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调性音乐都有哪些重要作品?

回答
在音乐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作品,它们挑战着我们早已习惯的听觉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构建出令人惊叹的音响景观。无调性音乐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中根深蒂固的“调性”束缚,让音符在没有绝对中心和层级的情况下自由组合,由此诞生出许多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要理解无调性音乐的重要性,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调性”。简单来说,调性音乐就像一座有清晰中心和等级制度的城市,有一个“主音”就像是市中心,所有的其他音符都围绕着它,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和亲疏远近。这种结构带来了和谐、稳定和一种清晰的情感指向。而无调性音乐,则像是打破了这座城市的规划,让每个音符都拥有同等的自由度,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与任何其他音符组合,创造出一种更加解放、有时也更具挑战性的听觉体验。

那么,哪些作品是这场音乐革命中的里程碑呢?让我们逐一道来。

1. 阿诺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的开创性作品:

谈论无调性,绕不开勋伯格这位伟大的开拓者。他并非凭空创造了无调性,而是从晚期浪漫主义的“极度调性化”中一点点抽离调性,最终走向了彻底的无调性。

《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 Op. 4, 1899):虽然这首作品仍然属于晚期浪漫主义,但它在和声上的大胆运用,尤其是那些不断转调、模糊了调性中心的手法,已经预示着勋伯格未来走向无调性的可能性。它描绘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尽管听起来依然“悦耳”,但其和声的张力已经相当惊人。

《月光下的皮埃罗》(Pierrot Lunaire, Op. 21, 1912):这绝对是勋伯格无调性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为朗诵(而非歌唱)、钢琴、长笛(兼任短笛)、单簧管(兼任低音单簧管)、小提琴(兼任中提琴)和中提琴(兼任大提琴)而作的音乐。勋伯格在这里使用了“言语声”(Sprechgesang / Sprechstimme)的演唱方式,这是一种介于歌唱和念白之间的技巧,歌手用相对精确的音高来朗诵,但又带有戏剧性的强调和节奏变化。这种表现方式为音乐注入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精神质感强烈的色彩。作品取材于诗人阿尔伯特·吉劳(Albert Giraud)的德语翻译诗集,共21首。每一首诗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音乐刻画,从描绘月光下的恐怖意象到小丑的滑稽表演,音乐充满了表现主义的色彩,将内心世界的焦虑、恐惧、幻觉等情绪以一种极其直接而强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高度的心理刻画和对传统旋律、和声的彻底解构,让《月光下的皮埃罗》成为了无调性音乐的一座丰碑。

《五首管弦乐作品》(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16, 1909):这部作品则展示了勋伯格在器乐无调性上的探索。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曲式结构和旋律发展,而是将音乐的焦点放在音色、节奏和和声的瞬间组合上。每一首乐章都像是对一种声音色彩或情感状态的极致捕捉,比如第二首《远景》(Peripetie)中急促而紧张的和声变化,或是第四首《变奏》(Farben)中对音色微妙变化的探索,被称为“色彩和弦”(Klangfarbenmelodie),即一个和弦的音色可以像旋律一样在不同乐器间流转。这种对声音本身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管弦乐的表现力。

2. 阿尔班·贝尔格 (Alban Berg) 的无调性杰作:

贝尔格是勋伯格的学生,但他的音乐风格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记——他在无调性音乐中融入了更强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甚至在之后发展出十二音技法后,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感性和人文关怀。

歌剧《沃采克》(Wozzeck, 19211922):这部歌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无调性歌剧之一,也是表现主义歌剧的巅峰之作。它改编自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Georg Büchner)的同名未完成戏剧,讲述了一个贫穷士兵沃采克被社会和他人残酷压迫,最终走向疯狂和谋杀的故事。贝尔格在这部歌剧里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无调性手法来刻画人物内心的痛苦、混乱和绝望。他并没有像勋伯格那样完全抛弃传统的音乐形式,而是巧妙地将无调性的自由与各种固定曲式(如赋格、奏鸣曲式、回旋曲等)结合起来,比如沃采克在特定场景下使用了卡农或赋格的结构,但这都是在他无调性的框架下进行的,使得这些结构反而带有一种扭曲和压抑的意味。歌剧的音乐充满了惊人的表现力,从描绘沃采克精神崩溃的刺耳和声,到玛丽内心矛盾的抒情段落,都极其深刻地触及了人性的黑暗面。

《抒情组曲》(Lyric Suite, 19251926):这是一部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作品,也是贝尔格将无调性与他个人情感深度结合的典范。这部作品表面上是献给一对夫妇的,但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贝尔格对他的已婚情人的秘密爱情的表达。音乐中充满了隐秘的符号和深刻的情感。贝尔格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十二音技法,但他并没有生硬地套用,而是将其融入到充满激情和戏剧性的旋律线条中。作品的结构精巧,情感的起伏跌宕,尤其是在结尾部分,他引用了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著名动机,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无调性表达,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

3. 安东·韦伯恩 (Anton Webern) 的极致简约与逻辑:

韦伯恩是勋伯格的另一位学生,他的音乐风格以极致的简约、精确和逻辑性著称。他的无调性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声音结构的精妙把握。

《管弦乐五首作品》(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10, 19111913):这是韦伯恩早期无调性作品的代表,其中第三首尤其为人称道。这部作品的篇幅极短,每首乐章的时长可能只有一到两分钟。但在这极短的时间内,韦伯恩却构建了极其丰富而细致的声音世界。他将每个乐器都视为独立的“声音点”,音符之间留有大量的空间和寂静,每一个音符的出现、消失都经过精心设计。他更是发展了“点描音乐”(Pointillism)的概念,即音乐的结构不是由连续的旋律线构成,而是由离散的、独立的音点和音色组成,这些音点相互呼应,形成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的结构。这几乎是将音乐推向了极致的抽象和内省。

