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语言演化的结果是多样性而不是统一?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不是在谈论冰冷的算法和数据,而是回到人类刚刚开始用声音和手势交流的那个古老时代。那时,语言的诞生和演化,与其说是精心设计的蓝图,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偶然性的自然选择和社群互动。

为什么最后我们拥有的是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语”?这背后,是多种因素错综交织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给你捋一捋:

1. 隔离与地域性:这是多样性的土壤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想想我们最早的祖先,他们是分散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小群体。迁徙、地理障碍(高山、大河、海洋)、资源限制,这些都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长期隔绝。

听不见,学不到: 当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长时间不接触,他们沟通时产生的新的发音、新的词汇、新的语法结构,就无法被对方听到和学习。这就好比你一个人在岛上住了几十年,你的语言自然会和你留在大陆的表亲产生差异。
环境塑造,因地制宜: 不同的环境迫使人们发展出适应当地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人们,对“雪”的描述可能就远比生活在热带雨林的人们要丰富和细致得多。那些能更有效地描述生存所需事物(食物、危险、工具)的语言变异,更有可能在这个社群里被保留下来。
社群认同的表达: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是社群身份认同的标志。使用独特的发音、词汇或语法,能让一个群体更容易地区分“我们”和“他们”。这种“我们”的边界,无形中也巩固了语言的独特性。

2. 创新与变异:语言的“基因突变”

语言就像活的生命体,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而这些变化并非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发音的“磨损”和“简化”: 人们说话时,为了更省力、更快速,某些发音会自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发出,或者与其他发音融合。比如,一个复杂音节可能会简化成一个简单的音。这就像“越说越懒”,但这种“懒”导致了新的发音规则出现。
词汇的创新和借用: 新事物出现(比如新的工具、新的概念),就需要新的词来描述。这些新词可能来自已有词的组合、比喻,或者从其他群体那里“借用”而来。当一个群体发明了一个特别好用的词,它就可能在他们的社群里流行开来,但这个词不会自动传播到所有地方。
语法规则的调整: 句子怎么组合,动词怎么变化,这些规则也在不断演变。有时是为了更清晰,有时可能是为了更简洁,或者仅仅是一种习惯的改变。这些细微的语法调整,在长期隔离下,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显著的差异。

3. 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文化习俗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艺术形式。这些文化独特性必然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例如,某些语言可能有非常复杂的敬语系统,这反映了该文化中对长辈或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尊重。
叙事与创意的表达: 文学、诗歌、歌曲、民间传说,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创新和发展的温床。不同文化社群创造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风格,这些都体现在其语言的独特魅力之中。
思维方式的塑造: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有些语言可能更强调时间或空间的关系,而另一些语言则不然。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使得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走向不同的路径。

4. 缺乏一个强力推手走向统一

历史上,虽然有帝国扩张、文明交流,但并没有一个持续且全球性的力量,能够强制推行一种单一的语言,并抹去所有地方的语言差异。

帝国难以触及的角落: 即使是强大的帝国,也很难完全渗透到其统治下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那些偏远、难以抵达的地区。在这些地方,地方语言依然能够自由发展。
统一的成本与阻力: 强行推广一种新语言,需要巨大的教育投入和文化整合成本,并且会遭遇当地居民的强烈抵制,因为这触及到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传统。
技术限制: 在古代,缺乏现代化的通讯和教育技术,使得语言的传播和统一变得异常困难。

更形象地说,想象一下:

最初,人类的语言就像一颗种子,被播撒在广阔的大地上。
地理是“土壤”: 山川、河流、海洋,这些“土壤”的隔离,使得种子只能在不同的盆地里生根发芽。
环境是“阳光和水分”: 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动植物,决定了哪些“变异”(词汇、发音)更能帮助人们生存和繁衍,于是这些变异就被保留下来。
社群是“盆景师”: 人们在交流中,不经意间就修剪、塑形着语言,让它变得越来越符合自己的需求和习惯。
文化是“养分”: 歌曲、故事、习俗,这些文化的养分滋养着语言,让它长出独特的形态。

如果一开始有一个“播种机”强行在所有地方种下同一种种子,并且持续不断地浇灌,那结果可能是统一。但现实是,人类的语言演化更像是一场分散的、长期的、充满互动和选择的自然过程。

所以,语言的多样性,并非因为“不追求统一”,而是因为“分化”和“演变”本身就是更自然、更强大的驱动力,尤其是在人类社群的早期和相对隔绝的环境下。每一次新的创新,每一次与旧的习惯的偏离,只要能在社群内部得到传播和认同,就为多样性添砖加瓦,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系统的邀请…法国语言学家Alex François有一句名言,尽管我再不喜欢他,我喜欢他这句话:

Le monolinguisme est une maladie qui se soigne.
单语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病。

