国和荷兰的文化影响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远大于西班牙和奥地利。

  接下来,本回答将简单梳理西属/奥属尼德兰的政治和社会史。读者将会发现,很多事实都会挑战历史爱好者们对于这个地区的一般印象。


一、普世帝国的勃艮第王冠:1560年前的尼德兰

  1517年,人称“根特的查理”的十七岁少年在伊比利亚北方海岸登陆。当地人非常紧张,担心这位新君主的到来会让西班牙及其海外领土变成勃艮第的附庸。

  这位查理的母语是法语,亲信都来自弗兰德斯和弗朗什孔泰,他的头号敌人是法国国王,他在旁人眼中的身份是勃艮第人。出于担忧,西班牙人提出了四个条件:查理必须学会西班牙语;不得在西班牙任命外国官员;除了矿产税不得调用其它金银收入;必须尊重其母亲胡安娜女王的权利。

  妥协之后,查理方才得到了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王冠。

  两年之后的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驾崩。在奥地利亲戚和西班牙金银的帮助下,查理再次战胜了德意志本土派的担忧,当选为继任的新皇。在他前往德国加冕期间,一些不满的卡斯蒂利亚城市居民发起了公社起义(Revolt of the Comuneros),“西班牙的国王应该留在西班牙”,但是他们的呼声最终遭到镇压。西班牙公社起义虽然失败,但是至少提醒查理必须解决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协调哈布斯堡王朝各领地之间的关系。

  1521年,查理做出了一次对领地的重大安排。在一次家族会议上,他把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世袭领地交托给了弟弟斐迪南,这既是因为他无暇管理这块领地,也是因为他必须考虑家族成员的利益。哈布斯堡家族对外向来团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没有矛盾,斐迪南在查理继承西班牙时可能就有过抱怨,查理必须尽快补偿他。1521年的划分只是一个预告,这场争斗在查理晚年又将重新上演。而奥地利家族成员确实表现不凡,在1526年后拿下了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的王冠,在未来的1573年还将争取波兰王位。此外,他们还为查理分担了来自奥斯曼帝国的陆地进攻压力。

  同样是在1521年,英格兰和哈布斯堡王朝在尼德兰的布鲁日签订密约(Treaty of Bruges),相约继续一起对付法国人。在英国人眼中,面前的合作伙伴依然是106年前和自己携手攻占巴黎的勃艮第老友。六年之后,由于亨利八世想要和查理的姨姨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而罗马教宗在查理的影响下不允,导致双方关系恶化(以及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但是这次冲突没有破坏双方的传统友谊,直到查理去世之后数十年内,英格兰仍然把海峡对岸的陆地视为勃艮第的某种延伸。

  问题在于,作为“勃艮第君主”但是远远不只是“勃艮第君主”的查理五世,该用什么制度管理属下的庞大领地。

  16世纪是西班牙的美洲征服时代,美洲的政治制度在这一个世纪当中,从一片混乱走向基本成型。但人们常常忽略的是,查理五世的欧洲领地也经历了差不多同样的进程。16世纪不仅仅是西班牙美洲领地政治框架的成型期,事实上也是其欧洲领地政治框架的成型期。

  对于欧洲封建传统来说,分散领地的共主联合可谓家常便饭。但是像查理这样,统治着如此庞大又如此分散的领土的君主,却是欧洲历史上的首例。

  在理想和现实的共同作用下,聚合委员会政体(El Sistema Polisinodial)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政府由分管不同事务和领地的多个委员会构成,每个委员会各自向君主负责,没有统一的行政枢纽。

  在19世纪部长制集权政府确立之前,聚合委员会政体一直是西班牙国家的基本模式。

  El Sistema Polisinodial 是西班牙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之一,但是在英文和中文材料当中并不常见,也没有通用的译名。Polisinodial 一词由三个部分组成:

  前缀Poli- 表示“多重的,聚合的”。

  中段-sinod- 来自Sínodo一词,表示“会议,议会”。

  后缀-ial 是名词形容词化的常见后缀。

  聚合委员会政体包含的委员会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国务委员会、主题委员会和区域委员会。

