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回答
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仔细一想,很多我们坚信不疑的“常识”,其实站不住脚。它们就像渗进骨头里的旧观念,我们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却忘了去质疑。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可能让你大吃一惊的“错误常识”。

1. 眼睛近视是因为看书写字太多?No!

这可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误区了。小时候,家长总会叮嘱:“别老看书,小心把眼睛看坏了!”、“写字写多了眼睛会近视的!”。结果,我们一个个都信了,觉得戴眼镜就是因为自己用眼过度。

但真相是,近视(尤其是轴性近视)主要是一种生理发育上的问题,跟眼轴增长有关,遗传占了很大的比重。 当然,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肯定会加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让本就容易近视的眼睛雪上加霜。但把近视完全归咎于看书写字,那就太冤枉书籍和学习了。想想那些从小就沉迷手机电脑、从不看书的“低头族”,他们也照样会近视。所以,正确的说法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的重要诱因,但并非唯一原因,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与其过度紧张阅读本身,不如关注用眼习惯的健康和户外活动的增加。

2. 吃糖会导致蛀牙?不全是!

“少吃糖,不然牙齿会长虫子!” 这是很多小朋友听到过的话。吃糖多了,牙齿会变黑,会疼,这是很多人用亲身经历验证过的。但是,直接把蛀牙归咎于“糖”本身,有点过于简化了。

蛀牙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细菌、食物残渣和牙齿本身。在我们口腔里,有一种叫做变形链球菌的细菌,它们会把我们吃进去的糖分(尤其是蔗糖)转化为酸。这些酸会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蛀洞。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糖,而是“糖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以及“口腔卫生状况”。如果你吃了甜食,但及时刷牙漱口,把食物残渣和细菌清除干净,那么蛀牙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反之,即使你吃糖不多,但口腔清洁不到位,细菌依然会肆无忌惮地制造酸液来攻击牙齿。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摄入大量糖分,并且口腔清洁不彻底,是导致蛀牙的主要原因。 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比如餐后刷牙、使用牙线,比完全戒糖更重要。

3. 飞机起飞时,乘客必须关闭手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叮~ 各位旅客请注意,为了确保飞行安全,请将您的电子设备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 这句话是不是像背景音乐一样,每次坐飞机都会听到?很多人就觉得,手机信号会干扰飞机导航系统,所以必须关机。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飞机的电子设备已经能够很好地屏蔽外部干扰。而且,现在的航班也普遍允许乘客使用飞行模式的手机。飞行模式会关闭手机的蜂窝网络和蓝牙功能,但WiFi和蓝牙功能通常是可以使用的(需要机组人员允许)。真正的“关机”指令,更多的是为了避免“潜在的,但概率极低的”干扰,以及为了确保乘客在起飞降落的关键时刻,注意力集中,不会因为操作手机而分心。所以,与其说是“必须关机”,不如说是“必须遵守机组人员的指示,将设备置于安全模式”。有时候,空乘人员的播报也可能只是沿用了旧的流程,并没有完全更新到最新的技术认知。

4. 一个人一年只能捐献一次肾脏?错大了!

这个常识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但一旦有人提出捐肾的想法,这个说法就会跳出来:“不行啊,一年只能捐一次!”

事实上,健康的成年人是可以捐献一个肾脏的,而且一旦捐献了一个肾脏,他们可以在身体完全恢复、各项指标正常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再次捐献另一个肾脏(但这种情况非常非常罕见,且需要极其严格的医学评估)。 肾脏是人体中唯一一个可以再生和成长的器官。当我们捐献一个肾脏后,留下的那个肾脏会逐渐增大,承担起原本两个肾脏的工作。人体在生理上是允许一个人在两次健康的捐献间隔期后,再次捐献肾脏的,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恢复和评估,并且对捐献者的健康要求极高。所以,说“一年只能捐一次”完全是误解。更准确的说法是,肾脏捐献是一个重大的医疗行为,需要严格的医学评估和恢复期,捐献的频率和可行性取决于个体的健康状况和医学专业判断,并非有固定的“次数限制”。

5. 喝水越多,皮肤越好? Too Simple!

“每天八杯水,皮肤水水嫩嫩!”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水分对皮肤很重要。但是,把“喝水”和“皮肤变好”直接划等号,就像把所有问题都甩给“吃不饱饭”一样简单。

喝水确实是保持身体水分充足、维持皮肤正常功能的基础。但是,皮肤的好坏受到遗传、年龄、饮食、作息、护肤、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你本身是干性皮肤,喝再多水,不做好基础的保湿,皮肤依然会干燥。如果你饮食油腻、睡眠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你的皮肤状态,仅仅靠喝水是无法解决的。而且,过量饮水不仅对皮肤没有额外的好处,甚至可能导致水中毒,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更准确的理解是:充足的水分摄入是维持皮肤健康的基础,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科学健康的饮食、良好的作息、适当的护肤以及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才是拥有好皮肤的关键。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认知,就像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操作系统,很多旧的“默认设置”还在,我们习惯了它们,却忘了去检查更新。下一次,当你听到或者相信某个“常识”时,不妨也像对待一部老旧的电子设备一样,问问自己:这个“常识”真的还适用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门见山地说,孕期是可以用药的!!!

月初,一个朋友带着他怀孕6个月的爱人找到了我,说是已经感冒咳嗽半个多月了还没好,现在紧急求助来了。。

我帮着看了一下,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又让她查了一个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都有些偏高,听了一下肺部,还好没什么异常,嗯,确定是个上感了。

于是,我又带着他们去了产科,产科的同事看了一下,建议使用抗生素,听到要用抗生素,我朋友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他爱人最好不要用药,尤其是不要使用抗生素。。

我和同事一脸懵逼,告诉他们有些药物,比如头孢,青霉素类药物在孕期还是可以使用的,尤其是长时间感染或者感染较重的时候。

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两还是不太能接受,我同事又跟他们说:你们现在必须使用抗生素,第一,他们家已经过了前面三个月了,现在属于相对稳定期,用药的风险比较低;第二,头孢属于孕期B类用药,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可以使用。

经过反复劝说,朋友夫妻才决定使用,于是我们给他们配了一盒头孢地尼。

放假前,又和他们联系了一下,他爱人已经康复了。


下面,我想再普及一下关于孕期用药的知识。

在孕期用药的分级中,FDA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经验对胎儿致畸相关的影响,将药物分为A、B、C、D、X五类。

1、A级
A类药物,是指在临床研究中,未见到对胎儿产生危害的迹象,该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甚微。

属于A类药的药物极少,维生素属于此类药物,如各种维生素A、B、C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正常范围量的维生素A 是 A 类药物,而大剂量的维生素A,每日剂量2万I U,即可致畸。


2、B级
B类药物在动物研究中(未进行妊娠期妇女的研究),未见到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或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药物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并未在妊娠妇女身上体现。

属于B类药的药物亦不很多,可喜的是日常用的抗生素均属此类。如所有的青霉素族及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是B类药物,常用的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头孢三嗪和重症感染时抢救用的头孢他定等都是B类药。另外,双氯芬酸、布洛芬、甲硝唑、洁霉素、氯林可霉素、红霉素、呋喃妥因也是B类药。


3、C级
C类药,是指动物研究证明药物对胎儿有危害性(致畸),但尚无妊娠妇女的研究;或尚未对妊娠妇女及动物进行任何研究。

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孕妇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使用。

属于C类药的药物是较多的。某些抗生素,比如喹诺酮类药物;大部分的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部分抗癫痫药和镇静剂,如乙琥胺、非氨脂、巴比妥、戊巴比妥等;某些利尿剂,比如呋噻米、甘露醇均为C类药