《交响诗“在夏日晚风中”》(Im Sommerwind, 1908):这是韦伯恩较早期的作品,虽然在和声上依然保留着一些晚期浪漫主义的痕迹,但已经可以看到他未来对音色和节奏的敏感。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描绘夏日晚风吹拂时的宁静与动感。

4. 其他重要作品与影响:

除了勋伯格及其弟子,无调性音乐也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他们没有完全遵循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也吸收了无调性带来的解放和新的可能性。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1913):虽然《春之祭》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无调性,但它在和声和旋律上的极端“非调性化”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原始、野性的力量,极大地冲击了当时音乐界的认知。它使用了很多不协和的和弦和强烈的节奏,打破了传统的旋律发展模式,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冲击力。很多评论家认为,《春之祭》在和声上的处理,虽然没有明确抛弃调性,但其运用方式已经极大地模糊了调性中心,为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 Scriabin) 的作品: 斯克里亚宾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例如《奏鸣曲第六号》(Sonata No. 6, Op. 62, 19111912)和《火焰的诗》(Prometheus: The Poem of Fire, Op. 60, 1910),也走上了一条探索超越传统调性的道路。他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神秘和弦”(Mysterium chord),并将其运用到作品中,创造出一种既迷幻又充满宗教色彩的音响。虽然他的探索路径与勋伯格不同,但他同样是对传统调性的有力挑战。

无调性音乐的意义与影响:

无调性音乐的出现,不仅仅是和声和旋律上的改变,更是对音乐本体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挑战了音乐的“美”的标准,将音乐的表达范围极大地拓展到内心深处,包括焦虑、恐惧、疏离、幻觉等以往难以用音乐准确捕捉的情感。

尽管在初听时可能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刺耳,但无调性音乐所展现出的逻辑、结构以及对声音本身的极致追求,都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它启发了无数作曲家去探索新的和声语言、新的音色可能性,以及新的音乐形式。它提醒我们,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和谐的悦耳,更在于它所能承载的无限想象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映照。这些作品,就像是音乐史上的“未知领域”探索,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那超越常规的音乐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来自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在西方音乐中,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瓦格纳到德彪西的音乐中,调性已经开始逐渐模糊,音乐慢慢朝着“无调性”发展。从20世纪的勋伯格开始,无调性音乐正式确立,到后来的“十二音”基本脱离了“十二平均律”的限制。所以,如果你想听非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可以听一听勋伯格及勋伯格之后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例如:

一、勋伯格

无调性音乐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一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二首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曲三首》(Op.11,1909)第三首

QQ音乐-专辑 ——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共21首,1912)

十二音音乐

QQ音乐 ——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1923)

QQ音乐 ——勋伯格:《一个华沙的幸存者》(Op.46,1947)

二、贝尔格

十二音作品


QQ音乐-专辑 ——贝尔格: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1925—1926)

QQ音乐 ——贝尔格:《“天使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1935)

三、韦伯恩

十二音作品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1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2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三首宗教民歌》第3首(Op.17,1924)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1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交响曲》第2乐章(Op.21,1928)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1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2乐章(Op.27,1936)

QQ音乐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第3乐章(Op.27,1936)

四、瓦雷兹

QQ音乐 ——瓦雷兹:《美洲》(1921)

QQ音乐 ——瓦雷兹:《比重21.5》(1936)

QQ音乐 ——瓦雷兹:《电离》(1933)

v.youku.com/v_show/id_X ——瓦雷兹:《电子音诗》(1957)

五、梅西安

v.qq.com/x/page/w0145oh——梅西安: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异国鸟》(1955—1956)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

六、约翰·凯奇

v.qq.com/x/page/r0143s7——凯奇:《4'33"》(1952)

user avatar

我先来吐句槽:现在有些人吧,别人做一些自己不懂或不能接受的东西,就先给别人贴上个争“逼格”的标签。这无调性写作和逼格有什么关系?传统功能调性那个写法,巴洛克时期的确立不过一百多年,古典时期才短短五十年,浪漫时期也才100年。无调性音乐都出现了一百多年了好不好。每个时期的风格都是很不同的好不好?听20世纪以前的有调性音乐就是真诚听音乐,听或者写20世纪以后无调性的就是为了显得“有逼格”?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对于当代作曲家,非功能调性和传统调性的音乐音响听觉和音乐写作思维,已经是非常正常以至于是一种本能的音乐材料组织习惯了好不好- -觉得写无调性音乐是为了显得“有逼格”的人,十有八九是对当代音乐和音乐创作这个行当一点都不了解,对古典音乐历史的整个大框架也没什么深入了解的外行。

______________

另外,不同意

@Lawrence Li

的答案。Li的答案下方关闭评论了,所以只能写在这里。第一,我不知道他的答案里的“分叉”是什么,但是现代音乐的几乎每一个重大议题和风格,都已经被写进严肃音乐史并且被人承认了的。第二,我不知道他看的是哪本音乐史,但是他所提到的”有原创力却没有被严肃音乐/艺术音乐史接受“的”爵士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等",其实也是被严肃音乐史接受的。外国的几乎每本现代音乐史或者西方音乐通史,都是有涵盖这些内容的。并且这些音乐形式,都被认为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