  国务委员会由来自不同领地的幕僚共同组成,负责就重大事务向国王提出建议。在查理五世时期,这一委员会是理论上的行政枢纽,但是在执行上没有实权。在查理五世之后,权力中心事实上转移到了卡斯利蒂亚区域委员会手中。

  主题委员会负责处理不同的事务,主要包括财务委员会、裁判委员会(司法)、十字军委员会、骑士团委员会、战争委员会等等。这些委员会的组织相当松散,许多甚至是临时的。主题委员会从18世纪开始改革,在19世纪消亡,转变为现代政府的部长制。

  区域委员会负责管理不同区域的内政,一般由本地贵族和外来官员共同组成。理论上,各个区域委员会是平等的,实际上重要地区的委员会权力更大。例如负责管理美洲和菲律宾殖民地的西印度委员会,机构设在西班牙,从属于本土。除了短暂存在的纳瓦拉委员会以外,西班牙帝国由六个区域委员会组成:

  卡斯蒂利亚委员会、阿拉贡委员会、葡萄牙委员会(1580-1640年)、西印度委员会、意大利委员会(从阿拉贡委员会分出,兼领米兰)、弗兰德斯委员会(主要负责尼德兰)。

  从菲利普二世时期开始,卡斯蒂利亚成了帝国的中心,其它委员会基本都由卡斯蒂利亚人和当地人共同构成(西印度委员会则都是卡斯蒂利亚人)。波旁王朝时,失去了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西班牙又取缔了阿拉贡委员会(1715年),只保留卡斯蒂利亚委员会和西印度委员会。19世纪初的美洲独立和政府改革让地区委员会制度也成了历史。

  可以说,15-18世纪的西班牙,特别是查理五世时期的政府,就是一种复杂又典型的前现代国家组织。

  在菲利普二世及其后人的统治下,卡斯蒂利亚掌握着实权。但是在查理五世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居于中心位置,而尼德兰的地位还算比较优越的(拥有较多幕僚和较大影响力)。查理五世之后,卡斯蒂利亚以外的地区陷入了相对从属地位,但是聚合委员会政体这一基本框架没有变动。

  因此,“西属”尼德兰一直有自己的政府,有自己的总督,有相对独立于卡斯蒂利亚的地位。

  而且,西班牙人本来也不认为这块领地非要绑定在自己身上。

二、黄金鸡肋,白银山芋:1560-1815年的南尼德兰

  1550年,奥格斯堡,哈布斯堡的又一次家族会议,箭在弦上。

  五十岁的查理五世,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位老年人了,他必须要安排好自己的遗产。他打算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传给儿子菲利普,包括心爱的尼德兰,宝贵的西班牙,多产的意大利,还有尊严无比的帝国皇冠。

  他的对手被称作斐迪南派,名义上由他掌管奥地利的弟弟斐迪南领导,但是这一派系真正的领袖是斐迪南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年轻的马克西米利安是个狡猾的外交大师,他时而和法国人眉来眼去,时而向德国新教徒示好,这些人愿意帮他阻止查理五世遗产的传递。

  愤怒的查理指责亲戚的背叛,而马克西米利安不惜家丑外扬,把争吵的内容泄露出去。查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写给姐妹的信当中,他说兄弟的态度比法国国王的做法还让他痛苦。

  在漫长的拉锯之后,双方约定帝国皇位应当在两支表亲间来回交接(只是后来奥地利系并未遵守诺言)。而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顺利传到了菲利普二世的手里。

  但是,在菲利普二世上台时,通过遗产分离西班牙和尼德兰已经在计划之内了。

  1553年,还未继承西班牙的菲利普迎娶了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按照双方的约定,如果双方顺利诞下子嗣,这个孩子将成为英格兰和尼德兰的君主,西班牙和意大利则交给菲利普和前妻生下的长子。

  也就是说,在查理五世去世之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未来规划当中,存在三个而非两个君主国,尼德兰不会同西班牙或奥地利绑定在一起。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尼德兰的第一次尝试。