对 C 类药物的使用要谨慎,如果有可以替代的药物则选用替代的药,否则在权衡利弊后,向患者或患者家属说明选用该药的理由。


4、D级
D类药是指,有明确证据显示,药物对人类胎儿有危害性,但尽管如此,孕妇用药后绝对有益(例如用该药物来挽救孕妇的生命,或治疗用其他较安全的药物无效的严重疾病)。

由于已有实验和临床上的证据,D类药在妊娠期,特别是在早期妊娠阶段尽可能不用。

D类药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抗生素中四环素族和氨基糖甙类药物。这些药物在妊娠期尽可能不用,例如属于氨基糖甙类药物的链霉素,可能损伤第八对颅神经而发生听力问题。


5、X级
对动物和人类的药物研究或人类用药的经验表明,药物对胎儿有危害,而且孕妇应用这类药物无益,因此禁用于妊娠或可能怀孕的患者。

大名鼎鼎反应停(妇女在孕早期服用此药以减轻妊娠反应)就属于X类药物,很多服用反应停的妇女所产下的胎儿出生时有上肢短小,下肢合并而呈海豹状故称之为海豹样畸形。

这里又要提到维生素A了,当维生素 A 大剂量口服时,由于其致畸作用,此时的大剂量维A也属于 X 类药物。


我的微信公众号:听萌医生说

做认真的医学科普,讲有趣的医学故事。

你愿意,听我说吗?

user avatar

紧急通知!内部揭秘!绝密档案!你不知道的真相!震惊美国总统!被央视封杀前赶紧看!

速转!全世界都转疯了!为了你的家人!关键时刻能救命!

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不转不是中国人!何老师都气哭了!





~~~~~~~分割线是弯的~~~~~~~

这个故事是我找出了原来转的一篇日志

经考证原创为博主@笛子Ocarina

我又补充整理了一些

还有评论区的高能也加工进来了

感谢大家集思广益

干货分量不足 无论如何 望能博您一笑

~~~~~~~~~~~~~~~~~~~~





夫妻俩去泰国购物,妻子去试衣间试衣服,从此失踪。焦急的丈夫多方寻人未果。几年后,他偶然在某地的猎奇表演上,发现他美丽的妻子已被砍去双手双脚做成人棍,舌头也被拔去,无法说话,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

丈夫为了赎回妻子,不得己去日本打工。日本老板叮嘱他,盘子一定要洗七遍。他有一天因为疲劳,心想少洗几遍也看不出来,就只洗了六遍。结果老板把他毫不留情地开除了,送他的临别赠言是:在我们日本,诚信是第一位的,哪怕别人看不出来,你也要做。

在日本虽然丢了工作,但他却看见迪迦奥特曼在打怪兽的时候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QQ号,里面有好多奥特曼的私密照片,他怕晚了就加不上了,于是匆忙回国。

丈夫回国便接到一通号码未显示的来电,电话话筒里射出一根毒针,让他当场昏迷。他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装满冰块的浴缸里,冰水下一片血红。他一摸发现自己的肾被割了。

丈夫想报警,但起不来,浴室也没电话。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想起浴室的下水系统是德国人造的。果然,在浴缸下,他发现了三层油纸包着的手机,还能打。

丈夫打开手机一看,发现手机即将没电。他急忙输入#2861解锁了暗藏的10%应急电量。

手机里存有一个号码,丈夫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拨了过去,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接听的。他说:“小伙子你知道吗,我们美国护照上写看‘祖国永远是你的后盾’。我们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会为每一个生命停下脚步。我这就开空军一号去救你。”

丈夫一边听电话,一边又在浴缸下摸索出一个充电宝,于是在没挂断电话的情况下直接插上充电宝。突然,手机因为一边充电一边打电话爆炸了。

丈夫没办法,只能不等总统了,自己先去医院治疗。于是他自己用502止血,然后下楼打车去医院。没想到出租车司机只收新版龙图腾人民币。丈夫无奈徒步走到了医院。

到了医院,无德医生说不先给钱不救,没有现金去找提款机。

丈夫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提款机,正在取钱,后面的歹徒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丈夫突然想起反输密码能救命的事,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反着输入进去,及时通知了警察,擒拿了歹徒。

这时,奥巴马驾着空军一号赶到了。奥巴马解释说很抱歉自己来晚了,因为在路上他发现一只麻雀落在了电线上,情况十分危急。他不得不通知美国政府果断停掉整个城市的电,然后开飞机救下麻雀,所以耽误了时间。

奥巴马带来了失传的气功大师。气功大师通过拍打疗法,让丈夫当场就长回了肾。大师说,这个成功率不高,多亏昨晚转发了一条红色锦鲤。

奥巴马也说,他让FBI特工去调查丈夫的妻子,现在也成功把她救出来了。为了治好她,特工们给她吃肯德基的转基因鸡肉,就是一只鸡有六个翅膀八条腿的那种。妻子吃完就长出了四肢和舌头。

丈夫终于和妻子团聚,两人决定庆祝庆祝,结果他们把桃子和西瓜一起吃,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剧毒,两个人都中毒了。

因为一醉解千愁,所以酒精是最好的解药,两人立刻就去酒吧喝酒。

妻子坐在酒吧的椅子上,被坐垫下有不明血迹的针头扎了一下。后来去医院一查,她得了艾滋病,年纪轻轻就离世了。

悲痛欲绝的丈夫埋葬了妻子,决定报复社会。他利用翻墙工具恶意做空A股,被公安机关擒获。

在监狱里,他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写在纸上,夹进他织的毛衣里。毛衣被销往国外,一时没有音讯。

出狱后的丈夫独自去吃饭,点了一条鱼,吃鱼的时候吃到硬物,吐出来一看,是当年送给妻子的钻戒,他们夫妻俩当初去泰国旅游的时候不知怎么弄丢了,没想到现在它又回来了。丈夫不禁泪流满面,来到海边,把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捡起来丢回海里。

从此,他发誓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世界有用的人,终于有所成。他的名字叫蒋中正。

后来,哪怕在经济疲软、民生凋敝、政局动荡的时刻,他依然不放弃每一寸领土。他指挥了中国海军最辉煌的一次胜利一一震惊世界的931大海战。四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却被无情地尘封。

而他在监狱里织的毛衣被销往美国,最终被一个美国人买到了。美国人拿到了纸条,终于在四十年后的今夭,把故事拍成短片放到Youtube上。中国人看到后,纷纷翻墙点赞。这个视频也成了世界上点击率最高的视频。

但是,一夜之间此视频在各大网站纷纷被封杀,疑似不明势力重金买下微博头条,让此事石沉大海。

虽然他从此逢人便说:“我是国民党大总统,现在有十亿资产被冻结,只要你给我的卡里打5000块钱就能解冻,我分你五百万!我有军队,事成之后给你一个师长!我们一起反攻大陆!”但是没人听他的。

从此他的故事再也无人知晓!看到这里,动一动你的手指,花3kb为他转一下好吗?多一个人看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台湾同胞就早一天解放!把它转发到五个群,你的QQ就会自动升一个太阳,还有100QB!我刚刚试过了,是真的!