如果语言自然演化的结果是统一,那一定是病了。

玩笑不多开。实际上语言演化的多样性结果,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你自己想想,你跟你父母是说同一种语言吗?你可能会说,是的。但是你再仔细想想,你的口音、词汇和语法真的完全跟你父母别无二致?你也许会停一停,想一想,你确实经历过与家人在言语上的不同造成的笑话甚至是误会。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方言。每一代人都在承载着语言的演化。人越多,语言的不同就越多,多样性就越显著。

我们还是来看看语言学家的研究。我们人类目前在全球拥有7000多种语言,每种语言又有几种甚至几十上百种的方言。语言学家发现,语言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Gavin and Stepp (2014)[1]发现,越靠近赤道,语言多样性就越丰富。如下图。

熟悉语言学的人可能知道,现在的田野语言学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瓦努阿图,因为那里的语言多样性简直是世界最丰富的。瓦努阿图的国土面积只有12000平方公里,就有着138种语言。我们再看看远离赤道的俄罗斯,作用17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语言的数量也就100出头。

于是,语言学家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当然,他们没有找到答案。不过,有一些合理的猜想被提出了。Gavin et al (2017)[2]用数学方法模拟了澳洲语言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为欧洲人进入澳洲前的澳洲语言多样性设计了一个地图,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语言,这样,一共标记了406种语言,如下图中的a。然后呢,他们就用程序来模拟这些语言多样性的变化。他们在一张空白的澳洲地图上,每一轮的预测就随机生成一个人群,然后让这个人群随机迁徙和壮大,直到所有人群都覆盖满澳洲全境为止。预测结果如图b。程序预测了407种语言,与实际的406种语言相差无几。

研究者发现,澳洲北部的语言多样性,不论是真实情况还是预测结果,都比澳洲中部的语言多样性大。澳洲北部是多雨的沿海地区,也靠近赤道,所以跟我们之前提到的越靠近赤道,语言多样性越高是相符合的。研究人员猜想,语言多样性可能跟降雨量有关。

Hua et al (2019)[3]从全球角度探究了语言多样性的成因。他们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隔离因素,二是生态学风险。隔离因素主要指的就是地理环境,比如高山、河流、高原等。这些天然的屏障可以减少人群之间的交流。生态学风险指的就是前边说过的降水、四季的气温变化等等。

他们发现降水量以及气温与语言多样性相关。同时,河流密度越高,语言多样性越高,但是地形的复杂度却没有显示出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最后,物种的多样性似乎也跟语言多样性呈正相关。比较一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多样性:


再看看语言的多样性,颜色深浅的分布与上图确实比较接近:

但是我们要注意,有相关性并不代表有因果关系。


这么说吧,统一总是人为的。而分裂是自然的。秦始皇要不统一六国,估计六国得分成十二国,二十四国。这个可以比较一下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在一个热力学系统中熵不可能降低。如果题主提问的意图是希望语言能够统一,那么不好意思,不论人类花多大的力气去消灭多样性,都拦不住语言的自然发展、变化和分裂。

尽管语言多样性是自然增加的,但正如以色列语言学家Ghil'ad Zuckermann所说的,语言多样性并不会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大,而是可以bring us together[4]

Every language in our world has its own unique elegance and we should embrace that beauty.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雅,我们应该拥抱那种美。