  不幸的是,玛丽一世在1558年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继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又拒绝了菲利普的求婚。通过王朝联姻在西北欧建立哈布斯堡新君主国的计划就此泡汤。之后局势的迅速变化让西班牙人来不及思考分离尼德兰的新方案。

  1560年代,随着卡斯蒂利亚权力的扩大,西班牙君主国内部的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尼德兰付出了越来越多的财税,在自治权利上却日益受到打压。其结果就是,尼德兰发起了抗争运动,要求国王让步。

  尼德兰一共有十七个省份,这些细碎的地区团结起来才能抗争。于是,北方七省组建了乌得勒支同盟,南方十省组建了阿拉斯同盟,它们创立的目的都是为了跟国王讨价还价。

  很多过于简约的说法把乌得勒支同盟称为独立派,阿拉斯同盟称为保王派,用结果取代了动机。事实上,大多数尼德兰人一开始希望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国王统治”,而非完全独立或者无条件维持现状。南方和北方当时都有大量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双方虽有矛盾,但是主张并没有很大分歧。是尼德兰危机的后续发展把局势推向了极端。

  西班牙虽然无意绑定尼德兰,但更不会让它白白丢掉。西班牙人发现,阿拉斯同盟更好说话,条件也更容易满足,那么不妨拉一派打一派,速战速决了事。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打成了漫长的拉锯战,一打就是八十年,还打出了一个独立的荷兰共和国。

  在战争的最初几年,南尼德兰人还十分同情北方,对西班牙军队充满嫌恶,1575年西班牙弗兰德斯军团洗劫安特卫普的暴行更是让很多人逃离南方。然而从1580年代开始,北方开始对南方进行有计划的劫掠和封锁,特别是斯凯尔特河的封锁行动持续了上百年,让南尼德兰赖以繁荣的贸易一蹶不振,安特卫普和布鲁日这些昔日辉煌的城市都衰落了下去。南北方的常年敌对最终引发了转折,北方向着独立的道路一去不返,而南方则宁愿拥护西班牙统治,来对抗北方的欺压。

  直到今天,历史上的斯凯尔特河封锁仍然是荷兰和比利时两国矛盾的抓手。

  尼德兰的战争局势让西班牙暂时搁置了分离计划。直到1598年,随着菲利普二世的去世,以及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尝试建立独立的尼德兰国家。

  1598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放弃尼德兰统治者头衔,将其交给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在1598-1621年间,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亚(Isabella Clara Eugenia)同其丈夫,奥地利的阿尔伯特大公(Archduke Albert VII)成为南尼德兰的统治者。两人治下的南尼德兰拥有事实上的独立(尽管依赖外国军队作战),也创造了比利时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时代”。

  来到尼德兰后,大公夫妇积极与荷兰作战,借助斯皮诺拉侯爵的将才,弗兰德斯军团攻取了多座城市,逼迫荷兰在1609年议和停战。在大公夫妇治下,南尼德兰迎来了长年战争后难得的喘息,土地得到复垦,商业重开,各国艺术家和外交官成为布鲁塞尔宫廷的常客,这一时期以大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和巴洛克艺术发展闻名。

  不幸的是,伊莎贝拉和阿尔伯特的孩子都夭折了,这意味着他们死后西班牙只能收回这块试验场。在统治的最后几年当中,大公夫妇努力用自己的威望争取南尼德兰人对西班牙统治的支持,他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1621年,随着阿尔伯特大公的去世,以及西班牙与荷兰再度开战,南尼德兰回归西班牙君主国。在漫长的三十年战争当中,南尼德兰再度饱受摧残。最终,战争以西班牙落败,荷兰独立告终(1648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西班牙人把大量弗兰德斯军队调到伊比利亚半岛,试图阻止葡萄牙独立。比起葡萄牙,南尼德兰并没有那么高的重要性。

  在1650年后,法国和荷兰都把南尼德兰视为扩张目标,瓜分这一地区也是两国达成的默契。与此同时,西班牙缺乏气力,只是由于舍不得北海港口,也不愿便宜法国,才没有退出尼德兰。在法西遗产战争(1667-1668年)当中,法国夺取了西属尼德兰的多座堡垒和城市,但是引起了荷兰的警惕。荷兰转而支持西班牙,引来了法国的报复。在1672年的法荷战争当中,西属尼德兰允许法军通行,荷兰人被迫决堤自卫,而法国也事实占领西属尼德兰数年。可以说,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没有失去南尼德兰,主要是依靠国际局势,特别是法荷之间的矛盾。