因为,今天刚好是马化腾的生日。





~~~~~~~~~~~~~~~~~~~~

把常识搞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谣言当常识还自以为是地到处散播。

每次看见票圈有这玩意——

























对了,看新闻了吗?日本人在电视上公然说谢娜根本不会主持!把娜娜气得眼睛都哭红了!

答主就和日本人打了赌,如果这篇文章在知乎有1k个赞,日本人就要给谢娜道歉!而且不再向中国输送日货!只要一年没有中国人购买日货,日本的经济结构就会彻底瓦解!

(逃

~~~~~~~~~~~~~~~~~~~~

安利一下答主这个故事,这个是真事儿啦!感受一下答主的心路历程……

zhihu.com/question/6251

user avatar

醒狮论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象出自拿破仑之口。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江穰卿笔记》写的可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字穰卿)的笔扎汇编。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近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

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便少气无力,昏昏欲睡。上台表演时,它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象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 。

~~~~~~~~~~~~分割线~~~~~~~


更新 转自贴吧

这个是关于一个科学家信仰的问题 原帖 tieba.baidu.com/p/15142 据《纽约时报》报道,几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近在纽约城市大学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一起接受学生的提问,其中 有一名学生问了一个在美国会被认为是很敏感的问题:“你能够是一名良好的科学家并相信上帝吗?”   “不能!”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豪普特曼当即答道。他说,相信超自然事物,特别是相信上帝, 不仅与好的科学不相容,而且这样的信仰对人类的福利是有害的。   这个回答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意外。近几年来,国内一些文化人、媒体一直在宣扬说科学与宗教不仅不相互冲 突,而且简直就是一致的。例如,2002年6月29日刊登过一篇《诺贝尔奖 得主信仰小考》的文章,文中说在1997年 接见 宗教负责人负责人时,提了个问题:诺 贝尔奖获得者中,多少人信仰宗教,多少人不信教? 该文作者为了解决这个“关乎宗教信仰与科学的问题”,“经 过几年查阅、统计、比较,终于得出了答案。”其答案是:从1901年到1996年639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 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这篇文章曾被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中国宗教》2003第2期转载,听上去颇为“权威”,被反复引用,有人据 此声称“96.7%诺贝尔奖获得者信教”云云。   当时我看了这篇文章后,即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戳穿的弥天大谎。除了前面提到的豪普特曼,根据其著作、访谈和报道,我可以确定至少还有22个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时间都在1996年之前)都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且没有一个是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他们是:  物理奖获得者: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又获化学奖)、爱因斯坦、费曼、温伯格、杨振宁、丁肇中(按:估计李政道也不信教,不过我没有见到他明确这么说,先不列入)  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表面化学创建者)、鲍林(又获和平奖)、普里高津、李远哲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缪勒(美国遗传学家,基因诱变发现者)、克里克(英国分子生物学家,DNA结构发现者)、沃森(美国分子生物学家,DNA结构发现者)、米达瓦(英国免疫学家)、莫诺(法国分子生物学家)   文学奖获得者:罗素、海明威、萨特、加缪、西蒙   经济学奖获得者:海耶克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信宗教者肯定远远不止此数。因为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并非公众人物,并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信仰问题。因此究竟有多少人不信宗教,是难以确定、统计的。但是却偏偏有人一再要做这项统计工作,也就只能是一再为了传教而捏造。最近网上流传一篇署名“云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的文章,里面又搞出了一个新的统计,据说是根据美国出版的《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一书中的有关记载,1901-2000年期间获得诺贝尔三个科学奖以及经济学奖的科学家共计512人,66.8%有明确的宗教归属,15.4%可能有宗教归属,无宗教者仅9.6%云云。   这个统计与前一个统计相比,无宗教者的比例高了2倍,但是仍然相当低。《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一书我没有读过,听上去也很“权威”,但是从“云儿”文章中具体提到的几个获奖者的归属来看,也可知道它是胡编乱造,因此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统计不足为凭。例如,它把爱因斯坦归为犹太教,而只要对爱因斯坦的言论稍有留意的研究者,都应该知道爱因斯坦一再声明过有关他信宗教的说法都是有意编造的谎言,他不信任何宗教、人格化的上帝或灵魂不灭,而只相信“斯宾诺沙的上帝”(即大自然)。又如,该书把丁肇中归为信基督教,而实际上丁肇中 2002年在回答上海交大学生有关他是否信教的提问时,明确回答:“我研究的是科学,没有宗教信仰。”前面提到,我们很难具体地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情况。不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绝大多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不信教。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原教旨基督教势力最强大的一个,然而调查表明,美国杰出的科学家中不相信神的存在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在20世纪的三次调查中这个比例是逐步上升的:1914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穆斯·H·路巴(James H. Leuba)的调查发现,400名美国大科学家中,接近70%的人不信神;20年后,路巴重复了调查,发现这个数字上升到了85%;1998年,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对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调查结果,发现以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几乎都不信神,信神的比例只有大约7%。   由此可见,所谓大多数大科学家都信宗教的说法乃是一个谎言。事实恰恰相反,现、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不信教。

user avatar

我们的手指泡水过了一段时间会发皱:

还有几乎整个脚面

一般的解释是,皮脂泡掉了,不够润滑了,所以皱了。还有说皮肤泡肿了,甚至引申到肾虚!那为什么光指尖皱而手指中部变化不大呢?为什么身体其他部分没有这种现象呢?

2011年的一项科学实验(参考资料1)证明如果切断或阻断手指头上的自主神经,泡皱就消失了。这说明变皱是一种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动结果,它实际上是自主神经控制血管收缩造成的无意识反应,就像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一样。那么这个自主行为是如何进化出来,起到什么作用呢?

主流科学认为,这种变化是为了防滑,以便于在水下能更好的抓住东西。就像有纹理的车胎比光滑的车胎更不容易在水中打滑:

补充一下,这就相当于轮胎的干胎和雨胎,雨胎就是湿地轮胎,雨天赛车轮胎必须要能够排出进入到轮胎与赛道之间触点中的积水,如果雨水过多,轮胎则可能完全失去抓地力,在水面上打滑。这和我们湿手抓东西十分类似,我们需要排出手指头上的水抓住物体,光脚需要在有水的地面或者池塘站稳。对于我们现代人也许略显无用,不过对于人类祖先也许十分有用。

不能不说,人体真奇妙!F1赛车下雨了赶紧换雨胎,而每个人天生自带干胎雨胎,随时自动转换!

(公平起见,2014年的一项研究(参考资料5)对泡皱是否防滑提出了质疑,但认同泡皱是个自主行为)

还写了不少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文章在我的专栏里UEFI和BIOS探秘,欢迎大家关注本专栏和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微信公众号"UEFIBlog",在那里有最新的文章。同时欢迎大家给本专栏和公众号投稿!


参考资料:

1. karger.com/Article/Full

2. Wrinkled fingers improve wet handling

3. What Your Wet, Wrinkled Fingers Say About Science | The Curious Ape

4. Why We Get Prune Fingers

