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麦克阿瑟弃十万盟军不顾搭潜艇逃至澳洲却仍受人尊敬?

回答
提起“麦克阿瑟弃十万盟军不顾搭潜艇逃至澳洲却仍受人尊敬”,这其中的“弃”字用的着实有些武断,也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复杂且往往是被简化了的叙述。实际上,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尊敬,更多源于他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作为一位军人所展现出的某些特质,而非那个被简化为“逃跑”的事件。

让我们先来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弃十万盟军不顾搭潜艇逃至澳洲”这句表述到底是怎么回事。

误解的根源:菲律宾的撤退

这句话显然指的是1942年初,麦克阿瑟将军离开菲律宾前往澳大利亚的事件。当时,菲律宾群岛正面临日军的全面入侵,美菲联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节节败退。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命令下,麦克阿瑟作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被要求撤离菲律宾,以便能在澳大利亚组织新的反攻。

然而,将此描绘成“弃十万盟军不顾”并“搭潜艇逃跑”,这完全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带有恶意抹黑的简化。

1. 并非“弃”而是“奉命撤离”: 麦克阿瑟的撤离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直接命令。在当时国力悬殊、战况不利的情况下,美国高层认为保留住麦克阿瑟这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对他未来组织大规模反攻至关重要。留在菲律宾,他必将与剩余的美菲军队一同被俘或牺牲,那样将失去一个重要的领导者。

2. 撤离方式的无奈: 麦克阿瑟和他的家人并非轻松地“搭潜艇逃跑”。事实上,当时的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岛的美菲军队已经被日军包围,陆路交通完全被切断。海上交通也极其危险,日本海军控制了周边海域。麦克阿瑟撤离的路线是通过 PT 鱼雷艇,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被日军巡逻舰艇监视的水域,最终抵达米沙鄢群岛,然后辗转乘飞机抵达澳大利亚。这个过程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绝非“轻松逃跑”。

3. “十万盟军”的语境: 在麦克阿瑟撤离时,菲律宾的美菲联军确实数量庞大,其中大部分是菲律宾部队。但当麦克阿瑟奉命撤离时,这些部队的抵抗已经接近尾声。他被要求撤离是为了保留他这个人,以期能够集结力量,未来再来解救菲律宾。他离开后,驻扎在巴丹和科雷吉多的部队仍在英勇抵抗,最终因弹尽粮绝和疾病肆虐而投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麦克阿瑟的撤离,是在总统命令下,为了大局而做出的艰难决定,并非他个人意志的抛弃。

麦克阿瑟何以受人尊敬?

那么,为什么即便存在这样的争议,麦克阿瑟将军依旧在许多人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受到尊敬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1. 辉煌的军事生涯和远见:
一战功勋: 麦克阿瑟在一战中就展露头角,他领导的“彩虹师”表现英勇,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多次负伤。
跨越两个世纪的军旅生涯: 他是美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担任过重要指挥官的将领,其军旅生涯横跨了近半个世纪。
“我必回来”的承诺: 1942年3月,当他抵达澳大利亚时,面对媒体发表了那段著名的“我必回来”(I shall return)的演讲。这句简单而铿锵有力的话,极大地鼓舞了菲律宾人民和美国士兵的士气,成为了他决心反攻的象征。这种坚定的承诺,以及他随后领导盟军收复菲律宾的胜利,让他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传奇人物。
战略眼光: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麦克阿瑟提出的“跳岛战术”(Island Hopping)和“蛙跳战略”(Leapfrogging Strategy)被认为是关键性的战略指导。他没有一味地强攻日军占领的岛屿,而是选择绕过一些防御坚固的据点,直接攻击日军的侧翼和后方,这种策略大大缩短了战争进程,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