  1650-1750年是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却是比利时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北尼德兰的繁荣建立在南尼德兰的苦难之上。南尼德兰经济凋敝,饱受战乱,只有不受西班牙统治的列日主教国还比较景气。

  在法西遗产战争刚刚落幕的167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就开始第三次计划建立独立的南尼德兰国家。1685年,西班牙准备拥立神圣罗马帝国驸马,巴伐利亚的曼努埃尔为尼德兰的世袭总督。这一方案也得到了英国国王(光荣革命后上台)兼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肯定。威廉三世认为,马德里的虚弱统治和总督换届时的空窗期给了法国人可乘之机,在南尼德兰建立一个坚强的独立国家无疑更好。但是由于西班牙宫廷内部的掣肘,曼努埃尔没能获得高度自治权和世袭权,这一计划又暂时搁置。而随即而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又打乱了之前的所有部署。

  在战争期间,西属尼德兰被法国盟军占领,成了法国与英荷普奥等国交战的战场。战争之后,按照《乌得勒支条约》(Peace of Utrecht,1713年),南尼德兰转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手中。奥地利人对南尼德兰的态度同之前的西班牙表亲是一贯的,就是打算将其分离。

  只不过,西班牙人是打算建立独立盟国,奥地利人是想拿它交换其它领地。

  奥地利人得到南意大利和南尼德兰两块领地之后,对其并无大的兴趣,认为它们价值不大,又难以守住,因此一直想要换成其它领地。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后,奥地利拿南意大利同西班牙波旁王朝换来了帕尔马。在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奥地利与法国约定,以南尼德兰交换法国出兵攻打普鲁士,为奥地利夺回西里西亚。然而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没能打败普鲁士,因此法国也没得到南尼德兰。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四次尝试。

  在统治方式上,1750年前的奥地利人和西班牙人几乎没有区别,都是维持松散的共主联邦。唯一的区别或许就是奥地利时代的布鲁塞尔宫廷有更多的德国人而非西班牙/意大利人(他们都说法语)。1750年后,奥地利在各个领土上开展政治改革。在奥属尼德兰,改革的主要举措是增强政府集权,推广法语,以及奥地利东印度公司的创立(该公司的两个中心一个是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另一个是达尔马提亚,1775年创立,十年后就破产了)。奥地利找不到合适的接盘方案,就只能把南尼德兰留在手里,进行有限的治理。

  在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一直想用南尼德兰交换巴伐利亚,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1778—1779年)当中,奥地利与巴伐利亚的继承人约定用南尼德兰交换巴伐利亚,却被普鲁士和萨克森用战争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五次尝试就此失败。

  1789年法国革命时,作为法国的“北方邻国”,奥地利军队得以第一时间干涉。然而在战争当中,奥属尼德兰被法国人兼并,直到拿破仑落败的1815年,奥地利终于再次得到了交换的机会。

  在维也纳会议(1815年)的谈判桌上,面对普鲁士的冯.洪堡,法国的塔列兰,俄国的亚历山大一世,梅特涅亲王一番舌战,终于打掉了南尼德兰这张粘手牌。不过,奥地利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巴伐利亚。在列强掣肘当中,19世纪初的奥地利终于用南尼德兰换来了米兰和威尼斯......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分离南尼德兰的第六次尝试,也是唯一成功的一次。

三、踏雪无痕西班牙,嫁衣裁缝奥地利:哈布斯堡时代的社会遗产

  1567年,当阿尔瓦公爵率领的远征军沿着著名的“西班牙大道”(Spanish Road)从米兰前往尼德兰镇压反对者时,和他们一起出发的还有三千名意大利妓女。

  作为近代史上建制最久的正规军之一,弗兰德斯军团是一支多国部队,尽管人们习惯称之为“西班牙军队”。军队的四分之一是弗兰德斯和瓦隆本地人,四分之三是外国人。外国人中最多的是德意志雇佣兵,还有来自法国、瑞士、爱尔兰甚至阿尔巴尼亚的战士。在南欧人当中,意大利人又占了一大部分,真正的“西班牙人”其实人数极少。