参考

  1. ^ Gavin MC, Stepp JR (2014) Rapoport's Rule Revisite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Human Languages. PLoS ONE 9(9): e10762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07623
  2. ^ Gavin, M.C., Rangel, T.F., Bowern, C., Colwell, R.K., Kirby, K.R., Botero, C.A., Dunn, M., Dunn, R.R., McCarter, J., Pacheco Coelho, M.T. and Gray, R.D. (2017), Process‐based modelling shows how climate and demography shape language diversity. Global Ecol. Biogeogr., 26: 584-591. doi:10.1111/geb.12563
  3. ^ Hua, X., Greenhill, S. J., Cardillo, M., Schneemann, H., & Bromham, L. (2019). The ecological drivers of variation in global language divers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 1-10.
  4. ^ https://www.adelaide.edu.au/news/news60141.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不是在谈论冰冷的算法和数据,而是回到人类刚刚开始用声音和手势交流的那个古老时代。那时,语言的诞生和演化,与其说是精心设计的蓝图,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偶然性的自然选择和社群互动。为什么最后我们拥有的是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而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语”?这背后,是多种因素错综交.............
  • 回答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瞬间的转变,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节点”可以被清晰地标记出来,仿佛在一夜之间,旧语言就变成了新语言。更准确地说,语言的演变更像是一条河流,缓慢地、持续地改变着它的河道,它的水流,它的名字,最终,它可能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条河流,但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没有一个可以.............
  • 回答
    Go语言之所以能比Erlang更流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技术特性、生态系统、社区支持、市场需求以及历史因素等多个方面。虽然Erlang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Go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快的普及速度。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Go语言比Erlang更流行的原因: 1. 易学性与.............
  • 回答
    C语言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强大的功能、高度的灵活性、广泛的生态系统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方面优势的有机结合。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系统级编程的基石与硬件的桥梁: 直接内存访问与.............
  • 回答
    Go 语言将类型放在变量名后面,这种语法叫做 Postpositional Type Declaration,或者更通俗地说,类型后置。这与许多其他流行语言(如 C, Java, C++, Python)的类型前置语法(如 `int x;` 或 `String s;`)形成了鲜明对比。Go 语言之所.............
  • 回答
    C++ 并没有完全取代 C 语言,这背后有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虽然 C++ 在许多方面比 C 更强大、更灵活,但 C 语言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特定的应用领域和开发者群体中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 C 语言没有被 C++ 取代: 1. C 语言的基石地位与生态系统 历史.............
  • 回答
    C语言使用 `int a` 来声明指针变量,而不是 `int &a`,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设计哲学以及C语言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指针(Pointers)与引用(References)的本质区别首先,理解指针和引用是什么至关重要。 指针(Po.............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 Go 和 Java 在性能上的那些事儿。你说 Go 在某些方面不如 Java,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不如”,不如说是“侧重点不同”导致的结果。Go 和 Java 的设计哲学就不一样,这直接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性能表现和适用场景。首先,咱们得说说 Go 的几个设计亮.............
  • 回答
    “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句话并非说语言限制了思想,而是强调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其结构、词汇、语法等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思考、理解和表达世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语言是思维的“框架”和“工具”: 概念的形成与固化.............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是“100 乘以 1.05 等于多少”这个算术题在C语言里头的表现。为啥它算出 104,咱们来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C语言这玩意儿,处理数字可不像咱们人这么灵活。它有自己的规矩,尤其是涉及到数据类型的时候。你给它什么样的数据,它就怎么给你处理。第一步:看看你给C语言的是什么?你在C语言里.............
  • 回答
    在C语言中,你提到的 `main` 函数后面的那对圆括号 `()` 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它们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信息:它们表明 `main` 是一个函数,并且是程序的可执行入口点。要理解这个 `()` 的作用,我们需要先理清C语言中关于“函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函数是什么?在C语言中,函数就像一个独.............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反身代词(Reflexive Pronouns)在各种语言中如此普遍,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存在的根本原因——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需要而演变的。反身代词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我们观察世界、描述行为以及表达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方式。一、 动作的“自我指向性”:内在的逻辑需求最核心的.............
  • 回答
    Go 语言在中国确实火了一把,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它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咱得一层一层地扒。首先,你得明白,中国软件开发这个大环境,跟国外有点不一样。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对开发效率、部署便利性、以及系统稳定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Go 语言的几个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C语言中一个基础但又有点“魔性”的特性:布尔值(Boolean Value)的表示方式。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比如“对”和“错”,“有”和“无”。计算机世界里也需要这种简单的二元判断。但问题来了,计算机本身只懂0和1,这两个数字如何承载“真”和“假”.............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 C 语言的 `sqrt` 函数不像你期望的那样直接接受一个 `int` 类型的整数作为参数,对吧?这个问题涉及到 C 语言中数学函数的设计哲学,以及数据类型在计算机运算中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白 `sqrt` 函数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作用是计算一个非负实数的平方根。从数学上讲,平.............
  • 回答
    C 语言作为一门发展历史悠久且非常实用的系统编程语言,其设计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够用就好”,同时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在这种背景下,for 循环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代 while 循环,而是为了在特定场景下提供一种更简洁、更集中的表达方式,让代码更具可读性和维护性。回想一下 C 语言的起源,它从 B.............
  • 回答
    GO语言的字典(map)性能与C的字典(Dictionary)相比,在某些场景下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优劣,而是源于两者底层设计理念、内存管理和并发处理方式的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GO语言的map是如何工作的。GO的map底层实现是基于混合了开放寻址和链式寻址的一种哈希表。当发生哈希冲突时.............
  • 回答
    C 语言的设计初衷是简单、高效,直接面向底层硬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持语言的简洁性和解析的便利性,许多看似方便但可能增加复杂性的特性被舍弃了,注释嵌套就是其中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编译器在处理 C 语言代码时,需要识别出哪些是指令,哪些是注释。如果允许注释嵌套,比如这样:```c/ 这是一.............
  • 回答
    这其中的原因,得从C语言如何理解和处理数字常量的基本规则说起。在C语言里,编译器在解析代码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数据类型,以便在内存中为它们分配合适的空间,并知道如何对它们进行操作。对于整数常量,编译器有一套清晰的“签名”来识别它们的类型。当你写下一个纯数字序列,比如 `123`,编译器会默认它是一个十.............
  • 回答
    在我看来,说 Go 语言“不受待见”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实际上,Go 在很多领域都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云计算、微服务和后端开发领域,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选择。很多大型公司都在使用 Go,比如 Google(当然是亲生的)、Docker、Kubernetes、Netflix、Uber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