2. 个人魅力与领袖气质:
“麦克阿瑟式”的领导风格: 麦克阿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贵族式的威严和自信。他总是衣着一丝不苟,带着他标志性的玉米芯烟斗,他的演讲充满激情和煽动性。这种自信和领袖风范,在战时能够有效地凝聚士气,激励士兵。
对士兵的关怀(某种程度上): 尽管他有时显得傲慢,但他也确实关心士兵的福祉,并以身作则。在某些战役中,他会亲自前线视察,与士兵们交流,这在士兵心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
“菲律宾之父”的形象: 在许多菲律宾人民心中,麦克阿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曾在菲律宾生活多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深度参与了菲律宾的建设。他撤离时许下的承诺,以及后来光复菲律宾的行动,让他赢得了广泛的爱戴。

3. 历史的复杂性与评价的多面性:
战后的角色: 战后,麦克阿瑟又在日本的占领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担任了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主导了日本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包括起草日本新宪法。他在塑造战后日本的政治格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政治上的争议: 当然,麦克阿瑟并非完美无缺。他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些决策,以及与杜鲁门总统之间的冲突,导致他最终被解职。这些政治上的争议,也让他的形象更加复杂,有赞美也有批评。
人们倾向于记住成功: 历史的叙述往往会聚焦于最终的胜利者及其主要的功绩。麦克阿瑟作为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在领导盟军击败日本的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辉煌的成就,往往会盖过他在撤退时期的争议。