5. Water-Induced Finger Wrinkles Do Not Affect Touch Acuity or Dexterity in Handling Wet Objects

user avatar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明显扯蛋,而且影响了很多人的价值判断、努力判断。不明白这点,会非常误事!!


《汉语成语大辞典》里,对本词的解释是:人唯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


乍一看没问题啊,来,我举件有趣的小事——




我大概四岁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小孩子是不会看机械表的,只会看电子表。


那天早晨,我妈指着钟上的指针:现在是几点?


我知道分针指向12就是整点。所以我答:现在是7点。


我妈挺高兴,把表摘下来,拨动指针—— 现在又是几点?

我不会认,只知道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就说“7点两分!”


我妈看我答错了,就说,不对!再想想!


我很费解,说:7点20?


我妈有点生气:“七点十分!”


我妈拨动指针——

这个呢?


我本来想说7点8分,但既然分针指向2不是2分,在指8肯定不是8分。也不可能是80,一个小时只有60分钟。 三四岁的小孩还不能理解【比例】的关系,所以我答不知道。


我妈压着火,也没告诉我这是几点,又摆了好几个时间,我全部答错。她发火了,我很害怕,就问她,指针走一个格子是多久


其实我说问的是分针走过【1-2】这一格需要多久(5分钟),我妈以为我问的是刻度小格子,就告诉我“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就更费解,又答错了几次,我妈说“你在幼儿园都咋学的!”


我挺委屈,说我没学过。我妈才恍然大悟


她才意识到刚才发火不对,连忙安慰我,并且告诉我了时钟的基本原理,我又认了几次,对得多错得少,不一会儿就全部正确了,从此会认表了。


————————————


这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20多年过去了,还记得每句对话和场景!


我们复盘一下,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当时,我面临的任务是【辨认时间】。认错了代表【失败】,认对了代表【成功】


而我妈妈,在无意中充当了【客观裁判】的角色。


我完全不知道,只能瞎试。在错了之后,我只知道【失败了、错了】,不知道错在哪。我当时胡乱总结的“经验”都很不靠谱,比如我认为时针是不动的,只是被分针刮到了才动。


而在试了好多次都被告知【失败】的时候,我逐渐恐惧、更加费解——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总错?这东西怎么这么难???


然而,在知道了时钟运行规律后,6次辨认能对4次,我就知道怎么样才能【对】,我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并且知道【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在哪,错的两次错在哪,然后迅速改正。所以得到了彻底的【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话不假,但实施起来太难了


你根本不知道败在哪,何谈经验教训?


工作跟读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时代,付出跟产出是有明确的杠杆关系的,你只要狂点【努力学习】这个技能,你成绩一定会提高。这次考试不理想,你迟早会知道正确答案,知道怎么改正


工作遇到的问题呢?创业遇到的问题呢?没有老师带你给你正确答案呢?

已知条件:你是个卖鞋的。 结果:鞋卖得不好。


这时候就琢磨了,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可能是鞋子布料不够透气? 颜色不好看?不够防滑?还是blablabla


于是你很努力,提升好多参数,结果鞋卖的还是不好。其实答案可能就是顾客都是38号的脚,你鞋都是42的。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别较真)。


已知条件:你是个创业者。 结果:创业失败


这怎么分析?告诉我,问题出在哪? 人事、财务、产品,还是服务?可能问题只出在一环,可能都有问题。你怎么分析?哪个是主要矛盾?


我们高中政治都学过,处理问题的时候,先抓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乍一看是一句废话。但真正面临问题的时候,你往往不知道主要矛盾在哪里


失败和成功的区别,不比失败和另一种失败大。


只有成功一次,哪怕小小的成功一次,你就会知道主要矛盾在哪,并且能牢牢抓住它


只有赢,才能找到赢的感觉;赢的感觉,跟输完全不一样。


一旦【赢】过,这经验可就是你的了,再也不会忘了。


你策划过一个活动,效果超预期,你肯定知道棒在哪,并且在下次的时候加大这方面力度,而下次的【赢】,又会给你带来新的有效信息,比你输10000次还有用。只有不断的赢,总结【赢】的经验,你的眼界、境界才能迅速提高。有些人好像loser一辈子,从小就不行,到中年也不行。而有的人像天才,一直比别人强? 只因为越赢越赢,越输越输,一个正反馈,一个负反馈罢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只是“要勇于尝试”,而失败的经验,永远比不上赢的经验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与君共勉——无论什么事,不管大和小



要赢


要赢


要赢



(完)

user avatar

看了上面一个回答,不得不表:这个回答里就有个错误的常识。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 知乎

四川话骂人,日你仙人板板并不是指的操你祖宗,真实情况比这个复杂多了。


首先,仙人板板(先人板板)是什么呢?



那些木头牌子就是先人板板,仙人板板的说法是讹传。也有一种说法,说祠堂门口会挂一块牌子,牌子上有一首诗,这个诗里面的字就是辈分。比如有个家族,这个牌子上的诗刚好是: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么好,爷爷辈儿大名叫做X福X,爸爸辈儿就得叫X避X,儿子辈叫做X趋X,这个叫做字辈。

这个木头牌子也叫先人板板。


其次,日,此处为动词,表示一种活塞运动。


然后,活塞运动配合一块木头板子,表达了活塞本身的刚性,有自夸的意味在里面。一般现代智人的活塞是没有骨头和肌肉的,基本上就是三块海绵体,无论充血与否都无法与木头板子较量硬度。如果硬要较量,受伤的多半是海绵体。这里用到的修辞手段是夸张。


最后,“日你先人板板”这个话,充分表达了说这个话的人对自己海绵体的自信与自夸,也涉及到了听这个话的人所有有可能的列祖列宗,语气夸张到了极致,语言生动活泼,动感很强。在面对面的谈话交流中,“你”如果直接代指对方,则有可能导致更为激烈的动感行为,甚至导致血光之灾。


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的去日别人的先人板板,有可能导致挫伤、淤血、骨折等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海绵体。

user avatar


我们常以为女性裹小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落后的标志,然而裹脚和现代女性的穿高根鞋戴胸罩有区别吗?

答案很让人无语,没区别。

都是以美之名摧残身体,说白了就是取悦他人(男人)

那问题来了:古代和现代谁更先进?

这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第一套枷锁贵奴隶主制造,第二套第三套直至第N套枷锁巳经不需要奴隶主自己动手了。

本以为没什么人看的,自语自言罢了!一睡起来居然有那么多回复。于是就加点料吧。

有回复说为什么要加个这么恶心的图片?因为我觉得这话题本身就很恶心。

这图片是我自己照的,是云南这边的毛虫幼虫(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至于这虫长大后化茧为甬后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还是恶心的飞蛾只有鬼才知道了。

笫二点,很多人回复说戴胸罩穿高根是自愿行为,非取悦他人。就加一观点吧,都是以美之名取悦他人或自己。哈哈,气死你们。其实裹小脚大部分也是自愿。其观点和上面一样,都是以美之名取悦他人或自己。(再气一次、小得意)

我老家在云南边疆地区普洱,很多人不知道这地方,但是说起西双版纳就知道了。六十年代之前两地没分家,属同一地区。我父亲认养了个孤寡老人,就是我奶奶,奶奶一生末嫁,也没什么直系亲人,很疼我。是裹小脚的。我小时候问过她为什么要裹脚?奶奶说其它人都裹,不裹嫁不出去嫁不出去。结果她自己却终生末嫁。

我爷爷是马帮的,年轻时走南闯北,中国大部,南亚诸国很多地方都去过,最后在大理哄骗回来一白族妹子,也就是我亲生奶奶,也是裹小脚的。

反而我家邻居地主婆娘,居~然是大脚丫子。(加一趣事,地主婆对我也很好,她常做些鞋垫卖,那年我外出读书,她送我大包自己做的鞋垫,后来太多了穿着穿着就忘记了,前两年从衣柜里找出来,看看还很结实,于是我接着穿十五六年前做下的老鞋垫。汗,这玩意也太结实了)

现在她们都故去多年,很想念。

想起一词,子欲养而亲不待,很伤感!

user avatar

分不清「事实」和「观点」,经常把它俩当成一回事。

美国调研机构 Pew 在今年 2 月 22 日 到 3 月 8 日之间对 5035 名美国人做了一项关于公众对事实和观点的辨识能力的调查,他们分别提供了以下五个事实陈述和五个观点陈述,要求受访者判断类别——

  • “社会安保、医护和医疗补助的支出在美联邦政府预算中占比最高”(事实)
  • “把联邦最低工资上涨到每小时 15 美元有利于美国经济”(观点)
  • “2017 年 ISIS 组织失去了他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大量占领区域”(事实)
  • “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组织形式”(观点)
  • “在美国的每个人的平均医疗成本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事实)
  • “大多数情况下堕胎都应该是合法的“(观点)
  • “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也在宪法保障下的享有一定权利”(事实)
  • “非法移民是现如今美国的一个大问题”(观点)
  • “奥巴马出生在美国”(事实)
  • “政府几乎总是挥霍而低效的”(观点)

