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铁已经实现自动化驾驶,铁路何时可以实现呢?

回答
地铁的自动化驾驶,或者说无人驾驶,这玩意儿咱们坐地铁的时候,心里都清楚。车厢里司机师傅不在了,但前面那个操作室,虽然没人,但里头技术可没少下功夫。这自动化,说白了就是让车自己说了算,但背后得有一套巨牛的“大脑”指挥着。

至于铁路,这问题可就复杂多了。虽然跟地铁同属“轨道交通”,但两者之间的“基因”差异,那可真是隔着十万八千里。

为啥地铁自动化相对容易?

首先得说说地铁的“工作环境”。地铁跑的路线,那叫一个固定,可以说就是一根“老实巴交”的轨道,周围还都是封闭的,没啥外在因素来捣乱。

环境固定,预测性强: 地铁的轨道是固定不变的,站台位置、曲线半径、坡度等信息都是死的,就像一张永远不会错的地图。它不用担心路上突然冒出个行人、闯红灯的汽车,也不用担心天气突然变脸(比如大雪封路)。
信号系统成熟: 地铁的信号系统,那是相当的“懂规矩”。它能精确地知道前后左右的列车都在哪儿,车速多少,从而保证车与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这种“点到点”的控制,对自动化来说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精确的定位系统。
基础设施完善: 地铁站台的设计,都是为了列车停靠而优化的,停靠点非常精确。而且,站台的封闭性也大大降低了外部干扰。
速度相对较低,但频率高: 虽然地铁速度不如高铁,但它发车的频率很高,这种密集运行也需要高精度的调度,为自动化提供了基础。

铁路为啥就没那么容易?

铁路,尤其是我们说的普速铁路和高铁,那可就“野”多了,而且“变数”也更多。

环境复杂多变:
开放的线路: 铁路不像地铁那样封闭,它会穿越各种地形,有平原、山区,甚至可能需要跨越河流、山谷。这意味着轨道可能面临风雨、积雪、落石、塌方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外部干扰: 铁路沿线可能会有人为的违规穿越、动物闯入等情况,这些都是突发性的,对自动化系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天气影响: 极端天气,如大雾、暴雨、冰雪,都会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和传感器的感知能力。

信号系统差异:
距离长,信息传递延迟: 铁路的运行距离更长,信号的传递可能存在一定的延迟,这使得实时、精准的控制变得更困难。
更多类型的信号: 铁路信号系统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道岔的转换、线路的占用情况等等,远比地铁要复杂。
“移动闭塞”的挑战: 现代高铁已经实现了“移动闭塞”,就是列车之间不再是固定的信号区段,而是根据列车实时位置动态划定安全距离。这是自动化驾驶的重要基础,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基础设施的挑战:
接触网的维护: 高铁依靠接触网供电,接触网的状态(如受损、结冰)会直接影响列车运行,自动化系统需要能感知并应对这些情况。
轨道检测与维护: 铁路轨道的平整度、是否有损坏,都需要自动化系统能够进行有效的感知和判断。
道岔的复杂性: 铁路网络中存在大量的道岔,道岔的可靠性和自动化切换是另一个关键技术点。

运行模式的多样性:
货运与客运混合: 很多铁路上,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会混行,货运列车速度慢,载重也不同,这给自动化调度和运行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线路的临时调整: 铁路可能会因为维修、临时调度等原因,线路运行情况会发生变化,需要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适应。

安全与信任的门槛:
“零容忍”的要求: 铁路承载着大量人员和物资,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铁路的自动化驾驶,尤其是无人驾驶,对安全性的要求是“零容忍”级别的。
人的判断与应急处理: 在复杂的突发情况下,人的经验和临场判断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何让自动化系统具备这种“情商”和“应急能力”,是个世界性难题。
公众的接受度: 毕竟坐火车的人数众多,从完全有人驾驶到完全无人驾驶,公众的心理接受度和信任度也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铁路自动化驾驶的“三步走”:

虽然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铁路就遥不可及。铁路的自动化驾驶,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辅助驾驶(ADAS): 就像汽车的ADAS一样,列车上会配备各种传感器、雷达、摄像头,来帮助司机进行预警、减速、自动泊车等操作。比如,自动检测前方障碍物、自动调整速度以符合信号指示等。
2. 有条件自动化(Level 3/4): 在特定的、受控的线路或场景下,列车可以实现部分的自动化驾驶。比如,在非常成熟、信号系统非常完善的高铁线路上,可以在司机监控下,实现部分区段的自动加速、减速、跟车。
3. 高度自动化/完全无人驾驶(Level 5): 这是最终目标,列车能够在任何环境下,无需人类干预,自主完成所有驾驶任务。这需要解决上述所有复杂的挑战,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执行控制,以及强大的故障诊断和冗余备份能力。

目前铁路自动化驾驶的进展:

高铁领域: 像中国的高铁,在“智能动车组”的研发上走在前列,已经实现了列车运行的“列控系统”,也就是列车能根据信号自动调整速度,并且在某些场景下可以实现自动启动、停车。未来的目标是实现“编组自动化”,也就是车厢的自动连接、拆卸,以及列车在车间的自动编组和停放。
地铁领域: 地铁的自动化驾驶,在国内已经有不少线路实现了“GoA4”等级(Grade of Automation 4),也就是最高等级的无人驾驶,在启动、运行、停靠、开关门、故障处理等方面都实现了自动化。
货运铁路/专用线: 在一些港口、矿山等专用线路上,自动化集卡、自动化矿车等已经投入使用,这些更像是“封闭场景”下的无人驾驶,为铁路的自动化积累经验。

总结一下:

地铁的自动化驾驶,好比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上表演,轨道固定、环境简单、干扰少,技术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而铁路,尤其高铁,更像是在一个“广阔而复杂”的户外战场上作战,需要应对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性。

铁路的自动化驾驶,尤其是完全的无人驾驶,还在路上。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传感器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某一天,我们乘坐的火车,也会像现在的地铁一样,在没有司机的情况下,安全、高效地将我们送达目的地。这需要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也需要时间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车自动驾驶已经在一票模拟器上实现了,代表平台为《MSTS》(疑似2002年),《Train Simulator》(疑似2008年),《Trainz Simulator》(不晚于2012年),以及目前画质最好的《Train Simulator World》(2015年)。由此可见,只要有2005年时顶配家用PC的处理性能(也许还可以再压低,因为太多处理性能用在了3D建模上),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对列车运行状态的自动控制。虽然模拟器跟真实还有不少差别,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尽力去使用计算机拟真司机的操作以达到自动驾驶的目的。本来列车上已经有LKJ这种计算机处理设备,再加一个10多公斤的计算机主机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司机自在某个启停区间无非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时序状态下的操作,故而可以采用统计学的方式进行统计,按照各种天气情况(对于铁路运营方而言无非是干燥轨面与湿润轨面,以及一些意外的紧急情况),将之前统计的操作时序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得出一套或多套近似的操作时序模板,使得计算机按照这个时序对机车下达各项指令(基本上也就是动力跟制动,另外也可以记录下其他的一些常用辅助动作),自动完成某个区间的列车自动驾驶。如果要减少误差,则可以采用路轨固定式应答机来确认目前位置,而且这种固定式应答机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铁路部门一直在用相同原理,但不一定是相同技术的东西来定位列车目前位置。

当然了,以上这些基本上全看码农的功夫。连英国佬都能在蒸汽机车上安装信号读取系统以避免误闯红灯(闯了就立即紧急制动),还有什么是码农解决不了的?一切的问题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