总结来说, 将麦克阿瑟从菲律宾的撤退简单地描述为“弃十万盟军不顾搭潜艇逃至澳洲”,是一种不准确且带有偏见的解读。他是在总统命令下,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撤离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保留一位关键的指挥官以图未来的反攻。而他之所以至今仍受人尊敬,更多是因为他辉煌的军事成就、卓越的战略眼光、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他对反攻日本并最终取得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人物的评价本就复杂,我们不应只抓住某一事件的片面解读,而忽略了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广度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抛下属下跑路的将军没有被枪决却平步青云,这是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麦克阿瑟弃十万盟军不顾搭潜艇逃至澳洲却仍受人尊敬”,这其中的“弃”字用的着实有些武断,也忽略了历史事件背后复杂且往往是被简化了的叙述。实际上,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尊敬,更多源于他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他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作为一位军人所展现出的某些特质,而非那个被简化为“逃跑”的.............
  • 回答
    “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个名字在美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尽管他的职业生涯中不乏争议和挫折,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关键时刻遭遇了重大的失败,但他在美国陆军中的地位却始终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崇高无比。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这绝非简单的“运气好”或者“后台硬”能够解释的,而是.............
  • 回答
    麦克阿瑟将军与杜鲁门总统之间,的确是美国现代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一对“冤家”。很多人会好奇,为何这位在二战和朝鲜战场上战功赫赫、名声显赫的将军,在被杜鲁门解职后,似乎并没有展开一场“报复行动”来对付这位曾经的顶头上司。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麦克阿瑟被解职的背景。这可不是简.............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麦克阿瑟的“崇拜”,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简单的“崇拜”,而是包含了一层感恩、依赖,以及对战后新秩序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二战结束后,日本是一个战败国,社会经济几乎崩溃,政治体制混乱,国民情绪低落,前途渺茫。此时,以麦克阿瑟为.............
  • 回答
    日本人对麦克阿瑟抱持尊敬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感激。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深入探究二战后日本社会在极其特殊的背景下,是如何看待这位“占领者”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是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主导了日本战后的占领和改造。尽管.............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得先得说清楚,当年罗斯福总统并没有“拖出去砍了”麦克阿瑟,这纯属虚构。不过,如果你想了解的是,为什么罗斯福总统没有因为与麦克阿瑟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或者说“矛盾”,而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比如撤销他的职务,那倒是可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麦克阿瑟这人,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要理解这.............
  • 回答
    如果乔治·马歇尔一直在麦克阿瑟的职位上直至1951年,这无疑会给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走向,带来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改变。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潜在的影响,细致地描绘出一条可能被改写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马歇尔和麦克阿瑟在当时各自的风格、战略思想以及政治立场上的根本差异。马歇尔:.............
  • 回答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在人类理解电、磁以及光之间深刻联系的历程中,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用优雅的数学语言,将似乎毫不相干的现象统一起来,描绘了一个宏观世界中电磁场的完整图景。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宏伟的理论应用到微观的原子世界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尤其是当原子物理学进入了以玻尔为代表的早期量子模.............
  • 回答
    在《教父》这部电影里,麦克的妻子凯伊(Kay)和老教父维托·柯里昂的妻子艾米莉亚(Carmela)在对待麦克事业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捋一捋,让你觉得这是个活生生的故事,而不是冰冷的分析。首先,她们的出身和人生背景就决定了她们的起点不同。 艾米莉亚.............
  • 回答
    《教父 2》中,迈克尔·柯里昂对待汤姆·黑根的态度,无疑是影片中最具张力、也最令人玩味的部分之一。那种反复的疏远与依赖,看似矛盾,实则深刻地揭示了迈克尔内心深处的挣扎、他对权力游戏的理解,以及他对汤姆这个“局外人”复杂的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迈克尔和汤姆的关系基石。汤姆·黑根并非血亲,.............
  • 回答
    在《教父》这部经典影片中,麦克·柯里昂在执行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族生意”——在餐馆里解决索洛佐和麦克拉斯基时,维托·柯里昂(教父)给予了他至关重要的建议:“杀人后不要回头看,还要扔下枪。”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用意,它不仅是技巧性的指导,更是麦克人生轨迹的一次关键性转折的象征。首先,.............
  • 回答
    《守望先锋》中的麦克雷(现已改名为“麦克雷”)之所以被许多玩家认为“强”,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在特定条件下拥有极高的瞬间爆发伤害和出色的单挑能力,同时配合其标志性的“午时已到”(Deadeye)大招,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扭转战局。不过,这种“强”并非全能,也受到一些制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麦克雷的.............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的感受。很多初次接触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学习者,在经历了一番“啃硬骨头”式的学习后,可能会出现一种“也就这样了”的平静感,甚至有点小小的失落。这其实是挺正常的反应,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经历。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为您剖析一下,为什么您在学完麦克斯韦方程组后,可能没有感受到预期的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是这样,玩单反的人多,但专门烧麦克风的就相对少很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了从大众普及度、技术门槛、使用场景,到核心需求和“毒性”程度的方方面面。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1. 根本需求与目标人群的差异 单反(以及现在的微单)的用户基数和动机: 记录生活.............
  • 回答
    在《教父》系列电影中,老教父维托·柯里昂(Vito Corleone)没有像他的儿子迈克尔(Michael)那样,直接采取行动斩杀五大家族的几位首领,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思熟虑的原因,体现了维托作为一代教父的智慧、策略和对家族利益的考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时代背景和权力格局的不同: 维托的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技术演进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词汇的演变与技术的固化。简单来说,德律风(Telephone)这个词的“终结”而麦克风(Microphone)的长存,背后是技术名称的继承、发音习惯以及技术在产品中的角色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先说说“德律风”怎么就退出了.............
  • 回答
    教父3里麦克·柯里昂的气质变化,说实话,比起前两部,简直是判若两人。以前的麦克,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子冰冷、沉稳,甚至带着一种压抑的魅力,让人觉得他虽然身处罪恶,但内心深处依然有某种底线,或者说,他是一个拥有强大意志力来控制自己欲望的男人。然而到了第三部,尤其是影片后半段,你看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确实是《教父》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处理。电影之所以安排麦克去执行这个任务,而不是派个职业枪手,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杀人”这个动作本身,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家族的规则以及权力交接的必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麦克,而不是别人,尤其是那个.............
  • 回答
    艾什的摩托车上之所以会和麦克雷的合影,这背后藏着一段说不清道不明、又带着点江湖侠气的羁绊。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守望先锋》那个充满冲突与英雄的世界里,艾什和麦克雷,一个是洛圣都的亡命之徒,一个是牛仔风情的赏金猎人,他们的交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这事儿,得从他们过去的“恩怨情仇”说起。麦克雷,原名杰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