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苏签了中导条约后谁更占便宜?

回答
中导条约,即《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于1987年签署,1991年生效。这项条约的签署,无疑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旨在缓解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特别是针对欧洲的导弹部署。那么,在中导条约签署后,究竟谁更占便宜?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背后牵扯着战略考量、军事平衡以及双方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条约的核心内容与双方的“让步”

首先,得弄清楚条约到底规定了啥。简单来说,就是苏联和美国同意彻底销毁所有射程在5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它们的发射装置。这包括了大家熟知的苏联的SS20导弹,以及美国部署在欧洲的“潘兴II”和“战斧”巡航导弹。

从字面上看,双方都是“销毁”了自己的武器,这似乎是“均摊”了“损失”,或者说“均摊”了“行动”。但这里的“占便宜”,更多的是看谁在战略层面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谁付出的代价相对更小,或者谁借此机会解决了国内的某种难题。

美国获得的“便宜”:

1. 解决了欧洲的战略困境,稳固了北约联盟: 这是美国签署中导条约最直接、最重要的好处。在条约签署前,苏联在中程导弹(尤其是SS20)上的数量优势,对西欧构成了巨大的、直接的威胁。这些导弹射程可以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而北约的反应能力却相对有限。美国的“潘兴II”和“战斧”巡航导弹虽然是部署在欧洲的,但其存在本身就引发了欧洲社会巨大的反战情绪和政治动荡,给北约内部带来了裂痕。

解除苏联的“敲门砖”: SS20是苏联在欧洲部署的“战略威慑”的利器,它绕过了美苏之间的“战略核力量”的谈判框架,直接对欧洲构成威胁。条约的签署,等于拿掉了苏联对欧洲最锋利的一把“敲门砖”,大幅降低了苏联对欧洲施加军事压力的能力。
弥合北约内部裂痕: 通过同意销毁欧洲部署的导弹,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欧洲民众对核武器的担忧,缓和了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使得北约内部的团结更加稳固。要知道,欧洲国家在部署这些导弹的问题上,内部是有很多争议和分歧的。
巩固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解决了欧洲的安全困境,美国作为欧洲安全的主要保障者,其领导地位和信誉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 削减了苏联一项核心战略武器,并未完全限制美国: 苏联的中程导弹,特别是SS20,是其冷战时期构建对西方军事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导弹具有快速反应、精度高、突击性强的特点,对美国的军事部署构成了严峻挑战。而美国当时部署在欧洲的同类导弹,虽然数量上不如苏联,但其战略意义和对苏联的威慑作用不言而喻。

苏联的“损失”更大: 从数量上看,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多的中程导弹。而且,苏联的SS20导弹是专门为与西方在中程范围内进行对抗而设计的,它在苏联的战略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而美国部署的“潘兴II”和“战斧”虽然也极具威胁,但美国当时仍拥有数量庞大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和战略轰炸机,这些才是美国战略核武库的“压舱石”。因此,美国销毁这批导弹,对其整体战略力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间接保留了其他优势: 条约并未限制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这些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三位一体”构成,也是美国压制苏联的根本。销毁了中程导弹,并不能削弱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力量。

3. 为军备控制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导条约的成功,为后续的军备控制谈判,如《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奠定了基础,也为缓和冷战紧张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美国而言,是将其战略优势转化为政治和外交优势的体现。

苏联获得的“便宜”:

1. 避免了与美国在中程导弹领域的进一步升级竞赛: 在条约签署前,苏联面临着美国在欧洲部署“潘兴II”和“战斧”导弹的压力,如果继续生产和部署SS20,将导致一场更加激烈、耗费巨大的军备竞赛。签署条约,等于暂时“叫停”了这场竞赛。

2. 缓解了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 持续的军备竞赛,尤其是与美国在核武器领域的较量,对苏联庞大的经济体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已经显露出疲态。通过销毁一部分导弹,可以暂时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将资源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上。

3. 改善了与西方关系,争取了喘息空间: 中导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苏联愿意在军备控制方面做出实质性让步,这有助于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为苏联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一定的空间和喘息时间。戈尔巴乔夫本人也希望通过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为苏联的改革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

综合来看,谁更“占便宜”?