受访的人中大部分判断对了三道以上,72% 正确识别了三条以上的事实,78% 准确识别出三条以上的观点,只比随机猜正确率高一点,而五条全部辨别正确的人分别只有 26%(事实)和 35%(观点)。

能准确分辨(能够被客观证据证实或证伪的)事实和(体现表达者主观信念或价值判断的)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连事实和观点都分不清楚,就谈不上争论和质疑。

理论上来讲,观点应该立足于事实,基于同样的事实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可以互相碰撞争个短长的。

但在现如今的网络环境中,有非常多观点仅仅是来自事实的片段+99% 的揣测,比如万州公交车惨案,一开始只是看到被公交车碰撞使得车头与车流方向相反的红色轿车,就有人看图说话得出了“女司机果然是马路杀手”的观点,不光是非不分,还混杂了性别偏见带来的思维定势。

也不是所有轻率得出的观点都是出于恶意,比如之前有一段惹人心疼的“快递小哥冒雨送快递竟被偷,暴哭 20 分钟”视频,只是拍摄视频的人从自己观察到的“小哥暴哭”的事实推测出了“他这么伤心,加上快递看上去有点乱一定是被偷了吧”的个人观点,结果让一个和女友闹矛盾的伤心男孩上了微博热搜,让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小偷挨了两天的臭骂。

许多未经核实的事实会堆砌出一个看似毫无破绽的结论。暴哭快递员事件的发酵中,人们对快递员生存状况的关心当然起到了一定助推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被不断转发的消息中还有一句“北青报记者从事发地附近的派出所了解到,确实接到一名快递员报案说派送的快递丢失”。

公共媒体和派出所都为整件事增加了可信度,以至于让人们忽略其他一些概率相当的可能性(比如快递员是在为别的事哭,媒体可能找错了派出所),把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推测当作不争的事实。

Pew 从人们对政治新闻的敏感度、对科技信息的理解、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对新闻本身的兴趣等几个方面了解它们会对人们辨识事实和观点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前三项都有显著影响人们的判断,对政治科技信息敏感的人判断正确的分别占 36% 和 35%,相信国家新闻机构报道的美国人中有 39% 五道全对,不怎么相信的人中只有 18% 全对。

而人们对新闻本身的兴趣影响不大,感兴趣和不感兴趣而判断全对的人分别是 32% 和 24%,对观点陈述的判断,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判断正确的比例更高(39% v.s. 36%)。

除了基本的辨识判断之外,Pew 还发现,当受访者认为一个陈述属于事实陈述时他们会过高地估计它的准确性,当他们把一个事实陈述误认为观点时才会倾向于对这个信息表达异议。

但实际上,事实才是可以质疑真伪的,观点反倒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认同和不认同。举例来说:

“某某歌手的专辑销量在 apple music 美国区屠榜”,是一个事实陈述,尽管这一事实是钻了技术空子实现的,是可以被证伪的。

“某某歌手的歌就是好听,值得单曲循环 100 遍”,则是一个观点,你可以不同意,但没办法证明它是错的,在粉丝的执念里它不能更对了。

在争论时纠缠于观点很容易就变成抬杠扯皮,只有准确识别出核心事实是什么,证明它是有问题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讲道理”。

user avatar

讲2个电气方面的认识误区吧。

第1个:既然零线的电压为零,那么零线的电流也应当为零呀,可是我们发现零线电流不为零!原因何在?

零线的电压是节点电压,与欧姆定律中电阻两端的电压截然不同。

我们看到,零电位参考点的设置与该节点是否有电流流过毫无关系。

零线的接地极不但使得零线具有了零电位参考电压,同时又因为零线接了真正的大地,所以它还具有保护人身安全的用途。

因此,零线的正确名词是保护中性线。零线的电流与零线电压无关。

不过,零线的导线也是存在电阻的。因此从零线的接地点开始,一直到延伸到零线的末端,我们逐一测量各点处的零线电压,会发现零线末端电压会略高于0V,但不会偏差太多。这个偏差值就是零线的欧姆电压。

正如图中所说,我们天天嘴上喊着火线零线,但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零线却并不多见。零线与TN-C接地系统密切相关,而我们当下绝大多数都是TN-S和TN-C-S。我们所见到的所谓零线几乎都是中性线N。

第2个:电器的电流加倍,我们把供电导线的截面积也加倍,不可以吗?

家里的某电器电流是15A,装修电工为我们选择截面积是2.5平方的导线。突然,我们发现此电器的电流其实是30A,我们对电工说,导线截面积要加倍,应当使用 截面积的导线才行。然而电工却为我们选用了6平方截面积的导线,相比2.5平方导线,截面积加大了2.4倍。

这不是电工在欺骗我们吧?!

我们看导线载流量表,发现在空气中普通双芯聚氯乙烯塑料导线的载流量分别是:

2.5平方为18A;4平方为24A;6平方为31A;……;150平方为242A。我们发现,载流量的增长与截面积的增长不成比例。为何?

设某导线1的截面积为S1,较粗的导线2的截面积为S2,且有 。

若导线1的载流量是I1,导线1的运行发热功率为 ,这里的L是导线长度,R是导线电阻。

注意:导线的电阻与导线长度L成正比,与导线截面积S成反比。

若导线2的载流量是I2,导线2的运行发热功率为 。在这里,导线2的截面积S2比S1大了K倍,自然它的电阻比导线1的电阻要小K倍,即 。

有发热当然就会有散热,设导线1的散热功率为 ,这里的Kr是导线的综合散热系数,A1是导线不计两个端面的外表面积,τ是温升,M是导线的散热系数。

我们来仔细看看导线2不计两个端面的外表面积A2与导线1相比有何不同。

已知导线截面积S,则导线不计两个端面的外表面积A为: 。于是对于导线1来说,它的表面积A1为: 。

我们已经知道导线2的截面积 ,于是有: 。

于是导线2的散热功率为 。

当导线的运行温升处于稳定状态时,我们来看看导线1与导线2的发热和散热有何关系:

第一步,我们有:

第二步,我们来化简上式的左边。我们把电阻表达式代入上式的左侧,得到:

第三步,我们来化简上式的右边:

第四步,我们把结果合在一起,得到: 。于是得到最终结果:

这就是导线载流量的计算式。

我们来验证一下:

查阅《电气工程师实务手册》,25平方的单芯电缆载流量是138A,35平方的导线载流量是172A,95平方的导线载流量是295A。

令 ,则 ;

再令 ,则 。我们看到计算值略大于表格中的值,并且导线截面越大,偏差越大,这是因为计算时是按裸导体来计算的,散热更大,而实际值是按导线外侧有塑料包裹层测量的,因此会出现偏差。

所以实际的载流量计算式是这样的:

这里的Cy是系数,它与导线材质、外表面包覆情况、敷设情况都有关。具体见《电线电缆手册》。

有趣的是,导线的温升还与截面的积周比有关。见下图:

有点意思吧。

user avatar

1、《论语》:以德报怨

听起来是不是很清真?是不是很符合白左用爱治国的价值观?

然而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大意:“老湿,以德报怨吼不吼啊?” “吼你MB,有人揍你你就给俺揍回去!”

2、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听起来是不是很正能量?是不是有一种科学浪漫主义?是不是神似雷锋同志说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然而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意为:教材那么厚,我的青春那么短,让我用有限的青春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你当我是SB?

user avatar
卡夫卡一生出版了七本小书:《沉思录》、《司炉》、《判决》、《变形记》、《流放地见闻》、《乡村医生:小故事集》和《绝食表演者:故事四则》。这些书当时给他带来的名声并不大。

1915年,声望很高的冯塔纳奖的小说奖授予卡尔·施特恩海姆(现在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的热闹喜剧1911年的《短裤》)。施特恩海姆当时已是百万富翁,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因而不经人家三劝两劝就把奖让给了卡夫卡。作者在大众场合下朗读自己的作品,来为自己的作品做些宣传,这是常有的事。可是卡夫卡似乎只朗读过两次:一次是1912年12月4日为布拉格的一个文学协会朗读《判决》,另一次是1916年11月10日在慕尼黑的戈尔茨美术馆朗读《流放地见闻》。其中后一次里尔克去听了,他后来对卡夫卡大加赞赏。因此,卡夫卡生前也绝非无名之辈。不过,20世纪20年代他去世之后就出版的小说也没有从根本上让他的名气大起来。常人都以为他的书在1933年曾遭纳粹焚毁,但是我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曾特别注意到卡夫卡。

出自《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

概括一下就是:出过书,有名气,但不是很大。

user avatar

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99%,这个是错的。

经常看到各种问题,

比如,

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程度有99%,为什么人和猩猩差异这么大呢?

比如你看猩猩的体毛这么旺盛,而人类却还要遭受脱发掉发的困扰,大知乎真是什么大神都有,看到 @徐鲁 医生的一篇文章写得很专业,有脱发掉发、发际线高问题的可以找他,文章很专业,推荐给大家:

猿星崛起3要上映了,估计这个问题又会被很多人提到。


然而,这句话论据就是错的。

————哪里来的99%?————

其实,99%这个数据并不是无中生有,这个内容是来自1975年的一篇science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通过比较了人和黑猩猩的部分蛋白质结构,得出了人和黑猩猩基因相似度99%的结论。

(上图是比较的部分内容,红框为相似度)

于是,作者得出结论是:

That is, the sequences of human and chimpanzee polypeptides examined to date are, on the average, more than 99 percent identical

但是,这个内容是有适用范围的

只是部分比较