  而西属尼德兰宫廷情况也差不多,历任总督当中就有多位意大利人和德意志人,下属的秘书和官员也没有多少西班牙人,况且这些人大多还说法语。在基层行政当中,官员们说瓦隆方言和荷兰语,西班牙“宗主国”的意志,基本都停留在布鲁塞尔上层。

  因此,西属尼德兰和西班牙之间的交流并不密切,远远逊于临近的法国,荷兰,以及莱茵河流域。两地之间更缺少对于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的移民活动,军队的影响就是带来了一批源于西班牙语的军事词汇,宫廷则是加快了巴洛克艺术的传播,除此之外,西班牙统治几乎没留下什么影子。

  和西班牙的绑定没有大大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因此和西班牙脱钩也没有弱化这种联系。在南尼德兰归属奥地利的18世纪,仍有南尼德兰贵族继续为西班牙国王服役。弗兰德斯的克鲁瓦侯爵家族在18世纪末还为西班牙贡献了两位美洲总督(Carlos Francisco de Croix & Teodoro de Croix,分别为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当然,这种情况在西班牙君主国内并不罕见,例如圣博诺亲王(Prince of Santo Buono,18世纪初的秘鲁总督)就是南意大利人。

  至于奥地利人,在18世纪初可以视为西班牙统治方式的延续(对于当地人来说,连“改朝换代”都没发生呢)。在1750年后开始现代国家(而非现代民族)的构建,然而之后不久,随着布拉邦特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到来,这块领地也离奥地利人远去了。

  如果说奥地利的统治一定程度上助推了1830年比利时反抗荷兰的民族起义,大概是有道理的。

  在现代比利时的历史叙述当中,人们虽然会诉说哈布斯堡时代政治经济不独立的后果,但是基本不会把矛头指向西班牙/奥地利,主要批评的只有荷兰。反过来说到近代比利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成就,人们也不常谈起西班牙/奥地利,因为同法国以及荷兰的联系显然重要得多。