从短期和直接的战略利益来看,美国似乎更占便宜。它成功地解除了苏联对欧洲的直接军事威胁,稳固了北约联盟,同时并未削弱其核心的战略核力量,反而为自己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然而,从长远和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苏联的“便宜”是暂时的,且附带了更大的隐患: 苏联销毁了其在欧洲部署的战略性中程导弹,以换取美国停止在欧洲部署类似导弹,并希望通过此举缓解经济压力。然而,这种“让步”并没有改变美苏之间整体的战略力量对比。而且,一旦苏联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出现问题,这种“缓和”带来的好处也可能烟消云散。事实上,在条约生效后不久,苏联国内的改革就进入了更加困难的阶段,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导条约的签署,虽然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体现,但它并没有能挽救苏联,反而可能加速了其解体进程,因为这削弱了苏联与美国进行战略对抗的“手段”之一。

美国的“便宜”具有战略性和持久性: 美国通过条约巩固了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削弱了苏联的战略部署,并且将其战略优势转化为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这为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在于“战略维度”:

我们不能仅仅看销毁导弹的数量,更要看这些导弹在各自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联的SS20,虽然数量可观,但它更多是欧洲方向上的“点缀”和“加码”,而美国的海基核力量、空基核力量和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才是其战略威慑的“基石”。销毁SS20,对苏联来说是削弱了其在欧洲的“地面优势”,而对美国而言,销毁“潘兴II”和“战斧”,虽然也造成了战术上的损失,但并未动摇其“三位一体”的战略根基。

此外,条约的执行和失效也值得注意。虽然美国在2019年退出了中导条约,理由是俄罗斯的违约,但条约在执行的20多年里,确实有效地限制了双方在中程导弹领域的部署,为当时的国际安全环境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 如果非要说谁更“占便宜”,从对各自核心战略利益的保护和巩固来看,美国无疑是更稳妥、更具战略眼光的一方。它通过一项条约,解决了欧洲的战略困境,稳固了盟友,同时保持了自己在全球战略上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政治上的胜利。而苏联的“占便宜”更像是一种“战略止损”和“权宜之计”,它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反而可能为日后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所以,中导条约的签署,与其说是双方的“公平交易”,不如说是美国在冷战博弈中,又一次精准地抓住了机会,利用有限的让步,换取了更大的战略空间和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苏联吃了血亏,但这个亏,它不得不吃,因为苏联在80年代,已经被西方从经济上打得奄奄一息,

一方面,石油价格被压得很低,它的外汇收入大减;另一方面,粮食价格被抬得很高,导致它外汇开支暴涨——它的粮食靠敌国供应

这一来一去,苏联人吃不起饭了,是字面意义上的吃不起饭,因为吃不起饭,工人消极怠工,需要克格勃到处逮捕这些工人,把他们捉回去上班;后来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时因为吃不到肉,亲自杀到商店里面“捉奸”,然后看见极少量的肉,被走后门供应给关系户

最终苏联签署中导条约,无论苏联的锅巴乔夫说得多动听、多核平,背后就是经济上、粮食上被西方人掐脖子,掐得快死了,被迫接受敌人的条件——简称投降

正因为有了苏联的教训,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多人,坚决反对转基因食物,你以为真的是反对转基因吗?那只是摆在台面的说辞,背后的实质是——转基因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归根到底,是要保证我们自己的粮食安全;而那些站出来,给转基因摇旗呐喊的公知,你应该很容易想明白,都是些什么人