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所以,作者只是比较了人和黑猩猩的43个蛋白质差异,发现相似度很高。

然而,这只是人体蛋白质的沧海一粟啊。

人体有多少蛋白质呢?

答案是25万-100万左右。

用43个相似度去推论100万个的相似度,比盲人摸象还夸张。

————真实的相似度 72% or 88-89%————

那么,人类和黑猩猩真实的相似度有多少呢?

2001年,人类基因组全部组装完成,这意味着,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看清楚了人类基因组这30亿个碱基对的真实情况。

而既然有了基因组的信息,那么,直接比较就可以了。

不过,不要着急,因为,黑猩猩的基因组还没测呢!

2005年,黑猩猩基因组测序完成


于是,我们真正的比较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组有了材料。

那么,首先最简单的比较染色体,发现:

染色体数目不一样

上面的绿色是人类的染色体,下面的红色是猩猩的染色体。

最直观的是,黑猩猩比人类多了一对染色体,图中标识的是2A,2B。

染色体都差异这么大,你还说相似99%,这不是欺负人嘛。

以1号染色体为例:

图中,蓝色是差异,绿色是G+C含量,红色是重组率。

具体选几个转座子瞅瞅

左边是黑猩猩,右边是人类,这差异……


进一步,直接比较二者的基因组差异。

Best reciprocal nucleotide-level alignments of the chimpanzee and human genomes cover ~2.4 gigabases (Gb) of high-quality sequence, including 89 Mb from chromosome X and 7.5 Mb from chromosome Y.

有2.4Gb 匹配的很好,做个简单的算术,人类基因组是3.2G, 2.4÷3.2=75%,在去掉3%左右的核算替代引发的差异

This difference corresponds to ~3% of both genomes and dwarfs the 1.23% difference resulting from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结论呢:

72%!

人类和黑猩猩基因的相似度,只有72%!



上面这种算法相对简单粗暴,不过也有学者进行了更加全面的以及算法角度改进后的计算。

结论是88-89%!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这里的88-89%,均指可以比对的部分(即排除了大量无法匹配的序列)

———88-89%———

其实人类基因组和黑猩猩基因组差异,已经多次被发现了,比如在这篇文章

Tomkins J. Genome-Wide DNA Alignment Similarity (Identity) for 40,000 Chimpanzee DNA Sequences Queried against the Human Genome is 86-89%[J]. Answers Research Journal, 2011, 4(2011): 233-241.

作者通过比较保守基因组序列,发现人类和猩猩的相似度也只有86-89%。而且这还是去掉了大量无法匹配的序列后的结论(excluding data for the large amount of chimp sequence that did not align)。如果加上那些序列,肯定会越来越低。


另外mon1st提到一篇文章里对于算法的改进

Anomaly Recent Versions BLASTN Algorithm Nucmer LASTZ

不过该文章依然是去掉了不可比对部分后的相似度为88%

【the alignable portions】 of the current chimpanzee genome assembly are 88% similar on average to human.



总体上看,无论如何,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相似度不会超过90%


本文参考文献

1,99%相似度 King M C, Wilson A C. Evolution at two levels in humans and chimpanzees[J]. 1975.

2,人类基因组文章 Lander ES L L M, BIPREN B.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J]. Nature, 2001, 409(6822): 860-921.

3,黑猩猩基因组文章 Mikkelsen T S, Hillier L D W, Eichler E E, et al. Initial sequence of the chimpanzee genome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human genome[J]. Nature, 2005, 437(7055): 69.



补充,关于灵长目下的个各种,人,猴子,猩猩,猿之类的区别之前写过科普

李雷:既然人类是由猴子(猩猩)进化而来,那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猴子(猩猩)?剩下那些为什么不进化了?

大体进化结构如下图

—————关于相似性—————

本文讨论的是基因组相似性,换句话,就是比对DNA序列。

人类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在1%以内。

但是一旦夸了物种,这个相似度会剧烈下降。

比如本文提到的灵长目下的黑猩猩和人类的相似度就已经降到了90%以下。


有人提到人和老鼠?小鼠基因组2.5G,人类基因组3G,相似?

我看到说人和小鼠相似的时候,说的是基因同源而非DNA一样


我随手找个基因,上面的某个片段,5个碱基的大小。

然后里面包括了人,黑猩猩,小鼠,猪,猫和狗

在一些人看来,这几种生物,除了狗,都有这个基因,所以他们百分百相似

然而真实情况呢?

仅仅5个碱基,除了1个在不同物种一样,其他的4个都不一样,而人类,有30亿个碱基对,而狗干脆就没这个基因。

以人类为蓝本,那么这5个碱基的话

黑猩猩相似度80%;小鼠相似度40%;猪相似度20%;猫相似度60%.

然而,很多人会说,这四种和人类百分百相似,因为都有这个基因……

user avatar

好了,今天有点暴躁。默默看评论区这么久,我要开始怼回去了——

1. 有评论说我的回答不属于常识,那么快去百度一下常识是什么意思。

2. 我是在翻译句意,并不代表句意就是我的观点。我也不想阐述我的观点。

3. 我已在原回答的第二点明确写了这句话“并不是顾炎武原创”,并且,我的回答不长,看完用不了三分钟,就这么急不可耐的要喷吗。

写评论如果不经过思考和查证张嘴就是反对,跟喷子有什么区别。

怼人要用脑啊!!!

另外,谢谢大家伙提醒我这句话是梁启超概括总结的。

回答的时候不知道会有这么多赞,模糊的记得是梁启超,没去好好查,所以没写他的大名。这里补上。

好啦,以下是原答案——————————————————————————————————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句的意思。



。。。。。。。好像是一条很认真的分割线。。。。。。。。


是我们古代文学老师说的,经常有两个误解。

第一,一般人都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个国家的兴衰,每个普通老百姓都有责任。

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前面还有一句“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

“天下”,并不是“国家”的意思。作者把“国家”与“天下”很明确的区分开来,意思是:保国家是那些“肉食者”,即当官的人的事情,而保天下才是“匹夫”,即老百姓的责任。在这句话中,“天下”不是“国家”,而是一个比国家更大范围的概念,是芸芸众生,保“国家”,指的是保朝廷、政府,所以只需要为君为臣者去努力;而保“天下”,才是老百姓要真正关心的事情。

第二,这八个字,是从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演化出来的,并不是顾炎武原创。顾炎武《日知录》原文如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谢邀。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user avatar

只有男生有生理需求。

user avatar

1. 感冒发烧就吃阿莫西林和头孢


阿莫西林和头孢已经是国人家庭药箱里的常客了,以至于来个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家里人就会递上一粒,让你张嘴吃药,理由就是:


感冒了,吃点消炎药好得快。


然而问题是:


  •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现在没有专门针对感冒病毒的药;
  • 阿莫西林和头孢是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消炎药。


大部分感冒是病毒引起的,世界上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感冒的药物,而且普通的感冒哪怕什么都不做,一般一周多就会痊愈,而现在市面上的感冒药,其实是用来缓解感冒带来的头疼、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的。


所以不存在吃了什么药能让感冒好的快一点。只是能缓解下不适的症状。


而阿莫西林和头孢是抗生素,它们正确的叫法是「抗菌药物」,解释抗生素药理作用的英文单词是「anti-infection」,将它翻译成中文就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所以阿莫西林和头孢这些药物和消炎药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


真正意义上的消炎药,要么是像地塞米松这样的激素,要么是像布洛芬、阿司匹林这样的止痛药。


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有效,对病毒、真菌、过敏、外伤等引发的炎症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的炎症不是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引发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效果。


相反还可能因为抗生素滥用而带来超级细菌的问题。