  1635年,法王路易十三派遣使者到布鲁塞尔,向西班牙国王宣战,这是近代史上最后一次以传统方式遣使宣战。

  法国国王清楚,南尼德兰的中心从来都不在马德里,或者维也纳。向它的主人宣战,自然也不用麻烦绕远。而且最方便的是,在布鲁塞尔,从来只要说法语就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班牙和奥地利都曾统治过尼德兰地区(即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但他们统治的方式和时期有所不同,并且在对待该地区的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西班牙和奥地利如何统治西属尼德兰和奥属尼德兰。 西班牙统治西属尼德兰(1556年 1714年)西班牙对尼德兰的统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查.............
  • 回答
    勒班陀海战(1571年)确实是西班牙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一场标志性的海战,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的扩张势头,但并非意味着两国从此就相安无事,之后数十年间,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并未停止。勒班陀海战后的冲突与较量:勒班陀海战后,奥斯曼帝国虽然遭受重创,但其海军实力很快恢复,并且并未放弃对欧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没有去要加里西亚或威尼斯伦巴第,而是选择和普鲁士一起瓜分萨克森,这会不会让奥地利的下场更好一些?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微妙。咱们得先回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拿破仑刚被揍趴下,欧洲列强们都聚集在维也纳,想着怎么重.............
  • 回答
    卡洛斯二世将西班牙王位传给法国波旁王朝,而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西班牙历史上一段极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其背后交织着王朝的衰落、政治联姻的失效、个人能力与意愿的缺失、以及欧洲大国博弈的重压。要详细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从卡洛斯二世个人情况、西班牙国内状况以及欧洲国际格局三个层面来分析。一、卡洛斯.............
  • 回答
    16世纪上半叶(大致从1500年到1550年),西班牙、奥斯曼帝国和大明这三个庞然大国,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巅峰,或者说正走在通往巅峰的道路上。要论哪个“更强大”,我们需要从军事、经济、政治稳定、文化影响力以及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认识到“强大”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很.............
  • 回答
    西班牙和奥匈帝国,这两个名字都曾承载着“共主邦联”的辉煌,但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西班牙走向了统一,而奥匈帝国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崩离析。这其中的原因,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西班牙的统一之路:王权的 consolidation 和 nati.............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奥里奥尔·保罗(Oriol Paulo)这位西班牙悬疑大师继《看不见的客人》(Contratiempo)之后带来的又一部烧脑力作——《无罪之最》(El inocente)。说实话,一提到奥里奥尔·保罗,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肯定就是那个层层反转、逻辑严谨的《看不见的客人》。所以,当他.............
  • 回答
    西班牙和法国,两国相邻,文化渊源深厚,都有着迷人的风情和悠久的历史。但如果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差”,那可就太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两个国家在骨子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首先,从地理和气候上来说,这是最直观的差异。西班牙,特别是南部,阳光简直不要太热情。地中海.............
  • 回答
    西班牙的疫情确实一度非常严峻,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理说,这么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该会在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但如果你觉得知乎上关于西班牙疫情的讨论相对“少”或者“不够深入”,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信息传播的“焦点转移”效应是显.............
  • 回答
    西班牙留学读法硕(非法学背景)和国内法硕(非法学)的抉择,对于许多希望进入法律领域却非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决定。两者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类型和目标的学生。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从方方面面聊聊,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西班牙留学法硕(非法学背景):这玩意儿现在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一些新.............
  • 回答
    2019年男篮世界杯总冠军的归属,这可是个引人遐想的议题,特别是当阿根廷和西班牙这两支欧洲劲旅出现在决赛赛场上时。要预测谁能最终捧起大力神杯,咱们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把这两支球队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影响比赛走向的关键点都捋一遍。阿根廷:经验与斗志的完美融合阿根廷这支球队,说实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法国和西班牙女权组织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状况下依然举行游行集会,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游行集会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性的“三八”国际妇女节: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日子,全球各地都有庆祝和纪念活动。对于女.............
  • 回答
    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颗地中海明珠,都拥有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光和重要的国际地位。要比较哪一个“综合实力更强”,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评价标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结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挑战。经济维度:单看经济总量,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属.............
  • 回答
    南美洲的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本土的西班牙语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有趣且明显的差异,就好比伦敦英语和纽约英语之间会有的区别一样。这些差异体现在发音、词汇,甚至是语法结构上,共同构建了西班牙语世界丰富多彩的方言图谱。从发音上来说,最常被提及的区别之一是“seseo”现象。在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部,人们会.............
  • 回答
    成都兰桂坊西班牙男子与中国女子不雅行为事件,这事儿在当时可是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成都本地人或者关注成都动态的人都听说过。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说到底还是触碰到了大家心里对于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的底线,也夹杂了一些关于中外文化差异和个人边界的讨论。事件本身:冲击视觉和认知首先,咱们得说清楚这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永乐年间一场规模空前的远洋航海活动,其辉煌程度和影响力至今仍令人惊叹。而西班牙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扩张时期,特别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其海军力量和殖民野心迅速增长。如果郑和的船队真的到达了欧洲并与西班牙交战,能否“灭了”西班牙,.............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2002年韩日世界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意外出局无疑是比赛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这两支欧洲劲旅在八分之一决赛中遭遇了东道主韩国队,结果双双以争议性的判罚和戏剧性的方式被淘汰,让无数球迷感到失望。那么,如果这两支球队能够顺利晋级,她们真的有能力在后续的比赛中击败那支星光熠熠的巴西队吗?这是一个充满假设.............
  • 回答
    2019年10月加泰罗尼亚地区爆发的示威活动,是西班牙国内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因此不同层级的媒体在报道时,立场、侧重点以及叙事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西方主流媒体、西班牙全国性媒体以及加泰罗尼亚地方媒体的报道逻辑和视角。一、 西方主流媒体:冷静的观察者与国际性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