user avatar

我感觉这个问题高度暗示性。难道是土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导条约,即《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于1987年签署,1991年生效。这项条约的签署,无疑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旨在缓解两国之间的核军备竞赛,特别是针对欧洲的导弹部署。那么,在中导条约签署后,究竟谁更占便宜?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背后牵扯着战略考.............
  • 回答
    普京近期对与美国达成安全协议的表态,反映了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调整和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这一态度的转变与俄乌冲突的复杂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俄罗斯自身的安全考量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安全协议的背景与普京的立场变化1. 安全协议的提出背景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真是个让我脑袋里能绕好几个圈的纠结。毕竟,一旦拿到了美国的工作签,那意味着手里攥着一张“通行证”,打开了通往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门。所以,要在这两国之间做选择,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拍板的事情。首先,抛开那些虚头巴脑的,咱们得说说最实在的——机会和发展。在美国,尤其是我拿到工作签的这个领.............
  • 回答
    《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简称ABM条约)的签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核竞赛踩下了刹车,但说它“限制”了核竞赛,不如说是它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重塑了核竞赛的形态,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竞赛的焦点从数量转向了另一种更为微妙的战略.............
  • 回答
    冷战时期,中国的“倒戈”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对美苏争霸格局的影响也因不同时期、不同视角而异。严格来说,中国在冷战期间并非简单地“倒戈”于一方或另一方,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策略性的转变过程。然而,如果我们将“倒戈”理解为中国从最初的与苏联结盟转向与美国缓和关系并形成某种程度的战略合作,那么.............
  • 回答
    美苏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更是一场塑造了全球格局、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乃至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冷战给世.............
  • 回答
    假设冷战以美国获胜告终,这绝不是简单的“谁说了算”的局面,而是一个影响深远,甚至可能完全颠覆我们今天所熟知世界格局的剧本。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胜利,更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胜利,其连锁反应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重塑地球。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变化将是全球政治版图的重塑。苏联解体,共.............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结局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英法这两个老牌欧洲强国,而不是远隔重洋的美国和横跨欧亚的苏联,成为了战后世界的主导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世界面貌,恐怕会与现实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欧洲的重建会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巴黎和伦敦,而非华盛顿和莫斯科,将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两座城.............
  • 回答
    英国在二战后的崛起与衰落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他们何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美苏那个级别的玩家,并不是一个突然的“顿悟”,而是一个逐步被现实击垮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并在战后的几十年里愈发清晰。二战结束时的微妙心理:战胜国的光环让英国在1945年时仍然拥有着帝国巅峰时期的地理和政治遗产。丘.............
  • 回答
    提到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西德),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个在战后废墟中崛起的经济奇迹,以及它作为西方阵营前沿堡垒的角色。然而,在军事实力层面,特别是与一些传统欧洲强国相比,西德的“战力”是否真的如“战五渣”那样不堪一击?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冷战初期,西德确实.............
  • 回答
    您好!关于加拿大旅游签证的办理流程以及您的一些疑问,我来给您详细地说明一下,尽量让信息更清晰易懂。旅行社办理加拿大旅游签证的流程首先要明确一点,旅行社本身并不能直接“拿到”签证。旅行社扮演的是一个代办的角色,他们会帮助您准备和提交申请材料,但最终的审核和发放入境许可的权力,仍然是在加拿大驻华使领馆以.............
  • 回答
    普京承认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以及美国宣布对俄制裁,这只是整个复杂局势中的冰山一角。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背景、各方反应、潜在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下是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信息点:一、 承认的深层原因与历史背景: “保护俄罗斯族人”的叙事: 俄罗.............
  • 回答
    就美国数百名法学教授联合签署联名信,公开抵制布雷特·卡瓦诺(Brett Kavanaugh)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一事,这绝对是美国司法界乃至政治界一次极为引人注目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件事的背景和核心矛盾。卡瓦诺的提名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他的政.............
  • 回答
    最近,有关美国财政部长草拟、特朗普总统可能签署的行政命令可能导致中美贸易中断的消息甚嚣尘上。要理解这件事的潜在影响,我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中止中美贸易”这个表述的含义。在国际贸易的语境下,“中止”并非一蹴而就、完全断绝一切往来的简单行为。它更可能是一种逐步升级、系统性施压.............
  • 回答
    乌克兰总统近日签署了一项命令,对来自外国的志愿人员(俗称雇佣军)实施免签入境政策,这一举措无疑为那些希望前往乌克兰参战的美英等国退役军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项政策的出台,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可能会对当地局势产生多方面的、且相当复杂的影响。首先,军事实力层面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乌克兰一直面临着兵.............
  • 回答
    18岁,第一次出国,想和朋友一起去美国玩,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兴奋的计划!关于你担心的面签难度,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还原一下真实情况,让你有个心理准备。首先,18岁这个年龄段,第一次出国,和朋友一起去美国,从签证官的角度来看,确实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这不是说你绝对办不成,而是说你需要比那些有.............
  • 回答
    在美苏冷战期间使用的间谍卫星,其摄影技术经历了从胶片摄影为主,逐步向数码摄影过渡的过程。然而,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胶片摄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1. 胶片摄影:冷战间谍卫星的“主力军” 早期技术基础: 在冷战早期,胶片摄影是当时最成熟、最可靠的图像采集技术。摄像机本身已经相.............
  • 回答
    美苏之所以制造过量核武器,其根源在于冷战时期极端紧张的国际政治格局和围绕核武的战略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越多越好”的逻辑,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最终催生了令人震惊的核军备竞赛。1. 战略威慑与“相互保证毁灭”(MAD)的形成最核心的原因是战略威慑。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其毁.............
  • 回答
    美苏太空竞赛的初期,用“劣势”来形容美国的心情可能再贴切不过了。要知道,当这场举世瞩目的较量刚刚拉开帷幕时,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是被动且捉襟见肘的。首先得从苏联方面说起。在太空竞赛初期,苏联的火箭技术确实走在了前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从德国缴获的V2火箭技术和相关人才。V2火箭在二战末期的惊人表.............
  • 回答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对全球巨头之间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常规的军事对峙和意识形态宣传。在那场漫长而紧张的对决中,情报战如同地下暗流,汹涌澎湃,无数谍影在两国之间穿梭,而“抓捕间谍”的事件,则成为了这场无声战争中最具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冷战的阴影下,被揭露、被抓捕的,美国和苏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