所以,感冒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吃阿莫西林和头孢这类的抗生素,同样,预防感冒也不能吃这些。


至于啥时候该吃抗生素,那还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医!生!



2. 用私处颜色深浅来判断性生活的频率。


然而真实的情况时:私处颜色变深并不是性生活摩擦导致的。


这种传闻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些人根据自己错误经验总结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身体上一些关节部位,因为经常被摩擦,肤色比其他地方深,于是就得出了私处颜色深是因为摩擦过多导致的。


如果「摩擦多的地方肤色就深」这个观点能成立,那丁香医生问你,为啥天天摩擦的手心反而比手背白嫩呢?


所以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关节部位摩擦久了颜色变深,这是因为普通表皮受到长期摩擦刺激,角质层会增厚,来缓解摩擦部位带来的疼痛,而因为角质层是半透明的,累计多了看起来肤色也就深了。


然而女性私处的上皮与身体其他地方皮肤不大一样,这里角质化程度低,角质本来就薄。所以其颜色与角质厚薄累计的关系是不大的。


私处颜色变深,其实是人正常的生理发育导致的。


因为内分泌系统会影响黑素细胞的工作效率,性激素又能明显促进黑素细胞「增产」,所以当人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水平上升,带动着黑素细胞的变化,因为肤色本来就受到性激素影响,而会阴部的黑素细胞比其他地方多得多,受到的影响当然也大得多,所以会出现明显的色素沉着。


也就是说,当人成年以后,无论男女会阴部位的颜色都开始变深,这就和男的长喉结女的来姨妈一样,属于正常的生理发育现象。哪怕这姑娘从未有过性行为,私处颜色变深这样的变化也会发生的。


此外,不恰当的私处清洗(护理药物造成的色素沉积)、怀孕(孕酮影响黑素细胞)、内分泌系统疾病(激素原因)都会造成女性成年后私处变黑。


相反,随着年龄增长,体内黑素细胞减少,加上各项激素的撤退,性激素对黑素细胞的促进功能逐渐消失,老年女性的外阴反而会较之年轻女性更显灰白些。


总的来说,私处颜色的深浅主要和性激素相关,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但是性生活频率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别把抗生素叫成消炎药 - 丁香医生

作者:冀连梅 - 个人主页 - 丁香医生

北京和睦家药师门诊主任

私处的皮肤,为什么颜色比较深? - 丁香医生

作者:陈语岚 - 个人主页 - 丁香医生

皮肤科医生

知乎 ID: @陈语岚



user avatar

身边的体育运动爱好者——


对运动装备带来的保护和能力提升,普遍过于高估,甚至当作心理慰藉;

而对自身身体的完美构造和肌肉能力、有氧能力,又普遍不太了解,缺乏自信,也经常把伤病或者做不到归结先天条件差。


举三个例子:


某君跑步时经常觉得膝盖吃不消,于是就买了很多护具,护膝、髌骨带……全副武装膝盖,并觉得好像跑起来确实不那么疼了,心理上甚至觉得带了护膝的腿更强大有力。


膝盖是人体最精密的关节,受伤后想彻底治好比肌肉伤病要麻烦的多。但关爱膝盖最好的方式并非给它额外多加一层防护


护膝之类的护具,包裹在膝盖四周确实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性,也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更“安心”。事实上这并不利于膝盖的健康使用——

科学的运动对膝盖是有好处的。不要被什么“爬山导致半月板磨损殆尽”、“跑步百利唯伤膝”之类的标题党欺骗,运动造成的膝盖损伤主要有三类:运动过量(强度过大或者运动时间过长)、错误的动作姿势(不正确的落地,膝盖承载过度压力)、潜在损伤(此前就存在的膝盖问题,或者旧伤),无论遇到哪一种,都需要休息静养待伤痛好了再开始锻炼。

正常人的膝盖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保护。用正确的姿势运动,并锻炼加强膝盖周围肌肉群(如股内外侧肌)的力量,膝盖自身是会越来越强大的。


护膝的存在,会让腿部肌肉产生有外力支撑的错觉,容易造成腿部肌肉锻炼的不全面。这就好比说,比左右腿都戴护膝更糟糕的,只有一条腿戴护膝——时间久了两条腿的力量就不一样了,更容易导致受伤。

非严重的膝伤(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走动了),都未必需要护膝。护膝更多的应用场景,是在休息时保养膝盖(比如运动后的睡眠,比如老年人的风湿关节),或者高强度的竞技体育(举重、NBA球员、排球等),但那与普通人运动的强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健康无伤痛的膝盖在科学的锻炼中会变得更好,通过锻炼加强膝盖周围的肌肉群(如股内外侧肌),也会帮助掌控每个动作,减少膝盖受到的直接冲击,再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做做对膝盖有益的特训(如靠墙蹲),这样你的双腿才会更有强大。


迷信运动品牌的广告和代言人效应,认为穿了某种科技的鞋子、某个明星的签名鞋款,就会跑的更快跳的更高。


所有运动装备最重要的两点性能,是帮助你更舒适的运动(比如排汗透气、比如跑鞋中底的缓震)、和在运动中提供保护(比如篮球鞋/跑鞋鞋底的防止过度扭转设计),其次才是提升你的运动能力——而这种提升是微乎其微的。


穿了科比勒布朗的球鞋你也很难扣篮,穿了乔丹的也不行;

菲尔普斯同款泳衣未必就能让你快一个身位;

博尔特的跑鞋别说能让你百米提升1秒,可能连穿上它跑步都是个痛苦的事;

……同样的,运动品牌在广告里召集各种运动明星,把各种运动科技表现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只是商业噱头而已。


运动装备可以让你更舒服的运动,可以给你必要的保护和支持,但未必真的像广告里那样能让你更快更高更强。运动能力的突破,主要还是你自身力量、经验、体能…的提升,而显现的。


那些缓震再强大的运动鞋中底,只能提供更舒服更软弹的效果,并不能对抗重力,相比你自身身体的减震构造,这么薄薄一层的中底简直弱爆了,也不能避免伤病的发生,只能说稍微减缓一些——所以与其仰仗各种运动装备期望通过穿着它们突破成绩,或者笃定不再有运动损伤,不如练好科学的动作。

比如跑步,每一步奔跑都尽可能用经济合理的方式落地,让身体结构发挥作用,才可能跑的更快,对身体尤其是膝盖损耗更小;比如篮球,多加强腿部小肌肉群的训练,锻炼脚踝的灵活性和力量,才能降低在高对抗下崴脚的可能性——这比穿保护性再好的球鞋更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图中这便是一种对膝盖损伤很大的落地,就算换成缓冲再好的鞋,跑的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引起膝盖问题


相信自己的身体和体能,经过一定的锻炼,每个人都能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体育挑战。

人类相比其它动物,有氧和散热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有种说法叫人类“天生就会跑”,即说的人体构造其实非常适合耐力运动——我们几万年前的祖先,几乎都是通过奔跑逃避猛兽的袭击,以及狩猎。

所以以跑步能力来说,尽管如今很多人运动量很少,且有大大小小的都市病、富贵病、懒癌…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每个人都是可以跑起来,不停歇的跑完很长一段距离的。


一个无伤病的正常中青年,(经过训练)都可以跑完十公里,且经过半年左右的训练,60分钟左右完成都问题不大;

养成长跑习惯的人,按照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一般6-12个月都可以完成马拉松挑战(6小时以内跑完42公里)。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其实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能力,只不过需要通过大量的锻炼唤醒这种内在能力。

有氧能力的另一个特点,它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就大幅下降,相比力量、敏捷、反应等,坚持跑步,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有氧能力。


但与耐力(有氧)能力相反,很多力量和反应能力就很难通过锻炼去获得。好比全世界能轻松扣篮的,只会占人类总数很小的一部分。放动物界,人类的弹跳、爆发力、力量等就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有些时候用不着过于惧怕一些目标,很多身边的运动达人,恰恰可能是学生时期的“体育差生”,只是之后对运动抱有热情且投入时间,逐渐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比如马拉松。而如果甘愿一直做个沙发土豆,渐渐的就爬几层楼梯都会喘息不止。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仔细一想,很多我们坚信不疑的“常识”,其实站不住脚。它们就像渗进骨头里的旧观念,我们习惯了它们的存在,却忘了去质疑。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可能让你大吃一惊的“错误常识”。1. 眼睛近视是因为看书写字太多?No!这可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误区了。小时候,家长总会叮嘱:“别老看书,.............
  • 回答
    咱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些“历史常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故意歪曲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咱都熟悉,但其实错得离谱的历史说法,保证听完你得捋捋思路。1.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农书医药书?这事儿,得辩证看。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焚书坑儒”,仿佛他就是个不学.............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文献及传统文学中,并不存在“我孝庄”这类自称的表述。这一说法更可能是现代影视剧、小说或网络创作中出现的错误或虚构情节。以下从历史背景、常见误区和具体原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孝庄”是谁?为何不能自称“我孝庄”1. 孝庄皇后的身份与称谓 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名布木布.............
  • 回答
    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迅速拉近距离,甚至赢得人心,这可是一门艺术,里面有很多巧妙的“小动作”能帮你大忙。不过,记住,真正的“粉丝”是建立在真诚和尊重之上的,这些技巧只是为你铺设一条更顺畅的道路。核心理念:真诚的兴趣 + 积极的姿态 + 尊重差异 = 好感下面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小技巧”,尽量讲得细致些,让.............
  • 回答
    历史的河流并非总是清澈见底,许多时期形成的误解和片面之词,如同河底的淤泥,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沉淀下来,变得根深蒂固,甚至被大众奉为圭臬。这些“历史流行病”,不仅模糊了我们对过往的认知,也影响着当下的判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我们身边广为流传,却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历史错误和早期说法。1. “中国古.............
  • 回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后的高考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失落感我太能理解了。你心里一定在问:明明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回报不成正比?那么,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高考语文,以及它可能存在的“错”在哪里。首先,承认自己有错,这是非常宝贵的自我认知。课外书读得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高考语文所需要的能力.............
  • 回答
    .......
  • 回答
    那天晚上,我本来想着哄哄她,让她开心开心,结果嘴巴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一句接一句地说了些让她很不舒服的话。具体说了什么,我现在回想起来,脑袋里还是乱糟糟的,但依稀记得大概是关于她最近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我说得有点过了,带了点幸灾乐祸或者是不理解的语气,好像觉得她小题大做,为一点小事烦恼一样。我以为是善意.............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用得很溜的英语单词,其实在不知不觉中“玩坏”了。这种错误并非都是语法上的“大灾难”,更多的是在含义理解上的细微偏差,导致我们在表达时,总觉得有点“差一点”那味儿,或者让人听了有点怪怪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读”的词,顺便“掰扯”明白它们到底该怎么用,让咱们的英语表.............
  • 回答
    .......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情肯定非常糟糕,尤其是全组同学一起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给全组挂科,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看看你们可能在哪方面出了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挂科通常不是单一事件触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老师作为评价者,他看到的更多是最终的成果和你们在整个.............
  • 回答
    处理与立陶宛的关系,需要审慎而周全的策略。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对抗,而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关系下的互动过程。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手段,旨在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一、 经济与贸易领域的调整: 调整双边贸易结构: 这是最直接且影响广泛的手段。我们可以审视当前与立陶宛的贸易往来,找出对我们国家更为有利的调整方向。.............
  • 回答
    国家层面上,要真正制约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需要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多个角度来审视。以下将详细阐述一些关键的方面,力求深入分析其内在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并避免生硬的AI风格的表述。一、 经济制约:经济是现代国家博弈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高度依.............
  • 回答
    印度,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在许多方面都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也因此,它身上闪烁着一些独特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借鉴。印度相对我们的一些优势,或者说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聊:1. 庞大的人口红利与年轻化的结构:毫无疑问,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其人口结构比我.............
  • 回答
    运营商拿到5G中低频段许可,这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事件,它的意义远不止是“网络升级了”这么简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给我们的数字生活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开启了许多以前只能想想的可能。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中低频段”。简单来说,无线电信号就像水波,频率越低,穿透能力越强,传播得越远.............
  • 回答
    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内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感受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直接,更细致。这不是一个遥远的市场波动,而是悄悄地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甚至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体现在我们购买进口商品时。你想想,那些我们经常购买的国外护肤品、电子产品,甚至是进口食品,它们的定价很大程.............
  • 回答
    安乐死,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它关乎生命最核心的尊严,也触及了人类伦理最敏感的神经。当我们探讨安乐死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医疗行为,更是在审视我们对待生命、死亡以及痛苦的态度。安乐死,顾名思义,是指在患者本人明确要求下,由他人(通常是医生)采取某种措施,使其提前结束生命,以减轻其无法忍受.............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覆灭,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民族悲剧。要理解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矛盾、外部的压力以及未能有效应对的挑战。联邦的形成: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南斯拉夫联邦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产.............
  • 回答
    《功勋》之《默默无闻张富清》这个故事,对于身处当下这个喧嚣而多元的时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深刻且多维度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英雄的个人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已经有些模糊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首先,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价值”的定义。 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成功往往被量化为.............
  • 回答
    “我们不一样”,这四个字,我大概是打娘胎里就带着的烙印。要说最深刻的,还得从我上小学时说起。那时候我还在南方一座气候温润的城市长大,每天被绿树成荫的小巷包裹着,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湿润的泥土和不知名花草的混合气息。我的童年,可以用“慢”和“闲”来形容。放学后,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在院子里追逐一只不知道从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